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茫」到「找到喜欢的事情」,我只做了这四步 | 解惑实验室
大家好,我是热爱工作的taka~
这是解惑实验室的第八期节目啦。废话不多说,先直接来看粉丝的留言问题。
「粉丝提问」
taka, 你好。我觉得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找不到兴趣爱好,而且任何事情做久了我都觉得没有意思,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整天浑浑噩噩的,感觉自己就是一团糟,怎么办?
图片来源:Pinterest
其实,taka每天都能收到这样的留言,字里行间能看到的是背后的迷茫、无奈、恐慌以及深深的焦虑。
所以,今天,我们就把这位粉丝提到的问题掰开揉碎了,来一步步分析「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原因分析」
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都需要先找到问题产生的源头,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案。
「不知道自己喜欢和擅长什么」,这句话里面出现了两个词,分别是「自己」和「什么」,那么我们就从这两点去分析问题根源。
一、「自己」-自我认知
我们之所以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原因之一是「不了解自己」。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 12-18岁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不断探索自己,树立明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方向。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在这个阶段,并没有成功做到探索「真实的自我」。
图片来源:Pinterest
想一下,我们在这个时期最常听到的话,多数是这样的句式「你应该×××」:你应该好好学习,你应该好好读书,其他的事情都没有读书和考试重要……
我们在这个阶段很少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而只是在扮演着「应该的自我」,即家长和他人眼中的正确身份。
换句话说,虽然我们已经跨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可是在认知层面上,我们却被滞留在了这个时期。
所以,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面,就会漫无目的,觉得比较茫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二、「什么」-外在世界
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来帮助自己进行选择。换句话说,外界可以选择的路太多可是你对于每条路况的信息掌握太少。
图片来源:Pinterest
这里以「工作」为例。
很多同学在求职时,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工作。
其实原因就在于:
不了解公司内部的岗位以及具体的岗位职责分别是什么。
不了解,如何将自身与工作岗位进行匹配,更不能谈喜欢或是不喜欢,对吧。
所以,这个时候,仅仅是呆在原地了解自己是不够的,还要打开门向外看,拓宽自己对外在世界认识的广度。
「如何解决」
做!做!做!
最重要的原则需要黑体加粗告诉大家:做!一定要行动起来。
因为你如果不动身解决问题,那么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请大家看完下面的方法之后,一定要行动,越早越好,越快越好,摆脱迷茫。
一、成为自己的专家,探索自己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梳理过往,找到「心理涌流(flow)」。
什么是「心理涌流」呢?
心理涌流也被称为「最佳体验」。这种绝妙的时刻通常发生在你全身心得努力完成一些艰难而有价值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做的事情不仅让你感觉到快乐,而且给你带来了无比的享受。
你的注意力完全被活动吸引,甚至失去了时间感,并忘记了生活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这样的时刻就是最佳体验。
图片来源:Pinterest
举个例子:
我刚毕业的第一年,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学习日语。周末六点起床,40分钟公交加上一个小时地铁,每次连着四个小时的课,我并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享受,而且,每次都觉得上课时间过得特别快。对我而言,这就是我的「心理涌流」。
那么大家如何找到自己的「心理涌流」呢?
tep1:
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自己呆着,按照下图「心理涌流」的8个特征,梳理过往,找出一件你自己的最佳体验事例。
图片来源:《人格心理学》
tep2:
把这件事情,转化成清晰的语言,将它讲述给你的朋友听。
在讲述的过程中,会让我们进一步来审查自己的想法。
二、了解外部世界
通过第一步,了解自身之后,我们现在来掌握一下外部世界的信息。
1.找标杆
不管你现在是大学生还是职场新人,如果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如赶快环顾一下你周围的环境,找到你的「role model」,因为我们能从崇拜或者敬佩的人身上,看到我们自身的渴望以及自身能力的差距。
关于标杆,饲主之前写过一篇经典文章《没有目标很迷茫?五步教会你标杆管理 | 经典回顾》,大家可以认真看一下并具体实践。
2.善于利用外部资源
关于如何利用外部资源,我们饲主之前也写过一篇《很少人知道的「赛马理论」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
图片来源:Pinterest
这里,我们再来介绍几种方法。
看书:想了解某一行业的知识,给自己列一个「主题书单」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你是大学生,利用好图书馆的免费资源。如果你已经在职,充分利用好周末的黄金时间。
培训:参加培训的好处在于:可以向专业的老师请教经验,结识几个有同样目标的小伙伴,打通知识大门的同时又扩大了自己的交友圈。
其他:
找一个在职的人士做职业访谈
进入一些专业的论坛或者线下活动
让朋友讲几件他们觉得你做得很棒的事例
......
总之,打开心门,向外看,不要一直困在自己心里,行动起来才是打破迷茫的最好方式。
三、培养兴趣
古典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中提到了“兴趣三个层面”,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感官兴趣:通过直观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外在刺激决定感观兴趣的长度和强度。
自觉兴趣:把兴趣从感官推向思维和认知层面,由此产生更加持久的兴趣。
志趣:最高层次的兴趣,可以从中体现个人价值,是一个人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情。
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
冰激淋很甜,你很喜欢,这就是感观兴趣。
冰淇淋很甜,你不仅喜欢吃,你还花时间去研究了一下如果制作冰淇淋,这就上升到了自觉兴趣。
之后,你开了一家冰淇淋店,觉得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满足感,哪怕有困难,也会坚持做下去,这就是志趣。
所以,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志趣,从而使它变成我们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擅长的事情。
图片来源:Pinterest
如何养大一个兴趣呢?
tep1: 让自己沉浸在足够多的感官体验中,获得兴趣的第一步动力。
tep2:在感官兴趣还没有消退的时候,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将感官兴趣升华为自觉兴趣。
tep3: 价值兑换。将自觉兴趣和自己比较重视的价值绑定在一起。
同样举个taka自己的例子。
我看到一个日语电影,对日语产生了感官兴趣。接着,我去听日语歌曲,让这种感官刺激一直影响着我。再然后,我去报名培训班进行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将感官兴趣上升为了自觉兴趣。最后,我申请岗位调动,转而负责日本市场,工资上涨一半,我对于工资的价值需求得以体现,这也进一步激励了我继续好好培养这个兴趣,最终成为自己擅长的事情。
所以,如果说「了解外在世界是开拓广度」,那么「培养兴趣就是增加深度」。
四、做!
最后,taka还要再重复一遍:做!
任何千言万语的方法论都不如一个字:做!永远呆在原地,黄花菜都凉了,你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
我们太习惯于坐着干想了,总是企图通过用脑袋来弄明白事情。不是说让你不要想,但是想的同时,也要行动啊!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做了总比不做好,错了也比错过好。就算最后结果还是不合适的话,大不了就是把这个选项划掉而已,再重新朝着下一个选项出发!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迭代更新,不断优化选项。
最后的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认识自己+外部探索+培养兴趣+做=找到喜欢和擅长的事
不要坐着干想,要跑起来去做!
如果觉得今天的文章对你有些帮助,就请在文末给我点个吧~
反鸡汤,每天打碎一点你的「幻想」
重构自己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参考资料
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湖南文艺出版社
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Jonathon D. Brown & Margaret A. Brown,《自我》,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