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行者
95年我刚到苏州时工资是460,其中60块是奖金,要到年底才能拿到手,若是一个月里请假或者迟到的话,扣来扣去的60块则进不了自己的腰包。那时工资不多倒也大手大脚。记得第一次拿工资时我花了60块买了一套西装,又买了些苏州特产寄给远在老家的母亲,还会留下一部分够一月买菜、买米用的。
那时好像没有夜宵摊,也没有所谓的“麻辣烫”、“火锅”,满街都是面店和馄饨店。没有“麻辣烫”、“火锅”是因为没有什么人舍得吃那种东西,毕竟一碗五块的价钱显得有些高。相对之下面条就便宜,一碗雪菜肉丝也就2块钱,若饭量大,你可尽管要求老板多加点面条,面店老板绝对是加量不加价,面多面少统统2块钱。不管吃什么,当时花两块钱到哪都能吃顿午饭。可现在一碗咸菜肉丝面都要5块了,尽管这样面店老板还总吵着5块一碗没啥利润,何况菜汤里飘着的几根面条根本解决不了饥饿问题。要是现在还拿2块钱去吃饭,可能只有买馒头站着吃了。现在街上的“XX点心、XX餐厅”多了起来,还多了以前从没听过的“XX语茶、XX煲”等新名词,但价钱也涨得让人有些想不通了:几块鸡肉里加上几片豆腐干要60块;三根韭菜在油里面烫一下要2块;和朋友聊天喝上两杯清茶要30块…唉,反而觉得现在想节省一点都难了。
随着工资慢慢增多,似乎无论什么东西也都跟着涨价。感触最深的是现在有些不敢去菜场了。一问肉要十几块一斤,一棵白菜也要五、六块。记得以前5块钱的排骨可以闷一电饭煲“排骨汤”,两个人是足够吃的了。现在若用5块钱买肉只能买一小撮肉丝了,若想吃“红烧肉”,没有20几块是解不了馋的。
以前,认识我的人都说我节俭,理由是我不喝酒不抽烟、穿的衣服也是缝缝补补的。我每月不足八百的工资、家里有瘫痪在床的老父、身体多病的妻子、正在吃奶粉的女儿、亲朋间礼尚往来的开支……我不算计着过日子不行啊!我不明白2块钱怎么就吃不上一碗面了?不明白5毛钱怎么就买不到一个鸡蛋了?但仔细想想物价上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你涨价我也得跟着涨,这也许就叫市场行情。话又说回来,涨价其实也涨不到哪去,毕竟消费者是最了解行情的,哪里东西贵,哪里东西便宜,消费者最清楚,你想贵一毛,别想!毕竟钱是我辛辛苦苦挣的,我干嘛要多给你一毛?
现在好了,工资随着行情也涨了又涨,即使“最穷的”上班族一个月也要拿近乎两千了,甚至每月拿到5、6千工资的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尽管我们对物价疯狂上涨依然持很大意见,但还是会觉得自己的工资足以去抚平那几块几角的差价了。最幸福的是共产党的政策非常好,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让我们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无论物价怎样上涨,我们的工资总能与卖家由双输归为双赢。从内心讲今天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共产党的好政策。只要能拥有一份工作,每个人都可以昂首挺胸的领回最少1580(最低工资)的工资,可以进超市大包小包买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若是出远门,只要带上银行卡,再也不用担心现金被盗。想想现在的生活真是觉得“幸福乐陶陶”哟! (友情文章 www.wenzhangba.com)
钱袋鼓了,人也变得自信了,奢侈了。比如说我吧,尽管我家庭条件不算好,挣的钱不算多,但我还是很会“享受”的——家里的彩电7成新就被我“下岗”了;买来的新衣服仅仅洗过两三次就被我送给隔壁收旧货的大叔了;吃剩下的半碗“红烧肉”也会被我倒掉;每隔一两个星期就带着老婆女儿去镇上的饭店换换口味……对此,年老的母亲总不忘骂几句:“一点都不知道节俭,过日子,能省点就省点……”可我总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用不着“吝啬”了;收入高了,再也用不着“手心里攥着钱算计着过日子”了。挣钱的目的不仅要求住房豪华舒适,吃的、穿的同样应该注重品质。
有时我也想,我也曾两个馒头当一顿午饭,也曾一条裤子缝缝补补好几年。如果我的工资还是460,如果我还是像以前那样“艰苦朴素”,又会怎样呢?在苏州工作了十几年,工资翻了好几倍,习惯了高楼广场、习惯了熙熙攘攘、习惯了潮流时尚,还能习惯那样安于贫穷、安于落后吗?还能习惯“没这样开放”、“没现在这样现代”吗?不,我不能。这就是苏州,一个由伟大的共产党领导的苏州,一个令苏州儿女扬眉吐气、改天换地的苏州!我想,我们之所以能深深热爱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正是因为我们苏州经济的繁荣,因为咱老百姓的富庶生活,更是因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始终都是一个幸福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