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什么得什么
种什么得什么
文/赵元波
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经保荐过很多的人做官,这些人对他是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从来没有人对他说的话,做的事提出不用的意见。
后来,子质失了势,丢了官,狼狈出走,那些他曾经保荐过的人呢,早就迫不及待地和他划清界限,反目为仇,恩将仇报,肆意诋毁他,甚至要捉拿他去邀功请赏。
子质只身一人跑到京城,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之时不但不肯出手帮助他,反而落井下石。自己呀,当初真是瞎了眼,不应该保荐那些小人去当官。
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其实你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你自己,试想,如果你在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了夏天就可以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以吃到可口的果实;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了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到了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呢。要我说呀,是你保荐错了人,才会落到这步田地,用人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提拔重要,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你呀,是种什么得什么,自食其果。
子质听了,懊恼地点了点头,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