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年的无聊,是小镇青年一辈子够不着的奢侈
每日8点,文化早餐 ▵ 点击 拾文化 关注 / 置顶公众号
情感 | 新知 | 文化 | 生活 | 抟物馆
纪录片《出·路》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出·路》,讲的是三个不同阶层孩子的成长历程。他们各有各的困境,都在寻找各自的出路。所谓出路,看似未知,实则冥冥已注定。
小镇青年徐佳,高三复读三次才考上大学,拼命努力才能留在城市。
从美院附中退学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她不知道如何处理大把的时间,也没有想过以后生活在哪一个阶层,觉得不用饿死就成。
而她认为,在这个时代,没有人会被饿死。
袁晗寒不会知道,在遥远的甘肃会宁山沟沟里有一个叫马百娟的小女孩,每天早上起来自己把冷馍馍泡在水里吃,全家开销一年不超过50块钱。
左为马百娟
导演说,拍这部片子不是要表达社会隔阂,没有赞美,没有愤怒。
但是,我们能够清楚感受到的,正是真实的阶层差异。
在中国,很多人并不了解另一群人的生活。
/ 你的无聊
我一辈子够不着 /
从美院附中退学之后,袁晗寒做过装置,排过话剧,开过酒吧,还在性用品店卖过东西。
后来,她去了德国,也回国实习过。实习的理由是,待着没事干也挺难受的,没有意思。
袁晗寒正在模仿曾和她较劲的老师
纪录片导演表示,到后面,拍袁晗寒是最让她抓狂的事。
因为她不像徐佳,每一段都有非常明确的任务要去完成,考大学,找工作,结婚,买房。
袁晗寒最大的敌人,是“无聊”。
然而,这种无聊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家庭供养。袁晗寒拥有的钱和时间,来自于她良好的阶层出身。
纪录片《出·路》
显然,这样的“无聊”,小镇青年徐佳一辈子都够不着。
对于小地方的孩子,高考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够体现公平竞争的机会,也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够改变命运的途径。
他必须拼尽全力,才能考上大学。
他必须拼尽全力,才能找到工作。
他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留在城市。
徐佳没有一分钱的余裕,没有一分钟的闲情,也没有半毫米的退路,可以去体会袁晗寒的“无聊”。
站在高考榜单前的徐佳
后来,袁晗寒还开了艺术投资公司——她的所有“探索”,都可以由家庭埋单。
对于小镇青年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一辈子都不可能。
徐佳知道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也接受这种不公平。他没办法过上袁晗寒的生活,但他觉得,也许他的下一代可以。
/ 我要怎样攀升
才能实现阶级跃层?/
看到这里,我真心希望徐佳的愿望能够成真。
在中国,像徐佳这样的新城市人很多,他们正在成为新中产。但是,我非常清楚,城市里的新中产都有一种群体性焦虑。
一方面,阶层板结,他们向上无门;另一方面,他们稍微遇上点事情,就随时可能被现处阶层所抛弃。
徐佳的努力,能不能让下一代实现阶层跃升?身为外人的我,忍不住偷偷替他捏了无数把汗。
徐佳
教育,是中产消费的主要领域,也是中产焦虑的集中场域。
今年春天,一部印度神片《起跑线》引爆了中国票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新中产在教育焦虑上的强烈共鸣。
如果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遭遇尚属于戏剧效果,那么中国中产家庭的切身经历就更加扎心了。
中国家长对天价学区房的出现,早已司空见惯。用几百万买一个住不了人的房子,换取一张重点小学的入场券,为了孩子,大概总有人觉得划算。
更多人砸下去的钱,只能向重点学区前进几百米。背负多30%的还贷压力,女儿也只是有机会进入到水平过得去的小学。
电影《起跑线》
教育,是中产阶层内部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去年,成都几个小区都在争望江小学的学位。有一个高档小区业主,就直接告诉周边普通小区的业主们:如果连买学区房的财力和底气都没有,就不要指望通过划片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教育。
毕竟,好一点的小学,暑假都有夏令营项目。以现在的行情粗略估算,一个暑假下来,光是报各类夏令营和辅导班,就要花费5-6万。
仅仅是年收入20万以内的小中产?恐怕只会被活活整破产。
电影《起跑线》
我不知道像徐佳这样的新中产,要怎样攀爬才能让子女实现阶层跃升。
祝愿他没病没痛没灾没意外,不至于稍有差池就瞬间被淘汰出局。
/ 你对“小镇青年”的了解
可能永远止于刻板印象 /
原本以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让世界变得扁平,不同地方的人逐渐相互了解。
但在中国,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城市里的中产阶级,习惯在鄙视链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他们说起“小镇青年”,多带有一点贬义,意指不高的品位。
他们吐槽,小镇青年力挺入围的杨超越是“村姑”;他们鄙视,快手的江湖拙劣、粗鄙、没营养。
实际上,他们口中的“小镇青年”,往往住在四五线小城市。城和镇,到底还是有区别的。
纪录片《出·路》
今年清明节我回了一趟老家,一个珠三角地区的小镇。
“杀马特”并没有如心理期待般粉墨登场,大白天的路上就没见着几个年轻人。
没听到“真维斯”和“阿依莲”的高音喇叭,镇中心最显眼的招牌也不是“金六福”或“周大生”,麻将馆倒是成行成市,鳞次栉比。
主干道上的“回味鸡快餐厅”门可罗雀,房地产开发商的足迹已经踏到镇上,但巨大的优惠横幅也挡不住楼房的空空荡荡……
日常的小镇,并不魔幻。
纪录片《出·路》
我见到的不是无处挥洒的青春热情,而是人走街空的暮气沉沉。
荷尔蒙过剩的打架斗殴,几近绝迹。待到春节,到大城市打工的青年会成群结队地回来,那时的小镇才恢复了青春。
而没能像徐佳那样走出去的“小镇青年”,逐渐老了,慢慢便认了命。
也许,他们唯一能够被世界看见的机会,只在“快手”上。
. End .
▿ more ▿ 更多文章点击直达
· 我不是药神,我只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 谁杀死了年轻人的性生活
· “头再抬高一点点……”“咔嚓!”
要不要 赞 和 分享到票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