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10篇

2017-11-27 21: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10篇

  《伊凡.伊里奇之死》是一本由托爾斯泰著作,志文出版的1997年07月01日图书,本书定价:NT$ 120,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一):生命意义

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读过文学作品了,目前的阅读兴趣已基本转移到“非虚构类”书籍上面,但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把以前只匆匆看过一遍的俄国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又翻出来重读了一遍,比起初看时的浮光掠影,重读后又有了一些全新的体悟。
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列夫·托尔斯泰,全书描写了一个沙俄时期的法官伊凡·伊里奇从生病到死亡这段时间内所遭受的身体精神的双重折磨,包括家人、朋友、同事各色人等对他的态度从前到后的转变,以及由此产生的他对于自己生命、死亡、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作者细腻地刻画出主人公在面对即将来临的生命终点时那种恐惧、怨恨而又绝望心理历程,面对死亡摆脱不了却又彻底无能为力,于是只能对命运之神发出一遍又一遍的叩问:这是为什么啊?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读罢全书读者也忍不住掩卷长思:是啊,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到悲欣交集的世间来走这一遭,然后在与生命本身的漫长而无望的终极对抗中彻底一败涂地,最终化身一抔黄土灰飞烟灭?生命有意义吗?人生呢?无数的前人已经思考过的问题,无数的后来者还要继续思考。
理智来看,生命本没有意义。今天的物理学已经告诉我们,宇宙的浩瀚早已超出了人类所能想象的最大范围,而在这个范围中这颗蓝色星球的存在大概相当于空气中的一粒微尘之于整个地球。如此广袤无垠的时空里,一颗微不足道的星球上的一群微不足道的生命体倘若真的以为自己的存在对整个宇宙构成了什么特殊的“意义”,那该是何其狂妄无知幻想?人类总共不过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在138亿年的宇宙演化史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站在这个层面上,连“意义”这个词本身都没有任何意义。
连“生命”都不具有意义,更何况所谓的“人生”?无数人终其一生“上穷碧落下黄泉”最终还未必能找到的“人生意义”,在科技相对发达的后人眼里,根本就像是一个笑话。于是很多人只能虚构出一个貌似至高无上的“伟大事业”,然后把全部的生命投入进去,以期获得某种心理上的“人生充满意义”的虚假满足感。
所以,我们为什么活着?答案是,什么都不为,“活着”,只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被动接受的既成事实。如果非要找出一个原因,那或许就是“活着”本身。正如作家余华在《活着》的序言中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那该如何是好?难道我们最终只能滑向“虚无主义”的无底深渊吗?当然不是,虽然“人生无意义”看起来就像是个冷冰冰硬邦邦的残酷事实,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其实这未必就是什么坏事,就像木心先生说的: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符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正因为生命无意义,所以活出“自己赋予生命的意义”才是它最大的价值遗憾的是并不深奥的道理却总被无数人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直接无视,于是才有人编出这样的段子嘲讽他们:
弟子问师傅:“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师傅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时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过。”命运的幽默,一致如斯。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过一幅名叫《生命与甜甜圈》的漫画,形象地把生命比作美味的甜甜圈,虽然迟早有吃完的那一刻,但至少每个人都曾有机会存在并感受过它的美好,就算数量不多,可是,这已经是“亿里挑一”的幸运了。所以,身为凡夫俗子,也许没必要苦苦纠缠于“人生的意义”,唯一能做的,就是握紧每一个“此时此刻”,如此才不辜负生命这场“难得的偶然”,也不至于重蹈伊凡·伊里奇的覆辙。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二):今生所为何来。

托尔斯泰一生中既怕又恨的就是死亡。——高尔基
托翁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强调着向死而生的道德勇气,他认为死是非常严肃的事,也是非常严重的事。向死而生。承认自私自利生活是错的,学会爱别人,去爱身边的人,也爱一切人。
高山仰止,我自己做不到,但心怀敬重。敦厚纯良的赤子之心,岂是人人都有。此刻,只是在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如清水般的女孩子
我的老师说:生命太脆弱了,不要以为可以没有界限、没有限制地去攫取一切,在物欲的大海中一直向前,无疑是饮鸩止渴,必须得转过身来面对死亡,不管你是谁。
我于是认真聆听,丝毫不敢懈怠。
死,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生总是与死相携,不离不弃,互契互入。可是我们总是贪恋这俗世,宁可在生中沉沦打滚,也不愿留出须臾正视死的面目。可是也只有死的事情才会让我有耐心停留,从激烈的青春期到平静的现在。
 
对待死亡只有眼泪和叹息是不够的,那不是我们了解这人生的根本方法。只有真正地关照它,才能从死亡中找到生的力量,才能真正明了今生所为何来。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三):走在死亡的路上

      火葬场在一条特别窄又崎岖的山路尽头。大面包车开进开出很费劲。
      我问,为什么不修条好点儿的路。
      我妈说,让奔死的路又宽又好走,那不是什么好兆头啊。
      我看着姥爷的脸,想起了那年我最后一次触摸爷爷的脸。冰冷的,坚硬的白色头茬,告诉我这个人,他已经在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我无法再和他讲一句话,他也不会再给我做好吃的馅饼。眼前躺着的是另外一老人,他同样也在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我没有上前去摸他的脸。
       我不想再一次触及死亡。
       那感觉轻得像一片羽毛,飞在空中,却又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单独面对的一件事,它注定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啊,或者,是我们活着的另一种形式。我的一个朋友说,人的一生就像开车,你的身体就是一部车,当这部车坏了报废了的时候,你就换了一部车。她说,死不过是突然来的那一刻,你在那一刻迅速就换到一部新车上了,你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死就已经过去了。我当时觉得她的这个说法挺有意思
       死就已经过去了。再也没有死了。
       而我们的一生,走向死亡的路是多么漫长,多么难走。以至于我们想要路好走一点,但路好走一点又如何呢,我们还不是大步流星地奔向死亡?奔向飞灰湮灭的那一刻?
       所以,我们才故意把路弄得不好走,故意把人生拉长,长到让你觉得厌烦但又舍不得离开
       其实谁不知道这条路最后的终点是死亡呢,只是我们假装不愿意看到罢了,就像我当时故意不去触摸死者的脸。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四):伊凡伊利奇之死

读完书,让我想起过世的伯父与外公,死者总是令人敬畏的,他们都是我亲密接触的,现在让我回想起,伯父是安排好一切走的,外公是为了他的儿女选择了死亡了,他们都死了,至今我也没有忘记他们,唯一就是他们不存在世上了。面对现实时,外公看到的是痛苦与对家人的折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