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人才何处去
南怀瑾从不鼓励任何人学佛学禅,当然更反对迷信。这听起来有些奇怪:南怀瑾不是常常在讲佛经吗?不是常常都在主持禅七修证吗?为什么他不鼓励人们学佛呢?
01
棒喝天文博士
南怀瑾常说,唐宋时代,一流人才都去学佛学禅宗了。现在的时代呢,他半开玩笑地说:第一流的人才做生意,第二流的人才研究科学,第三流的人才搞政治,第四流的人才从事文化,第五流的人才去学中华文化,学中华文化也不成,才学佛。
当然,这是很痛心的话。他也常说,只有两种人可能学佛成功:一种是大智慧的人,另一种是下愚且诚敬的人。
有智慧的人能掌握佛法的最高意境,以及在宇宙人生中的关键点。而下愚诚敬的人,不会三心二意,且能信解受持,坚定不移,终至成功。
至于一般的人们,说他们没大智慧吧,也聪明伶俐,得失利益计算得很精,三天没有进步、没有所获,就觉上当,又要改弦易辙,就这样摇摆不定地浮沉着,度过了一生。
有一个从美国来访的天文博士,指名要跟南怀瑾学禅宗。南怀瑾初次见面,听他叙述了一些经历,他已在美国禅堂学了一些时间。说完之后,南怀瑾毫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学禅宗只是找一个栖身之所,大概找不到工作,心中苦闷,就躲到禅门里头。”
刚说到这里,只见博士眼泪流下来了。南怀瑾的话虽然尖锐一些,可能是禅宗的棒喝法门,把他的起心动念、内心深处的弱点打出来,认清事实,不必自欺欺人。
博士到底是有些学养的人,很坦白地承认这个事实。南怀瑾劝他努力奋斗,工作可以退而求其次,不必坚持博士的标准待遇。因为美国的工作待遇是以学位分等级的,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公司情愿雇用学位较低的人。朱文光博士在不景气的年头,不出示博士学位,只拿出学士头衔,照样找到工作。这位天文博士后来也就重回社会去工作了。
02
做人第一重要
回头再说南怀瑾不鼓励人学佛这件事。台湾岛内许多大学都有佛学社。爱好学佛的同学们自己结社共同研究,有些社团也邀请南怀瑾前去讲演。
南怀瑾平时就常说,最看不惯有些佛学社的学生,见人就双手合十;平时动辄垂眉闭目,满口佛话,一脸佛相,全身佛气,没有一个天机活泼的青年样子。学佛首先要学做人,不可装出个惹人讨厌的模样。
如果有人说要学佛,学禅宗,南怀瑾必定说:“你学这个干什么呢?这是拿一生做实验的事,划不来,还是做个平常的人吧。”或者会说:“真正想要学佛,第一步先把人做好。人格好了,才能谈学佛。”
由此可见,南怀瑾讲经说法,只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那个时代,社会上宗教文化正确见解不多,他不能不起而树立正确知见,绝不是喜欢宣传任何宗教。
南怀瑾也时常说,他很同情出家人。出家人为了要学佛,要了生死,才舍弃了父母家庭,剃度出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受环境的限制,出家后反而无法学习,只是过着出家的生活而已。所以他说,很同情他们的处境。现在形势使然,为这些努力的出家人上课,也是一桩好因缘。
这使我想到一件事。与此类似,从前常开车外出郊游,有一个美国朋友,只要他参加,必定抢着开车。我以为他喜欢驾驶,岂知他说:“最不喜欢开车,抢着开车是因为不放心别人的驾驶罢了。”
许多人的做法,不是喜不喜欢,而是出于自己的责任感问题。
另一个老师讲经说法的原因是:如果座中有个大智慧的人,在认真修学,希望不辜负了他。
还有一个促使南怀瑾常讲禅宗的原因是:禅宗这一门,一般学者涉入较少,为使其不断层故,不能不加重视。
其实,南怀瑾最鼓励并推崇的,是学习儒家积极人世的脚踏实地作风,先做好一个人,把社会建立好,才是第一重要。如果一个社会多数人去学仙学道,就是亡国崩溃的开始。史有明鉴,不可不慎。这也是他苦口婆心多年来一贯的教化路线。
(来源: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