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个偷窥你朋友圈的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那个偷窥你朋友圈的人

2019-03-05 14:15:25 作者:张十三 来源:张十三说 阅读:载入中…

那个偷窥你朋友圈的人

  01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条4分钟的暖心短视频

  视频里讲了3个小故事

  一个故事

  晚上11:40,一位姑娘刚下飞机客户就打电话沟通工作

  这个时候着急母亲连续发了好几条微信给她,问她有没有到。

  这时,微信的提醒声打断了她和领导对话,姑娘很不耐烦的忽略掉母亲的微信。

  电话挂断后,父亲发来一条微信:

  “今天是你妈的生日。”

  当她再次拿起手机给母亲打电话时,听着母亲那头着急的声音,她强忍着眼泪不敢说话。

  第二个故事

  一位父亲,特意亲手包了饺子给在异地工作的儿子送过去。

  可儿子面对父亲的到来稍显有些抗拒,于是随口问了父亲一句:

  “又出差啊,最近工作不忙吗?”

  父亲迟疑了一下,告诉儿子他今年60岁了,上个月已经退休,这次过来就是特意来给他送饺子的。

  一盒15个在保鲜盒里码放的整整齐齐,刚好是他一顿的量。

  第三个故事:

  女儿准备结婚,于是买了一件新的西装让父亲出席她的婚礼

  父亲说,穿旧的就可以。

  可女儿却嫌父亲的旧西装太老土,于是把新的西装强塞给他。

  可谁知道,这些年父亲的腰围变粗,原来36码的裤子,现在早已经穿不下。

  看到父亲系裤链的艰难样子,她眼泪就流了出来。

  回想父亲送给自己结婚戒指不大不小合适

  可她却连父亲身材变化,都没关注到。

  为人子女,很是惭愧

  这一幕幕,我不知道你们觉得非常熟悉

  因为成长、因为学习、因为工作.......

  扪心自问,这些年来,我们对于父母需求重视多少?对于父母我们又了解多少?

  不说别的,仅仅只是父母生日,可能很多人都会忽略。

  更别说父母喜欢干什么,喜欢吃什么。

  02

  今年1月份朋友的一个同事辞掉了月薪2万的工作,回老家当起了一名中学老师

  当时朋友对他离开北京的做法一万个不理解

  想当初他来北京的时候,为的就是给父母创造更好的生活

  无论有多苦,他都咬着牙忍了下来。

  好不容易熬了6年,才有今天的成就,放着大好前途不走,为啥非得回去挣这7千块钱的工资

  原来,这位同事的母亲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因为乳腺癌住院动手术

  恰好那段时间,他正在日本出差,母亲为了不打搅他的工作,加之肿瘤是良性了,索性就先瞒着。

  等到手术成功了,父亲才给他打电话报平安。

  当时他在电话里就火了起来,怪父亲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情不通知一声。

  可是去到医院看到母亲瘦弱的样子,鼻子上还插着氧气管,父亲也因为照顾母亲,几天几夜没怎么睡,眼睛也红了一大圈,他的眼泪立马就掉了出来。

  他觉得自己很不孝不配人子

  在北京这几年来,他基本上很少主动给家里打电话,都是父母主动打过来,说不到五分钟就挂了。

  有的时候碰到出差,看到父母的电话都会先挂断,可每次忙完想回的时候,已经是凌晨。

  到了第二天,回电话这件事情也忘在了脑后。

  长期以往,彼此也都心照不宣的开启了互不打扰的模式

  一边是怕麻烦,一边是不敢麻烦。

  他没想到,这些年自己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已经那么深。

  在这一刻,他决定回来照顾父母。

  回去以后,他把手头上的工作交接完,把房子退租,年后就再也没回来过。

  对于他的辞职,父母嘴上也说着让他回去,别担心家里。

  可是他心里却知道,父母其实心里还是挺开心的

  现在,他上班的地方离家骑车十分钟就能到,晚上吃完饭还能陪父母散散步。

  偶尔还给父母制造一点“小麻烦”,让他们操操心,过过嘴皮子,让他们感觉需要

  他说,虽然现在挣的钱没有在北京多,但比起一家人能够开开心心在一起,钱倒也显的不那么重要了。

  人生兜兜转转,无非就是为了一个家,为了生活奋斗

  可是若这个家,没了父母,没了欢乐,又何谈为家?

  最大的孝顺莫过于子欲养,亲尚在。

  03

  曾在网上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视频,讲的是关于亲子默契度的测试

  一共有5对亲子家庭,背对背在答题板上写下主持人问的问题答案

  当主持人问到子女们喜欢什么时,父母答案的正确率基本都在90%以上。

  可子女回答父母的需求时,正确率却不到30%。

  其中,有一个男生被问起母亲为什么问喜欢吃地三鲜时,他说:

  “因为妈妈基本上隔个两三天就会做一次。”

  可母亲的回答却是炒豆角,之所会频繁的做地三鲜,是因为儿子爱吃。

  如果儿子不在家,她基本都不会做。

  还有一位姑娘,被问起父亲为什么喜欢去看电影时,她说:

  “只要一有新片上映,爸爸就会去买首映场,然后第二天跟她打电话讨论剧情。”

  可是父亲的回答却是钓鱼,看电影是因为女儿喜欢,只有这样每次通话才能是半个小时以上。

  是啊,我们总以为很了解父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

  但却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们才喜欢,因为我们高兴他们也跟着高兴。

  为的就是能和我们有共同的话题交流起来才会显得不太冷场

  就好比,玩智能手机,玩微信,其实他们大可不必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学习。

  有什么事情,一通电话就能解决

  但是,我们宁愿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却也不愿和父母多说一句。

  没办法,他们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旁敲侧击的来了解我们的生活,知道我们的需求。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在一直追寻着我们成长的脚步

  即便距离越拉越大,可他们还是要坚持活成我们眼中毫不费力的样子。

  为什么?

  因为,孩子永远是孩子。

  父母最大的需要并不是子女能给予多少,而是他们能够被子女需要。

  可是我们呢?

  自认为成年了,应该是父母有求于我们,而不是我们再继续给他们添麻烦

  自认为挣很多很多的钱,给他们安逸的生活就是,就是身为子女最大的孝。

  努力给父母好的一切,固然没什么错。

  可如果连他们最基本的需求都被我们剥夺了,他们感受不到我们的存在,这个时候所谓的孝顺还有什么意义

  人呐,最怕的就是得不到重要的人认可

  04

  可能我现在说这些,很多人没办法感受到父母对我们渴求程度

  但与其去揣测父母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倒不如让他们感知到子女的存在,参与进子女的生活。

  就拿最基本的来说。

  有多少人的微信朋友圈是把父母屏蔽,或者是在发朋友圈的时候把父母设置成不可见的?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是害怕父母误会了我们朋友圈的内容,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或者,害怕父母过度的去干预我们的生活。

  其实,我还是希望大家保留自己私生活的同时,也给父母留出一丝空间

  偶尔发一条,让他们可见的朋友圈,让他们点赞评论满足他们心中小小的窥探欲。

  对你而言,也许是无关痛痒的一个小情绪,可对他们而言,这就是一个日常中的你。

  别让他们,显得太没有存在感

  也别让我们自己,显得太过于冷漠

  我们终将也会有为人父母的一天。

  也会希望自己不被孩子忽略,永远被孩子需要。

  所以将心比心,好么?

  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其实挺触动

  小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全世界

  长大以后,子女是父母的全世界

  我们终其一生希望给父母最好的生活的同时

  却忘了父母最大的需要就是被需要

  切记

  别让父母活得太没存在感。

  你还可以随便看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