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小辰光,都是馋痨胚 l 胡伟祖
小区花园里,一对祖孙在对话:
爷爷:囡囡!马上要到儿童节了,侬想吃点啥,跟爷爷讲,爷爷帮侬去买!
小女孩:有啥物事好吃呀?
爷爷:到超市里去,随便侬拣!
小女孩(不屑地):勿去,超市里呒啥好吃咯物事!
爷爷:超市里厢介许多物事,还呒啥好吃咯?阿拉小辰光是想吃也吃不到咯!
小女孩:倷小辰光侪是馋痨胚!
爷爷:哈哈!阿拉小辰光侪是馋痨胚……
“阿拉小辰光都是馋痨胚!”祖孙俩的对话,一下子让我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小辰光。
平心而论,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城市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与成长在战乱不断的父母一代人相比,童年生活相对还是比较安定的。但是,刚成立的新中国还“一穷二白”,物资比较匮乏,刚“翻身”的劳动人民经济还拮据,平时的一日三餐,饭基本可以吃饱,菜就不太讲究了,至于还想吃到零食点心,就算比较奢侈的愿望了。
记得在我学龄前,父母上班后会把我们兄妹三人关在房间里自己玩。父亲上早班,下午三点多下班回来,一般会带回一只大饼或一只“老虎脚爪”,那是给幼小妹妹的点心,我们两个大的是没有份的。看着小妹妹啃吃的样子,我们馋得直咽口水。好在小妹妹并不吝啬,平时也喜欢我们陪着她玩,只要我们问她讨要,“拨我吃点”,她也会大方地掰下一块,给我们“煞煞馋”……
“老虎脚爪”是一种上海传统小吃
其实,当年虽然生活艰苦点,但也不是一点好吃的东西都没有。穿街走巷卖零食的小贩还是不少的。春天卖糖粥捏棒头糖人的,夏天卖赤豆棒冰黄金瓜的,秋天卖烘山芋糖葫芦的,冬天卖棉花糖麻油馓子的……他们经常用好听的叫卖声刺激我们的“馋痨”神经。家斜对面的烟纸店里,各种小零食也是蛮丰富的。斜放在柜台木架上的圆口方瓶里,五颜六色的弹子糖、深褐色的盐金枣和拷扁橄榄、花花绿绿糖纸头包着的水果糖,对我们有着很大的诱惑。“三年困难时期”后期,紧靠民办小学的两户邻居家,没有工作的两位家庭主妇先后摆出了零食小摊,放在家门口小方桌上的小零食,只要花一分钱就可以买一包“大西米”、两分钱就可以买一支棒头糖……再走远点,沪太路口大统路上的南货店,好吃的零食就更多了,印象比较深的是各种饼干,造型各异的儿童玩具饼干、桃酥饼、小切酥和各种糕点、面包等,还有散装的蜜枣、柿饼……特别钟情于五分钱一包的开口松子,用薄牛皮纸包成三角包的那种,放在衣袋里剥剥吃吃,可吃好长一段时间。
好吃的东西有,只是我们囊中羞涩,看着各种好吃的零食只有咽口水的份。难得父母高兴,有时也会买些小零食犒赏我们。当然,懂事的我们一般不会缠着父母要买零食吃,也不太好意思要钱买这买那。
稍微长大点后,尤其是上学后,有了自主意识,就会动脑筋想办法弄吃的了。
秋天,山芋上市,这种当年一斤粮票可以买六七斤的粗粮,一般家里都会买一些。早上生好煤炉后,我们会挑一两个小山芋,塞进炉膛里,中午放学回来再将山芋翻个身,到下午做完饭前,山芋就烘熟了。吃着香喷喷甜糯糯的烘山芋,别提有多开心了。当然也有“搭浆”的时候,山芋挑得过大,或炉膛火不太旺,烘出了“夹生”山芋,或外熟内生、或一半生一半熟,虽不好吃,但也舍不得扔掉,或将熟的部分吃了,或把半生不熟的勉强咽下去……
街巷和弄口卖烘山芋,曾经是常见的一道风景
有好几年,计划供应的口粮要按比例搭售面粉,家里的这些面粉,除了擀面条、做面疙瘩当主食外,我们也会动脑筋弄了吃。如将面粉调成糊状加葱,在铁锅内倒入食油摊面饼吃。我还特爱将面糊放在油锅内氽至金黄色,感觉比摊出来的面饼好吃,只是父母知道后,会说这样太浪费油,难板可以,经常这样,计划供应的炒菜油就不够吃了。有时,我们还会自说自话地做炒麦粉吃,将面粉直接放铁锅内不停翻炒,直到炒出焦香味来,炒熟的面粉拌些白砂糖,干吃也可以,就是要注意防呛,用开水冲泡会涨开来,调成糊状更好吃。这种炒麦粉,后来也成为我们下乡学农、“拉练”时的必带食品之一。
还有就是爆炒米花,街头巷尾只要有“嘭——啪——”的声响传来,总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有时,我们会悄悄来到爆米机前,问忙着拉风箱转铁葫芦的摊主要一个铁罐,回家在米缸里舀一罐米,再翻出平时积攒的一毛钱零用钱,去摊前排队等候。当时“爆一响”炒米花七分钱,还有三分钱用来买糖精片,当轮到自己时,看着大米倒进铁葫芦内,在熊熊炉火中不断转动,也是蛮好玩的。不一会儿,当小贩发出一声“好了”并拎起铁葫芦放进麻袋里,一声炸响,白花花的炒米花就从铁葫芦泄进了麻袋里,来时的一小罐米,体积膨胀成了一大堆米花,需用竹篮或米袋装取(当时有人曾就此自嘲爆米机是“粮食扩大机”,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捧着一大堆香甜的爆米花,我们是真的很开心,一把一把往嘴里塞炒米花的感觉不要太好哦!
小辰光因为馋,偷吃家长收藏的食品也是经常听到的新闻。邻居小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平时父母兄姐比较宠她,家里有好吃的大家也尽量让着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调皮的她还是嘴馋。有一次,她偶然发现母亲藏在床底下的铁皮罐子里,有准备过年拿出来“撑台面”的桃酥饼干。熬不住“馋虫”闹心,她每天偷偷钻到床下拿个两三块解馋。等到过年时,母亲想拿出桃酥饼干招待客人时,只剩一只空罐头了。知道是宝贝女儿“作案”后,只能无奈作罢。同学阿金,爷爷买的零食糕点,稍不留意,就被他偷偷吃了,气得爷爷无话可说……
小辰光的馋,也与饿有关。早上吃两碗泡饭上学,“卡路里”肯定不够,上完三节课,大约十点半左右,肚子就会“咕咕”叫了。熬到十一点一刻下课铃响,大家都会急着往家跑,饿的时候,什么都是好吃的。经常有饥俄感,怎么会不馋呢?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无须再为吃饱饭而操心,不再为想吃什么而吃不到而“馋痨”了。现在的小朋友,吃的东西应有尽有,很少有饥饿感,当然就不大会馋了,这才有了小女孩面对爷爷买好吃的提议不屑一顾的“表情包”。可以说,吃,现在已不是问题。当然,这与现今社会“吃货”增多,“网红”食品排长队购买的现象不是一个层面的话题。现在吃货们的“馋痨”,与我们小辰光的“馋痨”比,可是另一个层次的“馋痨”了!
(本微信公众号专稿)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愚园路上的“外国阿婆” l 曹可凡
“我是京剧演员王珮瑜” | 翁敏华
不想说出你的名字 | 南妮
“张家四姐妹”从有形或无形的张老圩里走出 | 伍佰下
傅雷告诉傅聪什么是“赤子之心” l 马俊茹
逝者文存 l 雷达:莫言是个什么样的作家
最好的古调纵隔千年,依然明白如话 | 王春鸣
老正兴的前尘琐闻 | 沈扬
当你变成墓碑上那张照片,触碰记忆成了艰难的事 l 杜燕妮
春天盛大上演 | 徐约维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苹果用户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