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拿走李小龙的荧幕首秀,她是好莱坞电影天才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拿走李小龙的荧幕首秀,她是好莱坞电影天才

2018-09-22 09:16:37 作者:有礼有节 礼节君 来源:有礼有节微杂志 阅读:载入中…

拿走李小龙的荧幕首秀,她是好莱坞电影天才

  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

  上个世纪30年代,

  在华人备受排挤、歧视的美国,

  女性更是被边缘化的时代,

  有一个女人,单枪匹马直闯好莱坞,

  做监制、做导演

  拍爱国片、拍抗战片、拍女人戏……

  获得业内外的一致赞誉:

  “中国第一位女导演”,

  “好莱坞的电影天才”,

  “好莱坞唯一华裔女导演”。

  甚至在她逝世时,

  《纽约时报》也对其进行报道:

  “……把中国戏曲戏团带到美国”。

  对于正在实行《排华法案》的美国来说,

  这是极为罕见的。

  可惜,这个曾引起轰动的传奇人物,

  却被历史遗忘,如今鲜为人知。

  她导演、制作的11部影片,

  大部分也已丢失,现仅存两部。

  这个不能够、也不应该被遗忘的名字,

  叫伍锦霞

  惊世骇俗的霞哥

  ...

  伍锦霞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她身上完美的融合了中、西两种文化。

  一方面,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会讲中文、擅长书法、爱看粤剧;

  另一方面,

  却又比西方女子更为前卫、大胆。

  她留男仔头,穿男士西装,

  和男人称兄道弟,

  喜欢别人称她为“霞哥”。

  霞哥一生从未结交过异性恋人,

  对于自己的性取向,她从不隐瞒,

  在当时,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了。

  在工作上,

  伍锦霞更是将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的淋漓尽致。

  她一生都在致力于推广华语片,

  拍过的11部电影,

  5部为粤语片,6部是华语片。

  战争期间,

  她辗转旧金山、香港、纽约,

  只为拍摄抗战主题电影。

  面对电影时,

  伍锦霞天生有股,

  无所畏惧的美国式冒险精神。

  执导影片前,未曾上过一节专业课程,

  唯一的底气就是,

  在“大舞台”戏院*时,

  看过的上千部不同类型的电影。

  媒体问她是否害怕时,她说:“电影就那么来了,我不知道为什么。

  我一直向前走,没有感到过任何恐惧”。

  开启天才之路

  ...

  1935年,年仅21岁的伍锦霞,

  监制了在好莱坞拍摄的爱国粤语片《心恨》。

  首任监制的她,

  在日落大道租下场地集资,8天便完成拍摄。

  《洛杉矶日报》报道这部片子是:

  好莱坞完成声音制作的“第一部东方电影”。

  在香港放映时,

  从来只播放西片的最顶尖的皇后影院,

  为《心恨》另开大门,足足放映了一个月。

  传说,这部片打破国片五项纪录:

  第一部彩色影片,

  第一部在好莱坞拍摄,

  第一部空战场面,

  第一部在欧美上映,

  第一部在好莱坞各大戏院首映。

  1936年,22岁的伍锦霞来到香港,

  没有任何专业训练的她,

  成功拍摄了自己,

  第一部电影《民族女英雄》,

  并在香港首映。

  《艺林》杂志在报道中称她为:

  “中国第一个女导演”,

  并叹其“霞锦灿烂之前途尚未可限量也”。

  二十多岁的伍锦霞一时跃为香港著名电影导演。

  此后,她接连执导了《十万情人》、

  《妒风花雨》、《一夜夫妻》……

  值得一提的是,

  在1938年,伍锦霞执导了一部,

  由36个女演员出演的《女人世界》,

  讲的是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女性,

  怎样面对社会压迫、生活挑战。

  这也是第一部全女星主演的华语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伍锦霞迫不得已返回美国旧金山。

  为了响应一场募捐活动,

  她拍摄了一部,

  讲述在国家面前,放下个人恩怨的影片,

  名为《金门女》。

  巧的是,当时只有三个月大的功夫巨星李小龙,

  贡献出了银幕首秀:

  在片中客串一个女婴。

  该片也是李小龙名副其实的“处女作”了。

  《金门女》上映后,

  成千上百人挤在戏院门口,

  造成一票难求的现象。

  当时的杂志周刊如此评论该片:

  “故事浅白易明,

  全片满载着旧金山周围的熟见景色……”

  不做导演,依然风风火火

  ...

  伍锦霞不仅做得来监制,导得了戏,

  连电影发行都能包下。

  战后,因各种原因,

  伍锦霞无法继续拍摄电影。

  但凭着对电影的热爱,

  她又辗转来到纽约,成立发行公司。

  购进粤语片,在北美、中南美发行,

  在各地华人社区的戏院放映。

  当时香港的杂志报道:

  “太平洋战争时期,

  伍锦霞在美洲总共发行了40多部粤语片。”

  到了纽约后,

  为了照顾滞留在当地的华人演员们,

  伍锦霞顺便开起一家名为“宝宝”的餐厅。

  “我们帮她打工,

  她当我们像子侄一样,

  整天见她都是笑着的。”

  她的餐厅在当时炙手可热,

  出入多为名流人士:

  有文坛名人、有当红明星……

  并且数度被纽约美食家评为二星食府。 

  除了公司、餐厅,

  伍锦霞还有自己的戏院,

  用来放映自己发行的片子或演出粤剧

  1961年,

  伍锦霞与大导演胡鹏合拍的电影,

  《纽约碎尸案》在香港上映时,

  引起一时的轰动。

  片中的第一个开场,

  就是在“宝宝餐厅”中拍摄。

  这部电影是第一部中外合拍片,

  也是伍锦霞的收山之作。

  1970年,

  55岁的伍锦霞因癌症在纽约逝世。

  一生未婚。

  彻底释放的人生

  ...

  在华人备受欺压,女性被边缘化的年代,

  伍锦霞却自由率性,重情重义,

  活得如此潇洒肆意,不见丝毫悲情凄苦。

  喜欢电影就当导演,

  被迫中止就换种方式继续热爱,

  转发行、开戏院,

  将中国影片推向世界。

  她竭尽全力做好每件事,却从不为难自己。

  纵观她的一生,

  正如导演许鞍华所赞叹的那样:

  “一个彻底释放的人生”。

  让人惊羡之余,直呼痛快!痛快!

  ▲伍锦霞纪录片预告

  · 今日互动 ·

  ---

  说一个你喜欢的导演

  2019《传家日历》重磅发布,与美好重逢

  点这里跳转

  -

  【*购买】

  2019《传家日历》上新

  复制这段描述€z€后打开*APP抢先获得

  (复制整段红色字,打开手机*APP即可购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