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别人吃亏,是最高的情商
你身边可能有这样的人。
找人借车,不加满油再还车,又或者以油价较低的92#代替偏贵的95#。
让人帮忙打包,需要三催四请、旁敲侧击才会还钱。
朋友结婚,你随了礼金,等你好事临门,TA却杳无音讯,一点表示都没有。
在心理学上,有种性格叫索取型人格,这类性格的人格局不高,心眼却小,总想着让别人吃亏,占点便宜。
与之相对的是奉献型人格,其特征是懂得换位思考,心胸宽广,有远见有谋略,不纠结于蝇头小利,也不一味吃闷亏。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谈在提到个人成长经历时说到:“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一个铜板看得比磨盘大的男人,会让男人世界黯然失色。”
不让别人吃亏,是最高的情商。
蛋糕就那么大,不让别人吃亏,在一定程度上,自己就得受点委屈。
吃的亏日后可以赚回来,情才是千金难买。
旧上海大亨杜月笙说:“钱财用得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我家小区旁边有个菜市场,由于我热爱烹饪,因此常去那买菜,也爱跟摊贩侃大山、杀杀价。
几年下来,我倒是逛得少了,基本直奔摊位,一来节省时间,留点时间应酬其他事,二来对摊贩知根知底,知道哪家称准,哪家物美,便都只去信得过的摊位购买。
张姐的第62号摊位,是我买菜的第一首选。
张姐为人实在又热情,从不缺斤少两,也不以次充好,最特别的一点,是她从不让顾客吃亏。
比如你买了18块2毛的西红柿,她会直接抹掉零头,算作18块。
又或者你中意的芹菜刚好23块8毛,她不会直接以24块成交,而是多添把葱或者小辣椒以补差价。
《菜根谭》说“世事亏乃福,人情淡始长”,吃点小亏未必不好,可能在不经意间你能收获更多。
顾客们见张姐做事靠谱,也不好意思每次让她“贴钱”,能做的就是经常光顾菜摊。
由于销量好,张姐时常比别人提早两三个小时收摊。
菜品的流动性强,使得新鲜度更高,顾客也多了起来。
张姐跟我说:“我也不懂什么生意经,就是给大伙方便,几毛的零钱算着麻烦,买卖就是相互体谅嘛。”
真正的高手,会以退为进,舍小利享共赢。
你吃的亏里,藏着你莫大的胸怀,藏着你做人的态度。
浙江省义乌,从一穷二白的小乡镇成长为全国的小商品市场集散地,靠的是敢拼的义乌精神,有门义乌从商精神,叫“四进六出”。
何为“四进六出”,指的是做生意不可侵吞所有利润,要给他人留点甜头,不能自己吃肉让别人啃骨头。
将蛋糕分享给合作方,他们才会源源不断与你合作;
让顾客吃一口还能抓一把,他们才会依赖你,经常上门光顾。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说过两句至理名言,一句是“难得糊涂”;另外一句则是“吃亏是福”。
敢于吃亏是一种正确面对得失的表现,试想一下,原本在手上的钱财却要拱手让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格局。
作家马德在《一个父亲的箴言》一文中这样教育他的孩子:
一个人要赢得另一个人的信任很容易,那就是要学着吃亏。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爱占便宜的人,但所有人都喜欢爱吃亏的人。你想着吃亏的时候,就会赢得别人。那个懂得以更大的吃亏方式来回报你的人,是你赢得的朋友。
在社交学上,有个理论叫价值交换理论,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价值的交换关系。
人跟人之间的物质或者精神的交换达到类似天平的平衡时,一段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从这个理论出发,可以解释人际交往中的许多现象。
伴侣精心给你准备了生日礼物,你也在盘算着情人节给TA什么样的惊喜。
舍友耐心倾听你吐槽工作上遇到的烦心事,出于愧疚,你请她吃了顿夜宵。
你吃了点亏,对方于心不忍,非得找机会来弥补你。
李嘉诚在商业运作中,宁愿自己吃点亏,也绝不让生意伙伴亏损。
他告诫儿子们,做一份生意,行业规矩赚八分,再少就是赚七分,但我们李家,只拿六分,合作大于竞争,起码明面上要与人交好,不要被利益迷晕头脑,该拿的可以少拿,也绝不让别人吃亏。
真正尊贵和有教养的人,往往懂得吃小亏博大利。
不让自己吃亏,是精明;
不让别人吃亏,才是最高的情商。
不让别人吃亏,有时就是在发行社交货币,这也是最奏效的社交方式。
什么是社交货币?
沃顿商学院教授Jonah Berger在《疯传》一书中对社交货币有解释,指的是就像人们使用货币能买到商品或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
简而言之,只要你的行为内容能吸引别人的关注、点赞、评价,就能称作社交货币。
一般来说,社会中的你我,都会倾向于发行有利于自身形象的货币,促进双方关系的深入。
有研究发现,当人知晓对方为其着想,不愿其吃亏时,会在心里留下对方的好印象,比如态度谦和、体贴善良、眼界宽广等评价。
这种社交货币在初次见面时尤为奏效,双方第一次交流时对彼此的印象将深度影响今后的交往关系,有种“先入为主”的意味在里头,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
在大家平常的工作中,不少见一碗水端不平,吃了亏却还被指责的状况。
部门经理小聪,是个秉公办事,不争功的人。
每次发布项目任务,进行人员分工,他都尽量做到因人分事,因才分工,最大程度地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跟着他打拼,大家伙都很有干劲,最重要的是他不会让别人吃亏,一股脑地抢功劳。
在分配项目奖金这件事上,他做得尤为到位,会在尽量了解同事们工作强度和工作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配,做到自己有肉吃,也让别人有酒喝。
后来小聪经理从公司辞职,开始了自主创业。
新的部门经理小斯,是典型的厚此薄彼的管理者。
新官上任三把火,小斯一来就推翻小聪之前制定的众多规章,弄得同事们怨声载道。
工作分配不公,有人提早完成个人任务,却要帮办事效率低下的同事打下手,使得“勤人”更累,“懒人”更散。
最受人诟病的,是小斯爱邀功,拿着团队的集体心血去跟上司汇报,生怕有下属会盖过他的风头。
不让牛吃草,却还要它挤奶又犁地,终究要崩盘。
后来有一部分同事忍不住“被吃亏”,跳槽到了其他公司,反转的是,有些同事选择投靠了旧主小聪。
就像当年俞敏洪有困难,大学舍友纷纷前来支援他,他们这样对俞敏洪说到:
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扫了4年的地,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
毕竟,不让别人吃亏,是最高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