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去抱住你,就像抱住了整个世界
还有不到二十天就要离开这座城市,拍了毕业照,开始一点点收拾行李。把一些带不走的东西发在二手微信群里,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扔掉,再留下一些无论如何都舍弃不掉的,打包带走。
收了两三天,还有很多东西,总觉得过程好漫长,庞杂的物品让人没有头绪,看不到尽头。另一方面,虽说自己能简单粗暴地把这些分为可以转二手的、无关紧要的、带走的,这三类。但其实心里的界限是没有那么清晰的。
比如拍立得相纸下的照片,上面影影绰绰印着跟一些人的合影。当时是想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同时也想着,或许这辈子再也不可能跟上面的某个人有这么亲密的距离。后来,果不其然,照片上笑的再好看,很多人都慢慢走丢了,甚至再也不见。
而这剩下的薄薄相纸,上面的人笑靥如花,却遥远得自己好像不曾参与过。
收集记忆是有意义的吗?那么,该留下,还是该扔掉呢?
打包完大部分的行李,已经精疲力竭。坐在地上,看着打包完整的箱子,突然又笑。虽然觉得过程漫长,但自己早就习惯了不是吗?
近一年来,最爱自嘲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个连自己下个月会在哪里都不知道的人,又怎么能指望我出任何承诺呢?
暑假实习,回来上学,回去实习一学期,回来上学,毕业,换学校,这一年来忙忙碌碌,在每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几乎没有超过三个月的。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地打包行李,奔波搬家。
正因为这样,也从来不会在任何一个地方买什么带不走或者卖不出去的东西。毕竟自己是个很快就要离开的人啊。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搬家,是大一来美国。从来没有住宿过的我带着行李风风火火地住进了三人间宿舍。室友都很好,但总有一些生活上的习惯差。在室友学习的灯光下辗转反侧睡不着,被室友很早的闹铃闹醒,心里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自己的家啊?
大二时搬出学校宿舍,买家具自己拼装家具,收拾行李打扫入住。躺在自己拼的床上,那个夜里才恍然大悟,自己原来除了几包随时可能被当成垃圾清理掉的行李,一无所有。而过去一年失去的所有安全感也都跟别人无关,只是需要有个属于自己的家,一个让自己放心的空间,可以随心所欲地布置东西,把自己一点点塞进去。
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陆续搬了几次家。在上海实习时,租了个带loft的老房子,不大但已经很足够了。可周末但凡有空,还是会坐一个小时的高铁晃晃悠悠回常州,说不上是什么原因。
后来才明白,那是对家的渴望和一份安心。因为那里是属于我的,而不是下个月就可能离开的暂居点。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段子: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家的样子?
我想过。
关上门,回头就是大大的占了半个客厅的沙发,靠垫不用很高的那种,但是一定很软很软。厨房里的煲锅咕嘟咕嘟的响,锅里排骨汤的味道忽悠的飘出来带着钝钝的香气。
天就快暗下来了,星点的灯光把这个城市映在玻璃上,我放下书穿着拖鞋跑去拉上窗帘。突然“咔哒”一声门开了,你带着一身冷气进来笑着说“我回来了”。
我走过去抱住你,就像抱住了整个世界。
活了那么多年,以前觉得自己背上包就可以去任何地方,但这两年开始看房价算首付。忙忙碌碌,也小心翼翼。
倒不是甘于平凡了,只是我突然发现,所有可以转身潇洒离开的人,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无论如何都能接纳他的家。
真想要一个自己的家。
不用很大,最起码有一个可以让自己柔软下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