最全的易中天的名言名句
1、有两种忍。一种是在强权强暴面前不得不忍气吞声。这与其说是忍耐,不如说是无奈。打又打不赢,拼命又没有本钱,不忍,又能怎么样呢?这就不能算是忍了。真正的忍,是在想做而又可做的前提下忍住不做。比如明明想占有秦宫的财宝、女子,也占有得了,却自动放弃,这就非常不易。显然,只有这样一种忍,才是真正的忍。也就是说,真正的忍,是自己战胜自己,是自己对自己下手 ----《品人录-项羽》
2、吃苦是为了吃更大的苦,就如袁术立帝不吃苦,而曹操爬上丞相之后依旧不奢靡,情商之高,自我控制力之好,才能决定他是个大人物。所以吃苦不是为了奢靡,吃苦是为了吃更多的苦,担更多的责任,为了自己的野心。你吃苦的程度决定你的成就,吃苦是一种恩赐。 ----《品三国》
3、夹着尾巴做人,埋下头去读书
4、这是两个极端,人在遭受打击和挫折现时,往往展现出特别脆弱的一面。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感觉万念俱灰,时不时的有很多人得了现代病——抑郁症。失败时不能万念俱灰,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得意时不能踌躇满志,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创造辉煌的人生。
5、人生有许多机会,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会来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是戴着面纱的,也不是谁都可以看得清,那得需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识别能力的,不然,再好的机遇也会和我们檫肩而过的。很多人就是等机会过去了才看到了它的真面目,在还得机会也和我们无缘了。爱情应该是两颗心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不是时时都能有心灵的碰撞的,所以“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往往是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等过去了才追悔莫及。没有爱情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不是精彩的人生。
6、人最大的困难在于战胜自己,一个人的成功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自己。
7、人生面临着许多的选择,每个选择不一定都是对的,当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的,那么就得立即停止,进行分析和调整,再从新开始。
8、士,忙时帮忙,战时帮凶,有事帮腔,无事帮闲。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9、帝国在意的不是他们恶不恶,而是强不强。任何力量只要形成规模,不管是白是黑,是善是恶,都不能允许存在。功高尚且不能盖主,况草民乎? ----《汉武的帝国》
10、当篝火燃起,夜幕降临,登上祭坛的是掌握了生死机密的蛙女神。疯狂的盛宴过后,父系氏族的日出时分正悄然到来。 ----《祖先》
11、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心存敬畏之心,不要得意忘形。 ----《开讲啦》
12、汉武帝必须用小人,因为帝国不是邦国。邦国是贵族的时代,也是君子的时代。帝国则是平民的时代,也是小人的时代。这个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刘邦不就是小人吗?韩信和陈平不也是吗? ----《汉武的帝国》
13、所谓青史,斑斑血迹。 ----《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
14、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15、选择既负责
16、现代的人好象特别脆弱, 报纸上天天报道众多名人得抑郁症,这些人一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正因为踌躇 满志,才坚信自已是完美的,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变得极度自卑,甚至 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为自己找一个准确的定位,享受生活乐趣。
17、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几乎从头到尾都贯穿了这样一个观点:“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衰”;但在其创立之初,则一定是利大于弊的,也一定是好的或比较好的。 ----《帝国的惆怅》
18、有些时候,是要装点糊涂的。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曹操懂这个道理,所以曹操是赢家。 ----《品人录》
19、实际上,狡诈中有真诚,或者有时狡诈有时真诚,正是曹操的特点之一 ----《品三国》
20、削藩不是针对哪一个诸侯的,而是针对“郡国制”的。按照这种制度,藩王们是有实权的。他们有自己的领土、政府、军队和财政收入,俨然“独立王国”。如果地盘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其实力便很可能超过中央政府,比如刘濞的吴国就是。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富饶之国,鱼米之乡。吴王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富甲一方,势可敌国。长此以往,势必尾大不掉,成为中央政权的心腹之患。这就要钳制,要打击,要削弱其势力。 ----《帝国的惆怅》
21、曹操心里非常清楚一点,就是道德的底线必须坚守,如果你不坚守道德的底线,结果是满朝都是小人,这是曹操要表扬和肯定陈群的原因,就是陈群你坚守道德的底线,你批评作风不正派、行为不检点的人这是对的!但是曹操还明白另一个道理,就是i不能纠缠鸡毛蒜皮,因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任何人都是有缺点、有错误、有毛病,所以这个事情也不能做。所以曹操的这个做法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搞平衡,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所谓中庸之道,而应该说是得中庸之精髓。中庸精髓讲什么?讲”又经有权“就是有些东西是常规的,有些东西是权宜的,不能认准一个死理。 ----《品三国》
22、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论》里就说了这个问题。柳宗元说,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反。高祖前往平叛,被困七天。这就是“困平城”。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高祖又前往平叛,被流矢所中,一命呜呼。这是“病流矢”。此后,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陵迟(衰微)不救者三代”。相反,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却充分地体现出它的优越性。秦末天下大乱,然而“有叛人而无叛吏”(有起来叛逆的民众却没有起来叛逆的官员)。汉初天下大乱,然而“有叛国而无叛郡”(有起来叛逆的封国却没有起来叛逆的郡县)。中唐天下大乱,然而“有叛将而无叛州”(有起来叛逆的将领却没有起来叛逆的州府)。历史证明,郡县制是有利于帝国之长治久安的。 ----《帝国的惆怅》
23、曹操打了败仗检讨自己,打了胜仗感谢别人。这扬人责己的作风,对于失败,会检讨自己的错误,这是曹操作为领袖有担当,大气的地方。 ----《品三国》
24、资中筠先生就讲到了“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并认为这是有着许多缺点的士大夫“一个极宝贵的优良传统”。资先生这篇文章是说大专辩论赛的。她指出:“雄辩的力量在于坚定的信仰,大至哲学思想,小至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方案,总是认定了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才值得竭尽全力为它鼓与呼;抽掉了这点‘自以为是’,等于抽掉了辩论的灵魂。”我也想跟着说一句:知识分子的力量(包括人格魅力)不在知识,而在信念。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加上信念才是力量。这种“有知识的信念”表现于为人处世,就是“书生意气”。抽掉了这点“意气”,等于抽掉了知识分子的灵魂,而这种“意气”本是源于读书人之入世情结的。我想,这或许是入世和出世“理应不成问题”时资先生还要思考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吧? ----《帝国的惆怅》
25、那种用手摸精装书的美好触感,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经典作品还是要靠纸质媒介呈现,就像满汉全席,能用塑料盘子装么?
26、人们对嬴政有多痛恨,对荆轲就会有多敬重;对弱者有多少同情,对荆轲就会有多少讴歌。 ----《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27、可以说,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简单地说,崔琰是死于他的忠诚正直,孔融是死于他的不识时务,祢衡是死于他的狂妄悖谬,杨修是死于他的自作聪明。崔琰死得最冤,而祢衡死的最没价值。 ----《品人录—曹操》
28、赵匡胤说:诸位手下那些贪图富贵的人呀!万一他们故伎重演,也弄件黄袍披在你们身上,请问拒绝得了吗?
石守信等人以为自己受到猜忌,一个个魂飞魄散,泪流满面地说:臣等一介武夫,冥顽不化,何曾想到许多?恳请陛下慈悲为怀,为臣等指点迷津,给条活路。
赵匡胤说:人生苦短,如白驹之过隙。对酒当歌,悲富贵不常在。你们为什么不替自己好好规划一下呢?
石守信等人都说:请陛下明示!
赵匡胤说:交出兵权,换个肥缺,兴豪宅,置田产,拥歌姬,饮美酒,子孙无虞,自己也快乐。我再与你们都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很好吗?
众人都说:陛下体贴入微,恩重如山!
第二天,他们纷纷宣称自己身体不好,请求辞职,太祖皇帝则给予了亲切 ----《大宋革新》
29、我坚决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捍卫你说出这意见的权利 ----《品三国》
30、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有才华的人,有思想的人,不甘寂寞的人,但不等于是一个适合搞政治的人。他其实只适合做“政论家”,并不适合当“政治家”。晁错的第一个问题,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在太子府的时候,和朝廷大臣的关系就不好(太子善错计谋,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进入中枢以后就更是关系恶劣。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景帝即位,任命晁错为“内史”。内史的职责是“掌治京师”,相当于京城的市长,是首都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级别则是秩二千石。晁错一下子越过秩千石的副部级(丞),变成和九卿(部长)平起平坐的“部长级干部”,自然春风得意,也认为有了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便不断向景帝提出各种建议(常数请闲言事),景帝也言听计从(辄听)。 ----《帝国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