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徽因一女一儿均落榜清华,她调看试卷发现了儿子写下的这行小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林徽因一女一儿均落榜清华,她调看试卷发现了儿子写下的这行小字

2019-06-15 02:29:08 作者:李满 来源:今日头条 阅读:载入中…

林徽因一女一儿均落榜清华,她调看试卷发现了儿子写下的这行小字

  1946年,对于时任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的梁思成与清华营建系特聘讲师林徽因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林、梁终于在阔别北平9年后重归了这片已“物非人非”的故土。这一年,也是他们作为父母最操心的一年:这年,他们的女儿梁再冰正备战高考。

  诗人建筑大师林徽因此时的身体已经有些欠佳了,但在女儿的高考面前,她丝毫不敢半分懈怠。好在平日里,女儿梁再冰一直成绩优异

  17岁的梁再冰和父母一样对建筑情有独钟,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她在建筑设计上也表现出了相应的天赋,梁再冰心里的目标和父母所想完全一致:清华建筑系。

  相比其他学子,梁再冰对清华和清华建筑系明显有着更深的情感,毕竟:她所报考的这个建筑系正是她父亲一手创办的。

  实际上,梁再冰与清华的渊源还远不止这般简单

  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真正提出者,正是梁再冰的爷爷梁启超。此外,梁启超还曾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虽然梁再冰考清华时爷爷梁启超已去世17年,但他的思想一直深深影响一代一代的清华人

  在爷爷之外,梁再冰的父亲和几个叔叔也与清华有着极深的渊源,他们最初均出身清华。

  可以说,对于梁再冰而言,清华不仅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很深的家族情怀。“再冰”二字正是取自“饮冰室主人”梁启超,这样的梁再冰怎会不想在到处挂着爷爷画像的清华学习呢。

  为了顺利考上清华,梁再冰在父母的陪伴日夜奋战。高考当天,林徽因信心满满,梁再冰脸上虽写满了紧张,却也写着自信,考前她对母亲说:“妈,您放心吧!”

  有女儿的这句话,加上再冰本就天资聪颖,林徽因对于女儿考清华是没有太多担心的。放榜前,林徽因异常淡定,她早从女儿考试前后的表现有判断:定是没问题了。

  可是放榜当日,林徽因一家全都懵了:差两分,未上榜!

  这样的结果,是林徽因怎么也没想到的。结果公布那天,听到消息后的她呆呆原地愣了很久,而女儿梁再冰则更是一脸地难以置信

  良久,林徽因看向女儿:“你先别急,许是弄错了。”梁再冰低下头转身回了房。梁再冰知道,这样严格的考试,是不大可能会弄错的。

  可林徽因却并不甘心,当晚,她和梁思成商量了很久,商量的结果是:他们决定调出女儿的试卷看看是否有疏漏

  林徽因对女儿梁再冰一直很有信心,在女儿幼年时,她甚至就做起了让女儿继承他们夫妻衣钵美梦。女儿长大后,他们夫妻两一有空就跟她讲建筑,对于女儿今后一生道路他们比谁都确定:一定是建筑无疑了。

  可眼下的这场高考无疑打乱了这所有的计划,一想到自己学生里将不可能有女儿梁再冰,林徽因心里就充满了失落

  很快,素来行动惊人的林徽因便托人拿到了女儿的试卷,她一个个挨个看过去,只要两分,只要有两分的疏漏,女儿梁再冰便可以进入清华建筑系。可偏偏,整个试卷上,竟连两分的错判、漏判都未有。

  林徽因心里暗暗感叹着高考阅卷老师认真公正,良久,她起身将试卷慎重地交给了老师。

  事情虽然已经到了这一步,但当时的林徽因仍可找理由让女儿“酌情入清华”。毕竟,梁家与清华渊源极深,梁家在清华的人脉也极广,可林徽因和梁思成并没有在接下来做任何举动

  实际上,若他们想“动作”,便不会大张旗鼓去调看女儿的试卷。

  林徽因是个好强女子,也是个极有原则的人,“后门”二字她从未开过,自然也不会为自己的女儿去开,即便这事对女儿的打击极大。对于大学的规章制度,她和丈夫只会是坚定执行者守护者

  看完试卷后,林徽因和梁思成平静接受事实。他们意识到,他们的衣钵是不可能传给女儿了,即便她有天赋且也喜欢建筑。

  无独有偶,与梁再冰同时参加高考,且同时落榜清华的还有另外两位女孩,她们二人与她一样:也同是清华内部人士的女儿。

  这两个女孩的其中之一叫梅祖芬,她正是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的女儿。而另一位,则是当时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

  那一年,她们三个:清华校长、院长、系主任的女儿,报考本校竟通通因几分之差被拒之门外了。昔日看来极其正常的事情,在今天看来却很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但说回来,这些天资过人的孩子之所以都落榜,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战乱教师(她们父母)的特殊生存状况有关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清华、北大等高等学校纷纷内迁,其中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着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冯友兰、林徽因、梅贻琦等都在这时期带着家人和学生四处奔波,这样的境况下,他们的孩子自然很难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了。可这个特殊因素,却并未被任何一位老师作为“特殊”进行考虑

  后来,梁再冰转身去了录取分数线稍低的北大西语系。也是自这开始,梁再冰的一生便与她最初理想中的建筑再无半点瓜葛

  梅祖芬后来去了比清华录取分数略低一点的燕京大学,随后因不甘心,她在清华研习班复读一年后考入清华。而冯钟璞则不得不在第二志愿南开大学外语系念了两年,第三年,她才以同等学力考上了清华大学外语系。

  在任何年代里,高考都事关孩子的一生。可在这般生死攸关时刻,梅贻琦、冯友兰、林徽因都未有丝毫“破例”,他们对制度尊重,让后世景仰。

  三年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也参加了高考,如宿命一般地:他和姐姐一样,离清华建筑系的录取线差两分。

  儿子落榜后,林徽因比头一次越发难以置信,毕竟,以儿子的实力,是断不可能落榜的,要知道在前几次的模拟中,他每一次都是高分

  林徽因再次调取了儿子的高考试卷,林徽因发现有几道题儿子像是故意做错的,正在诧异时她看到了试卷上的一行小字,上面写道:“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没有吱声,随后梁从诫如愿去了北大攻读历史。

  1957年,新中国成立八年后,有一个姑娘和前面三位姑娘一样,因几分之差落榜清华。这个姑娘叫翁如璧,她的来头也不小,她是时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翁独健的女儿,

  分数被公布后,很有些傲气的翁如璧大哭了一场,她吵闹着要父亲无论如何也要帮她上清华。翁如璧觉得父亲是大官,所以他一定有能力帮她走后门

  实际上,身为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翁独健绝对有能力办妥这件小事。可他和梅贻琦等一样,都从民国走来,都视制度为生命,既是生命岂有轻易“触碰”的道理。于是,他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道

  ldquo;正因为我是教育局局长,更不能那样做。”

  翁如璧哭着嚷道:“这事事关女儿一生的前途!”翁独健听完叹了一口气厉声说道:

  ldquo;只要自己努力,上哪个大学都能出人才。”

  随即,翁如璧见斗不过父亲这个老顽固,只得乖乖前往天津大学就读。

  在那个视“特例”为耻辱,将制度视为生命的年代里,梁再冰、翁如璧等是高考的曾经失利者,却恰是公平见证者

  后来,这些没能上清华的孩子,一个个都成为了各行业精英。她们都和父母一样,都为中国做出了杰出贡献

  其中,林徽因女儿梁再冰毕业后成为了新华社的记者,后来她还曾与丈夫于杭一起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工作多年,他们曾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冯友兰女儿冯钟璞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她创作了无数长、短篇小说。2018年,她还凭借作品《北归记》获得了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她们的顺利成立,与昔日高考时父母用“身教”给她们做的“立德”实是分不开的。若当时,她们的父母为她们开了“特例”,那么后来的她们还都能成长国家栋梁模样吗,很难说

  真正的教育,从来是立德为先,这是半个多世纪前那些教育大家用实际行动传给我们的,它应该被永远传承。

  那些年代的高考中,如那四个女孩一样落榜的特殊子女还有很多,他们的存在,让国人看到了教育的希望。那希望,支撑着后世无数相信公平的学子勇往直前

  延伸阅读1:

  规矩规则

  乐天侠士

  1

  有一位我很尊敬领导,同时也是我的老师博学多才,为人谦逊,几乎所有跟他打交道的人都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平日里这位领导跟我总是称兄道弟,一开始我很不习惯,觉得领导就是领导,怎么能跟下属称兄道弟呢,这不是没大没小,乱了规矩吗?

  后来时间一长我倒也习以为常了,但随着年龄阅历增长我才慢慢体会到老师不“讲规矩”的用心,以及由此给我带来的好处

  所以,今天就想谈谈这个“讲规矩”。

  2

  可能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调皮捣蛋后被爸爸妈妈瞪着眼睛训斥:“不许没规没矩!”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规矩意识,所以有句老话叫“无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日本人和韩国人的规矩意识也很强,甚至很多时候比现在的国人还要强上好几倍。很多到境外旅游的朋友可能都有这种感受

  但西方人不大讲规矩,西方人的“规则意识”很强,但“规矩意识”不强。

  你看西方人总是在家里跟父母没大没小,在学校里喜欢搞社团组织各种脑洞大开,参加工作后也喜欢随心所欲不务正业”。

  近年来“讲规矩”又成为热词,是从中央提出要讲“政治规矩”开始的。但政治规矩仅限于政治语境下,约束的也应该是当权者等极小部分人。同样,社会公德道德规范、国家法律等等其实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规矩”,但显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3

  为什么日本、韩国跟中国很重视“讲规矩”,而西方人不那么重视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现象

  据我的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为便于统治管理老百姓都被“圈养”在一亩三分地上,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流动性很小,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很差。

  此外,自汉代以来,专制统治阶级就以儒家学说作为立国的根本,而儒家学说的核心要义就是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等级秩序森严的社会道德规范。

  而传统中华文明很早就流传至韩国、日本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特别是唐朝时期,对后来的韩国和日本影响非常大,因此史学界又将中国、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地区统称为儒家文化圈。

  回顾历史并结合当下,我们可以下一个不太准确的定论,就是被儒家文化影响越深的国家和民族,“讲规矩”的意识就越强。

  4

  我们进一步追问,儒家文化又为什么会如此强调“规矩”意识呢?

  依我看来,可能是因为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从儒家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来说。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战国,天下百姓深受战争之苦,期盼天下一统、避免战乱频发。汉代建立以后,天下归一,以建立一个等级秩序严明大一统国家为政治目标的儒家学说自然受到了统治阶级青睐。另外,儒家学说所倡导的“民贵君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民本思想比较符合人性,也契合民众的祈盼,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第二,从经济角度分析。古代生产力发达,加上资源有限,要想大家都吃得饱而又不引发争斗,就必须讲求秩序。儒家思想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说教,在和平时期有利于巩固社会秩序,在动乱时期又形成了一套定纷止争的标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第三,从政治角度分析。随着阶级分层的出现,只有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社会秩序才能划分出不同的阶层等级,也才能维持统治阶级的特权。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前半句不知道统治阶级听了什么感觉,但后半句听了肯定是很爽啊!

  第四,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一个种族要想永续地生息繁衍,就必须要求有一定的秩序来保证基因的优化传承,以及通过秩序来保障基本的物质条件。

  由此可见,儒家学说最根本的要义和追求的目标就是两个字:“秩序”!而“秩序”衍生出来的就是“规矩”!

  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这个世世代代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老民族,儒家文化就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主流思想,并一直延续至今。

  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规矩”的功能无外乎就是要划定社会不同阶层的身份地位,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社会秩序持续稳定。

  其带来的后果有两个:一个是满足了上位者的权威和特权,另一个就是对下位者思想和个性的钳制。

  我并不否认儒家文化具有积极的一面,但从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思维的禁锢和历史上统治阶级以各种“规矩”来限制民众权利、损害民众利益来看,除了国家法律、政治规矩等极少几种“规矩”外,可以说绝大数的规矩都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看过前段时间热播的《知否》的朋友应该对此深有感触。正是因为不 “讲规矩”,明兰才会如此鲜活可爱,而顾侯才能屡出奇招、挽大厦于将倾。

  反之,人人都“讲规矩”,凡事都 “讲规矩”,久而久之,所有“讲规矩”的人都被圈定在了一个框框里,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客观上是有利于社会或者组织内部秩序的稳定,但个体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也被抹杀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钱学森之问”。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讲规矩”真是害死人!

  6

  我天生也是一个不 “讲规矩”的人,小时候的调皮捣蛋就不提了,大学期间别人都在图书馆认真准备考研,而我自得其乐地写“读书杂感”(至今还保存在博客里)。

  毕业找工作,家里人都劝我就在老家的银行老老实实上班吧,稳定又有保障,可我偏要去温州看看“中国的民营经济发祥地”。

  后来又“擅自做主”从体制内下海,要去感受下市场经济的脉搏。

  经历了这么多,我只想说,“讲规矩”害死人,“不讲规矩”折腾死人!但如果时光倒流,我多半还是会选择“不讲规矩”。

  最后,我想诚挚地感谢老师和所有在我人生道路上,对我不“讲规矩”的天性悉心呵护、无私包容的尊长!

  也希望天下多一些这样的老师和引路人。

  mdash;———————

  延伸阅读2:

  只有规则和制度才能遏制人性的阴暗

  1

  据说盗墓一般要两个人,比如打一个洞,其中一人下去取珠宝玉器,另一人上面用绳子系上来。但一开始,经常发生了拉绳人见财起异抛弃下面同伙而去的事。

  于是演变为盗墓团伙以父子居多,但也发生了儿子扔下墓里亲爹的事。

  最后形成行规:儿子下去取货,老子上面拉绳子,就再没出现过把人落在墓坑的事。如果这算是制度建设的鼻祖,那么不妨以贼为师。

  2

  德国有习惯,前面的人喜欢帮别人扶门,有人说德国民众天生素质就高,其实也不尽然。

  真正的原因是联邦德国成立后,政府制定了一套规则,比如德国有法律规定,关门时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无条件赔偿,还得帮人医治。

  这些规定都很具体,操作性很强。还有遵守交通规则、按秩序排队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良好的行为就变成了习惯,这个社会就变得文明起来了。

  3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

  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家负责人说他们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

  军方(也有人说是巴顿将军)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

  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4

  有一段时间,英国政府雇佣私人船只运送犯人,按照装船的人数付费,多运多赚钱。很快弊端出现了:罪犯的死亡率非常之高。

  政府官员绞尽脑汁想降低罪犯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官员上船监督,限制装船数量等等,却都实施不下去。

  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将付款方式变换了一下:由根据上船的人数付费改为根据下船的人数付费。船主只有将人活着送达澳洲,才能赚到运送费用。

  新政策一出炉,罪犯死亡率立竿见影地降到了百分之一左右。后来船主为了提高生存率还在船上配备了医生。

  5

  两人分西瓜。

  谁有拿刀分瓜权,都可能给自己划大些,给对方划小些。

  但如果规定:一个人有权拿刀分瓜,另一个人有权先挑选。

  问题就解决了。

  6

  其实,无论在组织还是社会里,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不好的制度,会让好人变坏。如:欧洲某国,议会有权通过给议员加薪的法律。但规定,必须在下一届议会任期方可实行。

  我们没必要非要讨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合理的组织制度,必然是授权与监督同时存在的,既相信你的能力,又怀疑你的本性。但我要用制度来激发你性格中天使的一面,还要用制度来威慑你恶魔的一面。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本性的好坏也是随时而变的,只有在明晰了名分之下的责权利,再有一套组织制度去监督,这样才能人尽其能,才会有一个和谐的环境。

  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有句话说的好:不背叛,只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大。这种利诱大到一定程度,人性阴暗的一面就会被诱发。

  千万不要相信人性,因为只有规则和制度,才能让人性的阴暗无处发挥!

  延伸阅读3:

  智慧是最好的美德,无知则是一种罪恶

  如果我捅了你一刀,然后对你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捅了人人会死,我是无心的。”

  你会原谅我么?

  这个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无知之人的无心之恶,纵然是无心的,但因为恶已形成,就不值得被原谅。

  罗·勃朗宁曾说过: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

  没有人应该为他人的无知和愚蠢而买单,否则,恶行便将泛滥。

  1

  《广州日报》曾经报道了一则新闻:

  广州白云某小学的三年级教室里,学生在玩游戏,喊单数月份男生起立,喊双数月份女生起立。

  喊到“八月”的时候,所有的女孩都站了起来。

  然后一名九岁的男孩,在同桌的椅子上放了一支油性笔,十几厘米长,九十度垂直,笔尖朝上。

  女孩毫无防范地坐下,瞬间,笔尖戳破右侧大腿,女孩口中发出凄厉的惨叫。

  事后,女孩父母带着她转了三四次医院,折磨了大半个月,才通过微创手术,将体内的异物取出,七毫米长的笔尖已被拗成V形。

  这个孩子也许觉得这是个好玩的恶作剧,却就这样给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家人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以及可能伴随着一生的阴影。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江苏省江阴市两名8岁的孩子,从楼顶扔石块砸死一名路人。

  被砸死的女子22岁,才刚办完婚礼没多久,人生正是最美好的时候,却遭此横祸。

  广东惠州市惠东县,9岁男孩在商场内玩打火机,点燃了仓库里的商品,引发重大火灾,导致17人遇难。

  我们总是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们都不懂,所以原谅他们吧。

  可原谅了他们,那些因他们而受到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人又该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因为家长的宠溺,甚至比起以前要更晚地懂得道理。

  他们不明白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以为一切可以随心所欲。而这样的无知,往往会无形中培育出恶魔。

  2

  当不知道伤人的界限在哪里时,恶行就会很容易发生。

  迪士尼的人偶被拍头的事件已经发生过许多次了,两月前,在上海迪士尼乐园,有网友曝光游客拍打米奇人偶的头部,对扮演米奇的工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同样,去年十一月,也有网友曝光在迪士尼乐园有游客拍打“花栗鼠蒂蒂”人偶的头部,导致工作人员脑震荡受伤,被送进急救中心。

  之所以这样的事屡屡发生,并不是人们心怀恶意,而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拍打人偶头部会给扮演者的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

  由于迪士尼里穿人偶服的工作人员,他们的道具服内有金属,尤其在头部,一个头套就有十几斤重,一个突发力量传递到人偶头上,会导致颈椎的突然受力,有可能造成颈椎损伤,甚至撞击头部造成脑震荡。

  做这些事的人,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因为无知,所以他们行事没有轻重,恶行也随之发生。

  作恶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罪恶的,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与约束,以致最终对他人造成伤害,这是无知造成的恶行。

  3

  前一段时间,在微博上有一则报道引起热议。

  在黑龙江大庆,一名9岁女孩的手指不慎被防盗门夹伤,奶奶情急之下采取“土办法”,用花椒面撒在伤口处止血,虽然血止住了,但是花椒面造成伤口严重感染,导致必须在手指中部进行截肢。

  女孩现在年龄还小,却已经因奶奶的无知而被迫截肢。

  或许奶奶的心肠是好的,只是想要为孙女止血,可她的做法却害惨了孙女。

  有的人不仅无知,还不知道自己无知,这其实是一种双倍的无知。

  无知的人若是无所作为,至少可以保持无害;可若是人无知却又假作知道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4

  如果仅仅是无知,是不会造成太大的威胁的,至少对于别人来说如此。

  可无知的人却往往无惧,他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善恶,但他们坚信自己没错,并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这种无知所造成的傲慢,就形成了恶的根源。

  要想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不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更要有足够的知识和充分的社会经验与生活体验,这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只有学习,才能克服无知。

  但在此之前,我们则需要对未知的事情充满敬畏。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时,无为,即是最大的善意。

  苏格拉底说:智慧是最好的美德。因为智慧可以让我们明辨是非,相对的,无知,则是一种恶。

  无知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总是不相信恶行会出自己身,而智慧则让人谦虚而谨慎。

  无知的人若是拒绝学习,则他永远也无法对自己与他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种傲慢会将无知带入歧路,引入深渊。

  所以,永远保持谦虚的态度,不间断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行善。

  因为只有学习,才可以让我们摆脱无知,增加有意识的善,减少无意识的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