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扉旧事(49) 我的军中领路人之周广庭(6) | 张国领专栏
柴扉旧事(49)
我的军中领路人之周广庭(6)
(周广庭、王叙兰新婚照)
听了这个消息我就想到了周副处长常说的“机会”,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没想到这个机会来得这么突然,我压制着内心的激动连忙回答道:“谢谢周副处长,我肯定想去,下一步能调去吗?”这个话我是不该问的,可我还是随口就问了出来。
“这个现在不好说,只要来了就有机会。”
“好,那我把手头的事处理完就买票。”
我说的“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完”,其实不是什么事情,而是要回家给妻子、女儿商量一下,因为就算是借调,也是远在北京的,我们刚从安徽调到郑州,各方面还不太熟悉,我长时间不在家,他们心中会不踏实。
出乎我预料的是,在家庭会议上,我想去北京的想法遭到了全面抵制,妻子不同意,她说:“刚搬到郑州,分了房子,安排了工作,你又要折腾,北京有什么好的?”
女儿也接着妈妈的话音说:“我们班的同学我刚认识全,是不是又要换学校了?再换就影响我的学习了。”意见高度对立,我就没有一味坚持,想缓一缓,用分头谈话,各个击破的方式,征得她们的支持。不料妻子背着我把老父亲从老家叫来做我的工作。
(周广庭、张国领在黄山采访留影)
父亲一来就站在了她们两个的立场上,说:“咱是小山村出来的,现在都住到省会城市郑州了,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不容易各方面都安置住了,我的意见,就别再瞎折腾了。再说了,北京那么大,那也不是咱住的地方。”
面对父亲,我的态度必须有所委婉,我说:“我对北京从来就没有好感,听说那里好多人都在地下室里住,所以我根本不想去。但现在是周副处长说了,让我去帮帮忙,别人说的我能回绝,他是我的恩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他说的话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拒绝。再说了,我也就是去看看北京到底好不好,看上它了咱就去,我这眼光,肯定是看不上它,活干完了我还回郑州来,您儿子也不是啥地方都喜欢的人啊。”
在我的耐心说服下,全家人同意让我到“贫穷落后”的北京看看情况。其实妻子知道我想到北京,主要是想到周副处长的身边去,这一借调,十有八九是要正式调走的。
家人的心情我理解,我的心情他们也理解,周副处长的心情我们更理解,跟着他工作十五年,何时想过离开啊。
1996年6月6日,我怀着急切的心情从郑州乘火车赶到北京,找周副处长报到。
到北京之后才知道,和我同时报到的是三个人,交通部队的肖春华、新疆军区的作家郭木和我。杂志社的领导班子命令已经宣布,社长兼总编李训舟、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周广庭、*淀国。这几位领导除了陈淀国是著名的散文作家,其它的都是记者组资深记者。有了正式命令,我无论叫得多么顺口,都不能再叫周副处长了,从此我便改口称周副处长为周总,这一改,二十多年来我对他的称呼再没变更过。
(周广庭与爱人王叙兰)
在领导层中,周总最年轻,社里除了编辑部的工作,其它一应社务也都由他负责处理。我们来报到之前,周总已在皇家公园颐和园东门外的六郎庄,为我们租好了住房。那是一个单独的农家小院,一排三间房子,我们一人住一间。在我们三个人中,来自交通部队的肖春华是老新闻,作品无数;来自新疆军区的郭木,毕业于*艺术学院作家班,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相比之下我的水平是较弱的。我们报到的第二天,编辑部召开会议,明确当前的重中之重是组织试刊号的稿子,为了刊物一炮打响,决定指派记者一到武警部队最具代表性的窗口单位,专程采写。我和肖春华、郭木被分头派往北京国旗护卫队、上海南京路上十中队(好八连驻地)等部队采访,我的采访对象是*国旗护卫队。
(周广庭与爱人王叙兰)
这样的安排,明着讲是写稿子,暗中有对我们考察之意,因为按编制,最终能留到杂志社的只有一人。临出发之前,就国旗护卫队的采访问题,周总给我面授机宜,他告诉我,采访*国旗护卫队的重点,是要把握住*近二十年来,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国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不断提高,通过对国旗的认知变化,看对国家的情感深化,从国旗护卫队升降旗形式的几次改进,看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要写出国旗护卫队的官兵们,在国旗下的三尺哨位上,感受国家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越来越幸福的自豪之情。
说的很笼统,但意思我领会了。到总部报到的第四天,我乘公交车来到国旗护卫队住了下来。一到地方我就感觉到,这个采访对象选错了,官兵的事迹很感人、形象都很可敬,但官兵们太忙,没有时间接受我采访。有一个例子也许可以为他们的紧张生活作证,他们官兵们就驻守在故宫的大门口,百分之九十的战士服役三年却没有进过故宫。还有个关键的问题,1996年全国掀起国旗热,每天来护卫队采访的各大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的记者,还有慰问的政府机构、群众团体,络绎不绝,哪个记者都比我的名头大,加上《中国武警》杂志是个还没有问世的刊物,我又不是刊物的正式记者,护卫队的领导对我的采访不冷不热,想找他们谈谈的时候,他们都说没时间。无奈我就每天早上跟着护卫队看他们升旗,晚上跟着他们看降旗,他们训练我就在操场边上认真观察,看哪个战士有空了见缝插针问几句。
(张国领与周广庭、王叙兰合影)
在护卫队采访七天,回到住处写了七天稿子,一篇一万五千字的报告文学《生命的旗帜》脱稿,写完之后,我把稿子交给周总,然后向他请假,说家中有事需要回去处理,我就回郑州了。我说是有事,其实是心中没底,因为很多大家写过国旗护卫队,而我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怕写的不好让周总为难,我回家就是等他们集体审稿后的意见,如果说稿子行,我就再回北京,如果说稿子不行,我就借故不再回来了。我不能因为我的能力让周总在别人面前不好说话。
我回家第三天的下午,接到了周总的电话,他的声音依旧平静而柔和,说:“国领,家里没事就回来吧,这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做。你的稿子我们几个都看了,李总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见过很多写国旗护卫队的稿子,没有见过哪篇稿子人超过你这篇的,角度新,立意高,有深度,文字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涂维龙、张国领与周广庭、王叙兰合影)
我本来在家就没什么事,只是为了听他们对稿子的评判,既然对我的稿子是满意的,说明对我的水平肯定了,第二天我就又乘车回到了北京。
这次一回北京我就接受了一项新任务,赴上海采访“南京路上十中队”。这个中队原来是派作家郭木去采写的,但他写的稿子李总编审阅时没有通过。这个中队的位置特殊,又是1992年**视察过的中队,所以这篇稿子是要作为头题文章刊发的,必须要写好,周总让我和郭木再去深入采访一次。于是,我与郭作家一道到了上海,部队安排我们住宾馆,我们坚持和官兵们一同吃住。
盛夏的上海又闷热又潮湿,但十中队的官兵仍发扬“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优良传统,所有房间都没装空调,只有吊扇。我俩在中队采访了一星期,回来写出了两万字的报告文学《牢记江*的嘱托》,审稿时顺利过关。
两篇主打稿子有了着落,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约的稿子也陆续到齐,我们在周总的带领下,投入到紧张的编辑之中。编辑部只有一间十五平米的办公室,周总和我们挤在一起办公,并且带头加班加点。我们谁都没有办过刊物,起码的程序都不知道,他就找来一大堆各种杂志,然后找出编排最好的让我们学习。到排版时,干脆钉了一本64页的空白稿纸(杂志是64个页码),写上栏目名,页码,每个栏目多少页,每页多少字,然后往栏目里填稿子,为这些事有时一干就是半夜。他怎么指挥,我们就怎么做,有时他们领导之间也会意见不一,争得面红耳赤,发生争论是常有的,但都是为了办好杂志。周总对待工作的认真程度,令我非常敬佩,记得有天夜里,电话铃突然响了,睡得迷迷乎乎的我赶紧起来接电话,原来是周总打来的,他告诉我说,“一线写真”栏目中的有篇文章,第二段的提法还要再斟酌,他觉得原稿不合适,让我也一起想想怎么改。我放下电话,看看手表,是凌晨两点四十分,周总这个时候打电话说稿子的事,说明他这之前一直在工作,在看稿子。他常常为了一句话、一个字而反复推敲、斟酌,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周广庭全家福)
第一期试刊号出版后,他终于累得胃出血,住进了医院。
我曾劝过周总,不要太累,要注意身体。他说我们都是外行,现在是摸索时期,要尽快地总结出一套经验,你们以后办刊就能轻松些。
1996年底,我正式调入杂志社当编辑,肖春华和郭作家都没有留下来。至于什么原因,我曾问过李总编,他说郭木是合格的作家,但太文学化,肖春华又太新闻化,我是文学和新闻结合得最好的,所以杂志社需要的是我这样的人。这话我至今没有找周总证实过,因为他肯定不会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调进杂志社的第三年,李总编和戴副总编、陈副总编相继退休了,周总被调到《人民武警报》一版当主编,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刊物《中国武警》,我留下来一直坚持到今天。虽然他早早调离了杂志社,周总却时常关心着刊物,经常给我提出些新的意见和建议,而这也说明他对这本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刊物,依旧充满着感情。
现在已退休六年的周总,享受着正军职的代遇,儿子孝顺、孙女伶俐,他和王大姐过着幸福安祥的生活。我有幸和他们住在一个大院,楼房相邻,仍时常可以聆听他们的教诲。
人生不过一百年,在我从军四十年的生涯中,一直在周总的带领下稳步走到今天,如果说世上有幸运存在的话,我觉得我就是那个最幸运的人。
作者简介张国领,河南禹州神垕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丰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原《橄榄绿》主编、《中国武警》主编,武警大校警衔。出版有散文集《男兵女兵》、《和平的守望》、《和平的断想》,诗集《绿色的诱惑》、《血色和平》、《铭记》《千年之后你依然最美》《和平的欢歌》等11部,报告文学集《高地英雄》等2部,《张国领文集》十一卷。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战士文艺奖”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群星奖”银奖、《人民日报》文艺作品二等奖、“2009中国散文排榜”第六名、 “河南十佳诗人”等多个奖项。作品被收入《军事文学年选》《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学生课外精读》等三十多种选本。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小说家专辑
在后台回复:90后,即可阅读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原鄉書院总目录
原鄉专栏,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即可阅读
青山文艺|花解语|张国领|杨建英|杨华|卓玛
名家专辑,在后台回复作家名字即可阅读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冯骥才|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泽|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徐则臣|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