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念之间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念之间

2018-09-04 20:14:12 作者:嘻嘻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念之间

  在生活中不是个细心的人,而且怕麻烦,希望一切都简简单单的,所以,虽然很喜欢花儿的千娇百媚,它也足够吸引我,却一直没有养,怕照顾不好它们。

  前几年买了一盆水仙花,细腻如瓷的花朵分外动人,路经它时,实在没有经得起诱惑,便把它搬回了家。买了花肥,也上网查看了相关养护的知识,只希望它能健健康康的生长。可不知是什么原因,没过多久,花儿便谢了,花枝也渐渐没了生机,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日日破败,却毫无办法。终于有一天,只剩下残枝枯叶在微风中瑟瑟发抖,我的心情也灰颓至极。

  自那以后,失去了养花的信心。或许是我太粗心,照顾不周吧,尽管我自以为已经很精心了,但对于花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可是,不知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花儿却心心念念起来,蠢蠢欲动之心日益迫切。于是,经过再三忖度,决定养一些好养好活的花。譬如常绿植物或生命力顽强的,不用太悉心呵护,能常开不败的最好。

  每次买花时,我都会问卖花的人,哪种花最好养,十天半月浇一次水的那种,他们介绍了一些,什么君子兰,凤梨等。可是,至今,我只养活了绿萝和三角梅。爱人笑话我,养遍地都是的三角梅有什么意思?我却觉得,三角梅虽然随处可见,可没有一朵是在我每日的注视下欣欣向荣的,它是很平凡,可我却独爱它的平凡。

  三角梅很争气,虽然在我初次看到它时,它是那么不起眼,不精致,参差的枝叶略显粗糙,可把它搬回家后,它一直都生机勃勃的盛开着。花儿的颜色清淡,紫粉色,少了其它花儿的热烈与鲜艳,样子恬淡。

  一个月前,整盆花都谢落了,陷入了彻底的寂静。每天往阳台望去,深绿色的叶子微微摇晃着,不疾不徐。它们不寂寞吗?每天如此,日复一日。看着它们,时常焦躁的心也稍微得到了些许安抚。只是期盼着它们能再次盛开。

  前几天浇水时,看到枝叶中夹杂着两三花苞,极不起眼,我以为是曾经剩下的残朵,没想到这几日却扑啦啦地开放了,一朵又一朵,每天早晨都能带给我那么新鲜的喜悦。

  花苞是极淡的浅粉,旧旧的,小小的,愈大颜色愈深,在嫩绿椭圆叶子的衬托下,怎么看都似是淡妆的女子,自有它的精神和态度。

  终于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爱花养花的人了,其实,我们养的是自己的心情,得到的是一份格外的恩赐。看着它们淡淡的生,淡淡的盛,即使谢落都美得使人惊心。在花儿周而复始的年轮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和大美。

  暑假第16天~雨

  下雨了,酝酿了很久的情绪,终于在某一个清晨带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如约而至。

  喜欢听雨声,在寂静而空旷的城市里,雨丝以诗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陷入了一场隐密略带快感的恋爱,淅淅沥沥,寡柔孤清。与张蕊的花儿抵死缠绵,和沉默的草树耳鬓厮磨,来得如此迅疾又在意料之中。

  雨是有情怀的,所以,描写它的诗句也格外唯美,诗人们用情真意切的情感,毫不吝啬的写下了他们眼中雨的样子。韩愈笔下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是鸟儿嘴中衔起的翠绿,如烟似雾,飘渺无痕,是画师笔下轻轻一点的极富生机的软。 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是柔润的,仿佛女人吐气如兰的呼吸,似罗裙下生花的莲步。

  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雨是旷渺而仓促的,带着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转瞬而逝,被雨丝亲吻过的路人怔怔而惆怅。眼前起伏的浊浪仿佛转眼成空的爱恋,苍茫而清绝。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是人们心中生出的无限哀愁,是盘亘于内心深处的绵绵思念,是朦胧在眼中悬而未落的珠泪。

  秦观的那首“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那雨是《梅花魂》中外公的思乡之泪,似拨动的弦音,隐痛而怅然,久久回转,挥之不绝。整篇课文都笼罩在外公无边的愁绪里,淡淡的铭心而刻骨……

  雨是诗人笔下的精灵,用文字的方式呈现了他们的情怀与思想,让千年之后的我听到雨打芭蕉的声音,便跌进了诗句无边的温柔中。

  暑假第十七天~

  雨中随想

  从昨天下午四点多开始下雨,半夜似乎还听到淅淅沥沥的雨声,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今日,买菜时雨还在下着。

  道路上到处是浅浅的积水,车流飞过,扬起污浊的水花,或许是因为雨的原因,马路也显得格外拥挤。雨挤占了空间,阻碍了交通,让人们的心思也变得湿漉漉的,似愈发沉闷的铅色云朵沉沉的压在心头。

  走过拐角,修鞋的小巧女人已如往常一样坐在路边,身旁停放着单车,车座后面摆放着崭新的《南国都市报》和一摞五颜六色的印刷纸张,长长的垂下来,看上去应该与彩票有关,都是些数字什么的。我不太懂,因为从来不买,所以也不关注。

  但路经此处时,经常看到这个女人拿着这些纸张认真看着,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我想,人们都知道,中奖的人只是少数,但依然乐此不疲,或许是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买彩票的钱也不多,万一要是中了呢!或者喜欢这个过程,享受买彩票带来的乐趣,每天都隐存着一点希望,生活也变得生动起来。谁知道呢!

  在她那里修过凉鞋,女人很有耐心,声音柔细,笑容沉定,指甲干净,不似那些修鞋的不修边幅的男人,污黑油渍的围裙,皲裂肮脏的手指。其实,无论干什么工作,即使工作性质难耐,但依然可以力求自己美好。有一个挖矿的工人,每天进行完超强度的工作后,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在安静的夜里,柔和的灯光下写诗。

  他说每天如此,这样的生活让他在疲累之余感到快乐和充实。还有安妮·宝贝的《得未曾有》中那四个男人,都极为普通,却在闹世中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简单又非凡。路佳瑄《相遇在世界尽头》中这样说道: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深以为然。

  或许海纳百川是一种胸怀和修养,是我们仰望的目标和追求,普通人很难做到,但我们可以把每一天的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剔除生活的繁冗,留一点纯粹给自己。但现实是人们经常被负累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因而变得焦躁不堪,面目可憎。在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里,我们忘记了生活的初衷而任由自己在无边的苦海中沉堕下去,继而万劫不复。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女人的身后,是一家粉店,布置简陋,光线昏暗,但生意不错。每天早晚都有人们落座于此吃早点或消磨时光。通往市场的小径因雨水的关系显得更加脏乱,每走一步都会溅起污泥浊点在脚踝旁。

  坚持很久的蛋糕店关门了,看得出来生意萧条。一个做酥饼的中年男子自去年年后也不在了,对他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很干净,房间不大物品摆放齐整,戴着透明手套揉面,给顾客拿酥饼装袋,人也显得利落清爽,说话语态温柔。在这个小巷中看到太多邋遢不洁的行为,他的精神和面貌尤显出众。所以,只要我去市场买菜都会顺便带几个酥饼回来。

  卖东北大饼的店子人去楼空,那个肥壮的中年男人大声吆喝的声音犹在耳畔,做豆浆的几个年轻的女子也再不见踪影,依然热闹的市场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离去而发生改变。但对我来说却有了些许不同。生活就是这样,来来去去中自有无法言明的因由。他们就像无数雨花中的几滴被湮没在滚滚洪流中,不知所踪,各自有各自的流向,千沟万壑中交汇再离开。仅此而已。

  窗外,雨还在下着,而且愈下愈大……

  ~

  很多人喜欢奥黛丽·赫本,我却喜欢费雯·丽,非常喜欢。《魂断蓝桥》和《乱世佳人》是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两部影片。她的黄金搭档克拉克·盖博也非常迷人。还记得读过有关他俩的一件趣事。

  虽然两个人在影片里极尽缠绵,在戏外却经常发生冲突。克拉克·盖博为了戏弄费雯·丽,在拍吻戏的时候会故意吃很多洋葱。费雯·丽不仅要忍受冲鼻的气味,还要在两个人拥抱时做出陶醉的样子。心里极为恼火,而盖博却很得意的窃喜着。

  想到那么多动人的爱情故事,竟是在这种情形下拍出的,不禁让喜欢他们的观众莞尔。

  有感于《山河小岁月》

  ·

  昨日在书局读完李舒的《山河小岁月》,已是晚上十点多,雨丝零星,街道上行人车辆不断,一点没有已近深夜的感觉。

  《山河小岁月》写了这些文豪们另一生活侧影——很糗的一面。喜欢读这样的书籍,是想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他们。我们对这些文学大家有着高山仰止的心情,觉得他们几近完美。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完美的人,他们也有性格性情等缺憾。

  认识冰心缘于她的那篇《笑》。那时,还很小很小。她那诗一般的语言,唯美的意境让我如痴如醉。这么多年,不止一次的温习过这篇文章。

  开头这样写道: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冰心的文字让我初识了什么是真正的美文,也开始有意识的遣词造句。文字如泉一般灌溉着稚嫩的心田,生出茸茸草绿,芳菲几许。再后来读了她的诗集《繁星》《春水》,美轮美奂的诗句甘之如饴。应该说,除了徐志摩,泰戈尔,席慕蓉等,冰心是最早开启我内心文字之门的人,她的语言把我带入了一个鸟语花香,流水淙淙之胜地,随后,才一点点开辟疆土,安营扎寨。

  但她也会嫉妒。她与林徽因是同时代,同为福建籍女诗人。两个人的文章都写得芳华绝代。开始的关系还不错,但林徽因太耀眼了,所以冰心写了《太太的客厅》一文,影射讽刺了林徽因高朋满座的客厅。林徽因读完此文后回敬了冰心一瓶醋。尽管冰心一再声明那篇文章的原型是陆小曼也于事无补。

  张爱玲身边的女友对张爱玲也颇有微词。说她为人古怪得很。盛装出席只为两个女友,让两个没丝毫打扮的女友甚觉尴尬。穿衣服特立独行,尽是些奇装异服,你想象不到的,她都可以穿在身上,引人侧目。问她为何如此,她说,她不美丽,若不穿些这样的衣服,如何引起他人的注意?张爱玲当时已名声大噪,不排除说这些话的人心怀妒意,看罢笑笑,也就算了,并不当真。

  我想说的是,这样的他们更像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学富五车,才华非凡,有华彩的一面,但也有让人难以置信的缺点或怪癖,很少为人所知的一面。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们的崇敬和仰视。

  我认识很多福建籍博友,他们经常搞一些风雅的诗会,以文会友,朗诵吟唱,文乐陶陶,那真是一个诗情浓郁,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也难怪,那里出了太多名人,文豪。饱读诗书,著作等身的前辈们,他们汪洋的情感,恣肆的诗情,澎湃的才华,给那片土地留下了太多深厚的东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有这些才华横溢的前人相伴,如何能不诗情洋溢?

  很遗憾,我没有出生在那里,一个离海很近,文情纵横的地方。

  ~

  真的吗?一直为脾气大纠结着,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每次发完脾气都会后悔,然后信誓旦旦要痛改前非。就这样周而复始着。

  关于自己的脾气很苦恼,觉得是修为不够,还自圆其说是更年期提前了,或是正在进行中等等来安慰自己。爱人听此习惯表情是偷笑,然后说,感觉你这一辈子都在更年期中。我哑然。

  说实话,一直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吹胡子瞪眼的,面目狰狞,实在不惹人喜爱。觉得骨子里的自己应该是温婉的,可是为什么现实与想象中的差距那么大呢?

  我现在最快乐的事情之一是,今天我没发脾气,今天我控制住了自己恶劣的情绪,今天与慈暖的自己相逢了。我有两个我,一个暴脾气的我,一个极温柔的我,那是冰与火的纠缠,每天都在进行着殊死搏斗。

  好吧,现世尽量克制,当作是一种修行。下辈子一定做一个极尽温柔的人,一定~

  《滚滚红尘》观感~

  女人没穿鞋的足踩在男人的脚上,纤细的双臂搂着男人的脖颈,画面推至那扇斑驳的旧门,俩人的脚从门里探出,音乐响起: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世的我,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四目相视,如胶如着,难舍难离。

  这个镜头是林青霞九零年主演的电影《红尘滚滚》中的一个画面,细腻唯美。我看了好几遍,喜欢剧中的人物,尤其喜欢林青霞扮演的角色。恋爱中的她一嗔一笑,举手投足都特别迷人,把一个沉醉在爱情之河浑然忘我的女人刻画的入木三分。

  女人是感性动物,为爱痴狂的天真和不顾一切宛如涉世未深的少女。在动荡灰暗沉郁的电影画面中,两个人缠绵悱恻的爱情似一泓灵动的水波,让人心疼,心醉,心碎。

  幽怨的主题曲是这部影片的又一亮点,配合着爱情的起落起到了推波助澜,深化主题的作用,充分诠释了这份唯美的爱情。

  三毛是该剧编剧,以张爱玲为原型,表现了她和胡兰成那段轰轰烈烈绚烂忧伤的情事。以张爱玲的个性,我能充分理解她如火如荼的爱上一个汉奸的事实。她爱上的是一个她欣赏倾慕的男人,与身份无关。为了爱,她可以义无反顾,可以低到尘埃,可以遍体鳞伤。她的爱上和离开都是毅然决绝的,令人钦佩。

  爱情本应该如此,没有任何条件,爱就是爱了。

  暑假第24天~

  暑假是怀旧的好时光,可以心无旁骛一首首的翻听老歌,不知疲倦。

  不能忘却少年时代对童安格歌曲的记忆。午夜,万籁俱寂之时,是聆听童安格歌曲的最佳时机。把录音机放在枕边,音量调到最小,不能让任何人听到。它似乎是一个秘密,在歌曲里,娓娓的心音中不经意间流淌的忧伤,是那么隐密的通过不为人所知的路径抵达内心深处,丝丝入扣,涓涓渗透,与人的精神合二为一。

  童安格的歌声很迷人,与众不同极具质感,辨识度很高。他的妻子介绍说,他除了写歌唱歌,在生活中是个不能自理的人,具有很强得依赖性。特别的人总是有一些特别的习惯,正因为他的特别,所以,造就了他的不同。

  那段时间,是那么迷恋他,迷恋他的歌声,他是最具有诗人气质的歌手,眼神深邃,声线旷朗,在幽深的夜里低回的吟唱,曲折充满孤清的诗意。

  ~

  程琳,刚出道时,惊为天人。

  那时,比我大不多少,十几岁的光景,清新的似雨后的新竹。一个人站在空旷简洁的舞台上,便已光芒四射。声音纯净甘甜,清冽冽的,似流泉抚过心田,所经之处,青草葱茸。

  在当时电视节目还很贫瘠的时代,她的出现太具震撼力了。每次都会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一个镜头。镜头经常给她脸部特写,梳着短发的她五官无一处不美。

  眼睛大而有神,干净的彻底,鼻梁挺秀,涂着唇彩的嘴唇小巧精致,一张一合中,似乎感觉得到吐气如兰的芬芳。程琳应该不是最美的,却让人过目难忘。

  她的成名曲《酒干倘卖无》风靡大江南北,《小螺号》《熊猫咪咪》《风雨兼程》,我都会唱,那是跟着磁带如痴如醉哼唱下来的,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歌曲和歌声。

  在她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跟随台湾歌手侯德健至台湾,再就淡出了歌坛。再出来时,感觉已完全不同,看着变了味道的她,回忆着青春年少,心中五味杂陈。

  觉得那是她一个人的时代,不知程琳午夜梦回是否经常穿越到那璀璨晶莹的时光里,与梦境翩翩。

  ~

  《中国合伙人》除了电影院那一次,我至少又看了三遍。说不清为什么,只是喜欢。好的影片,首先情节应该是动人的,这部影片做到了。

  比较喜欢孟晓骏,一个心中充满理想,意气风发,无比自负的青年人,他的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比较曲折,耐人咀嚼有看头。尤其喜欢他遭遇挫折后阴郁的眼神,成熟落魄而沧桑,充满心事,让人心疼。

  故事结尾,在旁白中,清新的一如阳光的他走过街巷,眼神清明,笑容明媚,那是每一个单纯的自己,经历世事后回忆中忧伤的舟,粼粼划过,宛若一声轻微的叹息。那一瞬间,我的心弦被微微拨动。

  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痴憨,农民出身的他朴实平凡,身上却有一股傻傻的执着,而恰恰是这份执着成就了他,让他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孟晓骏问他想去哪里,他诚实的回答说,天安门。周遭的人都笑了,我却感同身受。天安门,离一些人很近,离很多人却很远。生在偏僻小城的我,是听着《我爱北京天安门》长大的。

  不能否认,天安门是很多人心中辉煌的圣殿,甚至作为终生理想。那个年代,能去北京,在天安门走一遭,是多大的荣耀。能拥有一张与天安门合影的相片的中国人应该不在少数。

  小时候,我经常对着那面印有“我爱北京天安门”字样的镜子哼唱那首歌,心中满是憧憬。神圣不可侵犯的敬畏着。我16岁跟随妈妈去过一次北京,天安门,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都去了,那个繁华的大都市让我印象深刻,却对北京人印象极差,他们对外地人的轻视在轻瞟的眼神中已昭然若揭。

  当时在想,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你们的运气比较好,出生在首都北京罢了。可是,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七八线,甚至十线开外的小城里奋斗了一辈子的人们想得却不得的东西。

  那篇《我奋斗了十年,才能坐在这里和你喝咖啡》的文章为什么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我想,可能引发了人们太多对地域不公的悲哀吧。

  16岁那年,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华灯初上的北京街头,两个穿着没膝裙子的姑娘徜徉的背影,那么骄傲,又那么惆怅。

  暑假第25天~

  经常不自觉的想起刘文正的歌,他外形高大俊朗,歌声干净清爽。

  歌曲就应该是这样的,不一定要飙高音,不一定要标新立异,不一定非要显示出自己非凡的歌唱技能,美好的东西应该是歌者的感情与歌曲的内容旋律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应该不易被察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不是唱完后满脑子留下的只是喧嚣疲惫和不知所以。

  无法容忍的是很多歌曲,几乎没什么旋律,不忍入耳。不能给听者带来安详心境或引发心灵共鸣的歌,能算好歌吗?我不知道,只是,我不喜欢。或许是我片面亦或是落伍了吧 。

  伊能静,裘海正等这些当年的美少女的老板和师傅正是刘文正。他的歌太多了,《阿美阿美》《兰花草》《让我们看云去》《俏姑娘》《三月里的小雨》《雨中即景》《迟到》《寻梦园》等等,每一首歌都风靡一时,听众耳熟能详。

  有的诙谐,有的怀旧,有的优雅,有的轻快,有的抒情……他的歌曲大多生活化,旋律悠扬,歌词温暖通俗,经常会把人带入歌曲的情境中流连不去。相信他的歌已成为很多人记忆中的经典。

  《兰花草》中这样唱道: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花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

  听着这首歌,我似乎看到一个怡然自得的人儿披着霞光采来兰花的喜悦,似乎看到她盼望花开的焦灼,似乎看到花朵迟迟未开的失落,又似乎看到她再次满心的希冀与期待。一个痴花的人因花儿引发的情绪在寥寥数语和优美的旋律中溢散开来,撩人心弦。

  一首歌,几幅画面,诸多感怀,引情入境。很多年过去了,你以为早已忘记,可一旦记忆的闸门打开,你发现,它一直在内心的某一角落,独自翩跹,深情吟唱,甚至融化在血液中,早已成为你的一种精神与气质。

  《踏着夕阳归去》,只看歌名便已美不胜收了。夕阳下缓缓归去的,不仅仅是你的背影,你的爱情,还有晃漾的时光和芬芳如酒的心境与余晖下的错落光影。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三个小时读完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买下这本书,缘于书的名字和对刘若英的喜爱与好奇,总想更多了解她。

  刘若英在纷繁的娱乐圈安安静静过着自己的日子,不疾不徐,不咸不淡,熙攘流俗中自在怡然。忽然觉得,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不喜欢热闹,热衷于独处,从不上夜店,不喜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有戏可拍,取得不俗的成绩,并有一定的知名度,我想,她的情商一定很高。

  让我稍感意外的是,这本书并非她一个人的心路随笔,除了她自己的几篇独白外,还采访了八位分别在不同工作领域中的人,探讨“独处与相处”之间的关系,这个颇具哲学意味的话题。

  每个人对孤独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解析。有人说,独处是一种状态,孤独可以让你更强壮。有人说,别人眼中的孤僻,只是自己珍惜并坚持那微弱的任性罢了。

  有人说,如果没有独居的过程,生活就永远是别人的生活加上你的生活的总和,不会是自己的生活。也有人说,大部分人的独处,意味着一种自由,不需从众,可以自我……

  他们大都在孤独中享受到了一种美妙与惬意。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生存状态。

  我对孤独的理解很肤浅,我只是觉得很多人在一起聊天很辛苦,很费脑子,并不是很轻松的事。同时也要面临自己并不喜欢,提不起兴致的话题,甚至懒得敷衍,所以更愿意保持沉默。

  也害怕繁喧后一哄而散的荒凉,从心底蔓延上来的空虚,让你整个人变得灰颓无力。既然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不到给养,那就选择转身离开。就这么简单。

  我们都在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诠释与安置自己的身心,只要无碍于他人,又让自己感到快乐,就没什么不可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一念之间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