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亭。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路上、公园、溪边,或是山间...
常常能看见亭子的身影,
躲避烈阳、遮风挡雨、歇息纳凉...
蒋勋曾言,他最喜欢的古建筑就是“亭”。
研究中国美术史的人都知道,
宋代绘画里凡是画亭子的地方,
一定是景观最好的地方,绝不会随便添加上去。
因为它代表着:你到了最美的地方。
是时候停下来,看看途中的风景。
自成一景,也收四方美景
——
诗经曰:“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这说的是屋顶之美。
飞檐如翼轻展,让原本无趣笨拙的屋顶
一跃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
甚至于一度可以独立欣赏,
成为了只有屋顶而无房墙的“亭”。
亭,本是古代的地方行政机构;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 ,
汉高祖刘邦就曾为泗水亭长。
魏晋之后演化为休憩与赏景之用。
虽然人们常常在此驻足赏四方美景,
但“亭”本身亦可自成一景,
筑山映水,亭亭玉立。
无园不亭,无亭不园
——
隋朝之后,亭作为点景建筑,
开始出现于园林。
渐渐发展为“无园不亭、无亭不园”之势。
“在高处筑亭,既可仰观,又供统览;
于山脚筑亭,可衬山势;
临水处筑亭,则取倒影;
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平添情趣。”
园林之妙在于山水之美、人文情趣的融合,
构建出一个理想的生活憩息之所。
我们在园林安放梦想,
也在其一山一水、一桥一亭中
自得生活的真趣!
亭因人名扬,人也因亭传名——
最初亭多在供行人休憩、伫足观景之用,
许是它的美丽让文人诗兴大发。
亭便成为那个可寄托心思、善解人意的灵性建筑。
亭因人名扬,人也因亭传名。中国的四大名亭,皆如此。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是离别;
“长亭无寐,短书难托”,是思念;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美景...
醉翁亭
—
即便已不记得《醉翁亭记》,
也能脱口而出这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记得欧阳修朝而往,暮而归,
看四时之景,寻山水之乐。
陶然亭
—
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
与君一醉一陶然”中的“陶然”二字而命名。
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
长盛不衰,成为都中一胜。
爱晚亭
—
因杜牧《山行》而改名为爱晚亭,
取“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
湖心亭
—
位于西湖中央,
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成湖中三岛。
在湖心亭眺望西湖,
绿水盈盈环抱,
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
停下来修整,更好地前行
——
路亭、半山亭、半江亭...
我们曾在许多个亭子里休憩过,
也会在许多地方修整。
这个地方可以无需具体的地点、光阴,
一本闲书、一段音乐,一片美景...
都能成为歇息的“亭子”
体会生活的慢与从容。
为了才能更好地前行
且停一停脚步,
在心中修一座休憩的“亭子”。
倘若一路匆匆忙忙,
未曾好好看过路上的风景,
想来也是有些遗憾的。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些自然的美妙,
是我们无需购买就能够拥有的,
只需要缓一缓匆忙的步伐,
回到生活本身,
发现、感受途中无所不在的美。
· 今日互动 ·
---
什么时候曾有停下来休整的冲动呢?
---
图片来源网络,此处仅限分享
有礼有节微杂志编辑
(点击图片,可回望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