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人抵制情人节
不知道是因为抵制圣诞节的都被我拉黑了,还是抵制圣诞节的人也要过懒人节,今天的朋友圈一片祥和,情意浓浓。
看今天的朋友圈,特涨知识,捎带还能提升一下情商。
比如,了解情人节的来历。
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被视为异端,信仰上帝是非法的,常常遭到罗马政府的镇压。公元270年,一名叫瓦伦丁的基督徒公开谴责并号召信徒反抗罗马皇帝对基督教的压制。他到处演讲鼓励人们起来反抗,最后被罗马政府关进了一个郊区监狱。在狱中,他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监狱长的女儿16岁,是一个美丽的盲女,平时在监狱里到处走动,喜欢跟新来的犯人说话交流。在跟瓦伦丁的交流中,女孩感受到了这个青年男人的激情和深邃的思想,深深地喜欢上了他那磁性的声音。
得知女孩因为3岁时一次偶然的事故造成双目失明,博学的瓦伦丁告诉她,在一个叫布拉丁的村庄,生长着一种奇异草,用这种草汁涂抹眼睛,一定能使她重见光明!女孩本来习惯于黑暗,但为了见到这个叫瓦伦丁的男人,她离开监狱去治疗眼疾。可惜,这在女孩外出期间,教会来了指令,瓦伦丁必须处决,监狱长也无法救他。
治好眼睛的女孩终于见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可当她兴奋地走进监狱后,父亲告诉她,瓦伦丁已经在城外被处决了。女孩治好了眼睛,却依然看不到心爱的人,而且永远也见不到他了。当天晚上,这个痴情女孩在瓦伦丁的坟墓前,喝下了毒药……那一天正好是2月14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和她的情人,也为了让天下的有情人都能成眷属,就把这一天定为情人节,也称瓦伦丁节。
在西方,情人是指双方有爱的恋人和夫妻,而在中国,情人的称谓具有贬义性,一般大家心照不宣地把情人等同于第三者!也因此,西方情人节蕴藏着对爱情的忠贞与感恩,温馨而浪漫,近似宗教节日,而情人节在中国总有些暧昧,甚至直接成了偷情节、出轨节、炫情节、炫富节,成为花店、商场、性用品经销商和医院诊所妇产科大肆鼓吹热捧的节日,成了真正的有情人的「情人劫」。
不过,考虑到美国、法国曾有过“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嬉皮士反战运动,考虑到中国曾有过因不慎碰碎了领袖石膏像而导致新婚之夜新郎直接(洋委)的历史阶段,我倒以为,西方情人节的中国化,或许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今天看到几个观点,很有意思:
一个是慕容雪村先生所说:情人节对于大家来说,就是在一个僵死的计划经济体制里,营造市场繁荣的假象。
还有一个据说是张爱玲说的:情人节不在于你有没有情人,而在于你是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我的朋友詹大年留言说;情人节,男人基本不抵制“情人”,基本抵制“节”;女人:基本抵制“情人”,基本不抵制“节”。
不过,我个人最好奇的是,圣诞节时抵制声颇为汹涌,一些地方还有强制拆除圣诞装饰的举动,今天的情人节却很祥和。
是不是可能这样理解:圣诞节,耶稣诞生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那样的话一些混蛋就要玩完了,所以坏蛋蠢货必须抵制圣诞节。而情人节就不一样了,送礼物吃大餐订房间都要花钱,大家拼命挣钱然后上床用力,然后就没劲头上街了,有利于社会和谐的事不必抵制,不能抵制。
这是个人的一孔之见。我是一个很认真的人,所以下午专门发圈:为什么(似乎)没有人抵制情人节?反响很热烈,选择一些经典的回复:
1. 不过情人节,情人不同意。不过圣诞节,小孩子不能不同意,还得配合演戏《拒绝过洋节》。
2. 抵制情人节会被女友/老婆罚跪键盘,键盘侠们的求生欲都是很强滴。
3. 现在谁还没几个情人,这是某些成功人士的标配!!!
4. 为国生娃!谁敢抵制。
5. 圣诞——基督国家——八国联军——爱国主题,似乎是这样扯上去的。情人节暂时还没有人发现与“不爱国”有啥关系?一旦发现了,也必须借此机会爱一次国的。
这倒与我前几天提出的观点很吻合,今天的公号文章里也说了。我认为,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理论,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知识及解释,以是非为标准;一种是中国式理论,是人们对自身行为的主观解释,以利害为尺度,俗称借口。嚷嚷着抵制洋节的那些人,大多只抵制圣诞节不抵制情人节,双重标准用得很溜。这不是愚蠢,而是邪恶。
请朋友们鉴定我这句话说得对不对:善良与否,其实和学历,和人文,和价值观一毛钱关系没有,小孩子天生都有同理心,倒是邪恶总是不停地要为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借口)。
朋友们,要警惕喜欢说“我(们)是为了你(们)好”的人,不论他们是你的父母、你的爱人、你的老师,你的领导……因为这些人的目的,是要将有情的你变成他们的“圈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