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悲催的诗人,儿子饿死,住在破草屋里,他死在破船上!
提到“诗圣”很自然地想到杜甫,人们都记得他流传千年的诗篇,可还有人记得他这一生多么悲催吗?
杜甫从小家庭环境比较优渥,七岁的时候就会写诗,父亲家和母亲家都是书香门第和名门望族,从小就受到文化的熏陶。
20岁的时候,杜甫第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毫无疑问,这一次他落选了。因为此时还算年少气盛,心态还算不错,他开始了四处漫游。
32岁的时候(744年),他在洛阳遇到了被赐金放还的男神李白,跟着李白过了一段寻仙问道的神仙生活,觉得还是放不下那浓烈的求仕之心,于是继续踏入漫漫求仕之路。
35岁那年(747年),唐玄宗召集天下“通一艺者”,来京考试,给人才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可是这次的主考官是李林甫,为了防止考生说他坏话,他令所有考生落榜,杜甫也没能进入仕途。
科举的路走不通了,于是踏上了慢慢干谒之路,待在长安数十年,拜见公卿,投递名帖疏通关系,可是却一无所获。
39岁时(751年),杜甫献上《大礼赋》,唐玄宗十分欣赏,于是把他安置在集贤院(作为储备人才)等候分配,这次的主试官同样是李林甫,杜甫同样落榜了。
杜甫43岁这年(755年),杜甫得到了一个小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看管兵器、管理大门钥匙)。
这一年,杜甫的小儿子饿死了。
杜甫才华横溢、家境优渥,儿子为什么会饿死?
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人一直在北京找工作,不仅没有收入来源,还常常啃老本、花钱打点关系,这种生活在物价极高的北京持续数十年。
同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先是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去避难,在听说肃宗继位后,前去投靠。
不幸的是,他连肃宗的面都没有见到就在半路上被安禄山的叛军抓走。
45岁这年(757年),杜甫逃出来,投奔了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类似现在的检查部门)官职,可是不久就因为触犯圣颜被贬到华州,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勉强在成都拥有一座草堂栖身。
不久,杜甫因看不惯朝政几度愤然辞职,在四川一带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住在草屋里,孩子饿得哇哇叫。
59岁(770年)的冬天,杜甫在一艘破船上去世。
纵观杜甫一生,他就没有如意过,一生都在求仕无门,颠沛流离中度过,其实古代诗词大家大多如此,可能苦难下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吧。
虽然杜甫一生悲催,却仍然没有放弃为了理想而奋斗,虽然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的作品却流传了千年,一时的苦难不算什么,坚持下去总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