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2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是一本由[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一):精致魔方构筑层叠空间

写于1979年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又译作《寒冬夜行人》是本叙事结构十分奇特的小说。不同于细细拍摄生活现实主义巨著,这本书体积轻巧,字里行间萦绕着卡尔维诺睿智幽默味儿,提供了一番舒适愉悦的阅读旅程。
卡尔维诺以“戏中戏”的模式,用无数个在各个领域有着极强的代表性的小说层层叠叠地筑成了他的小说世界
毫不隐瞒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三重世界(而事实上还有更多重世界等待读者发掘):
第一重是我们存在的世界,是黑夜里灯下阅读的身影构筑的空间。
第二重是小说中虚构的真实世界,是男主角“你”、女主角柳德米拉、作家西拉·弗兰奈里、暗藏的反派艾斯梅尔·马拉等角色活跃的舞台,它引领着小说主线的时空流向。
基于第二重世界建立的是第三重世界,它由风格各异的十个短篇小说构成。
小说的虚构空间(第二重世界)凭着强大的语言能力侵入到了读者真实的生活(第一重世界)中来。小说的文字直接与“你”对话,但它并非是简单的第二人称的叙事手法。“你”的容量无限扩大,囊括了所有读这本小说的读者,当然正在读着的我也被卡尔维诺牵着鼻子,情不自禁地以为文字后面作者的思想是在对我叙说着。
当读者将自己套入这个“你”时,小说开始入侵现实,它故意模糊着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使得不论是身处现实世界的读者,还是小说中的“你”这个读者,都在干同一件事——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最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沉醉于阅读的读者已经不顾时空的区别了,完全进入融合如水的两个世界中。
开始阅读的你,进入了怪异的第三重世界,发现这十篇传奇小说全部在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是因断裂而结束的世界,是最精彩的开头,也是结局最巧妙的完整小说。它的后续发展坠入了深渊,只能由每位读者自已想象,如同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偶然却又神作般地遗失双臂,创造出绝妙的残缺美。十篇小说看似的残缺再一次忠心地实现了作家的野性:以无数的叙事可能对抗无穷世界。
这十种独立的小说模式是十个密闭的世界,代表了多种通向不同目的地的路径,多种生命可能。卡尔维诺称其为“消极自传”,也许是担心尝试了太多的模式,最终自我定型,很难尝试新路径了。十篇独立小说全部躺在第二重世界的河床里。而正是在第二重世界中,男读者“你”和女读者柳德米拉的阅读路程的发展将这十颗珠子串在一起。
小说中的作家西拉·弗兰奈里几乎是卡尔维诺的分身。
卡尔维诺写道:“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也许西拉·弗兰奈里这个形象中包含着卡尔维诺想要告诉我们的真实。在西拉·弗兰奈里的日记中,有着多产的作家与苦闷的作家,代表了现实世界中文学创作者的两样创作态度
多产的作家顺畅地以文字呈现自己的心声,但深度不及苦闷的作家;苦闷的作家燃烧生命创作深刻的经典,常常被无形的力量阻碍,他的野心与现实的无力相冲突。因为太想扩大文字的容量了,希望将“无限的非文字世界变成可阅读的世界”,“把事物给予你的所有的提示全部都变成语言”,然而“不用文字表达的物质世界与我要写的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写作像沉重的负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文字和作者本身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却要如何用世界的一部分反映世界呢?
卡尔维诺却依然追求着“像这只蝴蝶一样,具体、集中而轻盈地反映物质世界。”因此他不断探索着小说的叙事潜能。所有伟大的作家仍然坚持着赋予文字最广的力量。《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凭着精致的结构和新奇的手法成了小说创作或是阅读都绕不开的一个经典。
作家如同造梦神莫菲俄斯一样,无法享受自己创作成果的乐趣,他始终期待着最理想的读者出现,能够最好地理解作品。
小说中塑造了理想读者柳德米拉的形象,她的情节发展拷问了小说的虚拟艺术的实际功效。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文艺看作是对模仿理念的自然的模仿,贬低文艺的价值。现实中小说扮演的角色往往是消遣时日的良伴,而非有益未来的知识。社会政治著作直接论证理论,小说可以说是用故事兜着圈子讲道理。现实社会中纯粹的读者是不存在的。
而柳德米拉凭着最纯粹的阅读,将不利小说的论断一一否决。“她通过饶有兴趣的孜孜不倦的阅读终于在最隐蔽的虚假之中发现了真理,在所谓最真实的话语之中发现了不可饶恕的虚伪。”
理想的小说“能让人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类命运的历史事件,就像隐隐听到远方的闷雷;它能使人的生活充满意义,使人能够经历这场尚无名称与形状的历史事件……”
撼人灵魂的经典,比任何说理的书都要动人。庸庸碌碌的生活会将心灵蒙上尘埃,而伟大的作品会揭示最细微的、极重要的、每日夜里我们反复梦见的而醒来时早已忘却的真实。
那么来读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吧,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望着黑沉沉的下面,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在线条交叉的网中,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的结局是?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二):对我来说独特的书

我喜欢边看书边思考——我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我喜欢边看书边走神儿,不能盯着这一行为本身,比如说看书,那样将什么都看不进去!
我记得很深的书,是卡尔维诺的小说,也许我记不清楚里面说的什么了,我只记得读书的过程——那其中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
我认为真正的阅读需要很放松,读书能使人历险吗?我认为能!当然那本书要够奇妙,它能引起你想入非非,不一定要身临其境,有时候看书对于我,就像排列好的一堆密电码,我根本不能成串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但那没关系!我是说对于真正的阅读,和就它是不是一本好书而言!我喜欢他引发我的联想,也许只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一个片段……也许我有阅读障碍,现在我这么想,我根本受不了一个连续紧密的故事——那或者是侦探小说,那吊人胃口,或许是红楼梦那样的小说,你看的是机位的移动,我是说场景上——可是他本身就像一个极为精致的画卷,而且难道它不够你历险的吗?你在现代,在哪里能找到小说中的场景呢?那是另一个世界,你还可以透过它,看现在与过去的关联,我是说,如果你只是注意这关联的话,这本小说不仅包含场景的移动,还有人心的移动,心的转折(他妈的!我现在就是没能力找到合适的词!我觉得作家必须有极为精确的用词的能力!!!)不过我所说的并不指这两类小说。
卡尔维诺的小说,一开始就指明,这只是章节和段落,每一章节和每一章节没有任何联系,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完了,是另外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读者可以自行想象开头和结尾,或者这篇故事和另一篇故事的联系,那是你自己的事,他只提供,精确的或者说有趣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石头的关系,石头与鸟的关系……从某段关系里(我是说某种真实的关系里,如果有的话)抽出的一个层面,在他写的这部分里,活灵活现,这段关系看似有开始、有和缓的地带,和紧张的高潮,就像是精确的人类摹本,但它是复制品,是赝品,你看着它,可以思考何为真实的问题,它总是使你有这种错愕感,即便你不意识到,带着这股潜流去阅读,这本身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就像对着你的一面镜子,或者湍急流水的瀑布——你看着水花,以为你也成为水花沉入无底,或者是在海上行驶的轮船,波浪的起伏——反正就是这么一种东西,我着重的是,不是引起你对真假问题的思考,而是混淆现实的感觉。
你可以随着他的小说想上前后的发展,或者干脆不,干嘛那么费劲儿呢!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三):急不可待地欲知下文

1. 這是一本神奇的書。
位置:斜坡上來右手邊第一個檯燈平台
ISBN:9787544701983
作者:###·####
書名:耐心等待,最後揭曉。
2. 一本讀了開頭就忍不住想要跳頁的書。
你可能無數次經過這本書,但從未想要翻開這本書。等你打算翻開這本書時,一個電話打過來耽誤了你的下一步動作。因為時間的關係,你大部分的書讀到一半就放棄或者每次打開都是第一頁。所以,你決定這樣的書再也不要去讀了,甚至連碰都不想碰。可是偏偏這本書又時常的出現在你的眼前,一會兒好奇,一會兒厭倦,最後在想將作者的意圖揭露之前,急不可待地慾知下文。
3. 一本
旅行小說 翻至第9頁
愛情小說 翻至第36頁
監獄小說 翻至第61頁
女性小說 翻至第87頁
偵探小說 翻至第116頁
穿越小說 翻至第150頁
哲學小說 翻至第185頁
通俗小說 翻至第230頁
以及 只有開頭沒有結尾的小說
4. 一本教你如何寫作的書
:“小說開頭發生的事總要參照過去發生的事或將要發生的事。”
:“小說就是由它的主題的反復而構成的。主題的反復表示時間的反復。”
:“真正的作者是封面上的署名,是與書名聯繫在一起的一個詞,是與書中的人物、地點等同起來了的人,就像那些人物與地點一樣,既存在又不存在。”
5. 一本與閱讀技巧相關的書
我可以隨時更換姿勢並且玩弄手中的鉛筆,——是段落中的截句,[ ]是承接上下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餽贈給讀者的禮物。
:“看書就是迎著那種將要實現但人們對它尚一無所知的東西前進……”
:“首先得製作一個限制你向四處擴展的鏡框,然後再描寫你的線條。”
:“它可以由任意一點開始,可以跳躍、重複、返回、滯留;它使用的語言是並行不驳的語言,即發散的語言與會聚的語言;它厭倦的時候可以跳過幾頁,拋開線索,然後再重新找回線索。”
6. 一本男女讀者可以在床上相擁而讀的書
:“由於你們要通過皮膚接觸盡量獲得刺激,通過身體的顫動或波動傳遞或接收刺激,共同感受堅實與深邃,由於你們的思想活動現在也極其協調,所以現在你們完全可以通過連續不斷的對話使你們的身體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具有兩個腦袋的人。”
:“性交與閱讀最相似的地方莫過於它們內部都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有別於可計量的時間與空間。”
7. 一本輕易就被作者帶入迷宮的書
:“一個人只有一次生命,統一的、一致的生命,就像一張毛毡,毛都壓在一起了,不能分
離。”
:“於是我產生了這種幻想:利用鏡子的反射把全部事物,整個宇宙乃至上帝的全部智慧都聚集在一面鏡子之中。”
“是這本書:它要在世界毀滅之後才賦予世界的意義;它賦予世界的意義是:世界即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毀滅,世界上唯一存在的事物就是世界的毀滅。
8.一本不是書的書
你看完第一條,接著看第二條,想著還會有第三條,又出現第四條,果然下面是第五條,等到了第六條,來到了第七條,終於等到這(並不是最後)一條,現在,請你大聲朗讀:
“如果在……,一個……,在……郊外,從…懸崖…身軀,不怕…,…眩暈,望著……下面,……網織中,在月光…落葉上,……周圍……最後的結局是什麼?他問道,急不可待地欲知下文。”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四):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太会讲故事了。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很有特点,奇数章节是主体的线索,偶数章节是十步未完成的小说。卡尔维诺用这部小说探讨了读者,作者,作品,译者之间的神秘关系。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对阅读的态度和看法,那些风格相似却被冠以不同作家的作品们,在阅读和被阅读中绽放出无数的可能性,而字里行间多少也蕴含卡尔维诺对读者和写作的深入思考。卡尔维诺的叙述让真正的读者仿佛穿梭在文本之间,读者会把自己当做男女主人公,而他又时时提醒着你,你只是读者,你按照卡尔维诺设定的计划,一步步陷入叙述的圈套,乐此不疲
    对于我而已,阅读这部作品时更有特殊的感觉,因为之前也读过奥尔罕·帕慕克的黑书,相似的结构,相似的风格,让两部作品给人似曾相识又全然不同的阅读风格,实在是阅读的享受。在文本之间的穿梭,在文本和现实之间的穿梭,在两部小说两位作家不同时空阅读感受的穿梭。卡尔维诺是个会讲故事的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五):阅读是孤独的行为

    这本书很久以前就在我的阅读计划里,但是一直没有找到。上星期去图书馆找书,想要的没找到,而是找到了这一本,也算是意外的惊喜。
   同样,书的内容也让我意外,是不是惊喜说实话我现在还没法判断。之前看过卡尔维诺的另外一本书,《看不见的城市》,看那本书的感觉和这本书差不多,都是一头雾水。所不同的是,看不见的城市从始至终都是一头雾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则开始慢慢变得清晰。这本书是我看的最与众不同的一本小说(?),比意识流小说还要与众不同,全书由10个只有开头的小说构成,由一位男读者来连接,虽然真是看不太懂,但其中作者智慧的语言和邀请读者参与创作的方式我很喜欢。
   刚开始看第一章的时候,我简直要爱死这本书了,句句都说到我的心坎上,是的,阅读的时候脚的位置太重要了,是否要小便也很重要,喝的东西放在哪里同样重要,当时觉得,作者实在是太了解读者了,应该是自己经常阅读或者下过很多功夫才能把读者的心思剖析得如此彻底。不过对于我来说,作者还漏掉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南方的冬天特别冷,冬天躺床上看书,只愿意拿出一只手,其他地方都捂严实了,这漏出的一只手拿着书,还要戴着手套,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一会就冻得冰凉,只能再换一只,如果书不太厚,那还好,如果书厚的话,那真是挺难受的。
    阅读是孤独的行为。其实放弃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困难的是开始,一旦开始,就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放弃。这些智慧的语言,是需要生活的阅历和智慧才可以讲出来的吧,一看就让人觉得字字都讲到了心坎上,特别温暖,温暖得想要掉眼泪。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六):我为书狂

这是一篇不像是小说的冒险小说,男主为了寻求自己看的小说的结局而东奔西跑得到的却只有另一部小说的开头,《如果冬夜,一个旅人》这本小说就好像不安定的兔子没有预找的跳出魔术师的帽子,让魔术师出乎意料,却让观众眼前一亮。

书像是本观书指南,给你分析读者的思想,作者的思想,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写作方法不同,阅读方式也不同,书里的末尾有七个不同的读者,他们读书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有的喜欢重温,有的喜欢一遍过,对书有个模糊的印象就好。书是奇怪的东西,你从书中收获了什么取决于你怎么看它,所以看完书每个人的看法也都是不同的,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支配着我们对这本书的看法。

这本书主线一直在寻找书的结局,得到的却只有书的开头,不过就像书里说的“你以为每一篇小说都必须有个开头又有个结尾吗?古时候小说双结尾只有两种:男女主人公经受磨难,要么结为夫妻,要么双双死去。一切小说最终的涵义都包括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小说的结局有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小说的过程中的思考以及沉静在小说剧情中的那种心境。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在马尔堡市郊外,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不怕寒风、不怕眩晕,望着黑沉沉的下面,在线条交织的网中,在线条交叉的网中,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在空墓穴的周围……‘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七):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昨天看完王小波的《红拂夜奔》还没缓过神来(意识流&荒诞(´・_・`)),今天又硬是把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别名《寒冬夜行人》)啃完了,一想到明天还要去书店继续啃博尔赫斯全集,卧槽!难怪今天会头晕ಥ_ಥ好吧,我真的不是在装逼,从《看不见的城市》之后,我开始对卡尔维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作品中贯穿的「无限追求,追求无限」的创作精神真的是……怎么说呢……令我等亵渎文字的人汗颜啊!o(︶︿︶)o

言归正传,回到这本书,它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说两部分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读者“你”作主角(第二人称叙述),“你”是整本书的“隐设读者”,也是实际在进行阅读的读者。话说,你兴致勃勃地买来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看到入迷之处,没想却因书页装订错误而被迫中断阅读。你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下文,不料拿回来却是另一部小说,读到高潮迭起之际,书又戛然而止……如此这般的阴错阳差一再发生,你锲而不舍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来读,前后总共阅读了十部互异其趣的小说之开头,这些“嵌入的小说”的标题正好串成一个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2)在马尔泊克镇外,(3)从陡坡斜倚下来,(4)不怕风吹或晕眩,(5)在逐渐累聚的阴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7)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8)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9)环绕一空墓,(1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

卡尔维诺说:“我很想写一部实质上只不过是‘引言’的小说,它自始自终保持着作品开始部分所具有的那种潜力,以及始终未能落到实处的那种期待。”他在这本小说中采用的是情节的“复制”和“增殖”的创作手法。小说一共12章,前10章的每章都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男读者”寻找小说和爱情为主题;第二部分则是充满了想象空间没有下文的故事片段。作者通过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构成了一种连锁式的框架结构,或者说是「套盒结构」。整本书实际上是两套可以独立的故事,既可以跳过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去读每章中各具风格、未完待续的故事,又可以对十篇故事忽略不计,连贯地将男女主人公寻找阅读和爱情的故事一口气读完。整部小说形成了「AB—AC—AD……—A」的结构模式(我想到了福克纳呀ಥ_ಥ),卡尔维诺以这种不同于传统的、看似统一、实则独立的双线索「套盒结构」彻底消解了传统小说的情节模式。

正如作家所言:“但愿有部作品能在作者之外产生,让作者能够超出自我的局限,不是为了进入其他的自我,而是为了让不会讲话的东西讲话。”相对于传统小说主题的明晰性、表层化、单向性,本书的主题呈现鲜明的变化:模糊性、内在深化性、抽象性与多主题。第一层叙事中出现的人物大部分是读者。小说的视角是一个读者的视角,强调读者身份,作者无意于用情节跌宕去“俘虏”读者,而是让其误以为自己是故事中某角色而“不能自拨”。小说中多个不同类型的读者:有常规的普通读者,如男读者“你”;有热爱阅读且喜欢多种类型文本的读者如柳德米拉;有阅读时为了某种功利目的的如罗塔里娅等等。特别的读者——以伊尔内里奥为例,他的行为其实象征一种对文本再加工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行为。

所以这样看来,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读者能从文本中得到什么,在创造一些什么。淡化“你”这一形象的具体性,从而让文本外的读者透过“你”这一媒介与作家对话。小说中的故事模式的基本要素是:追寻与再追寻。第一重故事以“找下文与得开头”为中心,主要围绕读者“你”的行动而循环展开;第二重故事以“提供线索与找到另一故事开端”为中心,包括以下情节单元:书店老板、卡利干尼先生等人得知“你”要找故事的下文一事,向“你”提供线索。但循着线索去找,“你”得到的却是另一本小说的开头。从表层来看,这两重故事依次解释了寻与寻得、给予与获得之间的矛盾。从深层结构看,每一次走进建构时有被新的未知(新故事的开头)解构了,积极推进的建构行为一直在进行,却一直得不到突破,一定程度上这一怪圈的循环其实是对追寻行为的解构。(一脸懵逼qwq)

总体来说,卡尔维诺借这本小说声明了自己的文学观,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他把小说情节及其变化减弱到了最低限度,刻意营造了看似片段的部分,留给我们的却是最精彩的刹那间的定格,即「时间零」,事实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十篇小故事的确使我们记住了小说最精彩的瞬间。最后,引用一位豆瓣网友的评论聊表敬意:「卡尔维诺是天才,卡尔维诺绝对是天才,卡尔维诺绝对是和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一个级别的天才。真正的天才是能跳出所有的文学理论和写作规则进行写作的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去读《看不见的城市》和《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了。这压根就不是什么小说,但是它真的太精彩了。这是关于阅读、文字、书、小说的一本披着小说外衣的杂文!所以中间看晕了也没什么关系!结尾和开头简直太完美了!」

#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八):几乎成功的结构,以及,才华横溢的内容

断断续续的读完了第一本卡尔维诺的书。当初是被书名吸引的。
那一天,看目录和介绍时,感觉这是一本结构过于清晰以至于可能削弱内容的书。十篇互不关联的小说开头,被一个完整的第二人称叙事的故事所串联。之后的一天,已经读了一些章节,渐渐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内容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与这清晰的结构有关的。
之前读的大部分小说,都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故事,所有情节,所有段落,所有句子,乃至所有词语都和这故事有关。不过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这完整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结构,只不过这种结构被大多作家所认可。这种结构或许也是长篇小说不可或缺的,否则如何让读者拥有一以贯之,并不中断的阅读体验。
然而也正因此,所有情节,所有段落,所有句子,乃至所有词语都受到这完整故事的限制。作者有自己深切想要表达的想法,也有自己此刻想要使用的词语,但与此同时,他还要考虑这种想法、这样的词语是否符合更为完整的故事的需要。有一位(可能是十八或十九世纪的)欧洲的建筑评论家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想法,对于一篇文章,思想的强度和密度远比结构的缜密来的重要。
卡尔维诺似乎在试图应对这样的矛盾。事实上,哪怕是那篇第二人称叙述的故事也不能称之为完整。情节缺乏征兆的突然转折,人称的转换,以及穿插其中的十篇小说的开头,都使得它介于一篇完整的故事和十一篇独立的故事之间。卡尔维诺在这种几乎不需要考虑完整性的情况下,得到了充分自由表达的空间,无论是有关生活的,还是有关书,有关写作本身的,讲述,亦或是思考,都在长篇小说这种以叙事为传统的文体中得到表达。
作为读者的第二人称的使用在应对这种矛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第二人称不只是故事的主角,更重要的是,这第二人称本身就是阅读这本书的人——你开始阅读卡尔维诺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种现实中的读者与小说中的主人公身份最大程度的重叠,使得十篇毫无关联的小说开头与十一篇相互关联的故事串联成了一种连续的阅读体验。
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在阅读完一个章节之后马上开始另外一个章节,开始新的章节时,有时仍会觉得——开始阅读一本新的小说吧。这种对于长篇小说结构的尝试显然并非完美,不过好在对于任何文字来说,内容始终要比结构来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结构中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作者的才华在这里就显得至关重要。
“‘从小大人们就教我们看书,我们一辈子都要做他们放到我们面前的图书的奴隶。’……伊尔内里奥有双明亮而机灵的大眼珠,犹如生长在森林之中以狩猎与采摘野果为生的人们,不论什么东西也逃不过他们那双锐利的眼睛。”这很有可能是卡尔维诺突然地灵光一闪,或是长久以来思考的问题——文字是否削弱了我们敏锐的感官?
“真正的作者是封面上的署名,是与书名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词,是与书中的人物、地点等同起来了的人,就像那些人物与地点一样,既存在又不存在。作者是书籍由之诞生的、不可见的点,是充满了幽灵的空间,是个地下通道,这个通道把其他世界与他童年时在里面读过书的鸡圈连接起来……”当一本书完成之后,作者这个人,书籍的作者这个名称,以及书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统一的、一致的生命,就像一张毛毡,毛都压在一起了,不能分离。因此,我如果要讲讲某一天中的某一件具体的事,比如一个僧伽罗人提着一桶刚出生的小鳄鱼要卖给我,我相信就是在这件毫无意义的小事之中也蕴涵着我过去的生活,蕴涵着我的过去,蕴涵着我徒然希望忘却的一切往事。过去的一切生活最后都要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生活,连接成我现在在这里的生活。”;“在这个时空里总会有些故事,要讲述这些故事就得从另外一些故事开始讲起,因此,不管从哪个时刻、哪个地点讲起,所面临的素材都是一样多。”可能是对于因果关系、以及无限的讨论。
“宇宙什么时候才能表现自己呢?只有当人们可以这样说的时候它才能表现自己:’我阅读,因此宇宙在写作。’”同样是对于作者与书籍的关系的讨论,这是在这本小说中频繁出现的话题,有时像是在讨论写作的本质,有时又像是在讨论自由意志。
……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九):摘抄/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文学的力量在于欺骗,文学中的真实就是欺骗,因此,一篇伪作,既然是欺骗之欺骗,那么它就具有次等的真实性。

任何一部小说的作者都是真实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是在虚构之中代替作者的一个替身。

誊写这个现在已不可思议的职业,曾经具有何种意义吸引力。誊写人员同时生活在两种时空之中,即读与写这两个时空之中,因为他可以抄写而不为自己面前空白的纸张担忧,又可以阅读而不会自己的这一行为可能涉及何种具体对象操心。

阅读比起写作来更应该是个别进行的活动。假若写作能够超越作者个人的局限性,那么写作的意义仍旧在于它的作品要经过读者个人的思维线路得到阅读。只有作品得到某企读者的阅读,才能证明该作品具备了作者赋予它的功能。因此作品的功能超越了个人的范围。宝宙什么时候才能表现自己呢?只有当人们可以这样说的时候它才能表现自己:“我阅读,因此宇宙在写作。”

普罗提诺”认为,灵魂是反映至高无上的理性、塑造物质世界的一面镜子。也许正因为这个道理,我思考时需要镜子。如果没有被反映出来的物象,我的精力便不能集中,我的灵魂也一样,每当运用它的思辨能力时总需要有个供它模仿的模式。

读书是个孤独的行为,她把书当做牡蛎的贝壳,钻在书里就像牡蛎躲在贝壳里一样安全。另一个男人的影子可能存在,不,肯定存在,除非这个影子被有意抹去了或者被弃之一旁。两个人在一起阅读也是一种孤独行为。那么,你在这里还想寻求什么呢?你想钻进她的贝壳中去?想钻进她阅读的书籍中去?也许男读者与女读者之间的关系只是两块张开的贝壳之间的关系?它们只有通过对备自独立的生适经历进行局部的比较才能相互沟通?

我不该在那个时候闯进她房间,不该在那个时候打断她;不管是跟哪个男人,现在她都要恢复并享受那被中断了的欢乐。她一只手扶着死尸,另一只手开始解我的裤扣。我们三人挤在这窄小的汽车里,待在福布尔格·圣安托安内公共停车场上;她骑在我的双膝上,(应该说)和谐地扭动大腿;她那柔软的乳房像雪崩一样压得我嘴不过气来。约约的尸体向我们这边倾斜过来,她小心地把他推开,她的脸离死者的脸只有几厘来远,死者翻着白眼望着她,我呢,我却毫无思想准备,我的生理反应仿佛我行我素,宁可服从她的意志而不受我的控制我也无需动弹。因为一切都由着她。然而这时我总算明白了,我们这时所干的只是她所需要的一种仪式,是做给死者看的;但她那温情的强有力的肌肉收缩令我神魂飘荡,无力抗拒。

如果百叶窗帘放下了,那好,你把书扔向那刀片似的窗叶,把书页切得粉碎,让书里面的词、词素、音素到处飞溅,不可能再组合成文章;如果窗户玻璃是不碎玻璃,那更好。你把书扔出去,让它变成光子,变成声波,变成光波;你真想把书透过墙壁扔出去,让它变成分子,变成原子,让它们穿过钢筋水泥的分子与百子,最后分解成电子、中子、中微子,越来越小的基本粒子你真想通过电话线把它扔出去上它变成电磁脉冲,变成信息流,被冗余的信息和噪音震动,让它退化为旋转的熵。你真想把这本书扔到房子外面去,扔到院子外面去,扔到街道处面去,扔到城市外面去,扔到县、市辖区之外去,扔到省、区之处去,扔到国家领土之处扔到欧洲共同市场之外去,扔出西方文明,扔出欧洲大陆,扔出去气层,扔出生物圈,扔出同温层,扔出重力场,扔出太阳系,扔出银河系,扔出天河,扔到银河系能够扩张到的边沿之外去.扔到时室不分的地方去,它会被那里的“不存在”所接受,即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存在,让它消逝在绝对否定、不能再加以否定的否定之中。这才是这本书应有的下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读后感(十):伟大的小说家——卡尔维诺

我相信,读过《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这部小说的人,不管你读懂没读懂,不管你对其内容或意义的理解程度有多深,你都不得不为卡尔维诺的写法、书的结构而感到惊叹!
甫一开始,卡尔维诺就以“作者”的身份亮相,他与你这个现实中的读书者进行对话。他引导着你如何读书,并且他阐述了很多阅读体验,每每能击中你内心的想法。接下来,小说中的小说出现了,它的名字也叫《寒冬夜行人》。而这就是本书最奇妙的结构了,十本毫无关联而且只有开头的十部小说和主人公男读者与柳德米拉的恋情构成这部小说的两条行文线索。现实中的读者在卡尔维诺构建的大世界以及大世界的十个小世界中来回穿梭,体验那种雾里看花的奇妙感觉。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寒冬夜行人》这篇小说中的小说中来。作者有一次在小说中出现,不过现在他变成了主人公“我”,“我”继续与大世界中的主人公男读者进行对话,探讨了一些小说的写法。小说的作者,小说中的小说的作者,小说中的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中的主人公,小说的读者,卡尔维诺真是构建了一个繁杂的世界,这些人物都在这部小说中进行交流,怎一个妙字了得!
回到大世界中来,作者继续与男读者对话,讲述了一些书籍印刷问题以及男读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我一直觉得,作者始终存在,贯穿始终,他以一种上帝视角,一边讲述着故事,一边摆弄着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并不时穿插着一些关于小说的各种知识。比如在第四章,他陈述了默读和朗读的区别,语言翻译的影响。第七章中关于人称的运用。第八章中甚至讲述了本书,也就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真实创作想法和内容。第十一章中借各个读者的口,说出了他对于阅读的各种精辟见解。
下面来谈一谈十个小世界吧。这十部小说的引出十分自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拉尔维诺的功力。这十部小说看似毫无联系,而且是由作者编造的各种风格的小说,但我知道,这十部小说是按照层层递进的结构,分别表达了不同的主题,虽然我真的不是很懂!读到第十一章会发现,这十部小说 的名字恰好能连成一段话,又恰似一部全新小说的开头,我们不得不感叹,卡尔维诺真不愧为大师也!
读第一遍的时候,只是觉得结构新颖,但有时看的云里雾里,十分混乱,那十部小说也只记得一两个。等到读第二遍的时候,更加认真,做些笔记,读书的速度虽然快了不少,然而对小说的理解却更加深刻,并且真的感觉到了这部小说的巨大魅力所在。虽然现在雾还没有散尽,但我确实看到了一些花,感谢卡尔维诺大师。
本书的结尾亦十分精妙。当男读者从其他读者那里了解到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不是双双死亡就是在一起的时候,他选择了和柳德米拉结婚。在此时我突然觉得,难道小说中的男读者也知道他活在小说里?真是有趣得很。当男读者说我就要读完《寒冬夜行人》的时候,你的嘴角不禁轻轻上扬,脑袋轻晃,心里在说“真他妈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