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语句摘抄
●多尔戈鲁基询问韦尔西洛夫什么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时,韦尔西洛夫回答道:把石头变成面包,这就是最伟大的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
●俄国人要用鞭子抽…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愿你的天空万里无云,愿你那动人的笑容欢快明朗,无忧无虑;为了你曾经让另一颗孤独而感激的心得到片刻的欣悦和幸福,我愿为你祝福!
我的上帝,那是足足一分钟的欣悦啊,难道这还不够一个人受用整整一辈子吗?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
●理性从来没有能力确定何谓善与何谓恶,甚至都没有能力来区分善与恶,哪怕大致上区分一下也不行;相反,它常常可耻而又可怜地将善恶混淆。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
●但是人是如此偏爱建立体系和偏爱抽象结论,因此宁可蓄意歪曲真相,宁可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只要能够证明自己的逻辑就成。 ----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这不过是几滴眼泪,会干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
●要知道,女人就是这样,爱你也是她,害你也是她,两者并行不悖。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我不忧伤、也不泄气。 ----陀思妥耶夫斯基
●娜丝简卡,这样的爱在某些时候能叫人心灰意冷,你的手冷得像冰,我的手火一样热。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为了和平、我们的幸福、永恒的和谐,为了它们基础的牢固,需要无辜的孩子流下哪怕仅仅一滴泪水,我们是否能为此找到一个充分的理由?
他自己回答道:这一滴泪水不能宣告任何进步、任何一场革命,甚至于一次战争的无罪。它们永远都抵不上一滴泪水。
仅仅是一滴泪水……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还是想你,妈妈》
●艺术中的美是一种以宁静与和谐为特征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带有宗教意义的最高境界。最终引导人走向神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直言不讳更难,也没有什么比阿谀奉承更容易的了。直言不讳,即使其中只有百分之一的音调是假的,那么立刻就会产生不和谐,随之而来的是争吵。而阿谀奉承,即使从头至尾全部音调都是虚假的,可还是让人高兴,听着不会觉得不愉快,哪怕这愉快有点儿肉麻,可还是感到愉快。而且不管阿谀奉承多么肉麻,其中却至少有一半让人觉得好像是真实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世界上这样美好的事物比比皆是,连最不可救药的人也会认为它们是美的。您不妨看看孩子,看看朝霞,看看正在生长的青草,看看那些注视着您的、爱您的眼睛……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的是善良,其次是诚实,最后是以后不要相互遗忘。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这种卑劣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当我们在群众运动中丧失了自我独立性,我们就得到一种新自由一-一种无愧无东地去恨、去恫吓、去撒谎、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这毫无疑问是群众运动的部分吸引力之所寄。在群众运动中,我们获得了"干下流勾当的权利"而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分析,这种权利具有人所无法抗拒的魅力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要诚实!那是最重要的事情。 ----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是那些多得不可计数的形形色色的庸人、思想极其幼稚、对什么都是一知半解、却有刚愎自用的人们当中的一个,他们转眼之间一定会附和最时髦的流行思想,为的是立刻把它庸俗化,为的是把他们有时的确是以最真诚的方式为之效力的一切漫画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若观点带来好的结果,则论证者会诉诸听者的希望,而该希望有可能只是痴心妄想。相反,若观点带来坏的后果,则论证者会利用听者的恐惧。例如,借用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中的话:“上帝若不存在,人们便能为所欲为。”撇开有关客观道德的讨论,即使一个纯物质的世界的确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可怕后果,这也不能用来说明上帝的存在。
但我们应该记住,只有当这种论证方式被用来衡量命题的真假时,它才是错误的。若用于处理决策或政策,则并非如此。例如,由于担心对选民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政治家可能会反对加税,而这是合乎逻辑的。本书将提到论证中的多种“无关转移”(Red Herring),本项谬误便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巧妙地使论证偏离了最初的命题—这一次,是偏离到“命题的结果”。 ----《神逻辑》
●黑暗也是一种真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
●粗俗文化很容易把两个人的关系解释成情敌,可在好的文学中,像《红楼梦》、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你会发现情敌往往是最好的朋友。因为可以做情敌的,绝对不是等闲之辈,往往是势均力敌。所以我常常觉得,在人生中,要去爱自己的敌人,因为“敌人”这个字眼不是随便乱用的。可以称为敌人的,绝对有跟你并驾齐驱的部分。生命里有敌人,就会有意志力,才会有进步的空间。一个凤凰在鸡群当中,大概也会觉得无趣。 ----蒋勋《蒋勋细说红楼梦》
●和尼采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深深地浸透在所谓“后塞壬时代”的悲哀之中,只不过他选择的道路与尼采完全相反。尼采选择了非理性的“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则选择了非理性的谦卑。托尔斯泰所发现的自我拯救的道路是“激情”。他和海德格尔曾经不约而同地宣称,没有激情,生活其实毫无意义。 ----格非《博尔赫斯的面孔》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出场人物几乎都不令人同情,而对屠格涅夫笔下的主人公则马上产生同情之心。我甚至同情《87分署》系列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这恐怕是因为我本身在人性上有诸多缺点。缺点多的人常常同情同样缺点多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身上的缺点很多时
候很难使人视为缺点,因而我不可能对他们的缺点倾注百分之百的同情。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缺点则往往过于明显过于静止。 ----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着,——只要活着就好!多么正确的真理!人是卑鄙的!谁要是为此把人叫作卑鄙的东西,那么他也是卑鄙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Realists don't fear the results of their study.
现实主义者不会害怕他们的研究结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他处在痛苦的紧张与不安之中,同时又渴望清静,他需要一人独处,完全消极地听任这种折磨人的紧张心情摆布,不寻求任何解脱。他对涌入他心灵的一连串问题感到厌恶,不想去解答。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Pain and suffering are always inevitable for a large intelligence and a deep heart. The really great men must, I think, have great sadness on earth.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有三种力量---世上仅有的三种力量---能彻底征服这些孱弱的反叛者的良心,为他们造福。这三种力量是:奇迹、秘密和权威。你把这三者一概加以拒绝,并且以身作责这样做了。当时那可怕而又绝顶聪明的精灵把你带到殿顶上,对你说:'你若想知道你是不是上帝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说,天时会用手托着,免得你跳下去碰在石头上,那时你将知道,你是不是上帝的儿子,那时你也将证明,你和你父亲的信仰有多么伟大。'但你听完以后拒绝了这个建议,不为所惑,没有跳下去。哦,你的行为当然象上帝一样正气凛然,但人们---这个孱弱的反叛族类---他们都是上帝吗?喔,你当时明白,只要跨一步,只要纵身望下一跳,那你就等于立刻向上帝发起挑战,你就丧失了对上帝的全部信仰,你会在你来拯救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平凡的人必须听话,没有犯法的权利,因为,您要知道,他们是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却有权犯各式各样的罪,有权任意违法,为非作歹,而这只是因为,他们是不平凡的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我偏爱电影。 I prefer movies.
我偏爱猫。 I prefer cats.
我偏爱华尔塔河沿岸的橡树。 I prefer the oaks along the Warta.
我偏爱狄更斯胜过陀思妥耶夫斯基。I prefer Dickens to Dostoyevsky.
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欢 I prefer myself liking people
胜过我对人类的爱。 to myself loving mankind. ----辛波斯卡《种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