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宁可挨打也不洗澡!”——鸡汤妈妈与8岁犟娃过招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宁可挨打也不洗澡!”——鸡汤妈妈与8岁犟娃过招

2018-09-11 23:16:13 作者:王语华 来源:女神30 阅读:载入中…

“我宁可挨打也不洗澡!”——鸡汤妈妈与8岁犟娃过招

  是不是女神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出神样儿

每一个想活明白的人

  都关注了:女神30 

  :真爱粉可以加语姐姐微信哦!?

  文 | 王语华

  儿子放学去踢球2小时。

  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洗澡。

  不知道为什么,昨天儿子说,自己不要洗澡。还说因为今天没出多少汗。自己不喜欢洗澡。洗澡太麻烦等等。

  当然,话一出,便遭到全家人的“炮轰”。

  这个没得商量,必须要洗澡。

  他坚持说,这是我的事。我不想洗!你打我,我也不洗!就是不洗!你打吧,打完我就可以不洗澡了。(天地良心,平时顶多打下小手手,更多是吓唬他。)

  我说,你想争取自己的权利,体现个人意志,很多事上可以做,但个人卫生问题是个基本问题,在基本和原则问题上,没得商量。

  所以呢,请你放弃这种抵抗,必须去洗。

  最后,他“寡不敌众”,不情不愿地去洗了。非常不开心

  睡觉前,我问他,你能告诉我今天为什么那么抗拒洗澡吗?

  他说有几个原因,一他觉得脱衣服换衣服太麻烦,二,刚洗完澡,出来比较凉,身上冷。三,他手上经常会有倒肉皮,一沾到水,就会很痛,所以,他非常不喜欢洗澡。

  我没有跟他讲具体怎么解决。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教育”场景。

  于是和他说:你这么说,我可以理解。妈妈也曾经历过。

  每个人一生中会经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我不愿意”。每个人这一辈子都会做很多很多自己不开心,但又是必须要做的事儿。

  那怎么办呢?

  既然不得不做,能不能把不开心的事变成能接受的、甚至开心的事呢?就像现在的宝宝的药都是甜的一样。既然要“吃”不如加点甜甜的乐子吧。

  我们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那些快乐的人,就是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所以,他们看起来没那么多不高兴。好像不曾有不顺心一样,其实因为他们主动把不快乐变成了快乐。

  比如说这次妈妈去德国。他们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示范。

  第一件事呢,就是迟到问题。迟到者在群里发红包,等待的人就有红包领。这样,有人迟到上车,大家就会鼓掌感谢他们的迟到,让我们有红包领。结果把等待变成了期待。把不开心变成了开心。大家都不抱怨了。

  第二件事呢,就是换酒店。因为频繁换酒店,意味着需要收拾整理行李,搬行李,这是非常非常麻烦的事儿。结果呢,每次换酒店的时候,导游会告诉我们,你的房间里藏着一个小礼物。于是,每个人进门第一件事就去翻,今天什么礼物啊?一下子换酒店的烦恼就没了。是不是很有意思?

  再说一件我自己的事,以前妈妈没生你之前,住的离公司很远,每天地铁单程要1个半小时,来回3个多小时。当时真的觉得自己好辛苦。而且一天的时间,在路上就浪费了3、4个小时,感觉很不值。就想换房子,或者换工作,评估下来都不合适。

  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路上时间用来学英语。戴耳机听英语背单词,听广播,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一想到每天能固定2个小时整块时间学英语,真是太棒了!

  甚至我还经常坐过站,这样坚持了一年,后来考上了MBA。

  你说,是不是又变成好事了呢?

  自从发现了这个“把坏事”变好事的秘密以后,妈妈觉得自己像有魔法一样。什么“不开心”的事也难不倒我了!

  再说说关于洗澡这件事。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水的浮力定律,苏联科学家在吃饭时从三明治里找到火箭升空的启发,啊哦,这好像和洗澡没关系。继续说洗澡,有人会在洗澡时练唱歌;有人洗澡时喜欢吹肥皂泡泡,妈妈洗澡时灵感最多。

  你看,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高兴不高兴,接受不接受啊,很多事只是等待你改变的“原材料”而已,看看你能把它改造成什么?

  这和你搭积木的道理差不多。

  它是什么不重要,你把它变成什么才重要。

  你把它变成舒服的就是舒服的,你把它变成快乐的就是快乐的,你把它变成就价值的就是有价值的。

  经过个人的奇思妙想,巧加利用,那些必须的,不得做的事,变成了让你开心受益的事。

  在你的范围之内,能力所及之处,你都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变成一个正向的。

  结果就是你会对你的生活越来越满意,对自己也会越来很满意,慢慢的一点一滴地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舒服的环境。然后呢,你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成长为一个厉害的人。

  你觉得你,关于洗澡这件事,你打算做点什么让它也变得有趣呢?

  儿子说,我只想到要带个玩具进去。可不可以啊?

  我说,当然可以呀。你完全可以尝试更多的方法,一种不行,再换一种。说不定你会发现不同的乐子呢。

  结果就是你不但把身上洗干净了,还享受了一个有趣的过程。

  每次和儿子讲道理时,都觉得自己特能说。经常把自己也给说得好心动。哈哈。这就是“输出”的好处。

  那些有价值的观念真的需要多念叨。经常和身边的人分享,各种时机分享,久而久之,自己的相应的观念和行为也会被强化。

  所以,特别建议你也把平时看到的、学到的有帮助的内容和你的孩子、或家人朋友分享。

  这样既教育了孩子,也增进了感情,同时还训练了自己,简直一举多得。

  只是要记得,所有的“鸡汤”务必要自己先喝过,并给别人一个“汤匙”,它才可能成为营养。

  【女神30】往期热门文章:

  一开学,换掉了2位老师!我更想换掉这样的家长。

  写给天下的父母:孩子的批评,你听进了吗?

  17年不见,你还是那么不客气啊!

  37岁和73岁的人,写下这两份愿望清单,让你活得更值得!

  没想到!所谓的中年危机,竟源自童年的威胁教育!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