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为做人做事之本
引导语:为人处世我们要讲究诚信,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别人,既然承诺了我们就要想尽办法去做到。
信者,诚实守诺,不疑也。信包含两层含义,一指自信,即相信自己;二指他信,即相信他人且深受他人信赖。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信己易,信人难,受信于人尤其难。一个人的自信与他信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经验教训之上,通过生活实践,经验积累,达成对于自身、人心、人性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与生活智慧,这样才能够拥有自信与他信,自信且深受他信的人,一定是谦逊好学,勇于实践,心地坦荡的人。
古代,交通不便,“信”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这种“信”有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甚至还要凭信物为证。“信”最基本的要求是“确实可靠”“不可随意改变”,所以信就有了道德的约束律。古人对“信”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视的,即令百家异说、处士横议的先秦时期,在“信”的问题上,也具有广泛的共识。在古代信的内涵至少说明了两个事实:一是守信用,重承诺是社会生活与客观现实的需要;二是信统一了人们的道德规范,使中华民族养成了“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
对于信,中国的至圣先师们留下了太多的古训,诸如:“信为万世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无论从何种角度,要说当今社会缺了信,我想不会有太多的异议,那么,就信为万世之本而言,是否可以说我们身处的是一个无本的世道呢?说这话,我估计要被砸破头的。当今世界,中国人不得了,不要说满世界都是中国人的足迹,光是中国人炫富的方式就足以令世界瞠目结舌,更不用说,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吹捧了。
回顾历史,有很多关乎信的故事,官渡之战,曹操以绝对弱势击败了优势的袁绍军团,依靠的并不是正面战场上的勇气、意志和战术运用,而是凭借用人得当,用人不疑,他任用降将臧霸挂帅东方青州防线守备,挡住侧翼的袁军;任用降将张辽、关羽率突袭斩杀袁军先锋颜良,重挫了袁军的锐气。在襄阳战役中,曹操运用降将徐晃击败名震华夏的关羽。在逍遥津防卫战中,任用张辽指挥,张辽率队两次突袭孙权帅帐,孙权抱头鼠窜,致使占战场绝对优势的东吴大军始终无法展开攻势而被迫退出。
可以说曹操的一生成就,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用人得当,是自信而且信他的。袁绍则恰恰相反,他拥有极其优秀的将帅与士兵,却不知道如何合理的使用,造成了政治、决策、组织、行动上的一误再误。最后,袁绍连同自己的生命及其鹰扬河朔的英雄业绩,都随着官渡之战的结束,化为历史的一缕轻烟而轻轻飘散。历史的长河中,他之所以被人记起,只因为他的失败,只因为他成就了曹操一代霸主的政治功业而已。(经典美文摘抄 www.wenzhangba.com)
相比曹操的知人善任,袁绍则显得自高自大,好谋寡断,心胸狭隘,自负其实,即所谓“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袁绍多疑而且喜欢听信谗言,决策犹豫不定,用人外宽内忌,刚愎自用,不能唯才是举,恰恰应在了谋士郭嘉评价他的两句话:“见事迟,得计迟,多疑寡断”。可见,袁绍之败就败在一个信字上,既没有充分的自信,也不能信他,也就得不到他信,这样的心胸气度终究难成大事,岂有不败之理呢。
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人不仅不缺乏自信,甚至无厘头的自信有余,但是,中国人严重缺乏他信。由于严重缺乏他信,反过来又严重干扰了中国人的自信,以至整个社会的自信。翻开中国历史,中华民族真正自信又他信的时期并不多,这时期大都是所谓的太平盛世。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太平盛世只有三次,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又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轮回,给人留下了无限沧桑的话题与无比沉痛的反思。
关于“信”的阐述大都连结着一个“用”字,信用二字,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做人的诚信度,另一方面,就是指一个人品质上的诚信之于生活,之于自己人生的参用度。信用的核心就是言而有信,不可“食言”。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解释食言为:“食,言之伪也。”又说“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后终不行,前言为伪,故通称伪言为食言。”所以说凡是说话不算数、承诺不兑现、以及假话都可以叫做“食言”,因为吃的东西,吃下去就没有了,假话说过了也就完事,不需要实行和兑现。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即为“食言”。说话算数,履行诺言,即为守“信用”。
在《左传·哀公二十五年》中记载有一个关于食言的故事:鲁国大夫孟武伯,言行一贯无信,鲁哀公对他很是不满。有一次,鲁哀公在五梧赐宴,孟武伯照例参加,大臣郭重也在座,郭重有点肥胖,为人实在,颇受哀公的宠爱,因此,经常遭到孟武伯的嫉妒与讥讽。在宴中,孟武伯借向哀公敬酒的机会,抑郁郭重道:“你吃了什么东西这样肥胖啊?”鲁哀公听了,当即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鲁哀公分明是反讽孟武伯一惯说话不算数,这话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把孟武伯羞辱得无地自容。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言行相应,则谓之贤”。所谓“贤”的核心内容就是“诚信待人”;讲求诚信,遵守诺言,言行一致。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真诚、守诺、践约。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社会诚信危机也随之出现了,沧桑世道,人心不古,,企业之间的“三角债”越滚越大,坑蒙拐骗、欺诈瞒骗、逃账赖账、设置圈套、侵害他人经济、物质以及名誉利益的情况屡屡发生。假烟、假酒、假名牌、毒米、毒面、毒瓜子、毒牛奶、毒胶囊等参杂造假现象屡见不鲜,学术造假、文凭造假、买官卖官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
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出现的“诚信危机”,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是我们的政治经济体制缺乏公信力、公正力与公平力所逐渐累积的结果。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本位主义,领导能力与执政水平所限,政策朝令夕改,或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屡屡发生,一些唯利是图的行为都是腐蚀社会诚信大厦的酸雨。更有甚者,一些官员见利忘义,贪赃枉法,言行不一、道德败坏、见钱眼开、卖官鬻爵、欺上瞒下、浮夸造假。片面追求政绩,讲求面子的工程大倡其道,这些行为是戳害诚信的毒药,危害国之根基,更是中华民族巨大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