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外之苏
自从小学开始,我们由苏轼进而知道了“三苏”。因四川眉州山川之秀,锺于人物,生出个博学名儒来,姓苏,名洵,字允明,别号老泉。当时称为老苏。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大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小苏名辙,字子由,别号颖滨。两子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职。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这些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最令人称奇的却是这“三苏”之外的那一“苏”。
原来那老苏不仅有两个世间罕有的儿子,更有个女儿,名曰小妹,其聪明绝世无双,真个闻一知二,问十答十。因他父兄都是个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诗词歌赋。自古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况且小妹资性过人十倍,何事不晓。
其才华十岁已见不凡。其实寓中,有绣球花一树,时当春月,其花盛开。老泉赏玩了一回,取纸笔题诗,才写得四句,报说:“门前客到!”老泉阁笔而起。小妹闲步到父亲书房之内,看见卓上有诗四句:“天巧玲珑玉一丘,迎眸烂熳总清幽。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小妹览毕,知是咏绣球花所作,认得父亲笔迹,遂不待思索,续成后四句云:“瓣瓣折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小妹题诗依旧放在卓上,款步归房。老泉送客出门,复转书房,方欲续完前韵,只见八句已足,读之词意俱美。疑是女儿小妹之笔,呼而问之,写作果出其手。老泉叹道:“可惜是个女子!若是个男儿,可不又是制科中一个有名人物!”自此愈加珍爱其女,恣其读书博学,不复以女工督之。
说其才华出众,只是其一,比起她的识人之才,更是令须眉汗颜。一日,宰相王安石(王荆公)着人请老泉到府与之叙话。期间荆公偶然夸能:“小儿王雱,读书只一遍,便能背诵。”老泉带酒答道:“谁家儿子读两遍!”荆公道:“到是老夫失言,不该班门弄斧。”老泉道:“不惟小儿只一遍,就是小女也只一遍。”荆公大惊道:“只知令郎大才,却不知有令爱。眉山秀气,尽属公家矣!”因荆公爱羡苏家的霸道才华,有意为亲,所以临别时,命童子取出一卷文字,递与老泉道:“此乃小儿王雱窗课,相烦点定。”至家便将王雱所作,次第看之,真乃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又不觉动了个爱才之意。“但不知女儿缘分如何?我如今将这文卷与女儿观之,看他爱也不爱。”遂隐下姓名,分付丫鬟道:“这卷文字,乃是个少年名士所呈,求我点定。我不得闲暇,转送与小姐,教她到批阅完时,速来回话。”丫鬟将文字呈上小姐,传达太老爷分付之语。小妹滴露研朱,从头批点,须臾而毕。叹道:“好文字!此必聪明才子所作。但秀气泄尽,华而不实,恐非久长之器。”遂于卷面批云:“新奇藻丽,是其所长;含蓄雍容,是其所短。取巍科则有馀,享大年则不足。”后来王雱十九岁中了头名状元,未几夭亡,可见小妹知人之明。
在小妹以文选胥之时,对一署名叫做秦观的文字批四句云:“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这批语明说秦观的文才,在大苏小苏之间,除却二苏,没人及得。原来那秦观秀才字少游,他是扬州府高邮人。腹饱万言,眼空一世,生平敬服的,只有苏家兄弟,以下的都不在意。此人亦是小妹自选的白马王子。后来少游以才名被徵为翰林学士,与二苏同官。一时郎舅三人,并居史职,古所希有。
仅凭以上二事,就能看出苏小妹全凭只言片语就能识破人之大抵一生。真足可见其眼光之毒。其识人之能,当是稀世罕有。
在正经处能见其才华,即使在与家人斗嘴取乐时,那才华也掩不住的哗哗地流呀。
小妹与兄苏轼向来感情深厚,嬉闹无忌。这东坡学士与小妹互相嘲戏乃是家常便饭。其二人长相皆有特点。东坡是一嘴胡子,小妹嘲云:“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小妹额颅凸起,也就是我们常话所说的门楼头,东坡答嘲云:“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无奈学士的脸比较长,所以小妹又嘲东坡下颏之长云:“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我们都知道,这人长了门楼头,眼必凹陷,所谓窝眍眼。这“门楼头”和“窝眍眼”是天赐的黄金搭档。小妹当然也不能例外。因此东坡复答云:“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兄妹嬉闹都这么诗意,恐怕这是找不出第二家的。
苏小妹的才华绝不在三苏及其夫之下。大学士苏东坡对妹子的评价是:“吾妹敏悟,真绝世聪明人也!吾所不及!若为男子,官位必远胜于我矣!”
苏小妹的才华不但在民间,而且深宫墙内也是深知其才。其时,宣仁太后亦闻苏小妹之才,每每遣内官赐以绢帛或饮馔之类,索他题咏。每得一篇,宫中传诵,声播京都。其后小妹先少游而卒,少游思念不置,终身不复娶云。有诗为证:文章自古说三苏,小妹聪明胜丈夫。三难新郎真异事,一门秀气世间无。
都道三苏才华传天下,
又说少游文采也不假。
谁知小妹敏慧更出众,
偏是郎貌女才传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