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梁漱溟经典语录
1、在生产上,必想法增进工作的兴趣,向着艺术的创造这一路上走;那么,又与中国尚个人天才艺术的采色相合。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2、仁是一个很难形容的心理状态,我且说为极有活气而稳静平衡的一个状态,似乎可以分为两条件: (一)寂——像是顶平静而默默生息的样子; (二)感——最敏锐而易感且很强。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3、从来中国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轻个人,故欧西之自由主义遂莫能彰;后国家,故近代之国家主义遂非所夙习。 ----《中国文化要义》
4、一念真实一切是,一念不真实一切不是。
5、一日间当有一时间习静。 ----《梁漱溟全集》
6、团体愈大,则团体中每一分子的责任感觉愈轻微;团体太大了,浸至于无感觉。一个大家庭的人。易于懒散;一个大家庭的事,易于荒废,就是为此。 ----《中国文化要义》
7、天未明,念习静当在后半夜,睡醒时试为之。又念每晚将睡前,宜清净其心,俾梦中少杂乱念头,庶可睡安稳,而醒时精神较好 ----《梁漱溟全集》
8、鳏寡孤独,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无所告诉,便为最苦。 所谓亲人:形骸上日息相依,神魂间尤相依以为安慰。一啼一笑,彼此相合答案;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 ----《中国文化要义》
9、有了迫切的要求,自然会寻觅路子去解决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0、不要在人格上轻易怀疑人家,不要在识见上过于相信自己。
11、苦闷的来源,即在于心地不单纯。
12、杜威先生说西方人是征服自然,东方人是与自然融洽,此即东西方文化不同之所在……只是他们说的太简单了,对于西方化实在有很大的忽略,不配作我们所要求的答案!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13、取静之心非静;有妄可出,终不得出。 ----《梁漱溟全集》
14、鳏、寡、孤、独,自古看做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此无告二字,颇可玩味。“无告”,是无所告诉,何以无所告诉,便为最苦? ----《中国文化要义》
15、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只是,最后一条最难。
16、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 动皆因知识有。 倘若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17、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梁先生》
18、中国人的10个特性:(一)自私自利;(二)勤俭;(三)爱讲礼貌、爱面子;(四)和平文弱;(五)知足自得;(六)守旧;(七)马虎;(八)坚忍及残忍;(九)韧性及弹性。(十)圆熟老到。 ----《中国文化要义》
19、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般叫嚣街头的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气犹存,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迹,秘不示人。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真正所向披靡。
20、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
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 ----《三种人生态度》
21、人一辈子就像斗鸡那样需要漫长的修炼: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
22、如果对于自己没有办法,对于一切事情也就没有办法。 ----《朝话》
23、修密,只是为了调心养心,以改去其“心不能闲”之病。
24、过去泥于“心注眼,眼注空”之说,务求定睛于空际,而睛不能定,又深以“观鼻前四指空,折回观心”为难。今忽悟“观空”、“观心”是同时一件事,“折回”不免是多余之言,且以观心之故,不求定睛于空际,而睛自定,又以观心而心空、空不起念,亦易于无念。
25、儒家盖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中国文化要义》
26、总之,凡是人的事缺不了理性,只是理性多少问题,人类文化渐高,原是利、力、理三者循环并进。然人的理性日启,则利与力的地位随以递降,这是一面。又一面,利发达了,人之所需无不给,则利亦不足重;力发达了,人人有力,则亦难以力服人。末后经济上完成社会主义,政治上完成民主主义,那便是利、力、理三者同增并富,而理性居于最高,以决定一切。西洋循现实之路以进,自能渐次达此一境,其文化都是积极的。中国理性早启,以普其利于伦理而经济不发达——经济消极,失其应有之发展进步。以隐其力于伦理而政治不发达——政治消极,失其应有之发展进步。 ----《中国文化要义》
27、“发愿”与“见体”是吾人一生最要紧的事。愚当下甚有警省。吾人一生若于此二者皆无有,则只有下堕,一生不如一生。因而时时念及之。 ----《梁漱溟全集》
28、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29、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30、鳏寡孤独,自古看做人生之最苦,谓曰“无告”。 ----《中国文化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