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感,你我正在缺失的底线
mdash;— 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爱和审美,那些爱,在时光中安然无恙......
分寸感是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位置,懂得自己的分寸,对
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与他人维系关系的底线。
社交越便利,分寸感越缺失
微信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抹杀了分寸感这件事。
它不像是微博,陌生人给你发私信,若是你不回,那么它就一直在陌生人的那个信箱里待着。
微信只要加了“好友”,就好像真的有一种是好友的错觉了。
以至于,一些根本不熟悉的人,或者陌生人,也完全踩踏着分寸感,争先恐后地来争夺你的注意力,瓜分你的时间,甚至,扰乱你的情绪。
从前用QQ的时候,至少你还得在电脑上登录,所以有时候你不在线,别人发了消息你没回,不会被怪罪;而现在微信在你的手机上,你好像就“有责任”随时随地回应否则就会被认为傲慢、无理、不尊重人······
这种距离感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我们渐渐失去了人与人交往的分寸感。
所谓的分寸感,是对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把握,是对彼此差距的认知,也是一种相互尊重,一种自我保护。
当你产生误解,认为自己跟其他人是非常平等、靠得很近时,会有一种“绝对平等”的错觉。
而一旦差距显露,沟壑出现,巨大的落差所形成的心理波折,就可想而知。
任何关系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网络缩小了我们的距离。
但是切记,那种缩小根本没有你想的那么夸张。
前段时间,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加了我微信。
我们从前也没有多熟稔,经年不见,彼此的状况都没什么了解,现在她在哪座城市,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生活,我一无所知。讲真,也并不好奇。
那天我忙得团团转,截稿日期在即,心里都快着火了,加了她之后打了个招呼我就摩拳擦掌准备写稿了。
她发了几条消息过来,我看了一眼也没什么重要的事儿,跟她说了一声“不好意思我在忙”就把网络关了。每当需要非常专注地写稿时,我都会这么做,否则太费时间了。
一个小时后我再开微信时,看到她发来的十几条消息,最开始还是寒暄,再后来就是愤怒质问了:“你变化好大,现在怎么对人爱理不理的?”
我无语了。
为什么一个人对于打扰别人会这么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当你听到别人说在忙的时候,难道不应该知趣地消停一会儿吗?
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能做到的事情,在网络上却完全做不到呢。
还有一种特别不见外爱谈心的人,更可怕。
他们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分寸感”这个词,他们积攒了太多的苦闷和牢骚,千头万
绪就想找个人发泄。
这种人非常“自来熟”,聊几句之后他们就会把你视为知心人,大事小情都会跟你说。
无论是领导骂她了,还是同事发生矛盾了,或者跟老婆吵架了,又或者其他的大事小情,他们都会毫不见外地把你当作情绪垃圾桶,倾诉不够,还得问:“你说,我说得对不对,我做得对不对?!”
分寸感是最高的尊重
我始终认为,人与人之间,是要有点分寸感的。不但你跟周围的人应该有,跟自己的父母也应该有,陌生人之间更应该有。
我给出建议的时候,也一定是站在你几米之外,哪怕再设身处地,也无法以你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这是现实。
因为你自己的人生,别人是无法参与的。
这种分寸感能够很好地界定我给出的建议或者意见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我需要谨慎地提醒你我可能会这样做,而你未必,重要的是你要自己思考。
许多人渴望有亲密无间的友谊,想想看,许多亲密无间的友谊最后可能会翻船,因为失去分寸感的感情可能会因为有恃无恐而导致更加剧烈的反目。
过于亲密的友谊很容易突破分寸感,互相之间的隐私都心知肚明,到要翻脸成仇的时候,都成了相互攻击的武器。
分寸感不是疏远,不是冷落,不是傲慢,更不是不尊重;而是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位置,懂得自己的分寸,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尊重别人,妥善安顿我们的友谊和感情,这是我们成为朋友的底线。而我们,可能正在慢慢地缺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