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比较的“比”
(这位曾氏最幸福,因为他没跟别人比幸福)
曾经看过一句话说:“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 比 别人幸福”。也就是说,从实质上来讲富有不富有不重要,重要的是比别人多就幸福。
于是有这么一段话很好地解释了这个意思:幸福就像排队,不是看着前面的人越来越少,而是看着后面的人越来越多。
排队的感觉相信大家都有过,最幸福的时候真的不是快到窗*,而是一回头发现后面看不到头的长龙,内心的满足感立马爆棚了。这种爆棚,就是因为看到了很多处于比自己位置“不利”的人,“比较”出幸福。
“比”也带给我们很多痛苦,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会被比:“你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儿?”如果生出来都是男孩儿,还要比:“你家儿子多重?”然后还要比谁家的妈妈奶水好,甚至谁家的孩子能吃能睡也要拿出来比一比。等到稍微大一点,就要比谁认识的字多,谁会背的唐诗、儿歌多,谁能绘画跳舞乖巧伶俐,谁会甜言蜜语说吉祥话……
等到上了学,那个与我们如影随形的“别人家的孩子”就出现了,他们总是比我们优秀,不管是哪一方面,总能冒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好,他们随时伏击在父母或者老师的嘴边,时不时就冒出来打击一下自己的自尊心,我的小心脏啊,后来都已经百炼成钢了!
好不容易长大了,再也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冒出来跟自己比较了,又会被拿来跟别人比工作、比对象、比房子、比发展潜力……
等到结婚有了孩子,又总是会遇到有些人在夸自己的或者他人的孩子优秀,然后这些事例又时不时地会从自己的嘴里蹦出来落到孩子的耳朵里,我真的不是故意的,但停下来反思的时候却在反问自己:为什么只看到别人家孩子优秀的一面,并拿这一面与自己的孩子比较呢?为什么没有拿着自己孩子优秀的一面跟别人家孩子不优秀的一面比较的习惯呢?
这种后娘打孩子——暗加劲儿的“比”之心来源于何处,又将归结到何方呢?
似乎我们优秀与不优秀与否,大家看的都不是实质,而是看他可以将多少人比下去!
还听说一个故事:两个人去原始森林,突然遇到了老虎,他们就拼命地跑啊跑,终于一个跑累了,问另一个人说“你跑再快能快过老虎吗?”另一个人答:“我为什么要快过老虎,我只要快过你就行了!”
这里面就是一个比,只要超过了同伴,那死的就是同伴,老虎吃掉一个人估计也饱了,也就懒得再去觅食了,况且饱餐的同时也为另一个人赢得了逃跑的时间。
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生活中:你不跟别人比,别人也会跟你比。位置就一个,拼得过所有人你才能占住,你占住了,就没有了,位置是稀缺资源。
所以,从小到大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的考试(考试的实质就是跟人比),才拿到一张大学的文凭,之后还是要过千关斩万将才能获得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岗位,你不拼命向前冲,就会被向前冲的人给踩在脚下,踩在脚下他也不会同情你,甚至还会吐口吐沫,这就是人性。要想获得尊重与安全感,就得比别人强!
别说活着的时候了,就是生命之初,成百万的*为了争得一个与卵子结合的机会,也是比的头破血流,机会只有一次,留给那个最优秀、最拼命的一个。
工作之后,业绩上要跟人比,比别人优秀才可能拿更多的奖金,比别人更好才能获得更高的职位,于是晋级的时候要拿你之前的荣誉进行加分,要进行考试进行选拔,而选拔其实就是一个“比”的过程。但很多时候,比的并不全是个人的能力与素质,还有你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民间有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有这种思维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但多数人是没有“好爸爸”的,所以他们痛恨这种“比”爸爸的行为,恰好此时出现了“我爸叫李刚”,这次没“比”好,比下来了。
但这种现象永远也不会绝迹的,甚至这种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好爸爸”的努力,他们拼命地想出人头地的动力之一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爸爸,弥补一下自己没有好爸爸的缺憾。而让孩子有一个好爸爸的根源就在于让孩子以后跟人比的时候可以增加一点砝码,更多一点儿份量,但如果培养出一个“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子就另当别论了。
工作就要总结,总结的都是成绩,不足的地方都是蜻蜓点水,但成绩总得有吧,这就需要跟人比了,你说自己得了第一名、第二名,假如没有第十一名、第二十一名来垫底,这个名次又何来荣耀?你说自己或者自己的团队比别人优秀,怎么证明?
来来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由来只看胜者笑,何人能见败者哭?
由来只看胜者能,何人能见败者争!
胜者为王败者寇,这就是硬道理,说别的都是没用的。
生活就是这样,从生下来就在跟人比,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纵然是死了也不会盖棺定论,也要“千古风流事,留与后人说”,后人说的时候就会拿你跟人比,同年代的、同职位的,你的人品、你的能力……
我勒个去,做鬼也会被别人拿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