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
慢的,九月;快的,十月
--
到今天,国庆长假已余额不足,
饱(du)览(zai)风(lu)景(shang)的旅客们
开(you)始(du)陆(zai)续(le)返(lu)回(shang)。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挨近寒露节气,九月(农历)在望。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清凉的日子一过,就是寒冷的冬天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其实也不用太“悲”,
一年中,唯有九月的秋天最是绚烂。
漫山遍野穿上了春日的新衣,金黄一片,
这时候登山看云、吹风远眺、赏菊闻香……
才是“假期的最佳收尾方式”!
登高:沐云乘风
--
秋分过后,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白天,天空万里无云,微风习习,风中还捎带着阳光和桂花相混的气息。趁阳光正暖,山色金黄,不如打点心情,约上好友,去登山!
登高,可远望、可近观,看鹰击长空,赏层林尽染,无不心旷神怡。山林下,霜色爱抚过的草木多了一份成熟的味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当才思涌上心头,“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花:拢香入怀,拈香入梦
--
人们常说“金秋十月”,“金”字是说十月之秋很珍贵、最有味;也说视觉上的秋天,秋天的颜色。秋高气爽的十月,桂花开得灿漫,桂花香飘十里,人们可沐香乘风。
似乎菊花也知道深秋已到,也听到了冬天的脚步声,正竭力抓住暮秋的最后几个好日子向大地各处播送着芳馨。
相约去赏花,桂花、菊花,任你选!
晒秋:“最美的中国符号”
--
我国的一些乡村坐落于山地,地势崎岖,经过秋天的大丰收后,无处可晾晒作物。于是,聪慧的人们就在自家阳台或屋顶上摆竹编盘,晒辣椒、玉米、南瓜、茄子、柿子等,称为“晒秋”。
屋顶和阳台上,晒满了丰收的作物,红的、绿的、黄的、紫的,共同绘出一幅美满的丰收图画。晒秋风景在全国各地都有,其中,篁岭晒秋被评为“最美中国符号”!
拾枫:满地秋思寄谁家
--
“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经霜打后,越发出息了,其艳丽的姿色堪比二月花。不仅杜牧这么说,唐代宰相李峤也写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很奇特的一个变化,由“叶”到“花”,只隔着一次霜打的距离。
赏枫叶,最好还趁着暮色,当瞬息万变的霞光照在枫叶上,每一秒种的变化会在欣赏人的眼中,描绘出无限赞美的诗词来。
听雨:巴山夜雨涨秋池
--
秋雨和春雨很像,都雨脚如麻,绵绵不绝。不过相比之下,春雨是暖的,而秋雨凉意很透。“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诗人刘长卿眼里的秋雨或许只是单纯的景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却用雨代表相思。
秋雨如丝,屡屡不绝;秋雨如思,滴滴点点打在芭蕉上,也打在心房。
逐雾:朦胧秋思,隐约微妙
--
谚语说“雾重见晴天”。秋天到了白露节气,就有露水,到了霜降,就开始打霜。雾,比较多变,深秋的乡村多雾,它像棉花糖一般,极软极软的,呼一口气,就甜上一整天。
记得小时候上学,碰到雾的天气很多,嫩肩膀背小书包,在雾里寻路。呼朋唤友,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走在雾中,总能体会到一种独特的神秘感。
闲坐:清茶一盏,闲书一本
--
乡思三两点,闲情四五处。秋天是收获的时节,忙时肢体要勤快,把田地的农作物都收回来,晾晒、贮藏。而后,田地和人们就进入了一年中的休息时间。
早晨的空气清新中带着丝丝凉意,等阳光洒满阳台,就是读书的好时候了。暖暖的日光打在身上,一杯茶,一本书,一个上午。从早晨到响午,从下午到黄昏,有书为伴,不会孤单。
望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
深秋的夜里,天空湛蓝深邃,明月高悬。在整块蓝色的幕布上,也就只有月亮在胖了又瘦。月圆夜,正秋思,诗人张九龄说,“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一天里,日色西沉时,落霞与孤鹜齐飞;入夜一点,是秋月平湖,点点星光伴着月光渐渐消瘦;再到深夜,独对江枫渔火,听寒山寺钟声,感受一番冷清的月,寂寥的月,也未尝不可。
秋之十月,收获的十月
--
丰收的蔬果,是味觉上的秋天;
清风和暖阳,是触觉上的秋天;
晒在屋顶的果实,是视觉上的秋天……
“秋”字一拆,是“禾”与“火”,
是谷物成熟的味道,也是美食之味!
秋天有美景,满足我们的眼睛,
深秋有蔬果,填报胃部,满足心房。
一年之中,予独爱秋天的风物,
成熟、内敛、清爽、馨香……
金秋十月,银秋九月,有你,就月圆。
秋有“长风万里”,对此可以饮酒三杯,
或许天高气爽和风轻云淡都是秋的别名,
迟暮之秋,也就多了一份恬淡安然,
像凉凉的空气里,透着的温暖和馨香!
· 今日互动 ·
---
旅行如何,欣赏到怎样的秋景?
(① 可以在后台晒图
或添加礼节君微信(ylyj0001)
而后可进群,分享旅行的收获)
(② 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大家可以选择
把“有礼有节微杂志”置顶
这样就能看到每天推送的“大图”
操作方式:点微杂志“右上角”2次)
2019《传家日历》重磅发布,与美好重逢
点这里跳转
-
【*购买】
2019《传家日历》上新
复制这段描述*后打开*APP抢先获得
(复制整段红色字,打开手机*APP即可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