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学,就是一个散养型的屠宰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学,就是一个散养型的屠宰场

2018-09-04 07:30:39 作者:海盐鸡 来源:行动派DreamList 阅读:载入中…

大学,就是一个散养型的屠宰场

  - 距离2019年还有 119 天 -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设为星标吧

  来源:头戴小黄帽

  

  再次听到“要开学了”这四个字眼,还是最近从我一个当人民教师的朋友嘴里冒出来的。

  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深圳现在凉哇哇的九月份,怕是军训的时候得给他们充值几个太阳挂一挂,才能心理平衡。

  昨天我姑还跟我妈打电话,让我在开学前找我今年高考的小表妹谈谈心,让我替她多嘱咐几句。

  这让我想起五年前我去大学新生报道的前一晚,我爸对我嘱咐的那一话:

  “对于你上大学,我就一个最大的要求:不挂科,顺利毕业。

  当时听得我两眼泪汪汪,拍着我爸的肩膀,重重地点了点头:“好的,兄弟。”

  心里除了感动,还是有点不解的,毕竟从小到大,我爸妈对我在学业上的要求一直都不低,虽然不强迫考到年级前十,但掉出年级前五十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怎么一上了大学,对我的期许一下子就直线下降了?

  瞬间有种被我爸妈抛弃的感觉。我可怜巴巴地问我爸,是不是对我只考了一个很一般的大学有点不满,想要放弃我了。

  我爸笑着说:“大学四年,最重要的不是书本上的那些知识点,而是利用这四年,来重塑你自己。”

  我花了四年时间才搞明白,重塑自己并不是让我推翻现在的自己,而是去寻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未知面。

  没有固定的班级,没有催你交作业的老师,更没有整天盯着你过眉的刘海不放的教务主任。

  大学,就是一个散养型的屠宰场

  关闭了豢养模式,就得自己去寻找饲料,喂饱自己,让自己长大。等着投食的人只有两个下场,一是没吃饱就饿死了,二是养肥后被宰了。

  作为从屠宰场幸存下来的海盐鸡,今天就想将一些不成熟的小心得分享给大家。

  三个“学”

  ☉学业不挂科

  这一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你想想,如果考试总挂科,学分就没攒够,学分攒不够,就毕不了业。等你的同学都工作一年了,你还在大学里考试,你会开心吗?

  肯定有人也会反驳:“挂科多大点事儿,不是有补考吗,补考过了就行。”

  大学的考试并不会很难,只要稍微花点心思和时间,几乎都能通过。鸡姐和舍友们都属于考前一星期临时抱佛脚型的「冲刺型选手」,虽然平时上课都很马虎,但考前绝对较真。

  补考是给你弥补过错的机会,不是让你不认真学习的借口。大学里的认真学习,并不是要求你考几个A、拿多少奖学金,而是你要意识到,你要对自己的结果负责。

  ☉学会规划

  相对中学时代,大学的时间非常自由,这就意味着可支配的时间骤然增多。虽然每个学期你都会收到一张课程排期表,课程安排也是错落有致,并不会填得很满。

  一开始大家都会想着:“哇,好棒哦,那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耶!”,然后兴致勃勃地去参加各种社团和联谊。但随着你的兴致下降、课程越来越少,你会发现,自己大部分的空档时间都用来「煲剧、睡觉、打游戏」了。

  失去自控力的自由,就是双手双脚都扣上枷锁的囚徒,即触碰不到天,也走不了多远,而你就在不知不觉中,跟自己「最初的梦想」背道而驰。

  所以从你入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要有规划意识。无论是学业,还是空闲生活,你的心里都得有个底——我这个星期做什么,这个月做什么,这个学期要完成什么,这一年我要达到什么目标。

  这所有的规划,都应该基于「这四年下来,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这个思考。

  出来工作你便会发现,大学期间就已经养成规划意识的人,在初入职场时明显比没有的人成长速度要快得多。

  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就是慢慢从你的规划能力中培养出来的。只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会有动力去学什么。但在大学,是没有人告诉你需要学什么,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你需要什么。

  学习要有重点,玩也要有分寸。

  ☉学会「经济半独立」

  每个月的头一天,我爸就会按时往我的银行卡里打一千块。这笔钱的数额,从大一到大四,没涨过,也没减过。

  这笔钱怎么花,花多少,全由我自己决定。如果不够花,就得自己想办法。

  记得大二的时候,我初入摄影坑,想买一部微单用来旅行拍照。当时每个月钱一到账,我就把大部分的钱拨出来,存成了定期。然后在学校的奶茶店找了份*,靠*的钱来补贴自己的一日三餐。后来,我顺利地攒够了钱买下了我人生中第一部索尼微单。

  我一直很佩服那种依靠奖学金和平日打工的钱,完全不拿父母一分钱过完四年的人。虽然大部分的人跟我一样,在大学期间做不到这样的完全独立,但尽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满足自己的物欲,也是逐渐脱离父母依靠,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先尝试「半独立」,等到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才不会过于慌张。

  三个“多”

  ☉多出去走走

  当学生的好处是什么?就是有寒暑假啊!

  工作后想去哪儿玩,不仅要考虑钱,还得考虑是否能请假(请假还扣钱)。所以就算那会儿没啥钱,「穷游」也得游啊!为了省钱,鸡姐坐了40个小时的硬卧去了内蒙古;住宿,青旅的床位房从来都是首选。

  这么一说,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样旅行一点意思也没有。可对于一个学生,我觉得旅行的意义更多在于开拓眼界。

  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多结识不同的人

  在大学社交,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人脉铺路,而是为了培养自己接受「非同类」的能力。

  我们自然与跟自己兴趣相投、气场相似的人聊得来些,也会觉得跟他们相处起来更简单舒适。但如果只是一味「同类化」,不去试着与自己的「非同类」打交道,你的思维会只会越来越有局限性。

  只有愿意相信我们不曾相信的,我们才有可能变成那个「不可能」。

  试着多认识一些自己的「非同类」,多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多交流,你会发现思想只有在碰撞时才能产生出最耀眼的火花。

  ☉多看点书

  趁你还有「学校」这个学习环境,多少还能沉下心学习点什么,尽量多看点书。因为等你工作之后你会发现,有的是机会让你冲浪,而「能专注学习」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

  小时候我妈老吓唬我,电视看多了会变傻。现在轮到本鸡来吓唬你们,手机玩多了会废掉。

  

  在小表妹去佛山念书之前,我还是跟她通了一次电话,来履行的我「谈心任务」。我没有选择噼里啪啦地直接开讲,而是非常知心大姐姐地问了一句:“上大学后,最想干些啥呀?”

  我以为她会说“不知道呀”,然后我就顺理成章地娓娓道来。结果小表妹双眼发光,十分笃定地望着我答了一句:“谈恋爱。”

  我刚上大学那会儿,最想做的事情之一也是「谈恋爱」。虽然那时候很多人跟我说:“你还年轻,可以多玩一玩”

  可多试一试≠多玩一玩。在不懂的爱情的年纪里我们都有试错的机会,但在大学谈恋爱的机会也仅此一回。

  我亲眼见证了很多校园小情侣因为「不懂珍惜」说散就散。对他们来说,谈恋爱跟「过家家」一样简单,走个过场便是。

  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抱着认真的态度去谈这场恋爱,那还不如不谈呢。谈恋爱也是一件费力费时的事情,既然不走心,何必浪费自己的光阴。

  我在脑子里闪过了很多句话,甚至有「你谈恋爱了记得跟表姐说呀」,但到最后我只跟小表妹说了一句:“那就好好谈一个,别后悔就是了。”

  学习也好,玩乐也罢。能在大学认认真真地做一件事,已经很难得。

  青春不悔,才最为珍贵。

  扫描*,关注我们▼

  ■   ■   ■

  点 赞 是 个 好 习 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