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道我可能考上北大,母亲要跳河”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道我可能考上北大,母亲要跳河”

2018-07-09 11:45:04 作者:槽值小妹 来源:天鸿读书倶乐部 阅读:载入中…

“知道我可能考上北大,母亲要跳河”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我给你报考了公务员。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网上描述中国父母”的段子流传甚广,引起不少人共鸣

  重庆一位女子酒后跳河轻生,幸好被及时救下。

  询问原因,原来是女子的女儿高考成绩很好,很有可能上北大。

  但女儿填高考志愿竟然不找她商量,不愿和她探讨,所以一时想不开

  父母是如来佛,孩子怎么能飞出五指山?既然你不听话,我就死给你看。

  对这样的妈妈新闻下面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评论完全可以说明一切。

  替孩子决定一切,又替孩子扛起一切,也许结果并不美好

  1

  你是我的孩子

  就要在我眼皮

  中国以前流行说“严父慈母”,现在随潮流说“虎妈猫爸”或者是“虎爸猫妈”,无论哪一种,看似是严格明确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更多的是与孩子斗智斗勇

  真对付不了,不少父母便威逼利诱,一哭二闹三上吊。

  家住福建泉州的辛迪加,30岁辞职参加高考,因想读自己喜欢专业

  辛迪加在采访中,一直强调一件事:“我妈妈性格比较强势,她都不会说有和我商量的时候。”

  211大学毕业后,母亲就收走了辛迪加的毕业证

  辛迪加在外地找工作希望母亲把毕业证寄给她,遭到了拒绝

  之后,她在本地找工作,母亲就拿着辛迪加的毕业证,和她一起去参加面试。

  考研之类的想法也被母亲否决。

  面对很多事情都不允许自己做的母亲,辛迪加私底下偷偷做过很多尝试

  辞职高考是瞒着父母进行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和她发生了很大冲突

  “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我们长大要做什么,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这句台词,戳中无数子女的心。

  今年年初,一篇《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控诉,竟因为……》的文章刷爆网络

  文章的开头,这位男生就直截了当地说: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从小到大,所有事情都有父母替他办,爸妈动手他呆着。

  毕业了到公司却不能带着爸妈一起,动手能力被爸妈帮废了,工作跟不上,只能离职。

  这名男生的父母没想过,或者想过但不愿意面对的是,就是因为前半程他们剥夺了儿子学习独立生活机会,这后半程才会出问题

  错过最佳能力培养时间,被直接推进社会尴尬和无力席卷而来,也难怪这位北大生会揪着过去不放。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出身书香门第

  成长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徐霞客从小就聪明记忆力尤其好。

  徐霞客十九岁时,他父亲去世,在三年居丧期间,萌生了四处游历的念头,却又因母亲年纪大而放下。

  后来母亲知道了,也不多说,第二天直接拉着儿子去郊游。

  路上,徐霞客一路都走在前面。等到郊游回家,还是精神奕奕,看不出疲态。

  这时母亲才跟他说:“你尽管出去做你的事,不用担心我。”

  这也才有了后来的《徐霞客游记》和传世声名

  真正的父母的爱,从来不是把孩子的证件藏起来让他寸步难行,不是跳河上吊逼他就范,也不是自己替孩子赚家产传给他。

  2

  过度干预

  总会触底反弹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没有选择地成为了一些父母的全世界

  担心孩子不能健康长大,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不能出人头地……种种担心包围了中国父母的生活,让他们在“爱着孩子的同时”陷入焦虑中,也就是安全感缺失

  如果说正常亲子关系会维持稳定安全感,那么当父母的安全感缺乏时,为了寻求一种平衡,父母往往无意识夺取孩子的安全感。

  最常见例子,中国父母开玩笑式的一句“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给孩子一种被抛弃,没办法生存的恐惧感,从而让孩子更加依赖自己,离不开自己。

  这种人为制造的“恐惧威胁“,说出的其实是父母自身对失去孩子的不安全感。

  虽然,这无疑给孩子埋下了更深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心理咨询师 Nina W. Brown在《自私的父母》一书中,提到了“自恋幻觉“的概念即我做了1,你就必须做2,否则我会做3,3往往表现为威胁手段

  自恋幻觉的投射无处不在,最集中体现在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

  “我都是为了你好,“几乎成了中国父母的口头禅,这句简单粗暴的话背后却是两个极大误区

  一、父母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着过度的自信心

  二、同理心的丢失,忽略孩子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同样需要理解和被尊重

  与自恋相伴而生的,是父母愈加强烈的的情绪表达

  当事情没有顺着自己意愿进行,父母便会传达出负面情绪。比如,没取得父母眼中的“好成绩“时,孩子就会遭到责备和不接纳。

  孩子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往往会陷入“我不够完美,我有很大缺陷的“的自卑中,难免沦为父母的傀儡,按照他们的完美标准来成长。

  中国的父母往往喜欢把孝顺和被控制混为一谈,这背后,牺牲的是孩子自己掌控人生满足感和价值感。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在《积极心理学期刊论文中写道:儿时能得到父母温情回应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高,心理更健康。与之相反的是,父母控制欲强与调查对象生活满意度较低及心理健康较差存在显著关联

  在亲子关系的恶性循环之下,总会迎来触底反弹的一天。

  于是父母往往会得到一个事与愿违的结果:握紧的沙,却流逝得越快。

  3

  真正的父母

  都懂得得体地退出

  “如果把管教当做是父母对孩子的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质上,就注定失败了。”

  这是李开复在与两个女儿相处过程总结出的育儿心得

  他认为为人父母,应该是百分之三的时间想管教,百分之九十七的时间和孩子做朋友

  大女儿爱写爱情小说,他就想办法去帮她修改出版,还会跟她开玩笑,问是不是写的自己的故事

  小女儿爱拍照,他跟着她一起录搞笑视频

  面对孩子的困惑,他愿意做孩子的军师,帮她们制定目标,和她们一同去完成

  这样的教育方式,给了孩子自由发挥空间,亲子关系也处于良性循环

  中国的父母常为了孩子,没了自己。只是将过多的感情强加孩子,给彼此都会造成压力

  一个朋友的妈妈,一生都过得很酷,从来都把自己放首位,做自己想做的事。

  朋友也跟她母亲一样,过得自立有想法。

  她母亲从小给她的教育就是:“你是你,我是我,我除了给了你生命,在你尚不能独立之前保你温饱外,并不能给你再多。所以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得自己想。想要什么,得自己争取。只要不违法乱纪,好好活下去就可以。”

  做孩子的需要成长,为人父母其实也需要学习。“我是第一次为人子女,你们不也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吗?”

  徐静蕾父亲徐子健,教育女儿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

  小时候徐静蕾很调皮,练字总爱偷懒,徐子健罚也罚了,并没起到作用

  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当着女儿的面,给她画米字格。

  徐静蕾不了解父亲为啥要自己画米字格。

  徐子健回答:“你练字,爸爸陪你画米字格不是很开心吗?”

  日复日,再忙徐子健都会坚持抽出时间陪在女儿身边画米字格。

  后来,徐静蕾的书法一练就是十几年。

  另外,徐子健为了徐静蕾的成长教育,还写了很多关于儿童启蒙教育的笔记

  当然,也有过横加干涉女生活又成功的例子。

  刘墉在儿子刘轩十八岁前,都事无巨细地过问孩子的事。

  但这样的刘墉,同时也为了儿子学了很多东西

  学上网、旱冰,穿破洞牛仔裤,染头发……

  只是因为紧张青春期的孩子不懂得辨别是非,这是正常父母的担忧

  刘轩毕业了,以为父亲还会干涉他,但刘墉只是说:

  “你翅膀硬了,可以放飞了。”

  -END-

  作者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作者:槽值小妹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段子的女神,既能提笔把文造,也能教你把妹撩,立志写认真情调文字,做心中有温度小女子,治疗你所有不开心。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免责声明:文章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但因无法查明来源故无法标注,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