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秋 | 王阳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秋 | 王阳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2018-09-24 07:46:05 作者:文/儒风君 来源:儒风大家 阅读:载入中…

中秋 | 王阳明: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文稿 | 儒风君整理

  中秋节,是汉文化圈中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

  因为八月十五在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中秋始于唐,盛于宋,明清到达顶峰

  月圆人团圆,远方的游子归家团聚,未归的游人寄托乡情

  家家户户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表达人们对丰收的祈愿。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无论身在何方,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在一起才是最大的满足

  和年迈的父母聊聊天,帮他们做家务,一起家长里短,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享受天伦之乐

  曾经有个故事

  杭州寺庙里有个老和尚,已经枯坐参禅三年。

  王阳明问他:家里可还有人。

  和尚答:老母尚在。

  王阳明:想她吗?

  和尚大汗淋漓,过了许久,愧疚回答道:怎么能不想。

  王阳明:为何不回去?

  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回家侍奉老母了。

  王阳明一直认为,孝亲是一种本能

  只是这种本能经常被遮蔽。

  孝顺与否,是一个人人格,一个善良的人定然是孝的。

  但是人心却经常被物欲遮蔽,进而变得自私麻木,不再孝顺。

  “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孝,不是口头上说一说就可以的,去做才是真正的孝。

  亲情是最纯粹,没有任何杂质情感,是一个人最坚强后盾,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不要因为工作疏忽家人,中秋团圆,共享天伦。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将来成为无法弥补的憾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1521年中秋,50岁的王阳明千里迢迢赶回余姚老家陪伴七十六岁高龄父亲

  可惜当天晚上不见月亮,王阳明却没有因此失去兴致

  这天晚上,他写下了一首《中秋》诗: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大概意思就是,中秋节本来就不多,更何况还有阴晴圆缺,随着头发花白,人生又能再见几次月亮呢?

  所以,真正的月圆,是在自己心里。

  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人生的离合悲欢也不由自己左右,在这难以捉摸的红尘中,我们要安顿的是自己的内心

  只有不假外物人才能活得潇洒从容

  你光明,世界便不黑暗,你善良,世界便不会丑恶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只有去掉遮蔽内心的杂念恢复到本来的“良知”,也就养得了一颗光明的心,无论月亮阴晴圆缺,无论世界悲欢离合,内心总是光明富足

若有人眼大如天,抬见山高月更玄。

  关于月亮,王阳明还写过另外一首诗。

  《蔽月山房》

  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

  传闻这首诗是王阳明在十一岁的时候写的。

  大概的意思是说:我们总是被事物外表欺骗,但是只要把自己的格局放大,总能轻易看穿一切。

  曾国藩说:成大事者首重格局。孔子也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就像是中秋佳节,有人自怨自叹,感慨月圆人不圆。

  有的人却跳脱出来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格局放大,人生豁然开朗,自有另一番风景

  苏轼被贬黄州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人就像是渺小的蜉蝣一样置身广阔的天地,像大海里的一粒米那样渺小。

  当我们遇到难解的心结,不如往上走一步,视野开阔一点,自己身上的荣辱悲欢,其实并不足道。

  把视野放开,把格局放大,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才能始终影响自己内心的光明。

  点击试听杨鹏老师道德经》90讲

  点击试听 贺伟老师《周易》40讲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生活好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