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同一间房,同一扇窗,同一条路,同一颗树,每天走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却又“无能为力”地承受着,昨天复制今天,今天粘贴明天。
难道日子就是不断的重复?一世重复着一世,一天重复着一天?我无法寻找到心中想要的答案,于是,只好回到过去,找找那来时走过的路……
小时候,总是很快乐,面对未知的世界,内心充满着渴望,有好奇心勾引着,有刺激挑逗着,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妙。掏鸟窝,抓螃蟹,摸鱼,扒地瓜,采野果,玩弹弓,打陀螺,等等,总有使不完的劲,总有不断变化的花样,每天,都在无忧无虑中度过,不知烦恼为何物,即便是那季节的变化,也都充满着期待与暇想:春天,漫天飞舞的蝴蝶,芬香迷人的槐花;夏天,叫唤不停的知了,清凉的河水;秋天,田里的殃鸡,垛上的蚂蚱;冬天,堆雪人,打雪仗。
初中,父母的话,老师的话,不停地在耳边萦绕:“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读书是你唯一的出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于是,有了“理想”,有了“抱负”,任何形式的玩乐,都是不求“上进”的表现,都是浪费时间,辜负光阴,所有的快乐只能在试卷 “勾勾”中寻找,只能在分数排名中寻找,只能在老师的赞扬声中寻找,只能在家长满意的眼神中寻找。书包再重,也得背起,眼镜的度数不够,尽管加起,因为这些,是“成龙”的必经之路,是“成材”的必经之苦,在 “光宗耀祖”、 “出人头地”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和学习相比,其它无关的快乐都是不可理喻的。明白了“任重”,学会了“担当”,为了“理想”,埋头,前进。
中考,预选结束,填志愿,亲戚们说,就报中专,只要考上了中专,就算是抱上了公家的饭碗,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由于“理想”比较“大”,有些不甘心,坚持要考重点高中,要读大学,于是,家里来了一些“过来人”,说中专考不上,还可以读高中,即使读了高中,也不一定考得起大学,别到头来读了三年高中,还是只考个中专,或者万一中专都考不起,到那时候,不光时间耽误了,还丢人,如果你现在就考起了“中专”,家人就早日“放心”,将来你想深造,还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紧接着,就又讲解些“活生生”的例子,一些我认识的和我不认识的人,每一个以前是什么情况,现在是什么情况,一一分析,一一讲解,看着大家“苦口婆心”、“深情款款”、“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懂事”了。
中专,刚开始的时候,也想过好好学习,但后来发现,老师期末要“勾题”,即使补考,交费就行,于是,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志向”也逐渐湮没。学校重视的是“管理”,年龄大、个子高的同学进了“学生会”,成了“管理者”,剩下的就成了“被管理者”, “管理者”常常“优越”于“被管理者”,说话趾高气扬,很有成就感的样子。于是,我也想“优越”一把,经过“一番努力”,无奈“条件”终是不符,被拒之于门外,成了“闲人”。 无所事事中,听说了古龙、金庸、梁羽生,便沉醉其中,几乎读完了他们所有的武侠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倒也自得其乐,闲暇之余,又结识了几个“兄弟”,一起打牌,喝酒,看录像,谈论女生,评论“女人”,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了起来;通过“人际交往”,又掌握了一定的“社会知识”,“明白”了“关系”,“分清”了“理想”、承认了“现实”。我挥一挥手,告别昨日的“幼稚”。
上班,第一年,终于“如愿以偿”地领上了工资,“欣然”地接受着别人羡慕的目光。而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自由地支配工资,这也是我选择离家较远工作的主要原因。城里的世界很精彩,尽管只是一个县城,但已足以让我这个农村小子开眼。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老同事和新朋友的带领下,很快学会了“城里人”的生活,洗澡进“桑拿”,找人擦背,旱蒸、湿蒸;进KTV,摇撒子,喝酒,嗨歌;进酒吧,喝啤洒,听音乐,吹牛;吃霄夜,醉,你不醉,我就醉,我不醉,你就醉,不醉,不归……很快,溶入了“城市”。
过了几年 “城市” 单身生活,醉生梦死过后,朋友们陆续结婚,再回到以前“兄弟如手足,媳妇如衣服”的日子已是不可能。于是,也就学着找女朋友,无奈县城僧多粥少,加上又是个“外地人”,能看上我的少之又少,少了,也算有,但我又“清高”,拟了个标准,宁缺勿滥。所谓标准,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能容忍我的坏脾气,孝敬父母就行。说是简单,但经过你选我,我选你之后,符合条件者,为零。不甘心,此处无爷媳,自有爷媳处,池里没有河里找,河里没有海里找,功夫不负有心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找到了,所有条件都符,除了一样,我容忍她的坏脾气。 (伤感爱情文章 www.wenzhangba.com)
结婚后,搬到了媳妇所在的城市生活。媳妇家是个大家庭,家风甚好,父辈兄妹七个,五户住在这个城市,爷爷奶奶健在,家人常聚,对我很好,维护我做男人的“尊严”, 维护我在媳妇面前的“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家庭的温暖、和谐,让我时不时感叹“三生有幸”。每天下班回家,茶有人泡,衣有人洗,饭有人做,我就只做一件事,夸媳妇,媳妇你今天真漂亮,炒的菜真香,我现在很不喜欢在外面吃饭,胃不高兴。有人说我甜言蜜语,会哄老婆,我说,我从来就没有哄过,我老婆的确漂亮,的确善良,的确贤惠,的确优秀,难道不是吗?今生最大的缘份,就是一个“对”的她。
生命的延续。还没有计划,他就来了,还没有准备,我就当爹了。当那一声啼哭,响彻整个医院楼层的时候,一种无法形容的喜悦,不经过大脑的允许就由内到外窜及全身,我至今都搞不清楚当时为什么那么兴奋,也许是生命的力量,也许是作为 “创造者”的骄傲。看着他,守着他,从学爬到学走,从唧唧呀呀到读书识字,从依赖到被依赖,他的一分进步,如同自己十分进步,他的一分快乐,如同自己十分快乐。他的成长,根会越来越深,枝会越来越繁,叶会越来越茂,有一天,他会屹立在风雨之中,有一天,他会爱我,如同我爱我的母亲。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快乐”,让他“明理”,让他“担当”,因为这是我的“责任” 。
有生命开始的地方,就会有生命的结束。岳父大人的离世,使我对“无常”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他的身体很好,扛麻袋,我们无人能及,走路急急匆匆,总是火急火燎的样子,就连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不是让孩子骑“马马肩”,就是把孩子放在玩具车上拖着走,他不怕累,也不怕麻烦,怕的,就是一个“慢”子。去世的前一天,他过生日,家人在一起,很高兴,他也戴上了小朋友们喜欢戴的那种纸做的帽子,一如继往地大声说话,接受着家人的祝福、敬酒,然后,许愿,吹蜡烛,切蛋糕……,第二天上午,老人死在了回家的路上,突发性心肌梗塞……。以前也有亲人和朋友离世,有“自然”的,也有的“意外”的,但因“年龄”或“关系”的问题,一直未能亲临“一线”。看着火化炉前“平静”的老人,想着昔日的高大身躯,爽朗音容,相信了“无常”;亲手将老人推进了火化炉,在室外等待的时候,看着那房顶上飘出的一缕青烟,突然想起贾宝玉的一句“疯”话,大意如是:“我死了,愿化成灰,不,灰还有迹可寻;愿化作一缕青烟,风一吹,便消散得无痕,了然于这尘世。”不知道岳父大人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但他确实“变成”了“灰”,装在一个小盒子里,盒子埋在地下,四周用石块垒砌,中间填上土,人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人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人应该怎样活着?人死了以后是不是真的有另一个世界?……带着这些疑问,看了一些书,但一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也许是无师指引的缘故,也许是经历、阅历不足的缘故,终无所获。但这个问题不解决,烦恼又总是如影随形,于是,我用我的理解结合我的实际,给自己圆了一个答案:人是“上帝”创造的,所谓“上帝”,就是目前人类知识所不能解释,但又确实存在的,你还可以把它叫做“因缘”、“自然”、“真主”,“长生天”,等等,没有前世,没有来生,即使有,今生,可以不用懂,如果真的懂了,那就是所谓的“成佛”、“得道”、“得拯救”,在这个短暂的生命里,只要快乐,就够了。只是这个快乐,好像不容易得到,不容易得到,是因为过于“执着”,忘记了“简单”,沉迷于追求可有可无的事或物,等“追到”以后,又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怅然若失。
日子没有“重复”, “重复”的只是“心”,每天的行云流水,看似“周而复始”,其实“日新月异”,只是心灵蒙上灰尘,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