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父之罪》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父之罪》读后感10篇

2017-11-19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父之罪》读后感10篇

  《父之罪》是一本由劳伦斯·布洛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之罪》读后感(一):【读书笔记】LawrenceBlock -The Sins of the Fathers

为什么有人会想杀人?纽约一天就有四五起杀人案。去年夏天某个炎热的星期,更是高达五十三起。杀朋友,杀亲人,杀恋人。长岛有个男人乱刀砍死两岁的女儿,几个比较大的孩子就那么眼睁睁地看着他表演空手道。人为什么会干这样的事? 该隐弑兄后向上帝辩驳说,他不是亚伯的守护者。人只有这两个选择吗,守护或者宰杀?
我从来不知道该怎么定价。我的时间只有对我才有意义,在别人那儿能值多少我怎么知道?如今我已经刻意调整我的生活方式,希望尽可能不要介入别人的生活。那我又该跟强迫我介入的人收多少才算合理?
他以为他能找到答案?唉,他也许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但那绝不会是正确的答案。无可避免的问题永远没有正确的答案。
 我说:“我失去了信念。”
 “酒叫你醉,咖啡叫你清醒。” 我摇摇头:“咖啡从来没发让人清醒,它只能撑着你不睡。拿壶咖啡给酒鬼,两样加到一起只是个睁眼酒鬼。” “这就是你的写照吗,宝贝?睁眼酒鬼?” “我眼睛睁不开,但也没醉倒,”我告诉她,“所以才能喝下去。”
 “你没有信仰,斯卡德先生。也许这就是你愤世嫉俗的原因。”
 快乐是当你儿子娶了个和他信仰相同的男子。
 有件事我早就学到了:你不需要知道对方在怕什么,知道他在怕就够了。
 腐化的年轻 青涩的堕落散发出糜烂的光华,年轻的果实在枝头乱颤。
 空气里弥漫着其乐融融的气氛,这气氛有点勉强,你也许可以感觉到一股压抑的不太成功绝望暗流,但用快乐形容大致还是不差。
 我从没念过教科书,也从没见过温迪。我在她生命结束以后,才开始走进她的生活。我一直想走进她的生活,结果却得一再面对她的死亡。
 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谈恋爱,我只知道他们之间一定有爱。
 也许是夏娃的错,谁叫她乱吃苹果,制造麻烦。让人类得到分别善恶的知识,以及经常作出错误抉择的能力
 你到底有多大的权利可以扭转局面。我们有权利陷害他吗?我无法想象让他逍遥法外,总得想个法子定他的罪吧?要是办不到的话,我们有权利把他扔到河里去吗?这个问题我更没法回答了,我想了很久。对与错之间总该有条界限,可是实在很难知道该划在哪里。
我在想,目的正确手段错误,跟目的错误手段正确,到底哪个比较糟。这不是我第一次思索这个问题,也不是最后一次。
有些人觉得,把自杀用品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比较有安全感。听说自毁的念头帮助很多人渡过糟糕的夜晚。
 我是好意给你自杀的机会,只有笨蛋才会放弃。我可没逼你做任何事情。

  《父之罪》读后感(二):父亲关上了门,隔墙喊话

父之罪,the sins of the fathers。
推动一个悲剧需要几多个父亲?
最明显的指涉,是理查德的父亲马丁。他杀了一个有恋父情结的女孩。使自己儿子成为疑犯,精神崩溃,并实施了自杀。其次也有暗指马丁职业是牧师。为了照顾教众成为大家的father,他忽略了自己的儿子。
“鞋匠的孩子永远光脚丫。”
理查德六岁时目睹自己母亲在浴缸中割腕自尽,用一把老式剃须刀。也许他因此抗拒剃须刀所代表的男性气质。而他父亲严苛冷淡,不能给他所需要的温情。所以他后来成了同性恋,并偏好足以成为父亲的成熟男子。
从这些“父亲”身上,他依旧自制谨慎,只去获取最基本的生理满足。不要亲昵拥吻,不要钱财,不要契约外的一切,无论情感还是物质。
而温迪汉尼福特,这个恋父的受害者,有着两个父亲。
亲生父亲罗伯特布洛,给了她生命,却没有给她一个身份,没有给她爱。以致她一生都在为此世源头的缺失寻觅(她似乎以为她的身份要由年长男性的爱来确认,但又下意识寻求一个审慎的室友提醒她真正的自我)。
继父凯尔给过她温存,但又替之以突如其来的疏远——因为她诱惑失败了,无论在童年还是成年。其中的失落,她转而以一次次地诱惑年长男性来获得补偿。
但空洞并不能因此填满。无论如何,她父亲未承认过她,另一个父亲拒绝了她。她的救赎不在纠正过去,过去已经来不及纠正了。她已经慢慢明白。她正要望向另一个方向。
周遭对两个年轻人的描述,都提到他们很“纯真”。这是两个依旧在复习童年阴影的人,忘记了大考的期限已过,沉溺梦魇般机械重复着历史中的伤痛与丧失。而当他们醒过来,发现身边困在同一个梦中的人,本可以相视一笑:“啊,原来你也在这里。”
此外还有那些面目模糊的男人。被诱惑的教授,邀她去一个晚宴的商人,为他买一杯酒的陌生人。这些父亲的代替品。这些不能代替父亲的赝品。
还有我们天上的父亲。全知全能无暇无缺的父亲。向我们要求爱与崇敬的父亲。制定戒律并严令我们遵守的父亲。以神秘方式行事却不允许妄加揣测的父亲……他在想什么?他知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他知道,为何他不引导我们,不体恤看顾我们?
还有斯卡德。这整个事件中,他都是局外人。但在道德两难的悖论中,如何忽视他跟马丁神父的互文与映照。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手段正确或者目的正确,他们都谮越了个人的权力试图同时扮演审判者与执刑人——英雄与魔鬼,其实只隔着一镜水面。斯卡德如何才能确认自己的世界尚未颠倒?通往地狱之路由什么铺就,他又走了多远?
父亲惩罚孩子,父亲的过失由谁惩罚?神父悯恤教众,神父的罪愆由谁悯恤?
这本书里他若有所悟,邀了两个孩子去看棒球赛。但我印象中,最后几本的父子关系似乎很生硬。
宿命就是把故事结局写到了开头。宿命就是置身于这无尽无垠的分形宇宙。

  《父之罪》读后感(三):所谓正义话题

劳伦斯布洛克 最好的马修斯卡德在第一部《父之罪》其后的作品也很难超越 相比之下 连口碑爆表的《八百万种死法》都不能够 因为它告诉你 这不是童话故事 没有绝对的忠善与正义
《父之罪》里马修斯卡德至少三次触犯法律 第一次 他在小巷正面对峙一个年轻抢匪 掰断其四只手指并且给他留一个硬币去坐地铁 将不法钱财全部收入自己囊中
第二次 他给酒吧女招待讲述自己还当警之时 一起谋杀案 他说“我们知道他就是凶手 可是我们动不了他” 他说“你知道是他干的 他杀了那女孩 他再干一次的概率实在很大“ 他说”知道是他干的 知道他知道我们知道是他干的 然后还要放他回家”..于是马修用栽赃他毒品的方式令其入狱 他说“问题是你会开始想 你到底有多大权力可以那样扭转局面 我们有权利陷害他吗 我无法想象让他逍遥法外 总得想个法子定他的罪吧 要是办不到的话 我们有权把他扔到河里吗 这个问题我没法回答了 我想了很久 对与错之间总该有条界限 可是实在很难知道该划在哪里”..
第三次 是案件终结之时 神父是杀人凶手 马修威胁其自行了断 这样他的秘密与过失也会随其入土为安 神父与马修不断地纠葛所谓善恶的话题 神父质问马修 “那现在这种情况呢 你强迫我自杀?” 马修答“我是好意给你自杀的机会 只有笨蛋才会放弃 我可没逼你做任何事”然而他没有其他选择..
你无法评断其正义与否 或对与错之间的那条界线 有时人想要执行上帝的权利却不具备上帝的能力 没有任何人是正义的化身 也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我是喜欢这样的马修 他做他能力范围之内所能够做到的最好的自己 与神性相比 人性彷徨与漏洞自有其缺陷的魅力

  《父之罪》读后感(四):冷硬派大师的华丽起点

《父之罪》是美国冷硬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创作于1976年的一部作品,是马修·斯卡德系列的开山之作,也是劳伦斯·布洛克走向大师之路的第一步。
       《父之罪》的故事冷静而沉醉。纽约格林威治村一名名叫温迪的妓女被警察发现刺死在床边,满身伤口,整张床被染成了血海;与她同住的同性恋男孩理查德浑身是血冲上街头,状如发疯,立刻被当作凶犯抓了起来,三天后他在监狱悬梁自尽。温迪的父亲凯尔·汉尼福德找到马修·斯卡德,希望了解自己的女儿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招来杀身之祸。而马修是一个游走在道德边界的不是侦探的侦探,他因为误杀了一个女孩而从警队辞职,然后靠自己从警多年的经验从事侦探工作,他没有执照,爱漂亮女人,更爱烈酒波本,他不是正义的化身,更不想当救世主,总会把用血换来的钱捐给教堂,他有一个前妻和两个儿子,但是他无家可归。在对该凶案所有嫌疑人和关系人的调查中,马修发现,越接近温迪这个人,就越对她产生同情,她因为生父战死朝鲜仁川,从而对年长男人产生了畸形的感情,在和大学教授产生婚外情后离开了大学,开始了“卖肉”的生涯,而她的客户都是年长的男人。马修从凯尔口中知道了温迪曾经挑逗过凯尔,并遭到继父拒绝,于是马修把恋父情结当做最后答案给了凯尔。但是真正的凶手却另有其人!面对这个恶魔,马修冷酷的心也感到了一丝寒冷……
       看《父之罪》之前,我从来没有看过劳伦斯·布洛克的小说,但是当我合上《父之罪》的最后一页的时候,我仿佛在炎炎夏日喝下了一杯冰镇的可乐, 那种刺激和兴奋,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侯孝贤说看劳伦斯的小说就像看武侠小说,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此言不虚。《父之罪》很短,但是故事十分精巧,看似平淡的结构,却随着马修走访一个个相关人员而开始层层抽丝剥茧,当我们觉得和温迪父亲的对话会公布答案的时候,布洛克却出人意料,设计了教堂的对话,给了我们十足的惊讶的答案!劳伦斯的语言冷峻而精致,堪称“金句大师”,一句“我一直想走进她的生活,结果却得一再的面对她的死亡”,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个冷硬派侦探小说的大师。我承认,现在的我已经无法停止对劳伦斯布洛克的喜爱,我爱他的故事,爱他的话语,更爱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游走在道德和罪恶、阳光和黑暗边缘的忧郁灵魂
       一起分享下大师的经典话语——
*私人侦探有执照。他们窃听电话,跟踪别人。他们填表格,他们存档案,诸如此类。我不干这些事。我只是偶尔给别人帮忙。他们给我礼物。
*凶案为你打开了一扇门,你想知道房里藏了什么。
*我的时间只有对我才有意义,在别人那儿能值多少我怎么知道?
*咖啡从来没法叫人清醒,它只能撑着你不睡。拿壶咖啡给酒鬼,两样加到一起只是个睁眼酒鬼。
*天主教堂还有一个好处。可以点蜡烛。我出门时点了三根。一根给永远活不到二十五的温迪·汉尼福德,一根给永远活不到二十一的理查德·范德普尔。还有,当然,一根给永远活不到八岁的埃斯特利塔·里韦拉。
*有时候我觉得,宗教最大的功用不过是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有多不完美
*因为这是个孤寂的世界,她一向是孤孤单单地活着,只有亡父的鬼魂跟她作伴。
*我一直想走进她的生活,结果却得一再的面对她的死亡。
*对与错之间总该有条界线,可是实在很难知道该划在哪里。
致敬大师!
       这部小说我的总评是73分,故事节奏和感觉很棒,但是谜题和逻辑性稍弱。

  《父之罪》读后感(五):父之罪——无法还清的罪过

对于一个月就能炮制出一系列书的作家劳伦斯·布洛克,其实我是不感冒的。
但偶然看了他的马修系列,还是被深深吸引到了。
马修系列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父之罪》。
故事开始是一个父亲饱含内心的懊悔前来请求私人侦探,可以帮忙查清楚女儿温迪的真正死因。
这个侦探就是马修,一个做了16年警察因一次事故,而辞职的没有执照的私人侦探。终究男主马修是个带有故事的人。
马修带着我们进入到温迪生前的点点滴滴。温迪其实是这个父亲的继女,成绩一直都不错,性格也很好,可上了大学后的她,却渐渐和家里断了联系,只是定期给继父寄一张明信片,就代表她还活着,在哪里。
继父也听闻一些事情,温迪在大学里因为和教授们关系不正当,而中途退学。之后怎么生存,继父慢慢一直认为:温迪靠男人养着,可以说是一个妓女。
直到温迪的死讯传来,继父突然意识到:自己对温迪的死需要付多少的责任?于是他不惜花重金委托私家侦探,探究温迪真正的死因。
温迪死的时候一丝不挂,乳房等身体部位都被割伤,这样的画面也一直成为了继父难以摆脱的梦魇。
继父告诉马修:他一直非常疼爱温迪,知道自己不会生育的时候,更是把她当作亲生女儿来看待。但就在温迪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坐在他的大腿上,温迪看他的眼神有所异样,而自己也起了异样的生理反应。
就这之后,继父开始刻意逃避和温迪的亲密。他心里很明白:如果温迪是他的亲生女儿,他就不会如此敏感,也不会刻意回避。
温迪成年后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更是公然挑逗继父,直接问:想不想和她上床?
也就是这次继父的拒绝和回避,温迪从此没有踏进家门一步。
当传来温迪遇害的噩耗,继父陷入深深的内疚,他觉得如果当初自己可以正面面对和教育温迪的话,那么可能温迪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可以说,继父想通过马修的调查把自己从内疚和不安中拯救出来。可到真相水落石出的时候,他却根本没有办法摆脱自己的罪过。
是的,继父对于温迪的死是有一定责任的。
温迪交往的男人都是年纪很长成熟的男人,对同龄的男子毫无兴趣。这样的她就是因为当初继父的逃避才形成的。
这本书中除了温迪这样一个内心缺少父爱,而去寄托在年长男人身上的可怜孩子外,还有一个是和她同居的同性恋男子理查德。
理查德因为对父爱的渴望,以及当年看到自己母亲死亡现场的恐惧。他和温迪一样喜欢成熟男子。
理查德最后被认定是杀害温迪的凶手,他也在牢房里自缢身亡。
那年,温迪20岁,理查德21岁。他们再也不会长更多的年纪了。
“父之罪”,不单单指的是温迪的继父,理查德那个冷血牧师父亲,我想作家想表达的是所有和温迪,理查德有关系的年长成熟为人父亲的男人们。他们对这两个孩子的死都有责任。
就是这么一个继父想通过私人侦探解脱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懊悔的故事,然后牵扯出了更多的故事,甚至让真凶露出水面。
布洛克是硬派侦探小说家的代表之一,所以这本书不像福尔摩斯类的侦探小说,但也环环相扣,结局出乎意料。在此,我也不想更多的剧透。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我一直认为男主,那个中年男子亨伯特毁了原本美好的美少女洛丽塔。
即使洛丽塔有勾引亨伯特的意思,可是那个时候的她才12岁,中年的亨伯特没有回避,而是毫无保留的回应。甚至为了和洛丽塔在一起,违心地和少女的母亲结婚,之后也因为被母亲的发现而产生了,母亲不幸车祸身亡。
洛丽塔就被他一直带着流浪,上学也不去了,就和他四处奔跑。而毕竟洛丽塔还是青少年,怎么可能真正爱上这样一个控制欲强的中年男子。
最后中年男子亨伯特也因为自己内心对洛丽塔的深深愧疚,和洛丽塔的离开,自杀身亡。
如果亨伯特可以和温迪的继父一样,拒绝少女的诱惑,摆正自己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欲望,那么我想洛丽塔会过上正常幸福的生活。而温迪的继父如果可以真正把温迪当作亲生女儿,那么温迪可能也会正常幸福。
人啊,总是一不小心可能就造就了别人的不幸。不幸的发生可能就在当时,也可能会是未来的某一天。

  《父之罪》读后感(六):还是酒鬼

      布洛克早期的斯卡德系列。在《父之罪》里,马修喝掺着咖啡的波本,是“睁眼酒鬼”。最后的结局让人瞠目结舌,真不曾想到向世人宣讲上帝之爱的牧师会是恶魔。文字还是不改那种娓娓道来的诗意气息,鲜活地放佛那个私家侦探就在你耳边呼吸。最动人的还是作为私家侦探的他,面对“对与错”这些泾渭分明的道德问题,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可以一手包办法官、陪审团以及警察的职责?他问自己:我们有权利陷害他吗?我无法想象让他逍遥法外,总得想个法子定他的罪吧?要是办不到的话,我们有权利把他扔到合理么?这个问题我更没法回答了,我想了很久..

  《父之罪》读后感(七):劳伦斯布洛克马修斯卡德系列一父之罪

“咖啡跟酒,奇怪的组合。 酒叫你醉,咖啡叫你清醒”
“咖啡从来没法叫你清醒,它只能撑着你不睡 拿壶咖啡给酒鬼,加到一起只是个睁眼酒鬼”
“这就是你的写照吗宝贝?睁眼酒鬼”
 “我眼睛睁不开,但也没醉倒”我告诉她 “所以才得喝下去” ——父之罪
读侦探小说,引发人们读下去的是饥渴着真相.而这一点对我实在无效,总是自作聪明在读到不到三分之一处时凶手已经了然.吸引我的不是真相.而是故事的错落排序,语言的组织和隐藏.结构及建筑,真相不隐藏在谎言之中,真相就显露在细微之处.
在后半部分马修提出一个观点“你到底有多大权利可以扭转局面”当你自以为知道事实,当你意识到别人无法意识到的真相,当你心怀正义却无可实施.“对与错之间总该有条界限,可是实在很难知道应该划在哪里”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吗?有伸张正义的能力吗?有替天行道的权利吗?
讽刺的是杀人牧师给出了答案“人不能扮演上帝,奖惩取予,这是上帝的权力,人不能越俎代庖”马修知道事实后他给牧师选择死亡的权利“有些人觉得,把自杀用品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比较有安全感.听说自毁的念头帮助很多人渡过糟糕的夜晚”/“我是好意给你自杀的机会,只有笨蛋才会放弃.我可没逼你做任何事情”
而对于两个父亲的交代“她父亲肯定认定我的儿子得为他女儿的死负责,而从我的角度来看,他的女儿得为我儿子的死负责”提出疑问的牧师已然自己给出了答案“汉尼福德小姐必须为她自己的死负责”,理查德同样.过往和伤痛都是借口或说在所难免,人终将为自己的行为思想负责,或生或死.无所争议,无可辩驳.
关于“他为什么要跟她住在一起”“一个人为什么要跟另一个人住在一起”“男同性恋为什么要跟妓女住在一起”马修已然给出了答案.他对温迪的父亲说,别的我不敢肯定,但温迪,肯定是在康复中.他又对理查德的父亲说,你的儿子是同性恋,但是他在温迪这里获得归宿和家常的幸福.不敢肯定有恋爱,但,肯定有爱.
不敢肯定有恋爱,但,肯定有爱.不敢肯定有恋爱,但肯定,有爱
 .----劳伦斯布洛克马修斯卡德系列一父之罪

  《父之罪》读后感(八):初识布洛克

     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劳伦斯布洛克就连马16本,按时间的顺序挑了这本最早的系列,当晚就忍不住看完。 国外的犯罪悬疑小说看多的不多,但都有别于国内的手法,不知道是不是阅读量太少,涉猎不广泛,在我看来国内的作者普遍注重于高智商的犯罪手法和警察高超的破案能力,对于纯粹喜欢刺激的我来说当然是一种享受;国外的犯罪的小说(包括这本,估计布洛克其他本也是差不多)弱化了罪犯的犯罪过程,警察也没神化到神探,正常的查案破案,过程少了些悬疑的程度,案件告破后也少了些紧张刺激恍然大悟的拍手称快。但书中加入了更多的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借案件来反映社会现实,让人看的过程中深有同感。看完国内的小说写的评论大部分是关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和主角的个人形象,而国外的大部分会基于作者的表达来进一步抒发对于社会的看法;就像不同看完不同类型的电影,有的看完获得感官上的刺激,有的是心灵上的思考。就看你选哪一个了。
    书中一些话挺喜欢,我就直接列举了:关于贿赂与做人,书中马修对小警探说:“你是有很多得学,不过他们会让你轻松过关,制度本身会带着你一步步往前走。这个制度就是好在这里。”他们警局里,都是拿钱好办事,警察也接些外活,给钱会找个理由比如还钱给你,收钱的人当做对方给的礼物,作为帮忙收的人情。就像主角马修收了凯尔的钱来为他帮忙一样,制度在哪都一样啊,包括发生在主角身上,一切都是约定熟成的事,变成了行为处事的“规则”一样,每个人都得遵守,不用害怕不会,制度会带着你一步步学会;还有马修反思那段,面对真正的罪犯,知道他有罪却无证据,警察有心无力于是栽赃,:"你会想,警察有多大权利可以那样扭转局面,我们有权陷害他吗?无法想象让他逍遥法外,却总得想个法子定他的罪吧?要是办不到我们有权利把他扔到河里吗?对与错之间总该有条界限,可是实在很难知道该划在哪里。”这的确是警察的难处,罪犯逍遥法外是法律的漏洞,警察栽赃陷害也是利用法律的漏洞,这也是他要离职的原因之一吧。
    主角马修这个退休警探是典型的欧美硬汉风格,看的时候不自觉联想起影视中那些硬汉角色,不知道现实中的警察是不是也那样,和国内“书中”描写警察大相径庭,当然国内要写出会给你禁。。。入坑第一部,按照写作的顺序,今晚接着去撸《在死亡之中》

  《父之罪》读后感(九):第一次正正经经看侦探小说

1.梁朝伟挺喜欢马修这个角色,想演没演成,我就来看看,没想到拿到手就放不去了。
2.单看作者名字无法联想到硬汉风格,詹妮弗·劳伦斯+桑德拉·布洛克=劳伦斯·布洛克 ? 不过看完第一章我就不那么八卦了,马修观察汉尼福德的描写:冷峻、刻薄、审慎。
“他太太在卡莱尔饭店的房间等他。”
“他女儿在市立太平间的一方冷冰冰的钢屉里。”
2.同时马修又不是完全置身事外的调查,凶案之于他,至少在这篇文章里,是另一种释放和解脱。相对于其他犯罪小说更多布置推理分析的算计,这里更难得的是一种犯罪心理、人物性格的深沉刻画,善与恶的模糊、父系之恋...相对于人怎么死的,马修更关心人为什么死,他整理这一团团乱麻,锲而不舍苦苦寻找。他在找什么,一直要等到找了好久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他在黑漆漆的小街,只是想逮个机会把积压在心里的恶气统统发泄出来。到后来,不仅是为雇主破案,也成了马修自己的内心救赎。到底判案要不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因素,这里,马修有自己的一套:
“凶案为你打开了一扇门,你想知道房间里藏了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