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实用主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日志文章 >

读《实用主义》

2015-08-01 作者:书村野丐 来源:书村野丐投稿 阅读:载入中…

读《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我一直比较感兴趣的,还在学生时代就保持着这样的喜好。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也是我始终都支持与赞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鸣放的时候,有人大批特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们认为马列毛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及其革命理论是不容假设、无需求证的,甚至攻击这是唯心主义。

  持唯物主义观的人往往感觉自身大义凛然,仿佛只要坚持唯物主义就等于坚持了真理,仿佛自身的这种坚持就是真理的化身。实质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共产主义,以及中国的革命、建设、发展理论都是在不断检验、修正、提升的。中国与苏联、与朝鲜、与古巴、与越南各有不同。中国遵义会议前后、改革开放前后,也有不同。

  我从来不怕别人笑话,公开宣布自己是唯心主义者。从哲学旨趣上讲,唯物唯心并无本质区别,整个哲学史都是唯物唯心的交融,对于很多哲学家来说,二者更是交融的。从专业的哲学角度来说,唯心与唯物只是哲学家旨趣的不同而已。我自己的感觉是,唯物主义太冰冷,受限太多,太理性;唯心主义更温暖,更宽泛,更人文一些。

  这和王国维先生所言“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是相互印证的。脱离哲学严谨、刻板的理性,上升到哲学旨趣层面,我更喜欢唯心主义。我喜欢胡适胜于鲁迅,胡适现实,鲁迅刻薄、冷嘲热讽。胡适白话文对于当今的白话文而言,读起来还是更愣绊倒,但是相比于鲁迅的日式中文更容易让我接受。

  还有一层情感原因,涉及到二人,我总会想到另外两人(江冬秀和朱安),两人的不同境遇,加深了我对二人的褒贬。我喜欢唯心主义,可是我也喜欢实用主义、乃至功利主义,这似乎是一种悖论,实质上二者不在一个层面。生活、工作、学习上,我是比较务实的、理性的、较真的,但是到了思维的自由王国就不一样,人生需要在现实与精神之间张弛互补。

  我最早听说实用主义已理不清源头,但是和胡适有关,和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有关。胡适于一九一零年考取第二期官费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回国发展,是那个时代的海归。他的这些说法可以看做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世界影响或者余脉。

  由胡适引出另一个人——他在美国的老师——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杜威是公认的实用主义集大成者,着作等身。一九一九年受邀到中国讲学,直到一九一二年七月,在中国待了两年之久,杜威及其他的学说广泛、深远的影响着当时的中国。他的影响除了他本身直接影响外,还通过他的学生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间接发挥影响。

  杜威构建了使用理论的大厦,在他的众多着作中,无论是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还是历史、经济,无处不在实用主义的影子。在杜威集大成者的背后,暗藏着实用主义的发展脉络。皮尔士首先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威廉·詹姆斯接着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杜威最后建造了实用主义理论大厦。而这本书讲的正是威廉·詹姆斯。

  书的全称是《实用主义——一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由威廉·詹姆斯所着,这是他在一九零六年至一九零七年间的八篇演讲稿和四篇论文集。威廉·詹姆斯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却具有哲学家的称号,而且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之一。此外他还是心理学家,美国本土开创心理学课的第一人,此外还是生理学家。

  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他的出现,象征着美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不仅在政治经济位列世界前茅,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有了自己的大师”。在美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他的地位不亚于国父华盛顿。二零零六年,他被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一百位人物之一。哈弗大学设有关于哲学和心理学的“威廉·詹姆斯”世界知名学者讲座。

  二零一二年五月,美国国会图书馆遴选出八十八部对美国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书籍,定名为“塑造美国的书”,本书是其中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正在冉冉升起,成为世界新秀,但是比起世界强国美国,不容置疑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号称上下五千年,可考(史料记载及其考古挖掘)的中华文明至少也有三千年,而美国建国才二百余年,却成为世界一号强国。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得这个民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极度发达?它的国民所秉持的信仰、所坚守的信念是什么?这个民族非常值得了解。

  要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它的哲学。美国本土孕育的、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就是实用主义,它奠定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基础。毫不夸张地讲,实用主义造就了美国气质,是美国的俗世圣经和官方哲学,它通过美国影响了全世界。这一主义的流行和遍布,和威廉·詹姆斯、和他的《实用主义》紧密的相关联。

  在第一讲里,威廉·詹姆斯提到“哲学史在极大程度上是人类几种气质冲突的历史”。我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是不舒服,哲学史仅仅是人类气质的冲突史?可是后面的一句话翻转了这种感觉。“其实他(哲学家)的气质给他造成的偏见,比他那任何比较严格的客观前提所造成的要强烈得多。”

  一个人无论有多高的智商,有多少才华,终究突破不了他本身气质所产生的局限。曹操、诸葛亮都被他自身的气质所限,所有举措都明显带有个体人格烙印。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种气质,他就会根据自身气质去营造与之相吻合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哲学家的不同气质造就了不同的哲学思想。

  在所有哲学家的学说中,看到的都只是逻辑森严的理论堡垒,大量严谨、缜密的推理、证明严严实实的掩盖了哲学家本身所具有的气质。单从他的理论体系出发,很难发觉因他的气质所造成的偏见。没有涉足心理学的哲学家永远都洞察不到这一点,而且会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哲学体系绝对公正客观,不带有任何个体色彩。

  “哲学体系自以为是上帝伟大宇宙的描述。其实它只不过是——而且非常明显的是——某一个人趣味古怪到如何程度的一种揭露而已!”我非常赞成威廉·詹姆斯的这句话。不同的哲学思想只是哲学家的不同旨趣表现而已。当然哲学家也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他自身的知识构成,除了鲜明的个人特征外,哲学思想还具有时代烙印。

  “一百五十年来科学的进步似乎意味着把物质的宇宙扩大,把人的重要性缩小了”,自然主义、实证主义流行一时。人不再是高傲的自然界立法者,而成了被动的适应者。人只是自然界的附属和衍生,所有精神都只是生理的副产品,人及其人所具有的精神变得不值一文。高尚的思想可以用低级的物质来解释,这只会让人变得绝望

  人的重要性最主要部分可能在于人性。人性有别于物性(事物的物理性质)的地方在于人除了具备物性之外还具有精神意识。人和物质界和精神的关系就像鱼和水和氧气。鱼只能生活在水里,离开水必死,水是鱼的生存前提,但是鱼又不能缺氧,水中没有足够的氧气鱼还是会气息。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物质,但是精神意识才使人成为了人。

  实用主义从词源上讲近似于行动或实践,它不是形而上的哲学,而是一种方法论。根据威廉·詹姆斯的观点,是否具有效果是衡量、判定所有哲学学说是否有意义价值的唯一标准。这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的说法非常近似:“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在毛泽东的《实践论》里也有类似说法:“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用更为通俗的说法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又和马毛观点有所区别,更强调实际效果,而不是过分的求真、验真,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哲理文章 www.wenzhangba.com)

  第三讲里,作者引用了洛克《人类理智论》的一段话来说明实用主义性质,非常有意思。“赏罚的正当和公平是建立在这种个人的同一性上”。 “没有人会被迫对他所不知道的事情负责”。“假定一个人现在为他在另外一世的生命里所做的事而受到处罚,而他对于那一世的生命所做的事情又毫无知情,那么在这种惩罚和生来便受苦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论是赏还是罚只有建立在同一个体上,因他本身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进行赏罚,才具有正当性和公平性,法律、道德都因该这样。世袭是不是有待商榷呢?不知情真的就不用负责了吗?理论上是成立的,但现实中是不是太过理想化了?一个不知道前世的人,与之断然隔绝,为何要为前世的事背负赏罚呢?这是一些非常值得宗教学探讨的话题

  在这一讲,作者继续用实用主义探讨形而上学的问题。“但就过去的世界而论,无论我们认为它是由物质造成的,或认为它是由一个神圣的精神创造的,一点儿差别也没有。”现有世界创生已经完成,实实在在,不容设想,无力更改,不会因为是由神创或物质造成而再有差别。现实已至此,至于它是如何而来的早已不重要了,那是过去式、完成时。

  对于已成现在事实的过去争论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是否关乎未来呢?如果也不关乎未来,那就彻底没有意义了。哲学史上的每一次辩论、厮杀总是会牵涉到一定的实际争端、关乎未来,否则哲学的存在就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哲学把过去、现在、未来贯穿在一个体系里,试图弄清来源和去处,做出各种尝试,从而给迷茫的人类以指引。

  那么关乎未来,有神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又有何差别呢?它们指向完全不同的远景。根据科学预测,将来宇宙必然会走向毁灭,人类及其所具有的思想、意识也将消失,宇宙终归沉寂。现在的所有都只是梦幻般的昙花一现,到最后‘物质不再知道它自己了’,‘都好像没有存在过一样’。这就是悲剧到让人绝望的唯物主义,听了只会让人沮丧

  但是有神或者上帝,它可以确保一个理想的秩序永久存在。人类毁灭了,上帝一定会在别的地方让它再次实现。“哪里有上帝,悲剧就不过是暂时的、局部的;毁灭与分解不是最后绝对的结果。”人类的内心需要这样一种永恒的精神秩序。唯物主义否定了这种精神永恒,取消了人类的最后希望。而有神论则肯定着精神的永恒,让人类充满希望。

  我一直认为有信仰(特别是宗教信仰)是一件幸运的事,它可以让人不加思索的以为(信仰),理所当然的接受(理念)。它可以支撑着人承受住无常人世间的各种悲惨和苦难,即便亲临生离死别也不那么绝望。有信仰的人往往会比没信仰的过得更幸福。非常不幸的是,我没信仰,被各种学说、知识及其自身的思索搅得晕乎乎。

  “各种唯灵论的信仰都对世界前途抱有极大的希望,而唯物主义的太阳却落在失望的大海里”。我摇摆在这两者之间,明明知道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存在只是一种偶然,终归毁灭。但是人具备精神意识,不能任由自然来支配,对于漫长的一生必须找到某种存在和活下去的依据,哪怕是牵强附会出存在的价值或活着的意义也在所不辞。

  “任何宗教的见解都能给我们精神上的休假日。”对于没有信仰的我而言是无法真正拥有这种精神假日的,感知到的所有东西都值得怀疑,任何一件事都得自己思考,没有精神周末。大脑随时都保持亢奋、勤勉,从来没有上帝或神为我准备好现成。怀疑知识、怀疑社会、怀疑人类、怀疑宇宙、怀疑自身。精神没有归属,很疲惫

  在第五讲里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新近使我们实际控制自然的范围大大地超过了在常识的基础上旧时所能控制的范围。范围扩大的速度增加得这样快,没有人能估计出它的限度。人们甚至害怕人的存在可能被人自已的力量所破坏。”“正如一个小孩拧开了水龙头而不知道怎么关,结果淹死在澡盆里一样。”

  这种担忧是非常具有远见的,笔者也一直认为科技的快速发展可能会超出人类的控制能力,从而反控制人类。未来人类的毁灭极有可能源自自身身激发出的、失去控制的力量,从而结束这个纪元。每位现代医学家技术都绝对比希波克拉底高明,可是关于人性当今哲学家的认识未必就能胜过苏格拉底。

  科技一直在迅速发展,而人性的进化却很慢,两者的速度长期以来一直不对等,长此以往很难想象会发生什么事情。当代着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一直反对探索外星文明,他认为这种探索带来的未必就是福音,也可能是地球人类的灭顶之灾——如果外星文明远高于地球文明,地球人类要么被驱使、奴役,要么直接被消灭。人类文明就是这么推进的。

  在第六讲里,作者谈到“掌握真理,本身决不是一个目的,而不过是导向其他重要的满足的一个初步手段而已”。“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真理大部分时候是靠一种信用制度而存在下去的”。强调真理只是一种为了获得满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有别于欧洲传统的为了真理而真理的概念游戏,更注重真理的实效和目的。

  “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是是一种功利的价值导向,真理必须有用。即便是真的,无用似乎也不能称之为真理。“真理大部分时候是靠一种信用制度而存在下去的”。真理需要被证实,如果真理不具有信用制度,不总是有效,那么就无法存在,也不会有人继续肯定它的真理性。

  第七讲讲述实用主义与人本主义。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存在着太多的交集,席勒的人本主义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真理也是人为的结果’。这和“绝对”真理有着明显区别,首先不是先在的,是逐渐形成的,其次是人为的,不是原生的。威廉·詹姆斯认为,真理首先必须是实在的,其次人们的真理概念必须和实在保持某种恒定关系,再次每一个新的真理都必须以旧有的真理为前提。

  在威廉·詹姆斯看来,真理的形成是一种渐进式的经验总结和归纳,它必须以人为载体,不断地在“人化”。换句话说,真理是“人的”真理,经验是“人的”经验。真理的形成不完全是对“实在”的纯粹客观摹写,那是不可能的,经过人已经是一种“增加”,摹写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增加过程。“实在”也只存在于人的思维,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

  在《认识作用》篇里,作者自觉到“一个喷泉(高度,笔者注)决不能超过它的源头(高度,笔者注);我们对认识作用的探讨结果,也一定受到我们本身可能犯错误的影响。我们至多能说,我们关于认识作用的说法,其真实的程度,不亚于我们关于其他任何问题的说法”。和趾高气昂自以为真理的哲学家相比,这种自省是非常难得的,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这也印证了作者本书开篇所述“其实他(哲学家)的气质给他造成的偏见,比他那任何比较严格的客观前提所造成的要强烈得多”。可是这种自觉也仅仅只能是意识到而已,受其自身定式的束缚,却丝毫无力改变。所以作者采用了比较保守的说法“我们至多能说,我们关于认识作用的说法,其真实的程度,不亚于我们关于其他任何问题的说法。”

  这有点像印度哲学中的陆—海—盆—象—龟追问,到龟必须停止,不能无限下去。作者承认了自身的局限。如果换做是康德,肯定不会就此罢手,还得搞个批判力的批判。可问题在于作为一个特定的主体受限于本身的气质、性格或学识,是会有很多思维定式的,你可以抽象的意识到自身的这种局限,可是以其自身的局限又怎能去批判或超越这种局限本身呢?

  批判别人的批判力兴许容易,自身批判自身的批判力,把自己即当主体又当客体,这样的批判其理性支撑点是什么呢?或者说这种批判到底还具备多少理性?批判力的批判本身是否需要再批判?如果是同一主体,这种批判如何展开?如果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就将进入一个无限的系列批判循环,永远都没有基点和支撑。

  全书对于笔者有些难读,感觉老和经验主义、功利主义、人本主义有所交叉,唯心和唯物则彻底的杂糅在了一起,有些地方难以区分那些是作者自身的观点,哪些是作者在援引或辩护作者朋友们的观点。兴许诚如作者所言,实用主义所作的是一种刚性与柔性的调和,用实用的原则和标准去考核和衡量已存的各种哲学学说。

  通读全书的直观感受是,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非常博杂,其中出现频率最高讨论最多的应该是“真理”。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真理观更强调真理的效用性、经验性、信用性、人为性。如果抓住这条主轴去阅读,也许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实用是求真的核心导向,获得实际效果是真理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已成为全美社会的共识。

  乙未年五月初六

  写于家

[来源:文章吧网 Http://WwW.wenzhangba.CoM 经典好文章阅读,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读《实用主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