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变从来不晚,那些大器晚成的古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改变从来不晚,那些大器晚成的古人

2018-05-28 06:31:33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阅读:载入中…

改变从来不晚,那些大器晚成的古人

  授权图片 | 滕首诗  摄

  焦虑时代凡事趁早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心态

  生存资源有限时间机会成本昂贵竞争态势的严重——构成很多人向上前进的障碍,这些障碍陡峭严峻,都好比一座座无形的大山,让人望而生畏

  很多人害怕在年轻时候不能成功,不能得到,就被这些大山压住而难以翻身。趁着年轻,尽早走上顺遂的发展大道,成为很多人的心声

  但是人生有趣地方在于,成功并不是和青春或者外在挂钩的,

  年龄优势并不是决定个人当下是否成功的核心因素

  而且翻开历史书看看,有几个人是在年轻时,就登临这一生事业顶峰了呢?

  这样说,不是在诋毁青春的活力和无限可能性,年轻无限美好,年轻的好处就是在于可有为,可选择,可重来。

  但很遗憾,我们中的大部分是中年甚至老年才能成就的。

  为什么?

  因为就人生而言,是讲节奏的。

  每个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的节奏,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也是无法学习和效仿的,找对了自己的节奏,人生之路才会通畅

  节奏是暗线,不在明处,它和性格阅历、出生、环境息息相关,这涉及到对自我的了解和洞察,只有了解了自我,才能体悟到什么样的节奏才是适合自己的。

  就个人来讲,是讲成长的。

  人生的成长和年龄不挂钩的。

  很多青年有着老者一般的洞察和智慧;很多中年人有着孩童一般的任性和不成熟

  所谓成长,一是觉悟,二是努力

  只有真正觉悟了,并且行动了,人生才会真有生命力出现

  而生命旺盛,才会产生出人生有为的境界

  这也是很多人中年晚运或者大器晚成原因,他们中年觉悟,振作有为。

  历史上有很多中年甚至晚年才开始成长的人,但这毫不妨碍他们写就后半生的精彩,人过留名,青史存誉。

  我们在这里并不想讲姜子牙八十多岁才出山这样的带有上古神话故事,那些没有参考价值

  在此小编整理了一些实实在在中年努力才有所为的历史人物事迹,为当代诸多开始有“中年危机”的朋友提供一些励志参考。

  希冀这些故事,好比盛夏的冰镇啤酒一样,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丝沁心的清爽

1

  周处:恶人回首,也会赢得敬重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这是《世说新语·自新》里记载的周处的故事。

  周处,宜兴人,三国时期国人,吴灭亡后仕于西晋。

  周处年轻时是典型富二代恶少,鄱阳太守周鲂之子。

  年轻时横行乡里,被乡里人成为“三横”之一,更悲催的是,自己被人劝说当了枪,如果除掉其他两害,自己就能独霸了。

  于是他兴致勃勃,渴望独霸乡里。上山打虎,下水杀蛟,三天三夜没露面,却被乡里人以为已经和蛟龙同归于尽了,纷纷弹冠相庆。

  这实在是让周处无比伤心:我去杀虎斩蛟,你们不仅不感谢慰问我,反而是希望我被蛟龙杀了。

  还有没天理?

  但乡里人也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周处对乡里危害更大。

  周处的心被伤的无比暗黑。

  开始有些可怜自己了:

  这样做人,这样被人看待,留在乡里还有什么滋味呢?

  于是周处去找了当时两个大名鼎鼎的成功人士——大名士陆云陆机兄弟

  陆机不在,陆云在家,周处将自己的这个囧事告诉了陆云。

  他希望能有所改观,重新做人。但又担心自己年龄大了,恐怕难有所成。(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陆运不愧为一代文豪,一句话直接点醒了周处。

  他说:“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意思是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名声不能传扬呢?”

  陆云不愧是高人一语中的。他劝说周处,人的自我认知和他人评价有这样一个规律:再坏的恶人,再不堪的浪子,就怕你没志气,一旦能立志,就会有行动,有行动就会有改变,改变总会让人刮目相看的。

  周处直接被他的话击中。

  开始改变,“遂改励,终为忠臣。

  宜兴是座人文毓秀的名城,近年来更以紫砂壶而为人熟知,笔者曾游历城中,寻访周处祠。

  一路上就想,一个被当时乡里厌恶的恶人,竟然因为改变而成为一代忠良名臣,死后被建祠纪念,这实在是值得人深思。

  这不代表人的恶可以很快被遗忘,而是因为他虽然是恶人,但是忏悔了改变了,他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这种自我救赎,在历史上是如此之少,所以,周处才显得如此可贵

  其后半生事迹被人敬佩,以至于人们原谅了他年轻时候的不良行为,而选择纪念他。

  而周处能做到的,其实当代很多人也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能立志笃行。

  救不自己,不在别人,全在自己一念之间。

2

  苏洵中年才读书,和儿子一起学习的文豪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面的一句话。

  如果说其他的唐宋八大家,包括苏洵的两个儿子,都是少年英发,“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文人成功典范,苏洵则悲催多了。

  据史载:眉山苏洵,少不喜学,壮岁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二十七岁,在当代看来也已经是大龄了。但在那个时候,妥妥得已经是中年了。

  在苏洵生活的北宋年间,人们的平均寿命不高,而且流行早学早婚。对比三岁启蒙开始读书,十六七岁结婚,二十岁左右考中进士的普遍人生道路来讲,苏洵的二十七岁,基本上等同于今天的四十岁了。

  起步可谓非常非常之晚了。

  而且悲催的是,因为之前欠缺多,他读书了,也没见得立马见效,几年后,又接连受打击

  “举进士,又举茂才,皆不中。”

  这让苏洵直接狠了心,曰:“此未足为我学也。”焚其文,闭户读书。

  好吧,既然我考不上,既然我写的都是垃圾,都拿不出手,我接受并且承认这点,把我写的文章都烧了。闭门不出,我从头再来。

  此时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也开始读书求学。

  苏洵相当于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学习。

  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

  又用了五六年,终究把书都读通了,终于肚里有了自己的东西

  嘉佑初,与二子轼、辙至京师。欧阳文忠公献其书于朝,士大夫争持其文,二子举进士亦皆在高第。于是,父子名动京师。

  这时的苏洵,已经年近四十,接近当时老年人的年龄。

  这很像当代新闻常见父亲和儿子一起考大学的故事。

  但这样的故事里,没有矫情,只有理想和不甘

  现在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许大学求学期间没有用功学习和读书,已经工作多年了,才发现很多方法论和技能类的书籍自己都没有看过,都不知道。

  有些人觉得已经年龄大了,工作多年了,对当下的处境都改变不了不少,索性不读,靠熬资历前进;有些人则拥抱新鲜,拥抱学习,渴求哪怕一丝的改变和提升

  这都没有错。

  就像苏洵,他二十七岁读不读书,其实也都在于他的自我选择。

  因为他本就是地主乡绅,就算不读书,不进汴梁城,也照样可以过富足悠闲日子,而且有两个读书作文都是状元级别的儿子,也足以让他骄傲一生。

  但是苏洵不甘心,他觉得内心里还有一股气没有释放出来,他觉得自己能读好书,能写出好文章

  谁说的中年人不可以重新开始读书?

  谁说的中年人不可以再追梦了呢?

  他不想认这种被社会和时代否定的命。

  于是在本可以做老爷享福的时候,他选择和两个儿子一起,做学生苦读。

  于是历史上多了一段励志人生,多了一位“唐宋八大家”的文豪。

  事在人为不认输,命就奈何不了你。

3

  齐白石木匠出身五十五岁北漂,从小成变大师

  说齐白石是古人,有点牵强,他毕竟活到了1950年代。但说他是古人也没错,因为他毕竟青壮年时代适逢清朝,而且做中国传统画,为人有古意古风

  民国以后的北漂,白石老人可谓非常独特的一位,一是因为他早,开民国北漂的先河;二是因为他老,五十七岁才来北京闯荡。

  1917年的一个夜晚,北京前门火车站门口,出来一位须发已白的老人。

  这个人就是齐白石。

  白石老人是来寻找艺术梦来了么?是为了在藏龙卧虎名家云集的文化中心北平能和高手切磋,能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么?

  答案也许让人大跌眼镜

  没有讲座,没有画展,偌大的京城,他两眼黑乎,不认识谁。

  此时的他很有些老年屌丝狼狈

  因为他是是来避难加谋食的。

  五十已经知天命了,更何况齐白石快六十岁了。

  木匠出身,自学绘画的齐白石,五十七岁时,在湖南湘潭老家已经是个名气不小的画家了,也准备终老家乡

  但生不逢时,此时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正在中国大地打得如火如荼,1917年湘潭又出现兵乱,给齐白石带来不小的冲击,以至改变了他想终老家乡的志向。

  白石老人曾这样回忆:“连年兵乱,常有军队过境,南北交哄,互相混战,附近土匪,乘机蜂起。官逼税捐,匪逼钱谷,稍有违拒,巨祸立至。弄得食不安席,寝不安枕,没有一天不是提心吊胆地苟全生命。”

  诚惶诚恐时,他得到友人邀请的信,告知他可来北平卖画谋生。

  去了北平的白石老人,虽然此时已经画艺精湛,但是囿于一直生活在农村老家,眼界有限,又因为是木匠出身,没少受了画坛科班出身画家的奚落白眼,被嘲笑画的是“野狐禅”、“俗气熏人”,“不能登雅堂”等。

  就同专业来说,总是有同行指摘你的;而且没人会因为你出身卑微而觉得更应该同情你,因为大家是同台竞技的。

  刚入北京时的艰难,可窥一斑。

  老人曾这样记述那段日子:“朝则握笔把刀,目不暇给,惟夜不安眠,百感交集。谁使垂暮之年父母妻子别离,亲戚朋友不得相见?”

  刚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又因人们初期不太接受他的画风,导致作卖画困难,生存下来,都是个大问题

  幸被著名画家陈师曾(即陈衡恪,著名学者陈寅恪的哥哥)赏识,在陈的大力揄扬下,齐白石声名鹊起

  受陈师曾影响,齐白石一改之前学八大山人得来的冷逸水墨风格,逐渐变为海派吴昌硕那般的色彩艳丽风格,而后又超越了吴昌硕,用10多年时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画艺到70岁时炉火纯青,一直持续到逝世。

  如果白石老人不进京,不在老年再折腾这一次,留在湘潭也会是一个有名气的画家,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是一个著名湖南地方画家,而近代史上会少了一个艺术大师。

  五十七岁的老年,再背井离乡,再重新开始转变业务方向。在整个历史上都罕见,在当代也就褚时健可以和他媲美。

  白石老人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生只要持续得足够长(白石老人活了97岁),只要认真努力,老年照样可以出发,人生一切皆有可能

  根基打得好,时间也足够谁说老年不能再有为呢?

   

  人生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生老病死兴旺衰败。

  但是从来没有人可以被别人定义

  也没有谁可以定义你这个年龄就该怎么怎么样。

  恶人可以变名臣,纨绔子弟可以中年再读书,小有成就的老年人可以再入大境界。

  因为改变从来不晚,晚的是改变的决心和志向。

  只要给自己一个自我定义,然后出发,然后上路,大器晚成就有了一半的可能性。

  ▼ 点击阅读原文经典,爱智慧,益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