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恩
妈妈已经70岁了,难以想象曾经那个年轻美丽的女人因岁月的磨砺,早已夕阳晚歌,我们亲眼见证了时间的残忍,是怎样一刀一刀刻在我们的肉身上,那么深刻,那么有力,那么毫不犹豫,一旦有了岁月的痕迹,就再也抹不掉。它不仅被镌刻在身体上,也印在了我们的内心深处。那是岁月的累积,是苦痛的沉淀,是成长中的迷茫和泪水浸泡出的痕迹,泛黄的,琥珀的色泽。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的身体一直不怎么好,经常胃痛,不敢吃米饭,硬一点儿的东西都不敢碰,妈妈的身体也很虚弱,是小时候家庭穷困所致,没有给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经常喊累,一个小小的上坡都能让妈妈气喘吁吁,泪眼婆娑。
爸爸总是跟我们说,要心疼妈妈,可是身体像小牛一样的我们,怎么可能体会到妈妈的身体给她带来的种种痛苦呢?体会不到,我们疯玩如故,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也有了疲惫之感,那是无法向外人道来的不适,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却那么真实的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妈妈那么多年是怎么熬过来的。
一个孩子的培养已经让我心有余悸,而妈妈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要抚育我们姐弟三人。吃喝拉撒睡,什么东西都要亲力亲为,犹记得妈妈踩着月光回家时的暗黑色身影,那踩在雪上的“咯吱,咯吱”的声音至今还在耳边回响,清晰如昨,辛苦工作了一天的妈妈回来了。我趴在窗户上,透过哈气融化的冰窗花而朦朦胧胧的看到妈妈的身影,早已望眼欲穿的我们是多么雀跃与欢喜!身为教师的他们回家总是很晚很晚,回家后还要生火做饭,冰冷的炉灶开始有了温度,整个屋子弥漫出温馨的味道。
忘不了妈妈让我剁鸡食时的不情愿,握着冰冷的菜刀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只有鸡笼里时而传出的“咕咕”的声音,才会让我的心有一丝丝温暖。去室外撮煤,抱柴火,倒垃圾桶……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儿,时常心生不满,却没想过,我们干的只是一些零碎小活儿,那么,那些更为艰苦的活儿都让谁干了呢?妈妈还爱干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物几乎事无巨细,那时没有现代化设备做劳动辅助工具,什么都要用手去完成,一家人那么多衣服帽袜,那么多床单被罩……妈妈都要自己去完成。
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放学回来推开门的刹那,看到妈妈站在满满一堆衣服的洗衣盆前用洗衣板搓洗衣服的情景,妈妈低着头,头发垂下来遮住了面庞,随着搓洗的节奏孤独的摇晃着,这时候的妈妈是沉默的,一声不吭,只是洗呀洗呀,衣领衣袖都被妈妈反复揉搓,直到光洁如新,小院里两条长长的晾衣绳都被衣服搭满了……
妈妈孱弱的身体背负了太多,太多的沉重,太多的不堪负累。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我们都已长大成人,妈妈也老了,又开始帮我们抚养下一代。他们的外孙子,孙女,哪一个孩子的身上没有妈妈付出的痕迹?
中国父母特别伟大,他们含辛茹苦,任劳任怨,一辈子只为儿女而活,他们的生命只为这些孩子而存在。尤其母亲,付出的更多,每一步的成长都少不了她们忙忙碌碌的身影。所以人们讴歌母亲,赞美母亲,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所有的爱都绵藏在生活的细微之处,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都浸淫着母亲的呕心沥血。她们熬的是血啊!是心血!
妈妈做过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我还小,只记得妈妈住了很久的医院,那段日子是爷爷特意坐火车过来,每天照顾我们饮食起居的。还记得第二次胆结石手术那年,我已经结婚了,孩子4,5岁,每天早早起来给妈妈熬点稀粥送去医院。小镇还没醒来,街道上很安静,鲜有行人,只有淡青色薄雾和孤单陪伴着我,到了医院,帮她按摩,陪她聊天。妈妈的身体异常柔软,但意志却非常坚强,很少喊疼,每次看到我们,都笑眯眯的模样,真心疼,也真温暖。
我不是个好女儿,性格很倔强,有时也固执,表达方式并不柔和,长大后很多东西更愿意放在心里,羞于出口,和妈妈性格很相似。所以曾几何时经常和妈妈拌嘴,说不高兴就不高兴了,说喊一通就喊一通。我想只有妈妈可以跟我生完气后还能无休止的原谅我。是的,只有亲人能够如此。现在年纪大了,虽然好了一些,但依然任性,有母亲在,我们什么时候都是个孩子。感谢上天的垂怜与眷顾。
讴歌母亲的诗句有很多,但我还是最喜欢孟郊的那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那是全天下母亲的形象,也最能淋漓尽致的表达我内心对母亲的这份情感。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万语千言化作潺潺溪流,流向您,我亲爱的妈妈。节日快乐!幸福久长!
如蓝所说~愿天下母亲永远是那个美美的姑娘,愿岁月温柔地对待我的那个好姑娘。祝福我亲爱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