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菜根谭》:别让“差不多”给你个“差不多”的人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菜根谭》:别让“差不多”给你个“差不多”的人生

2019-04-08 18:35:23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阅读:载入中…

《菜根谭》:别让“差不多”给你个“差不多”的人生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mdash;—《菜根谭》

  你以为的得到,可能恰好是失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何总是有人,明明有很好的机会家业,但是,就是守不住,“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就是因为他的行为恰好跟这里《菜根谭》所说的相反——“宠利好居人前,受享好逾人外”。

  有利可图时,他唯恐自己落后;当与人共享时,他唯恐别人多拿一份,恨不得所有的都归他一人独据,就最好了。

  西晋有位名士叫王戎,据传他的家中有几棵李子树,品种优良,结出的李子个儿味道甜,卖得十分好。

  王戎见李子这么好,虽有意将之拿去出售,可是他又担心别人买了李子,会拿李子的核也栽种出这么好的李树,于是他就在出售前,用细钉在果实上打孔,贯通核,破坏核的生长活力

  后来朝廷下诏广纳贤士,有人举荐了王戎,但就在王戎一只脚即将迈进朝堂时,有人却将他钻孔的事透露了出去,最后竟上达天听。

  被皇帝知道了,皇帝想:“一个如此狭隘的人,如果让他当官,简直是国家悲哀民众不幸!”

  于是,

  平步青云道路就这样被他自己给断送了。

  可见,“宠利好居人前,受享好逾人外”的人,他以为能够得到更多,实际上呢,他往往失去得更多。

  做一个英明领袖核心秘密

  《庄子·外篇·胠箧》中讲了一个故事

  原文节选: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强盗小喽啰问头目,当强盗也有道吗?

  强盗头说,当然有道啊。天下事情,那里有没有道的呢?

  首先妄意室中之藏——你若能在入室之前,就能估出那间屋里有多少财产,这就是圣明。

  行窃的时候,自己敢先于别人进去,这是勇。

  偷盗成功以后,等别人先撤退,而自己敢于走最后,敢于担当危险,这是义。

  你不仅知道哪里可以去偷,更知道哪里不能去偷,这是大智慧

  得到战果以后,知道公平分配,这是仁。

  从这个故事,你就知道,即便要当强盗头子,他也得先懂得《菜根谭》这里说的道理:“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行动前,自己要做功课,要懂得比人多,看得比人远,作案时要敢于替人担当风险分享战果时,不要想着自己多捞点,而是想如何公平合理分配。

  只有,这些他都能做到,他才有资格做强盗头子,小跟班也才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可见,假如你要做领袖的话,掌握了《菜根谭》这段话的核心,就等于掌握了做一个英明领袖的核心秘密。

  真正的人生难点

  其实,要做到“宠利勿居人前”,“受享勿逾人外”还是比较容易的。真正难的是“德业勿落人后”,“修为勿减分中”。

  它需要你能做人所不能做,能忍人所不能忍!

  在中国的最东边生长着一种竹子,名叫“毛竹”。那里的农民到处播种,每天精心培养等待着它们种子萌芽。

  但尽管农民一直精心照顾,毛竹前4年也只不过长出3cm高。别的地方的人看到这种情景,摇着头表示完全不能理解:花这么长时间种它做什么,简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但是,奇迹的是,这种毛竹只要能熬过前4年,进入第5个年头,它们就能以每天足足30cm的速度生长。如此,只需6周就可以长到15米。所在之地瞬时间就可以变成郁郁葱葱竹林

  那毛竹在前4年干什么事情去了呢?原来,在这4年间,它们已经将根在土壤延伸了数百平米。

  这就是德业修为“勿落人后”“勿减分中”的典型——不急不躁,耐得住性子,忍得住孤独时机不到,老老实实修内功;一旦时机成熟当仁不让一鸣惊人

  别让“差不多”给你一个“差不多”的人生

  其实,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是如此——进德修业,不敢落人后,从不离分中。

  拿千古名臣曾国藩来说,三十一岁那年,他就给自己定下了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普通人坚持一天,一周,一个月,就很不容易了。

  而他坚持了半生!

  说穿了,他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臣,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就是把“宠利勿居人前,德业勿落人后,受享勿逾人外,修为勿减分中”这句话的道理,践行到了极致。仅此而已。

  大多数人的一生,只是混得个“饱不死,饿不亡”,不上不下的成就,说到底,其实也没什么复杂原因,就是在进德修业上,没有那份“耐得住”的性子。

  所以,总是在“差不多”的地方,忍不住成为了“棉花实验”中那个把“宠利”提前享受的人。

  最后就由无数个“差不多”构成了他“差不多”的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