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的语句摘抄_关于斯蒂芬的语句
●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旷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们走,否则哪天你打开笼子喂它们时,它们也会想办法扬长而去。你知道把它们关住是不对的,所以你会为它们感到高兴,但如此一来,你住的地方仍然会因为它们离去而显得更加黯淡和空虚 ----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
●身无分文——没钱的时候最能体会钱的价值,你说对吧? ----斯蒂芬·金《它》
●永远都是练习,排练,没有真正得演出时段。这样不成。如果你不能乐在其中,就不能成器。
如果你发现某件事上你天赋异禀,你就会主动去做(不管是什么事),直到你手指流血,眼睛都要从脑袋里调出来为止。
阅读真正的意义在于,它能让写作变得更容易上手。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
●我希望安迪在那儿。
我希望我能成功跨越美墨边境。
我希望能见到我的朋友,和他握握手。
我希望太平洋和我梦中所见的一样蔚蓝。
我希望...... ----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
●好的写作通常要求作者放下恐惧和造作。就写作的好坏判断而言,造作本身即恐惧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
●就像《断头王后》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所说的:
“他们都不过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既不残忍也不邪恶。相反,与大多数人一样,有着和善友好的基本品质。生于一个平凡时代,他们或许还是能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可悲的是,他们都不具备应付动荡混乱的杰出能力,在戏剧化的历史中顽强坚定地活着。他们注定只能不平凡的死去。”
●心理学家理查德·特伦布莱(Richard Tremblay)衡量了一个人生命进程各个阶段的暴力水平。他证明,最暴力的阶段不是青少年,甚至不是青年,而是两岁,所谓“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s)的确所言不虚。一个刚刚学步的典型幼儿至少会踢踢打打,张嘴咬人,寻衅打架,身体攻击的频率随着年龄增长稳定地下降。特伦布莱说:“幼儿不会相互杀害,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让他们拿到刀枪。我们过去30年一直想回答的问题是,孩子是怎样学习攻击的。但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是怎样学习不去攻击的。” ----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希望是件危险的事,希望能让人发疯! ----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
●好小说总是由故事开始,发展出主题;几乎很少是先定好主题,然后发展出故事。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
●猫会嘶嘶尖叫,人会恶语诅咒。愤怒回路可以激起语言反应的事实说明,它不是惰性器官,与大脑的其他部分有积极的功能联系。非人类哺乳动物的进攻性受大脑中几个回路的控制,愤怒回路是其中之一。我们将会看到,这些回路对理解人类的进攻性行为会很有帮助。 ----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语言是有重量的。
请教一下图书公司仓库的运输部门或者大书店仓库的工作人员,他们会有所体会。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
●好了,我得走了,再见,请各位保持头脑清醒,读些好书,做点有用的事,快快乐乐地生活。 ----斯蒂芬·金
●A short story is like a quick kiss in the dark from a stranger.
短篇小说就像黑暗中来自陌生人的快速一吻。 ----斯蒂芬·金《被诅咒的手》
●是的,我来这里是为了逃避,可究竟要逃避什么?无聊的橄榄球赛和教会活动?死气沉沉的小巷尽头凋敝的低矮住房?读本地报纸、吃盒装甜甜圈的千篇一律的早晨?还是这种平淡无奇、令人感伤的生活本身?答案并不重要,我也永远不会想出确切的回答,因为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的生活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前进,而且必定是向前的。 ----斯蒂芬妮·丹勒《你要像喜欢甜一样喜欢苦》
●在本书进入核心部分的时候,我提出两个简单主题。第一,要写出好作品就必须掌握基础(词汇、语法、风格的要素),还要往你工具箱的第三层装满称手的工具。第二,坏写手怎么也不可能改造成称职的写手,同样,好作家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伟大的大师,但是经过辛勤的工作,身心的投入,得到及时的帮助,有了这些,一个勉强称职的作家就能进步成为一个好作家。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
●写作是一种涂鸦。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像一个滤网,网的大小和尺寸都不同。我的滤网流不过的东西,也许可以流过你的滤网,而且一点困难都没有。你的滤网流不过的东西,也许在我的滤网中通行无阻。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与生俱来的责任去转换这些堵住我们思想滤网的糠粕,最后会发展出某种才艺来。 ----斯蒂芬·金
●人类的大部分暴力都是胆小鬼式的:打冷拳、欺负弱小、先发制人、凌晨偷袭、黑手党暗杀和打了就跑的驾车枪击。 ----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写作开始于——摆脱外在的世界,创想自己的世界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
●一个人的善行水平,是在做一个具有良好信誉的合作者和做一个骗取不义之财的坏蛋之间权衡掂量的结果。一个社会组织就是一个市场,充满各色合作者,在慷慨和信任水平上水平不一。 ----斯蒂芬·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事实上我认为这些“清楚的意义”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新发现的地位为乐,并且用来建构自我的意义。此观点已在我的另一本著作《奇妙的生命》中有所论述,本书的主题和前篇构成姊妹之作。在此我要特别指出,本书所谓的“清楚的意义”,与西方社会一些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和学术慰藉,正好相反。而可以预见的是,通俗文化也不会愿意咬住第四发“弗式革命”子弹。 如果要否定,逻辑上只有两种可能的选择。首先,我们可以继续拥抱圣经文学,坚持地球才有几千年历史,而且人类是上帝在时间开始后的几天内创造的。这种神话不会为好学深思的人士所接受,因为他们必会尊重时间的无限性和进化的真实性。于是剩下的只是第二种的抗辩模式了——虚构大师群中的达尔文。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爱的本质,是赋予一个人伤害自己的权利 ----斯蒂芬妮·梅尔
●那永恒长眠的并非亡者,在奇妙的万古之中,即便死亡亦会消逝. ----斯蒂芬·金《重生》
●这里的时间就像剂量很小的迷幻药:它先是抹去你的记忆,接着就会消磨你继续生活下去的渴望。 ----斯蒂芬·金《绿里》
●问题是叙述进化故事,怎可以歪曲到确认人类传统的自大呢? 如果既要承认人类历史只占了行星生命的最后“微瞬”,又要继续以人类在宇宙之间的重要性而沾沾自喜,就要在进化史上加入一项“虚构”。相信这项“虚构”,会使文学作品惯常用来象征“绝对客观”的生物(没有预设立场、初次来访地球的冷静睿智的火星人),感到荒谬。遗憾的是,人类陷入此一“虚构”既深又久,已经看不出这个传统理论的愚蠢之处。 认为进化具体表现了基本的趋势或力量,可以产生确定的结果,是个错误的观念,却也正是这个“虚构”的立论根据。它是生命史缩影的突出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所谓的进步:生理结构日趋复杂;神经系统日益精细;活动范围和项目日益协调,结果人类跃居想象的进化顶点。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 ----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
●在一片尖叫和炮火声中,一片奇异的平静将安笼罩。运营中心仿佛变成某种平行宇宙,而她置身事外。
比尔·安德鲁斯和斯蒂芬·格伦沃德站在最前线,用脉冲步枪打死了两只异形。酸血溅入了格伦沃德的眼睛,他惨叫起来,跪倒在地。接着,他用双手去摸自己的脸,叫声变得更加凄厉,因为酸液将他的手也腐蚀了。 ----克里斯托弗·戈尔登《异形:痛苦之河》
●我会一直等你,直到你停止心跳,我还继续等你。 ----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破晓》
●我们可能认为对进化的信仰是潜在的偏见,可是有的偏见却是正确的。基于根深蒂固的主观偏见,1950年我最喜爱的棒球队是洋基队;可是客观上而言,他们也是最好的一队。所以为何要怀疑“进步”的真实性?生命毕竟真的变得更复杂了。在古生物学最重大的发现明示之下,这个趋势难道可以被否定?35亿年前,所有的生物都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细菌和其表亲;如今却有了甲虫、海马和人类。如果有人想要否认进步是生命史上最主要的模式,那人一定是个倔强顽固、喜欢舞文弄墨、做些无谓争论的家伙。 ----斯蒂芬·杰·古尔德《生命的壮阔》
●用一只手洗净另一只手的罪孽 ----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
●从本质上说,宗教其实和病毒没什么区别,就是一段信息,在人脑中复制,在众人之间传播。 ----尼尔·斯蒂芬森《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