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哭庙案,杀的就是读书人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哭庙案,杀的就是读书人

2019-01-02 05:04:46 作者:张鸣0011 来源:张鸣 阅读:载入中…

哭庙案,杀的就是读书人

  顺治十八年(1661),也就是顺治皇帝辫子那年,江苏各地发生哭庙抗粮案,前后有十起。其中最有名的,是吴县之案,因为这个案子,牵扯到一个当地的才子金圣叹。

  金圣叹,名喟,字人瑞,是吴县的秀才文章写的漂亮,但一辈子最出名事业,是批注整理了好些小说戏剧,水浒传西厢记俱在里头,把这两部大儒看不上的小说戏剧,评为才子书,跟离骚、史记、庄子、杜诗并列。明末的时候出版发达,像苏州这种地方,士子点评小说,就跟批注时文一样,是一种挣钱的买卖。前者给书商在市场上卖钱,后者则提供给科考的举子,做复习资料。金圣叹干这事干的很卖力,也很投入眼光独到,点评有趣而且到位,所以市场看好,书大卖,金圣叹的名声骤起,自然钱挣的也多。加上他行为放诞,言语诙谐,未免让很多儒生看了不舒服,直到多年之后,苏州还有人说,别的秀才在案中倒是死的冤,金圣叹该杀。

  哭庙案起源于横征暴敛。当然,这个横征暴敛,倒未必是吴县县令个人事儿,也不大可能都装进了他个人的腰包。在明朝,江南赋税就重,进入清朝就更重。各地都在要钱用,不问你要,问谁要?况且,这里面还有一层,就是明末反抗激烈的就是江南,即使作为惩罚措施,赋税也得加重。

  民不堪命,是当然的。正好赶上皇帝死了,大家可以到文庙里哭。有人再传点谣言,说县令怎么怎么了。于是人越聚越多,吴县一地,就达几千人,口口声声,要驱逐县令。

  当时的江苏巡抚朱国治,是个酷吏。他就驻在苏州,驻地离吴县很近,马上采取强制手段,派兵抓人。大兵一到,聚集的人群立刻如鸟兽散,带头的诸生就被拿下。当时金圣人其实并没有参与闹事,是当地学校负责人府学教授把金圣叹给牵扯进来的。因为诸生闹事,当然得学校方面配合处理,金圣叹平时就遭老师讨厌,趁此机会,就遭报复了。这就是为什么,金圣叹说自己被杀头,是无意得之。

  中国历史上,自打有学校,学生闹事,就是常态。只要有借口人家就会闹一下。统治者民众,大抵默认学生这种特权,只要不闹得太不像话,一般都不会严肃处理。所谓的哭庙案,就是一场学生领头的闹事,矛头不过指向一个县令。然而,事一出来,巡抚朱国治就非给定成逆案(造反)不可。当然,你非得这么说,说反对县令就是反对我巡抚,反对巡抚就是反朝廷,你大权在握,谁也没办法。顺治一死,朝廷中满人强硬派占绝对优势,对汉人士大夫,再怎么狠,都会有人叫好。

  就这样,前后十个案子,一共120个人被杀,其中,29人凌迟处死,89人斩首,4人绞刑。快审,快判,快决,当年秋天,这些人就上了法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手无寸铁书生。所谓的哭庙案,就是一场对士人的屠杀。通过这场屠杀,朝廷和朱国治告诉世人,尤其是士大夫,过去那个借端起哄反地方官的日子过去了,现在是我大清的统治。在大清的天下,只能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

  不服?可以试试。本巡抚专治各种不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