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训:闭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古训:闭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2019-02-27 05:27:13 来源:古文观止 阅读:载入中…

古训:闭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在如何立身处世这个问题上,千百年来,历代先贤着书无数来论述这个问题。但归结起来,无外乎就是三点:闭住你的嘴,看住你的心,修好你的法。

  一、闭住你的嘴

  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有人在与别人相处时,夸夸其谈,自认为似乎眼界开阔知识渊博积淀丰厚,岂不知给人的感觉却是轻薄肤浅狂妄

  还有人与别人相处时,想说即说,毫无遮拦,毫无回避,往往无意中伤害他人。自古以来,祸从口出的例子数不胜数,轻则得罪人重者甚至丢掉性命

  《艾子后语》中记载:赵国有一个方士好讲大话,他自称自己已经活了几千年了,见过伏羲、女娲、神农、蚩尤、苍颉、尧、舜、禹、汤、穆天子瑶池圣母等等上古神仙。有一天,赵王从马上摔下来,伤的不轻。医生说,需要千年以上的血才能治愈,于是赵王就命令把方士杀了取血。吓得方士赶紧澄清自己是吹牛,但是赵王不信他,认为他是为了保命而撒谎,还是把他杀了。

  难怪庄子在《人间世》一篇中感叹道:"夫言者风波也!"一句话不对,人与人之间就出问题,引发风波。所以,学会"闭嘴",也是人生的一种大修行。

  闭住嘴不是说不说话,而是会说话,就是孔子所说的"讷言"。孔夫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老子则曰:"大辩若讷。""讷言",即忍而少言,谨慎慢言,说话前要三思,切勿口无遮拦,信口开河

  曾国藩在给他弟弟书信中也指出,普通人有两大凶德和弱点傲慢和话多。某种程度上说,年轻的曾国藩犯过傲慢和多言的错误,但他都能在事后认真反省、改正,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格

  曾国藩刚进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风得意,一次在给父亲过生日时,对前来祝寿的好友郑小珊夸夸其谈,有些得意忘形结果引起郑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后曾国藩后悔万分,他在日记反思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地步总结这三点,曾国藩说自己作为一个标准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连语言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成什么大事呢?

  此后,他不仅经常批评自己"每日言语之失,真是鬼蜮情状!"也经常反问自己"言多谐谑,又不出自心中之诚",这种言语习惯个性缺点,"何时能拔此根株?"他不仅对自己有"戒多言"的要求,还把它当成家训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内容,尤其是对他的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弟反复灌输、强调这一点。

  所以"沉默是金"不是一句空话,不知道该说什么时,反倒不如保持沉默,不说话。另外,在不高兴时候不说话;心不平时,不说话;有牢骚、有情绪时,紧闭口,不说话。

  二、看住你的心

  《易经》里面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众。"讷言之人,必定有极强的自我约束力,从而不至于莽撞冒失。换句话讲,吉祥的人之所以少言,是因为他的心安定,心安定下来就懂得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所以话不多,但是话一出来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能够信任,所以他都在适当时机才开口。

  所以要想学会"闭嘴",前提是看住自己的心。心有定力,才会遇事不惊;处之泰然,才能宠辱不惊。临事须有静气,而心定方能静,正如《大学》所言,"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旗子)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六祖慧能禅师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是你的心在动)。"

  可以云淡风轻地教书育人,也可率千军万马平叛乱的王阳明,在解释兵法要义时说:秘诀仅"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而已。

  朝廷派王阳明率兵前往福建剿匪,行至丰城时,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当时,王阳明最担心的就是宁王攻下明朝故都南京,这样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

  于是王阳明利用反间计和虚假情况迷惑宁王,使其猜疑部下进攻南京的策略。王阳明趁机增派兵力,加固南京的防守力量,使宁王再无攻下南京的可能

  随后,宁王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有人建议王阳明派兵救安庆,王阳明则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肯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胜利。"

  后来果然如王阳明所言,宁王叛乱仅三十五天就被平息。

  叛变的宁王"妄动"不断,所以才会接二连三地出现战略失误。如果宁王的对手也处于同样的心境,那么也会不停地犯错。然而,宁王的对手是心如明镜的王阳明,宁王的"妄动"被清晰地照在这面镜子上。王阳明可以轻而易举地抓住宁王的漏洞,进而"随机而动"。所以,在王阳明成为宁王的对手时,宁王的结局就已注定了。

  quot;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对此心不动,老子有最富有诗意表达——"致虚极,守静笃"。随机而动,捕捉到事物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你的心安定下来。

  所以,只要看住自己的心,以不变应万变,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有什么样的风风雨雨,不受干扰,不受诱惑沉着应对,,就能不被外物所扰,不为外境所转,既使身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

  三、修好你的法

  有人要问了:"我也知道要看住自己的心,可应该如何做到这点呢?"有"群经之首、诸佛之母"之称的《金刚经》在一开始,也提出了这个人生的大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回答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没有妄想执着,就是降伏其心。

  要想降伏其心,靠的就是修法,修正法,修好法,才能修成正果境界。儒家称之为超凡入圣道家称之为得道登真,佛教讲见性成佛。

  无论是哪种宗教的哪种法门,只要是不离"八正道"的原则,都可以成为我们获得成功幸福的不二法门。

  何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是如实的看世界,看人生。有了正见,才能对事理正确认识,才能破除外道的邪见,只有将正见作为基础,才能精进不懈地修行。

  正思维,是正确的思考。正思维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舍弃执着或自私之心、慈善仁爱、无害,这些是修行的意志决心

  正语,是语言的德行,要说真实语,避免说四种语言,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正业,是正当活动行为工作,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一切恶行。正语、正业这两个阶梯是很难攀登的,一旦登上这个高度,就已取得了相当了不起自制能力,修行的前景就会变得清晰、宽阔

  正命:是谋生的德行,要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是人生努力奋斗的德行。若能坚守一个志愿,力行一条正道,那么就能很快地达成理想目标,这就是"正精进"。如果平时心存邪念,以自我为重,有所求,就会考虑多事,走了一段路后,发现对自己没有利益,便想走另外的路,很快就间断休歇下来,这样必难会道。

  正念:心念活动的德行。修行修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修念头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恶人到成佛,只在一念的放下。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

  正定:心得安住、或者借禅定境界而安住、随顺所观察的正法而安住,不掉乱也不散失,收摄自心止于正确的解脱智慧中而且心得决定,这就称为正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