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人都想表达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人都想表达

2018-10-06 09:32:33 作者:黄良其 来源:罗西有意思 阅读:载入中…

人人都想表达

  人人都想表达

  罗西

  20元一瓶的江小白,竟然靠神文案——“表达瓶”,年赚2亿。当江小白语录风靡各大社交平台之后,“像江小白那样表达”已成为了众多品牌努力的方向,据说,后来的江小白产品再升级推出表达瓶,消费者从“被动选择”转换为“主动定制”语录,“让每个人表达”。

  聪明的商家,看见人心里的一大需求。在一个缺乏充分表达渠道的社会,它及时满足了部分人群的渴望、痛苦、挣扎、彷徨、情感。

  那天在邮局里,听一位工作人员说,每次她看见有人发明信片,她都要提醒说,记得写上对方地址与姓名……因为她发现很多人在明信片上写满了留言,淋漓尽致地表达各种激动、想念、争辩,却独独忘记了重要的一点:邮寄给谁。

  互联网的微信、微博等,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表达欲,不过,很多人的“话语”仍然显得幼稚、压抑、晦涩、狭隘,激动有余,却言之无物,甚至纯粹是情绪发泄。

  很多人表达的永远不是他所说的内容,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江小白太懂得这一点了,会借酒消愁的,也一定需要“心灵鸡汤”的劝慰与排解。所以,*不必太担心言论失控,很多人只是发牢骚、刷存在感,甚至也是一种变相撒娇,如同“哭一下就好了”“睡一觉就好了”一样,情绪垃圾表达了、纾解了,社会肌体会更健康、通透、安详。

  那个女记者在英国会场的“大闹”,是很勇敢很尽兴,有人说她是“女战狼”,有人也用了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评论:“他们只有在安全的时候才是勇敢的,在免费的时候,才是慷慨的。”比如在国内一些民生问题需要你慷慨陈词、义愤填膺的时候,你却选择失声、逃避,明哲保身。

  遗憾的是,人人都想表达,在网络里,往往转化成为“人人都想骂”。

  有时,骂得很没道理与人性,更糟糕的是,背后的是非、规则、文明却被忽略了、掩盖了、失焦了。比如范冰冰的“税案”,很多人对她各种无情的人身攻击,叫人家“BB”,还有什么“逃睡”……她是“罪”有应得,也付出了代价,但真的不该有各种低级的辱骂。

  为什么“表达欲”变成“骂欲”?

  一方面是不少人“知道的不多”,就很容易偏执,“三观”不成熟,就只剩下情绪、一口恶气。观念更新很重要,视野辽阔很重要,甚至很多人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就准备与人家辩论,就显得非常愚蠢可笑。1979年,我读初一,一节英语课的内容:玛丽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其实她在路上做好事才迟到的,于是她对老师说:It's unfair(那不公平)。我是第一次听到“不公平”这个词,太震撼了,多么帅的unfair,那年代,哪里去找这么有脾气有*气质的词?之后,与人吵架,我就知道还有一个高级的词可以用:不公平。

  “表达欲”变成“骂欲”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一些人为设置、禁忌,影响了人们对“内容”的痛快表达,只剩下“情绪”的盲目发泄,这不科学的。现代人是需要表达的,是社会“呼吸”的一种,应该保护这种话语权。

  无论是停播的《*》和《金星秀》,还是《十三邀》《奇葩说》《吐槽大会》等,本土脱口秀一度不痛不痒满足了我们一部分的心声、表达欲,“映射出不同时期独特的大众文化,见证了社会风貌的种种变迁”。人民需要脱口秀,它作为社会的解压阀而生,不过受众需要更大的带入感,想参与其中讨论、争论、吵架,于是,觉得其不过瘾,于是自媒体大军浩浩荡荡应运而生,虽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没有关系,不怕货比货,另外泱泱大国让民众多说两句又不会死。

  先有吵架,后才有*。

  在这里,有必要重新翻出一个常识,即“*”。

  百度百科关于“*”,是这样阐述的:*(Freedom ofSpeech)是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基本权利,但要保证被议人员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是一种基本*……由于言论是公民表达意愿、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必要手段和基本工具,也是形成人民意志的基础,因而*在公民的各项*自由中居于首要地位。

  “*”各种高级的好处,我就不说了,我只强调一点:*的社会,不会大面积生产、滋养各种狡猾的人、见风使舵的人、笑里藏刀的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格*的小人……人民坦坦荡荡,光明正大,国家才真正强大、文明,并且赢得世界普遍尊敬;一切归于常识,秩序,诚恳,规则,善意,理性……

  特别是善意与理性,先有善意,就不难做个善良的人,先有理性,再做个有理想的人。

  (这是体面的知识付费年代,若喜欢此文,欢迎点击下面红色框,即可打赏,哪怕1元也是100分的支持与鼓励。谢谢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人人都想表达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