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斯通的名句摘抄
●分歧由此而生。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笛卡尔在《第一沉思》(1641年)中得出结论,他不可能绝对无疑地确知自己不是在做梦。大多数人可能会反对笛卡尔。比如此刻你就没有做梦,而且你知道这一点,因为梦境中的体验与清醒的生活不同。 然而,确切地说明二者的区别是困难的。如果清醒的生活是绝对无疑地、确定无误地不同于梦境,那么我们应当可以通过一个绝对可靠的检验区分此二者。 ----威廉·庞德斯通《推理的迷宫》
●不久,星期一天亮后,在杰西楼里逐个给办公室倾倒垃圾桶的管理员发现了他。斯隆僵硬地歪坐在桌前的椅子里,脑袋保持着一种奇怪的角度,眼睛大睁着,定定地可怕地凝视着。管理员喊了喊他,然后大叫着从空空荡荡的楼里跑出去。从办公室里搬移尸体的过程稍微延迟了些时间,当那个奇怪地弓起来,盖着被单的身躯被搬出来放在一副担架上,走下楼梯朝等候的救护车送去时,几个早年的学生在走廊里来来回回地走动着。随后确认,斯隆是在星期五晚些时候或者星期六早晨死的,因几种明显自然又从未确诊的原因,整个周末都在桌前无休止地盯着自己的前方。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
●“...当我独自在布拉邦特和海牙的时候,我把自己看做一个重要人物,觉得我是个孤身与整个世界作斗争的人,我是个艺术家,是唯一现存的艺术家,我画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我知道我有了不起的才能,也知道世界最终一定会说:‘他是个出色的画家。’”
“那么,现在呢?”
“啊,现在我不过是众人之中的一个罢了。我周围有成百的艺术家。我看到自己到处受人讥笑。想一想那些希望加入团体的画家送到咱们公寓中的每一幅丑陋的油画吧,他们也认为将来他们会成为伟大的画家。哎,也许我只不过是和他们一样。怎么能认为我不是呢?现在我还靠什么来保持住自己的勇气?来巴黎之前,我不知道有这样一些终生都在自己欺骗自己的毫无希望的傻瓜。如今我知道了,这对我是有害的”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他迫切地希望离开,独自去某个安静的地方,在那儿他可以把那充沛汹涌的精力倾注到他的本行工作上。他仅仅需要一个炽热的太阳,促使他成熟结果。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全知者悖论”表明,知道所有事可能对你不利。这个悖论的背景是博弈论专家介绍的一种玩命游戏,20世纪50年代的青少年称之为“胆小鬼”游戏。这是年轻人比胆量的游戏,在游戏中,两个人各自驾车向对方疾冲,两车位于相撞的路线上。
如果你的对手是全知者,你就会发现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优势之中。
你的最佳策略就是不退缩。你的对手预见到这一点,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退而求生,要么进而找死。如果他是有理性的,他不会主动找死,退缩是惟一选择。 ----威廉·庞德斯通《推理的迷宫》
●他透过一团模糊看见母亲在冲自己点头,而且从椅子里站起来。母亲抓住他的胳臂说,“你还是看看你爸吧。”
这么一触碰,轻得他几乎感觉不出来,母亲带着他走到打开的棺材旁边。他向下看去。他一直看着,直到眼睛清亮起来,然后又吃惊地往后退去。他看到的好像是个陌生人的尸体,萎缩了,而且变得很小,脸像一张薄薄的牛皮纸面具,应该是眼睛的地方变成两个深深的黑色的小坑儿。裹住身体的深蓝色的上衣显得离奇地宽大,放在胸上从袖口里伸出的双手像某种动物干枯的爪子。斯通纳转过身面向母亲,他知道自己感觉到的那种恐怖就停留在眼睛里。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
●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
●对他来说,时间是以流出的图画来计算的,而不是以日历跳动的页数来计算的。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
●有时伊迪丝走进房间,在床上坐到他旁边,两个人说会儿话。说些琐事——他们偶尔认识的人,校园新起的大楼,拆掉的旧楼,但说的东西似乎都不重要。他们之间酝酿出新的平静,就像爱情刚刚萌芽时的那种安静。几乎无须思索,斯通纳就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份平静。他们已经原谅了曾经对彼此的伤害,他们一心一意想着对曾经一起生活的敬重。
斯通纳现在看着她时几乎毫不后悔,在午后柔和的阳光中,她的脸似乎依然年轻、没有了皱纹。我要是更坚强些就好了,他想;我要是知道得更多些就好了;我要是早明白就好了。最后,他几乎无情地想:如果我爱她更多些就好了。他的手从盖在身上的被子上摸索着移过去,拿住她的手,好像那是一段不得不走的遥远的距离。她没有动。过了会儿,他又飘然进入类似睡眠状态。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
●只会生活不会生存,再伟大也会输的很惨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当他在打造书房的时候,他打算定义的是他自己。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
●“锚点”是通过商品间价格的对比来暗示消费者做出非理性选择。 ----威廉·庞德斯通《无价》
●I think that an artist is a man who always seeks and never finds a final answer.
我认为艺术家是一种总是在寻找但从未找到最终答案的人。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哲学家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制造了大量冲突。在确定性的世界里,怎么可能有自由意志呢?自机械论兴起以来,这个问题就困扰着哲学家。纽康悖论中的疑难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此。
关于这个问题至少有三种思路。你可以说,压根就没有自由意志这回事儿,就这么简单。自由意志是幻象。
这个答案的麻烦在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多数事情上是有自由意志的。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缺乏自由意志意味着你想做某件事,但是某些外部力量阻止你。在特兰西瓦尼亚,你想表达自己对总督的看法,但是如果你真的说出来,他们会把你发配到盐矿坑里。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大脑中夸克和胶子的状态被物理定律严格地决定,你很可能认为,你的自由意志不会向确定性屈服。 ----威廉·庞德斯通《推理的迷宫》
●在主观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只有对比。“黑就是周围有一圈光环的白。” ----威廉·庞德斯通《无价》
●温森特喝得太猛,几乎呛住了,他甚至等不及把粘在唇上的奶皮揩掉就接着说下去:“我们内心的思想,它们表露出来过吗?也许在我们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来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听我说,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有某种东西值得你去寻找。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快就会明白。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
●艰苦的学习不过是天赋不足的可怜的替代物而已。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
●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绝对的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凝视它,带着一种温柔、熟悉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如今,到了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也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转化的人类行为,一种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发现、修改的状态。 ----《斯通纳》
●纽康悖论大致如此:一个巫师宣称,他可以提前若干天预言你的思想和行动。像大多数巫师一样,他不声称自己的预言百分之百准确。迄今为止,他的准确率在90%左右。为了验证巫师的异能,将进行一次特殊实验,你同意参加实验。电视新闻频道为这次实验提供设备,并资助了一大笔钱。你的全部义务是遵循实验规定的条件。 ----威廉·庞德斯通《推理的迷宫》
●首先,我们认为:一切真实的东西,不管其表面看起来有多么丑,都是美的;我们接受大自然的一切,不得有任何否定;我们相信,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泥土之中比巴黎的所有沙龙中有更多的富于诗意的东西;我们认为痛苦是有益的,因为在一切人类情感中它是最为深刻的;我们把性格看的比丑陋更重要,把痛苦看得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严酷现实看得比法国全部财富的价值更高。我们全盘接受生活,无需在道德上加以评断。我们认为娼妓和伯爵夫人,看门人和将军,农民和内阁部长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全都符合自然的要求,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这所大学就是为我们而存在,为这个世界的弃儿而存在;不是为那些学生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无私地追求知识而存在,不是为你听到的任何理由而存在。我们释放出各种理由,我们让个别普通人进来,那些将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但那不过是保护色。就像那座中世纪的教堂,它才不在乎俗众,甚至上帝呢,为了活下去,我们有自己的理由。我们应该活下去----因为我们不得不活下去。即使我们这样不堪,也比外面那些人强,满身污秽,比那些外面世界的浑蛋强。我们不作坏事,我们心口一致,我们为此得到报偿,这是一种天热美德的胜利,或者快他妈的接近了吧?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
●混沌,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术语,指那些不可预测的确定性现象。科学的功能主要是预测。然而,我们周围遍布不可预测的东西:一道闪电,香槟酒的喷射,洗一副扑克牌,河流的蜿蜒。有理由认为,混沌现象是自然的,而可预测的现象才是异常的。
“随机”现象和其他现象一样,受同样的物理法则约束。它们之所以不可预测,原因在于:在混沌现象中,初始状态的测量误差随时间呈指数增长。 ----威廉·庞德斯通《推理的迷宫》
●人类的大脑拥有“将接收到的信息与现有的知识进行调配、整合、强化”的功能,因此,产生了“可以买=优质商品=有信用”的“观念”。
而电视广告,每天循环往复地播放相同的内容,会让对我们产生强化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最后的结果就是,当我们面对从来没有使用过的商品时,就会选择那些“自己听说过的商品”。
美国心理学家赛安斯通过实验也证明了“接触次数与好感度”是有关联的。即人在面对外界不断施加的“刺激”时,会有一种对“刺激”本身产生好感的倾向。赛安斯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纯粹接触效应”。 ----桦旦纯《高情商沟通术》
●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一件商品应该卖多少钱,因为他们对成本一无所知,他们判断的依据只是建立在同类商品的价格上。 ----威廉·庞德斯通《无价》
●“至于社会如何对待他,那是无所谓的。伦勃朗不得不画。他画得好坏 与否是无关紧要的,有了绘画他才成其为一个人。艺术的主要价值,温森特, 在于艺术家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得怎样。伦勃朗实现了他所认定的生活目的, 而这就使他感到欣慰。即使他的作品毫无价值,他作为画家所取得的成就也 远比他放弃自己的愿望去做阿姆斯特丹最富有的商人要高出千百倍。”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人人都有一种正直的品格,温森特,”曼德斯一面说,一面凝神望着他父母的坟墓——他们肩并肩地长眠在那里,“如果他们保持这种品格,那无论做什么,最终都会有好结果的。"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也许是吧。不过我心里老也去不掉这点儿疑心了。当我独自在乡间的时候,我忘记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油画被人画出来,我心中只想着我那幅是唯一的一幅,并且是献给世界的一件美丽的礼物。即使我知道自己的作品将是拙劣的,我也仍旧会画下去,这……这种艺术家的幻觉……是有好处的。你明白吗?”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我们相信,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我们把性格看得比丑陋更重要,把痛苦看得比漂亮更重要。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你还期望什么呢? ----《斯通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