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7 22:38: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精选10篇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是一本由肉腾腾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锁线裸背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一):童年的追忆

    这是一本记录孩子成长的相册,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父亲爱自己孩子的另一种方式。不是所有的甜言蜜语所能胜过的,对于长大以后的孩子来说,这本书是一笔珍贵精神财富
   最美好的回忆莫过于童年时期的单纯快乐时光。小时候,总是想要快点长大,长大后,总是怀念童年的美好光阴,天真、活泼的儿童已长成青涩的少年,回不去的昨天,致回不去的童年。
   看着这本书,总是会想起童年的趣事,忍不住笑起来,现在的脸上已增加了一丝忧虑,当初的无忧无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成为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日子,好像回到童年时期,可是没有时光机。假如给我一部时光机,我最想回到我的童年。如今的记忆所剩无几,只是当初没有用相机记录那些美妙的时刻,总是会有一点遗憾
   看了这本书,决定珍藏,因为他唤起我童年的记忆,还有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后给我的孩子也制作一本这样的相册,留住那些幸福的时刻。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照片 更是满满的父爱

文/友竹
   之前读过《我是妈妈 我爱摄影》这本书,是一个妈妈为了记录女儿的成长点滴而不断按快门、留影像的作品集,书中图片和文字透出阵阵温馨的母女情。如今再读这本《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一张张的照片配以短短的几行文字,却让人感受到了一个父亲温柔而深沉的爱,都说父爱如山,此话当真一点不假。
  如此心细的父亲为可爱的多多拍了这么多照片并成书出版,翻着翻着就会觉得多多像身边邻居家的小孩儿一样亲切。多多坐在人生中的第一架座椅(哥哥小时候用过的小三轮)上兴奋地注视前方满面笑容,爸爸按下快门为他记录这一刻;话还说不全的多多每次面对心爱的“拖拉机”都忍不住大叫,我们当然不可能见识当时多多的兴奋劲儿了,可是爸爸的相机为我们完美地呈现了一个幼小生命试着探索世界时发现的惊喜。
   多多在慢慢长大,他可以一个人玩儿了:棉签、各种小汽车都是他的好伙伴,他试着在身后找自己的影子,他的勇气可以支撑他去沙滩边抓螃蟹、玩泥沙了。小小的他总是精力充沛手舞足蹈,亦能以高难度的睡姿很好地进入睡眠状态。爸爸将这些瞬间一一记录,不仅是被孩子可爱的一面打动了,更让人感受到了爸爸对生命成长这一过程的虔诚和敬畏。所以他才会写:“记录他的成长,也记录我的成长”。没有做过父母的人无法想象从那么一点点大的柔软婴儿成长为腰杆挺拔的小小少年,究竟需要经过多少岁月和风雨。
   肉腾腾是个一直陪伴孩子的好父亲,他对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有深刻的体认,所以才能拍出如此动人的照片、写下如此细腻的文字。他陪孩子去探索郊外的拆迁村子、牺牲睡懒觉的假日陪儿子去海边疯玩、在自己见到大雪纷飞的时刻深深遗憾不能与儿子共赏。他也记录多多成长中的各个尴尬时刻:哭鼻子、追鸡不成反倒把自己摔倒在地、怕理发在哭闹、被别的小朋友告状、体检验血时大哭、头撞到柜子导致流血……因为真实的成长过程就是这样的,痛并快乐着
   只要有可能,他愿意与儿子分享世间一切美好,所以他带多多去798,尽管多多还看不懂那些画儿,却只惦记门口那家肉夹馍。可小孩子的天性不就是这样吗?多多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喜欢的是草地上的蚂蚁、池塘里的蝌蚪、小鱼呀。幸运的他有个开通老爸,竟然替多多请了半天假,从学校逃到一个这么真实而充满欢乐的地方去happy了。多多还喜欢各种各样的动物,爸爸就认真给他和狗狗、猫咪、公鸡、牛等分别合影。肉腾腾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我总不忍急着从起点奔向终点。看他对待儿子的方式,也真算是把这理念贯彻到底了。
   多多一直在长大,爸爸一直在拍照。上了学的多多再不是那个时刻需要父母牵着手行动的宝宝了,而是背着书包、到了校门口就会与爸爸挥手再见的小少年了。他不再害怕理发、不再害怕涨潮的海水,并会端起相机记录世界了,他会试着给爸爸拍照,并认真教爸爸把姿势摆帅一点。爸爸说,虽然他不常出现在照片里,但是他一直在陪着儿子,对此我们毫不怀疑。我们也深信他说的那一句:即使儿子长出翅膀,他的肩头也会长出一棵树,那是儿子可以随时栖息的地方。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三):治愈的密码

摄影师是个隐形的角色。
“夫人偶尔会抱怨我不肯入镜这件事,以至于我们很少有合照。她知道我的局促,却不明了我的私心。看到这些照片,我方感受到自己无处不在的存在,这些都是我镜头里的风景,你们都是我脑海里的影像。每一张照片里,我一直和你们在一起,不是吗?”——(《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P217)
我也旅行,拍照。我拍各样的人,老人、小孩、地铁里睡着的人;我拍各样的景,有海,有山,也有安静的庙堂。但留下有关自己的影像寥寥无几,敏锐的友人问起,“你就在透过我的眼睛看啊。”答的没有肉叔那么好过。摄影师很有趣,他有强烈的控制欲,但又矛盾地软弱,不好与人较劲,只能跟虚空去较劲,一次次按下快门,固执地在时间上打下自己的烙印,矛盾极了。
我十岁之前也有许多由母亲留下来的照片,集了满满一柜子,仔细想来,仔细端详自己的影像应该是我拿起相机的起点。母亲曾教育我不要拍没有人的照片,在她的观念里,空镜头完全是对胶卷的浪费。那年柯达金胶卷30元一卷,36张已经足够拍上半年,对于一个平民母亲来说,每一张胶片都应该费在最值得关注的事物上面,于是,她拍了很多自己,拍了很多我。
胶片的平民时代与数码的全民时代的区别并不在于有多少人拿起了怎样的相机拍照,而似乎在于对待照片的观念上。“数码+滤镜”为的是第一眼的点赞,而“胶片+专业冲洗”是为了不断地回去,回到照片呈现的那天,直到相片本身褪色到了模糊不清的境地。在我成为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论述的“狩猎者”后,我的家庭相册又带我重新回到了摄影的起点,重新思考摄影的意义
其实怎样的言语都抵不过这本《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我大二患抑郁症期间偶然地在豆瓣上发现了肉叔《一直在长大的多多》相册,我一边嚎啕大哭着一边翻完了它。看着多多一直长大,做父亲的肉叔极其艰难地用准确却不忍叹息的语言表达着自己对孩子的爱。那时的我大概是被这人间真情击中,才勇敢去承认自己一直在被家人伤害的事实。
整整两年后,我拿到了这个相册的纸质版,没读半本又哭成了个泪人,打湿了一整床被子。这次不再是羡慕多多一直有人陪伴而哭,而是终于看见了隐身在镜头后面的摄影师,不是竭尽全力疼爱孩子、陪伴孩子的父亲,而是一个敏感、易怒、克制又悔恨的摄影师。
“记录他的成长,也在记录我的成长。做儿子,做父亲,我们都是头一遭。看着一直在长大的多多,有时候我会觉得,就像是坐上了时光穿梭机去拜访当年的自己。这个小男孩的泪与笑里,藏着一个也曾属于我的童年。”
虽说拍照某种程度上与做饭一样,厨师做了一桌饭,自己没有胃口,而做饭过程的快乐与食客的笑颜就足以回报。但摄影要想打动人,仅仅凭着过程的喜悦仿佛还是不够的。罗兰·巴特道破天机:“刺点,没有形,只有强度,它就是时间,是所思‘此曾在’叫人柔肠寸断的激烈表现,纯粹代表。”肉叔的照片一直清晰地传达某种信息:“天下欢愉的宴席都不是专门为我设下的,虽然它由我手所造,由我的眼睛看见。”
若是没有不完美的童年,大致没有人想要再过一次童年,就好像不知软弱的人也做不到体恤别人的软弱一样。《星际穿越》中Cooper对Murphy说:“一旦为人父母,我们便成为了孩子的幽灵。”孩子是我们有限生命的延伸,我们很难不在这张白纸上绘上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特质,也很难不用这张白纸来绘制我们不曾拥有的缺憾。没有比生命更好的画纸,也没有比生命更能治愈生命的灵药仙丹。我的母亲在我的童年里陪我一起画画、折纸、参观科学馆,每一次她都笑得特别开心:“我小时候哪里有这些玩具可以玩,你们现在真是太幸福了。”
“我们就像一对坐在许愿池便发呆的老朋友——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将手中的岁月换成铜板,一块一块,扔进池中,金光一现便消失于水面。但总会有一天,那些沉到记忆池底的碎片会在未来重新拼凑起来,焕发出光芒。愿这束光能照亮他以后独自上路的前程,也顺带温暖我那个已经放凉了的童年。”
多多终将会忘记这些照片的价值和意义,就像我们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然而,这些照片却已经铺好了一条路,等他再回来。就像C.S.Lewis在《纳尼亚传奇》的开头叮嘱孩子那般:“你已经错过了读童话的年龄,这些书也会被放在架子的顶端积灰,但是终究有一天,你长得足够大了,就可以重新坐下来读童话了。”
在人世的我们身上不会不带伤口,就像多多也继承了从先而来的耐心短少,暴躁易怒。但治愈的钥匙已被造好,就放在爸爸的书架之上。这本书我们都读过了,只有他还没有读了。真好,多多,等你长大。
我忽而看见了昂首离开修道院的阿廖沙。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四):会有这么一天

这本书一直收藏在书单里,没机会入手。年后一个买书的机会终于入手。抽了一个没课的上午看完了这本书。大学时看过《爸爸的木朵》,里面描绘的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而本书则是一位父亲记录小男孩的成长。其中的照片拍得真好,惊叹于茂盛的树木。
读了最开头的那篇,已经感动不已。文字并不华丽,但是真情流露,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父亲的爱。眼前全是父亲脸上的皱纹和一次次爱的叮咛,每次离家看着父母远去的身影,都觉得我是一个多么不称职的女儿。
第一次觉得为人父母的幸福。每一张图片都记录着时间的流逝,述说着为人父母的欣慰和失落。在长大的同时,孩子们也慢慢失去童真,也慢慢开始与父母疏远。
起初,觉得二人世界多么幸福,能不要孩子就不要孩子,除非父母催促。因为现在的生活多幸福,上班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下班回家有老公的呵护,我的生活好像什么都不缺了。
但是,合上书,突然有个念头,或许我也可以变个身份。以前也说即使生宝宝也要小女娃,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突然想为老公生个小男孩,这样他长大的时候可以和他一起打篮球。想想这样的未来也许是美好的。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五):不需要和父亲一样

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很多角色与关系的转化,有些关系是被上天赋予,有些只能自己探究而来,但不论对于那种关系来讲,每个人都不可能生而为人,就会处理的特别完美与恰当,我们总是在沿袭着父辈旗帜的道路上,摸索着属于自己的一种新的可能性,不论是生活工作,还是父子亲情都会是这样。
 对于大多数男生来讲,父亲二字更像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代名词,你永远能明确的感受到你在他生命中的温度,却也永远捉摸不透你与他的隔阂感从何而来。传统概念里父亲严厉刻板的摸样,沿袭至今却变成了彼此心中难以逾越的桥梁。就像肉叔在书中所讲"我与父亲的失和,始于童年,父亲戳着教育贯彻得非常彻底,顽皮挨揍是家常便饭。"再加上长大成人之后,"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就再也无法填补我们心里的沟渠。"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走出这种关系的困扰,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成为一个父亲。
 就像肉腾腾在给自己《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的书评中写道的那样,"我向来对于每份感情牵绊,都怀着深深的恐惧失望。只是当初有点好奇这份感情的走向,所以拍下来看看。到现在,还是看不太明白。" 而这里面的每一张照片在他看来,都不仅仅是一份给孩子的记录,也是自己学习探究成长为父亲的一本日子。"做儿子,做父亲,我们都是头一遭。"肉叔用照片记录的方式,构建出了一种"如父如子"的亲自关系。
在肉叔与多多之间,那些传统观念中,父亲必须具备的"挫折教育""硬汉形象"等等逐渐瓦解,更多呈现出的却是一种相互的陪伴与成长,有时父亲甚至会展现出更为温吞,羞涩的一面,感叹说"无论是多的黑暗抑或光芒,如果不能与你共赏,那份遗憾,该是多大的遗憾。”“看着一直长大的多多,有时我会觉得,就像是坐上了时光穿梭机去拜访当年的自己"同过去的时光做一次和解,回忆当初父亲的模样,体会现在自己的感想。
"慢慢地就成了习惯:每晚上床睡觉前,多多都会献一个吻。他笨拙又用力地用嘴唇在我们脸上该出的一个口水印,我们从来不舍得擦掉,也许是因为我们知道,羞于表达的那天,很快就到了。"羞于表达的肉叔在书中再也没有提到他与父亲的关系,只是在末尾的一张照片中写道"方惊觉父亲竟然这么老了,多多也不再是稚嫩的三岁孩童。""走在万寿山石井上的他们,其实早已与我远离。"好似一切浓的化不开的情感,与乱的解不开交错都在这一句话之后变得释然。
每一张照片在记录光阴的同时,也无意间将时间偷走,孩子与父亲总会是时间给予的一种相对论,成长与改变才是永恒不变的命题,大多数时间我们能面对的只有迎接与告别,如父如子的体验往往只是匆匆一段,如何定义一个好父亲,拥有众多种可能,不论你是否选择同父亲一般的相处模式,但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时间与各方的相互理解与妥协,不是一瞬间,而是许多年,甚至是一生都在重新瓦解与定义。父爱是时间,异曲同工,总会证明其存在。
                                 更多内容可关注公关微信账号:everythingallk 转载请豆油联系并署名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六):图文并茂《多多爸爸一直在这》

图文并茂《多多爸爸一直在这》
   中国古代的图书就讲图文并茂,图书图书,就是说书就应该是有图的,这是一种传统。可是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多数都是以文字为主,插图只是辅助的。还有另一种,那就是画册地图图鉴之类。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直到有了绘本出现,才真正可以说图文并茂了。图片和文字完美结合,缺一不可。这也是绘本的魅力。
   这本书不是绘本而是把摄影和散文结合起来了,这种尝试可并不新鲜,看过的太多了,几乎没有太成功的。不是文字不错的,艺术功底就差一些,艺术功力强的,文字就弱。所以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就是这么多年,终于看到一本图文并茂的摄影作品了,不容易啊。
   非常喜欢这本书,喜欢里面的图片,更喜欢里面的文字,一张图片可以顶很多文字,可是却无法取代文字的魅力。图片有了文字,才有了灵魂。
   照片里面的多多真可爱,那么顽皮,也许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无数这样的镜头,可是我们并没有记录下来,也是因为当年我们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数码相机,用胶片拍照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所以不可能留下这么多影像,也不可能随身带着相机。
   还有那么多说明和文字,搭配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这些说明,单看图片,我们是很难弄清楚图片里面的含义,不了解故事的背景,有了文字的解说,一张图片就不再是精致的一张画面,就变成了一个故事,就变成了故事的一个高潮。这样图片就变得生动了起来。
   随便看一张照片就知道文字有多重要,比如刚刚搬家以后,一个没按照门的巨大壁橱里,妈妈座在格子的下面,多多躲到上面的格子里睡觉。每一个孩子面对这壁橱的时候都会有爬上去的欲望。可是下面的文字告诉我们,“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他当时是怎么爬进去的。”的确那个高度,一个小孩子不借助外力怎么能上去呢?我也想不明白。这就使得这张图片变得更加有趣了。
   还有更多的精彩,你必须一页一页,一张一张的去看,才能够领会到作者的用心。这真是一位会摄影,会写作,并且一直在观察孩子的好爸爸。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七):成长在路上

    在这本书里,从多多身上,也从肉叔身上,看见了自己以及家庭的影子,原来那影子一直在成长。
    —我的童年也曾如多多多这般带着些泥土味
    “多多和吃草的牛打过招呼,追着蚂蚱跑过弯弯曲曲的田埂。他浑身冒着热气一路欢歌,把一泡尿憋到了旅行的终点。”多多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奔跑,和吃草的牛打招呼,在茂密的杂草从里捉蚂蚱......一张张相片,一粒粒文字,毫不犹豫地将我的童年拉回至眼前。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度过的。夏天的午后,我戴着小花帽,有些吃力得抱着一大瓶雪碧,坐在木头板凳上,望着密绿的玉米地里劳作的爷爷奶奶。我也记得那时曾追随姐姐们去“远行”,一蹦一跳地踩在烤的发黄裂缝的泥土上,有时经过两侧树林阴翳的小径,树上不知燥热的蝉不停歇地鸣。回来的路上太渴太热了,跑到人家的西瓜地里,敲来敲去选了个上好的瓜偷到小河边的石板上,洗洗,摔裂,露出鲜红的瓜肉......后来瓜主人上门要瓜......
    若不是多多,若不是肉叔的文字,我可能很久不会将童年岁月从小角落里抽出来,掸落灰尘,重新翻阅了。自从真正接触到城市文明后,我开始不自觉地排斥家乡的落后,排斥家乡的土黄和翠绿。慢慢回忆童年,并不是个倒退的过程,在这其中,我能体会到那种在田埂上奔跑、在合欢树下独坐、在院子里听飞机的自由自在和无忧无虑,我能明白让生活变得简单随意,是觅得快乐的不二法门,我能重新爱上那片广袤的土地,我能在童年的一页页间慢慢成长。
    —成长中童真渐逝的悲与喜
    “多多要求在这里留张影,连Pose都设计好了。这个样子的他让我有点不习惯,本想跟他商量要不换个自然点的,想想还是作罢。他一动不动等着我按下快门,凛凛望着远方,阳光耀眼。呵,他想做个少年,他已然是个少年。”
    家有小弟,唤作宝宝,从他意外降生到现在6岁,我总在细心观察他的一点一滴。宝宝粘人的时候会跑上来吻我一口,毫不羞涩;他爱吃大西瓜,像小时的我一样,吃完还不忘掀起衣服,展示一下他的西瓜肚皮;某天饭桌上,宝宝冒了句“粒粒皆辛苦就是爷爷辛苦”,看着他认真地吃下饭碗里的最后一粒米,我是又惊又喜.....
    .渐渐的,宝宝露出了“成长”的足迹。当有人问起他是更爱爸爸还是更爱妈妈的时候,他一改小时的回答——爸爸,转而回答“都喜欢”的时候,我开始有些忧虑。我怕你的如一粒花粉般的童心,在无意的“塑造”中被世俗经验这匹螳螂悄悄拖走......王开岭在《向儿童学习》中说道:“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看,却实为一场减法:不断地交出与生俱来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逻辑、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就像一个懵懂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兜里的宝石,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于是我固执地希望宝宝能保留现有的真性情和这份童真。然而我却忘了,成长,向来就是悲与喜的交杂。童真固然重要,但却并不能让你日后稳妥地生存。我既要惋惜这份童真的失落,也不能无视你一点点增添的担当。个中滋味,尝着就好,无需过多干涉。
  
    —驶向另一条路的未知和勇气
   “ 最终我做了个决定,卖掉北京的房子,举家回到了南宁,我的出发地。那时的我,虽是痛下决心,原本安稳的生活一旦动荡起来,仍有很多无法释怀的东西堵在胸口,不知何处安放。回到家,百废待兴,日子变得缓慢冗长,不见方向。”改变是不容易的,其背后要下的决心和付出的勇气不可估量。肉叔回到家乡后百废待兴的迷茫映照了正处在米字路口的我的内心。
    前些天看了个记录片叫《米字方向》,讲述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的中国留学生在美的学习生活以及对以后发展方向的迷茫。这正是未来我所需要面对的。眼前高三即将开始,高考后能去哪所大学还是未知。我究竟是否擅长我的理想专业?我的人生方向还有些许模糊,我需要将其精确一些。所幸的是,还有时间,慢慢来,培养我上路的勇气。我感到,人生,才刚刚开始。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八):真情实感,永远是直击人心的力量

这本书的成功因素,我想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是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赤子之心”。赤子之心何其珍贵啊,我们都曾有过却不知道被遗失在什么地方,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沉浸在多多的快乐里,不经然间,发现自己的赤子之心早已残破,每一张照片和温情的文字,都让我们拾起一个碎片。
二是一种普遍的价值感引起了共鸣。现在的80后已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都开始面对渐渐衰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一种维系家庭的爱,成为这个年龄阶层人的精神需要,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们。多多对肉疼疼来说,是个人价值,但是这种父子间沉默而深沉的爱,是普世价值,打动我们的,就是这种深沉的父爱,想要去用力的拥抱孩子,却又选择站在远处默默的关注他,看似沉默实则炽热,在父亲和儿子的关系中尤为明显。
三是出于一种精神上的补偿,那种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种完美的意境的向往。这种补偿,既是对成年人的,也是对我们的孩子的,我们有过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记忆和体验,很容易被多多在乡间玩耍的画面所感染,而同时我们又怀着深深的失落,因为我们的孩子,现在体验不到真正的大自然,缺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我们深深为他们感到惋惜。所以,这本薄薄的相册回忆录,能直接渗入到我们成年人对生命的惶恐里、渗入到我们成年人对生活的无力感中。
也许作者本人并没有意识到,当然也没有刻意去拍出一些高大上、虚假空的照片,他只是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多多出自本心的热爱,一次又一次按下快门吧?又也许正是如此,这些不经修饰的真实才能直击人心啊!
目前感受到的大致就是以上三点,考虑不周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九):爸爸去哪儿?爸爸一直在这儿

爸爸去哪儿?爸爸一直在这儿
猛一看书名《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还以为是黄磊写的。当然,此多多非彼多多,不过同是可爱天真的孩童。而书名的句式也很像去年获得“中国好书”奖的《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没有了特殊年代相隔两地的思念之苦,而充满了成长路上的相伴与记录,则是这本摄影随笔集《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
这本书和前两年比较火的《爸爸的木朵》、《亲亲木朵》等“木朵”系列比较类似,都是一位父亲用自己的方式来为女儿/儿子来做成长记录。一是绘本,一是胶片摄影。很多人读到这样的作品时会想,我们没有这样出众的才能,该怎么为孩子做成长记录呢?记得之前木朵爸爸做过活动,征集过各种记录方式,有录音、有用孩子穿小的衣服做拼布画,都很有意思,即使只是最简单的画画和拍照,也是专属于你家孩子的独特记录。所以,只要父母有心,就会在若干年后与孩子共同看到这些记录时,会心一笑。
我曾见过小木朵一家,小丫头像爸爸绘本中一样活波可爱,古灵精怪。比起木朵的乖巧,这本书中的男主人公多多要调皮好动多了,爱跑,爱跳,每天都疯玩到筋疲力尽,大人的颠沛流离,却让他乐在其中,即使常常惹祸,比如用弹弓打碎玻璃,或者体育课上跟小伙伴耍赖,往往导致头破血流缝针数次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很多人不想生男孩的原因吧,太淘气太顽皮,管都管不了。
可是,多多也有温暖人心的一面,也是个小小暖男。当他学着父亲的样子举起相机准备按下快门的时候,他会说:“爸爸,笑一个。知道怎么笑才好看嘛,跟我说——新年快乐!”清晨的田间,他发现一只狗的雕塑,没办法带回家,只好恋恋不舍地说,那我再多陪它一会儿吧。
不过,更多的时候,他展现出的是一个孩子的天真无邪,童言无忌。书中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语言。比如“这是我发现的第二十朵汽车云!”;“应该是春江水暖狗先知,因为我属狗嘛。”,还有“一大波爸爸正在朝我走来”……这样的话语只有孩子才能说出,只有孩子才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他们会和世间万物对话,用自己的方式与它们打招呼,那是一段多么难得的时光。读到这些句子,我们总是哭笑不得,为自己逝去的童年,为自己身处成人世界的矛盾。
所以,书中的父亲在记录的同时也在惋惜,孩子的成长意味着自己的老去,字里行间透着些许伤感。谁都不愿欢乐时光稍纵即逝,但还好能陪你一起成长,并留下这份记录,散发着深沉而伟大父爱的记录。
作者肉腾腾,我混豆瓣几年竟没有听说过,实在孤陋寡闻。读到这本书着实惊艳,胶片摄影的方式,让照片透出怀旧感和年代感,构图、光影、色彩,一切都那么和谐,有时甚至觉得美得不真实,但,这,就是生活,再配上如诗般或长或短的文字,让人发现照片中的玄机,不禁莞尔。

  《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读后感(十):光影中的父子情

孩子刚出生那会,热衷给孩子写记录,拍照片,当时也曾信心满满地打算每年给孩子做个相册,结果就第一年做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自己以各种理由没再弄。看到这本摄影集《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我有点后悔没有坚持下来,那么好的人生记录,留给孩子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呀。
记得我上学那会,拍照片的时候喜欢把人拍小,拍更多的风景,后来有了孩子喜欢拍孩子局部的特写镜头,也不要求孩子总是笑嘻嘻,有时候哭闹甚至很特别的一个动作会抓拍下来,再后来,随着孩子长大,好像不再那么关注身体的变化,慢慢积累的照片多了也懒得整理了,偶尔翻来看看。当看到《多多,爸爸一直在这儿》发现自己欠债实在太多,一些美好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都记不清楚了,而多多爸爸把这些美好的瞬间都记录下来,镜头下和笔端流淌着浓浓的父子情。
说起摄影技术,作者并不是专业的,但有独特的视角和角度。很多专业的摄影师拍的美轮美奂,拍出来的人都是模特样子,像极了婚纱摄影,唯独不像本人。而多多爸爸笔下的多多,记录的是多多的点点滴滴,他不是模特,不需要摆拍,拍的内容无所不包,有光屁股的多多,有爬进衣橱的多多,有哭泣的多多……随着多多场景的转换,我记忆的闸门也被打开,回忆和多多有过类似经历的关于我宝贝的那情那景。整篇看下来,是作者身为父亲的一些感悟,是带儿子过程中苦辣酸甜的真实记录和描写。我们还看到多多的成长,在大自然风霜雨雪和父母的爱护中,慢慢长大。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我迷恋的光影,无时不刻投射着成长的喜悦,也无情地雕刻出岁月的皱褶。”“孩子当你长出翅膀,我的肩上也长出了一棵树。哪里永远是你疲惫时栖息落脚的地方。”
我家宝贝慢慢也大了,跟着他玩一天,体力已经明显不支,而他丝毫没有疲倦的意思,于是就这样,他大了我老了,但我一直在这儿,就像多多的爸爸守护多多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