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梁文道的句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语录 >

梁文道的句子

2018-09-15 20:13: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梁文道的句子

  ●可惜在大部分人都只听畅销单曲的近视年代,懂得设计菜单的厨师和懂得点菜的食客一样罕有。不知有多少回了,我在香港许多相当高档的日本菜馆都试过一来就上金枪鱼腩刺身的场面,这是歧视香港人吗?还是为了先声夺人,好掩饰其他鱼料的不济呢?由淡转浓是菜单设计的根本原理之一,为什么我们要把钱花在连原则都没握好的地方呢?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他和那个时代的许多日本文人一样,一方面非常尊崇中国古典文化,另一方面则慨叹中国的衰落沉沦。他说:“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因为“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所以虽然中国人的茶仍然散发香气,却“再也不见唐时的浪漫或宋时的礼仪了”。言下之意,反倒是日本继承了真正的华夏文化;他们就连制茶的方式也和宋朝一样是抹茶。“礼失而求诸野”,这也是今天不少中国人去过日本之后的感受。他们会认同冈仓天心的想法,觉得唐宋的建筑、礼仪乃至于一切传说中的高尚品味,全都保留在日本那里了。尽管他们会嫌茶道太过仪式化,也许还有点做作;可是茶室中的摆设与气氛却不断提醒他们: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古代的中国。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日本料理的精髓(或者狡诈),一切以食材为主,怎样最能让它保持原味就怎么做,只要东西好,尽量不加工地把它完整呈现出来,竟然就成一道独立的菜肴了。 ----梁文道《味道·味觉现象

  ●梁文道就说过,如果一辈子只读你读得懂的书,那你其实没读过书。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阅读总是困难的。你读完一本很困难的书,你不能说自己都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
不要总让自己那么舒服。舒服意味着你原地踏步。舒服意味着你没有进步。

  ●正是一套系统而艰深的科学知识。你不懂医学,没有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就不可能做得成外科手术。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想象,或许未来有一天,你没有学过生理学与化学,不知道温度对感官的影响机制,不晓得苦味的构成方式,你就没有资格入厨做菜。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茶道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千利休曾经让他的儿子绍安打扫茶室外的庭径,当他依言完成父命之后,利休却吩咐他再扫一次。于是绍安很听话地又扫了整整一小时。然而,利休还是不满意;他说:“这还不够干净。”绍安很无奈地回报:“父亲大人,已经没有东西再好清理的了,小径已经刷洗了三次,石灯笼跟树梢上都洒了水,苔藓和地衣看起来都生气勃勃,洋溢生机;哪怕是一根小树枝,或者是一片落叶,都不能在地上找到。”孰料利休竟然斥道:“蠢蛋,庭径不是这样扫的。”然后他“步入庭中,抓住一棵树干摇将起来,园内登时洒满红黄落叶,片片皆是秋之锦缎”。这个有名的故事不仅象征了茶道那落叶飞花皆可赏玩的精神,还被人当做是日本美食之道的唯美体现。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的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欣赏这种艺术的唯一方式就是毁灭它。只有透过吃的动作,我们才能完整的体验食物之美,才能领会食物作为一种艺术的精髓,可是吃的动作同时也就是一种破坏,吞没与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他的死亡,不消灭食物,我们就无从欣赏食物,饮食艺术乃是一种关于毁灭和败亡的残酷的黑色艺术,最美的刹那,就是崩解朽坏的一刻。 ----梁文道《味道·味觉现象》

  ●所谓"感人",指的可能就是作品足够抽象足够普遍,使得每个人都能轻易代入;同时它还得有个人化或拟个人化的腔调,令听者代入之余还觉得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只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自己的感情,且似根本为己而设为己而造。 ----梁文道《我执》

  ●其实北京食风的现状就是整个中国民情的结晶;一个词:浮躁。从国营百年老店的爱干不干招牌虚挂,到市场经济的突然爆发,这种情况几乎是必然的。赚钱,大家都喜欢,可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要是爱钱远远多过爱食物,迟早就不能再靠食物赚钱了。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当我老去,住在养老院或者看护病房,唯有记忆不变,始终存在脑海,比如说那年在挪威看到的北极光,吃到的鲸鱼肉排。体验是一次过的,却也是一辈子的;所谓难忘经验,它真能不灭,且随日月叠加抹上一层层虚构的油彩,因而更显璀璨。难怪现在会有这么多人把临终前的最后一餐当话题,他们都认为那是生命中的重大经历。已经到了快要告别人世的地步了,为什么还不能满足这小小的最后欲念?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但凡山珍海味等神话食品,都有不凡的出身。例如燕窝,要工人冒生命危险爬上悬崖采集;白松露则要夜晚秘密地用狗去寻找(一条合格的狗,其价码可能比采燕窝的工人生命还高)。但松露更神秘之处,是所谓的“焦土现象”,也就是它附近的植物会因其生长而干枯,直径范围可达十多二十米,直如被雷劈过一般,留下一圈烧焦的土地,至今无人能够给出科学的解释。所以我们在吃松露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些使它增值的背景故事,正是它们造就了神话,使它昂贵,也使它更美味。 ----梁文道《味道·味觉现象》

  ●好厨师起点或有不同,但爱的终点是一样的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我们躲避过度的崇高,是为了复现人性的本来的面目。

认识了人性的怯懦与卑下,我们才懂得包容和悲愤,再踏实地谋求个人道德上的进步和完善;而不是反其道而行,奉怯懦卑下为理想。 ----梁文道

  ●曾几何时,外科医生在西方的地位就和一个理发师一样,是等而下之的低级工作。事实上,替人施行外科手术和替人理发的,往往就是同一个人。当时的外科大夫流行放血,遇到各种大小病症,一律穿孔放血,好让病人的坏血流失,减轻症状。他们必备的工具之一是一根木棍,作用是缠着一块白布以绞紧病人放血处附近的肢体,以防病人失血过多。今天的理发店总爱以一管会转动的红白条纹灯做标志,它的原型正是那根棍子,白色代表缠绕在棍子与病人身上的白布,红色则是喷洒在上头的血迹。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首先,苦是一种成熟的品味,小孩少儿不能轻尝,所以我几乎没见过有孩子是爱吃苦瓜的。
只有经历过了人间百味,酸咸尝遍,你才能体会苦瓜的清凉。盛夏时分,一盘冰镇苦瓜的消暑功效甚至比得上红艳艳的甜西瓜,一放入口,直如醍醐灌顶,沁人心脾。中国人爱吃苦在这个意义上非但不是贬损,反而是个褒扬,这表示历史够悠久的这个民族沧桑见尽,什么滋味都试过,这才晓得细品苦中真味,成了全世界最能欣赏苦瓜的国度。
大陆游客开放游宝岛以来,最受欢迎的景点莫过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故宫博物院内又有三宝是他们万万不能错过的,并且按照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以菜名将之合称为“酸菜白肉锅”。 ----梁文道《味道·味觉现象》

  ●失根兰花?说来也怪,娘惹本就是漂流、抵岸、生根再繁衍的茂密雨林。谁又能保证有一天它不会北移大陆,生出香港、潮州甚至北京的异种呢?无根,于是处处有根。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茶室的尺寸,如此狭小,只有四叠半榻榻米,相当于十平方英尺。大家都说这是佛教精神的体现,非常有禅意。因为维摩诘居士就是在这么小的房间里接见前来探病的文殊菩萨以及其他佛门弟子8400人。看似不可思议,却是纳须弥于芥子,真正打破了俗世空间概念的限制。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所以凉果零嘴不宜暴食,只有富贵人家才会在不是过年的时候拿它无聊地填嘴巴止心痒。从废物变成了补品,从吃剩的果核到抽屉里的珍藏,这份爱惜自然供养的心意,这种在苍凉中寻一丝慰解的情怀,又岂是那些在“零食物语”这类现代大商店里大包小包抱回家的现代消费者所能体会?下次吃话梅,你不妨珍而重之地含住它,先仔细感受那股叫人忍不住眯起眼睛的酸劲,然后慢慢地,慢慢地,一阵淡淡的甘味就来了,随着唾沫流淌进干涸的喉咙深处。人生如火宅,难得一点清凉,也许这就是凉果的本义了。 ----梁文道《味道·味觉现象》

  ●此外也有些人学得太快,知道Fusion是潮流就搞Fusion,晓得室内设计是话题就不惜大老远搬来一座古宅做噱头。“品牌形象”正是近年大陆商界的关键词,一时之间人人都以为品牌无非形象,仿佛LV起家靠的就是广告,完全用不着任何手艺传统做根底。这样子搞下来又怎能不是形象大过内容,公关大于实质呢?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水果当然是树上熟为美,其中又以荔枝为最,所以香港才会有这许多“荔枝团”专门去广东果园现采现吃。而江太史家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他们讲究到了时辰,露水乍现,就要及时取用,差一分都不行。
读明人徐渤的《荔枝谱》,方知这是由来已久的古法:“当盛夏时,乘晓入林中,带露摘下,浸以冷泉,则壳脆肉寒,色香味俱不变。嚼之,消如降雪,甘若醍醐,沁心入脾,蠲渴补髓,啖可至数百颗。”徐渤还说,要是怕吃得太多肚胀,可以略略点盐,有消滞之效。 ----梁文道《味道·味觉现象》

  ●醉酒是不懂饮食艺术的表现,因为餐桌上的艺术“是很文明的,一切讲究节制,为的是更完美的人际沟通。喝酒可以放松神经使人健谈,促进桌上的气氛,但绝对不能让人变成野兽”。所以一个人要是自己吃自己喝,除了只是满足很动物的食欲之外,又还有什么意义呢?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我们能发现言语与食物的一项重大差别了,那就是言语能够拿来遮掩真相,编造谎言;食物则不然,好吃与否,分明判然。所以你应该相信厨师多于作家,因为作家骗你可以骗上一辈子,而厨师就其本质而言是说不了谎的。就算厨师说谎,那也是言语的责任,他做的食物仍然是诚实的,诚实到就像一面镜子,完全照穿他华丽腔调下的空虚与苍白。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我看电视饮食节目,教人做饭也好,介绍餐馆也好,注意力多在个别的菜式身上,很少有人强调一道菜与另一道菜之间的关系。好比音乐制作,写一首好歌只是基本合格,能把几首歌的顺序安排得引人入胜才叫做上乘。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离开学校后学习是否就结束了?答案恰恰相反,真正的、愉悦身心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正如梁文道所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文学不是负责给人生提供解答的,它是要让我们提出更多疑问的。 ----梁文道《一千零一夜》

  ●什么叫小吃?顾名思义,就是一小碗一小碟呈上来,分量不大,几口吃完,点心一类的吃食。不应远图,不需慎重准备就餐前的心情,甚至也不该专门为了几家小吃店规划专门的行程。它是那种住家附近随处可见的邻舍聚脚地,早晨让人在上班前一边看报一边吃,下午让家长接了放学的孩子来此小啖两款点心。它也是你路过一道巷口,见炊烟从转角处升起,凑近一瞧,路边原来开了几张小桌,三两食客悠悠漫谈的所在。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进入茶室的时机。客人要先在外头的“待合”里静心稍息,培养品茶的情绪。直到主人召唤,才按照顺序鱼贯入室。这个过程必须尽量安静,以不发出任何声音为妙。所以最讲究的主人会用最静谧的方法通知客人时候到了,那就是点香。闻到空气中开始飘来一股似有若无的清香,客人便知这是主人的信号。他们觉得,这个状态实在是太美了,除了檀香与海潮般的沸水声外,一切沉静,乃东方特有的优雅情调。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凡干一事,我总是习惯后退一步,想想自己到底在做什么,然后再稍稍追溯一下这件事的源流,看看它和周遭环境的关系。于是我写书评时论,就不免粗糙考据书评与时论的由来;后来在电视台做节目,自然得思考电视与社会的关系。好听点讲,这叫做自觉反省;说难听点,这是不专心干活。一个人在骑自行车的时候要是太过自觉,心里老是想着双腿发力如何带动齿轮运转的力学问题,他多半会摔得很惨。 ----梁文道《味道·味觉现象》

  ●”东方”是西方人发明出来的。”“西餐”就算不是中国人发明出来的东西,也是种文化碰撞的结果。在西方人那边,他们征服的地方越多,见识过的东西越是奇异,就越容易回过头来寻找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以及欧洲和各国之间彼此相似的地方。遇到了其他文化的食物,他们才有机会渐渐了解自己吃的western food。而在中国人这边,西餐就和“西方”一样含混。对我们的祖先来说,红须绿眼的都是鬼佬,但凡使用刀叉的都叫西餐。例如中国第一家西餐厅、原址广州沙面的太平馆,大家只知道在那里吃的是“番菜”,当年有谁计较它到底是哪个“番”呢?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怀旧是种无人可以避免的病,人类历史有多长,这种病就存在了有多久。它不是记忆,它是一种对待记忆的方式。它总是让过去比现在美妙,有时候还会创造出一个不曾存在的过去。 ----梁文道《味道·味觉现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梁文道的句子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