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考: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总能笑到最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高考: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总能笑到最后

2018-06-07 13:19:17 来源:明伦书院 阅读:载入中…

高考: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总能笑到最后

  又到一年高考的日子

  一朋友诉苦,说孩子立马就要高考,压力山大,抱怨道:高考考这么多门科目真累,还是穿越到古代科举好,就考一门写作文,多简单

  其实,古代的“高考”远没有我们想象容易,说比今天难上十倍,一点不假。就算是像苏轼、王阳明这样的大才子,也要使尽浑身解数,才能挨过“高考”。

  但考试再难,也总有学子能够见招拆招,胆大心细越战越勇。因为他们相信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太差,总能笑到最后。

  除了基本功,考的更是意志

  说到古代“高考”,第一个难关就是考场环境

  进场时,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必须排着队,脱光衣服验身,查清有没有带小纸条平均一个考生就要耗上大半个小时

  进去后,是一个个小黑屋,叫“号房”,听着跟监牢似的。带着笔墨蜡烛干粮进去,一坐就一天,第二天早晨才能出来,睡觉只能拿两块木板拼起来凑合着用。考生也可以在里面上厕所,可是房间严密温度不适气味不宜,和现在舒适空调房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 万历二年(1574),画中表现了明代贡院举行考试的情景

  除此之外,科举的考试内容也不仅仅是“写一篇800字作文”那么简单。

  〔一〕全文要分成八个部分写。

  〔二〕每一个观点都要遵循“高考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去拟。   

  〔三〕文章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

  第一场|先一口气写7篇论文

  第二场|1篇政论,5篇判词,再加1篇公文;

  第三场|再写5篇时政评论

  闭上眼就能想象,在昏天黑地的考场里,接受如此堪比马拉松的书写考验,那是一场怎样七荤八素的折腾啊!

  ▲ 古代科举“号房”

  明朝有诗形容科举:三场辛苦磨成鬼。全程咬牙熬过来的,真不是一般人……

  今天的考试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科目繁多,对学子们的考验也不低。

  不过,辛苦时不妨想想古人,他们连魔鬼科举都挨过来了,我们只要咬一咬牙,海阔天空就在眼前。

  战略上藐视,战术重视

  每个人应对考题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挥洒,有的稳健,但不管怎样,目的明确,头脑清醒才是关键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为人玩世不恭,在考场上常常不按常理出牌。

  他第一次考试试题是《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意思是“我不是匏瓜,不是挂在那里给你们看的,是要给人吃的”,比喻一个人怀才而莫展,不愿中看而不可吃用。

  正常做法,当然是就题论事,写一篇潇洒雄文。可金圣叹却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和尚和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这是匏瓜的意形。”主考官大怒,结果可想而知

  ▲ 金圣叹评水浒传 《圣叹外书》  

  第二次科考,题目叫《吾四十而不动心》,出自《孟子》,原意是人到四十心如止水。

  你猜这次金圣叹怎么着——又是大笔一挥,在试卷上连写了39个“动心”。主考官又来追问,他幽幽地说:“孟子说四十不动心,即是说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咯。”又被除名。

  再一次岁试,题目是《西子》,要求考生评论越国派西施出使的史实。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则西子来矣!”故意把西施当西门的人,戏若草芥。主考官见状,在卷上批道:“秀才去矣!秀才去矣!”最后当然又是名落孙山

  如果当时要出一本《零分作文》,金圣叹的文章得收录好多篇。

  聪明大胆好事,但不等同于儿戏,只有以认真态度把握机会,才对得起自己大好才华青春

  同样是才华绝顶的考生,苏轼比金圣叹要稳健多了。

  当年苏轼上京赴考,带了一肚子学问,可谓意气风发。进入考场后,他铺开卷子,一看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即是“赏罚要厚道”。题目出自于《尚书》,体现典型儒家思想:“刑罚上有疑问,就从轻处理奖赏上有疑问,就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这是最忠厚的做法”,可以显示当朝者仁厚治天下之风。

  文章主题确立之后,文字风格怎么定呢?苏轼忽然想到了出题人──欧阳修。这位主考官最反对华丽花哨的文风,提倡写文章要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远的思想。

  苏轼决定放弃啰嗦的理论,用两个具体故事作为论据,干净利落地论证文章主题。

  最后,答卷果然被欧阳修一眼相中,荣登进士榜。

  战略上轻视,是一种胆量,战术上重视,是一种负责

  多年苦读实在不容易,既然有心一搏,就要收起玩心,全力以赴

  遇难心不慌

  人生完美常态,考场上遇到难题也难怪。对今天的学子来说,难题也许是卷子末尾的大题,而对古代学子来说,可能就是皇上的“刁难”了。

  清代乾隆年间,江西有个书生叫刘凤诰,勤奋好学,乡试、会试连连及第。可惜相貌丑陋,只有一只眼睛。按照当时规定五官不全者是不能及第入仕的。好在当时会试的主考官是个惜才之人,硬着头皮禀告了乾隆。乾隆不想被嘲笑“以貌取人”,只好亲自上阵考验一下这位南方丑儒。

  ▲ 殿试图

  殿试当日,乾隆帝一见刘凤诰的长相,心里不免有些轻视。他一摆折扇,念出一句上联:“独眼不登龙虎榜。”

  在场的人一听,知道皇上在暗讽刘凤诰独眼,都替他捏了把汗。

  岂料刘凤诰不仅没被吓到,还挺胸昂首对出下联:“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帝见他如此气魄,顿时刮目相看。沉吟半晌,又出句:“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诰不卑不亢,马上接招:“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帝大喜,当场钦点刘凤诰为殿试探花,登上金榜。

  遇到难题,无须阵脚大乱,稳住气势,保持信心说不定就文思泉涌,柳暗花明

  ▲ 中进士,衣锦还乡

  谦虚胜于浮躁

  考场上还有一条打不破的真理,就是切忌浮躁。

  唐代有个秀才,才华横溢骄傲自大。一次京城科考,洋洋洒洒,自感考得不错。考后游玩,遇到一算命先生,上前让其测测名次。算命先生说,请在纸上写一个字吧!秀才挥笔而就,在纸上点了一点。先生摸摸胡子:你有望考取一等。秀才乐了:一等榜首吗?先生摇头:结果出来就知道了!

  后来,皇榜告示,秀才是一等最后一名。秀才去找算命先生:“我一向文才极好,‘点’是‘文’字的第一笔,所以才写了这一点。为什么现在反而是一等最后一名?”

  算命先生笑了:“这一点,固然是‘文’字的第一笔,但也可以是‘等’字的最后一笔呀!

  我先前见你写字的时候洋洋得意心浮气躁,就知道你虽有才华,却只能是一等之末。”

  故事有点玄幻,但骄兵常败的道理是真的。

  考场上,信心和虚心,两者都必不可少

  ▲ [清]姚文翰《紫光阁赐宴图》。紫光阁始建于明代,清朝是皇帝阅射和殿试武举之所。

  从古到今,考场是一个人生转折的缩影表面上考的是知识,但其实更考一个人对待挑战的态度。

  过来人说:高考的时候,以为高考就是天,毕业后才发现学校的考试,其实是人生路上遇到的最简单的考验。教会我们,在顺境中,要把握自己,珍惜顺境;在逆境中,也要直面困难,正视现实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有勇气幸运加持。

  附:古代科举考试趣闻

  1 【古人如何高考】考棚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在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最低级别的考试,相当于现在的中考。经过童试选拔后,才能参加乡试,乡试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了。

  2  【考场如何防作弊】在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叫“号房”,里面监考很严,考生进入考棚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直到考试结束

  3  【严防死守防作弊】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

  4  【科举考试排名三等】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5  【中国科举1300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存在了1300年。

   【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

  7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代】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唐哀帝天四年(907年)丁卯科,在285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人。

  8  【李时珍三次落榜】李时珍十四岁就中了秀才,之后的九年中,他三次考举人都没能考上。于是下定决心立志从医,一生潜心钻研医药。他走遍大江南北,并参考了八百多种医书,历经27年的辛劳,终于写成《本草纲目》。

  9  【蒲松龄同样落榜】蒲松龄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举人、进士时却屡试不中。促使他更加苦读诗书,并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成座右铭,常常深入民间采集素材,终于写出了鸿篇巨著《聊斋志异》。

  10   大诗人李白,还是禁考的受害者。据说,被禁考的李白,出身颇有些不清楚,其先祖乃流放西域的罪犯;再者,李白的父亲商人,且涉嫌不法。按唐朝律令,罪犯和商人的后代绝对不能参加“高考”,李白也不能幸免。

  11   唐朝另一位大诗人杜甫,“高考”的命运则与二李不同,二李是不许考,杜甫是没考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杜没有才学,“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2  被苏轼评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韩愈,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当他那字字珠玑的答卷到了考官手里,却如同废纸一张。

  13  也有一次考不上继续N次参考的落榜生。唐诗人张继便是如此,那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就是在落榜之后写成。这似乎是一种反作用力,后来张继终于考上进士,算是范进中举的一个“正能量版本

  ▲14   还有些落榜生,别看考试成绩不佳,却做出惊天动地大事业,甚至成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比如黄巢,屡次失意于考场,那首《不第后赋菊》就是在落榜后写的。曾经考上进士的优秀生皮日休,居然成为落榜生黄巢手下的幕僚。

  15  清朝是科举制度依存的最后一个朝代,在这个末世,出了一位比黄巢还有影响的落榜生。倘若考场过关,此人可能会当个小官,按部就班混日子,近代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改写。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可能,这位考生屡试科举不中,便如他的前辈黄巢一样,聚众造反了。他便是洪秀全。

  16  【最牛气十足的“落榜生”】明代画家唐伯虎是一位受到科举严重打击的落榜生。

  《明朝那些事儿》曾写过,主考官程敏政出的《会试策问》这道题,实在太难了,只有唐伯虎和徐经(徐霞客祖父)答出来。有兴趣小伙伴可以去搜来答卷看看。徐经却是作弊了。然并卵,唐伯虎被连累,被永远夺去了考生资格。于是视游山玩水为人生第一乐,兴趣来时拿起画笔涂上几幅。正因为这次打击,打出了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画家。

  推荐阅读

  《论语》纳入高考阅读考查范围——《论语》这么重要,明伦童学馆学得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明伦书院八字命理初级班》六月上旬隆情开班

  2018北京高考说明发布《论语》纳入阅读考查范围

  内容来源于【 孔子大学堂】,编者作了修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