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10篇

2017-11-30 22:35: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10篇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是一本由[意大利] 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4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一):清脆的珠子——有关《树上的男爵》

    1.树
    树真的是一种让人能够无端记起,又无法一眼望穿的植物。记得我还在念高中的时候,每次从学校回家都会路过大片大片的田地与荒野。农田的分界线大多是树,春时浓绿,似是化不开的颜料,到了秋,整棵树只剩树梢顶尖儿上的几片叶子,乍看上去,像是一群鸟飞过。
   我大抵不认得多少树的种类,也是因为我们的城市里树总是那么几个样子。所以读到《树男》里关于形形色色树的描写,总是心神荡漾。
     “当年,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在头顶之上和蓝天之下总是看得见树枝和树叶。在最低处生长的是单一的柠檬树林,但是在那里也会从中间冒出一些弯弯曲曲的无花果树。”我是见过无花果树的,在小时候,我哥哥家,院里有棵无花果树,不高,不大,但“弯弯曲曲”四个字确实传神至极。如果是大片大片的种植,定会很难看,但如果是在其他树林中冒出那么一些,就又俏皮了起来。
    “山坡边上种植着大片的果园。果树浓密的树叶形成一座座圆顶。它们如果不是无花果树,就是褐色的樱桃树,或者是娇嫩的木瓜树,桃树,杏树,幼小的梨树,多产的梅树,还有花楸果树,角空树,有时还会遇见一棵老桑树或老核桃树。”单单听到这些树的名字就可以醉了,我能从它们结的果子的名字上去想象它们的样子吗?如果读的是卡尔维诺的原著,那些绕舌又优雅的发音就可以形容这些树光洁而纤美的叶子了吧……大片的果园我只能凭电影记忆去想像,颜色一定很美,并且不像单纯的苹果园或是樱桃园那么一水儿的怡红快绿,大概是一片蓬松而肆意流淌的颜色,散发着令人愉快的香气。
    “从果园往上,开始出现银灰色的橄榄树林,象是缠绕在半山腰的一道云彩。山谷里从低处的港口到高处的城堡是分布错落有致的城镇。就是在那里,在屋顶之间,也不断地露出树冠:冬青檞,梧桐,还有栎树,一片卓尔不群而又意趣索然的树木出现——十分齐整地——在贵族们修建别墅的地方,他们围绕着各自的花园筑起栅栏。”树到了这里遇见了城堡,它们“错落有致”,像一座座城镇一样错落有致。树并不像家养的花花草草一样可以随意移动与铲除,他们已经与土地联结为一体,比起一簇惹人怜爱的花来说,还是树更能左右一个城市。
    “柯希莫很喜欢呆在圣栎树波状的叶子丛中(或者说是冬青栎,每当我讲到我们家的花园时就这么称呼这些树,也许是受了我们父亲的措辞考究的习惯影响),他喜欢它那干裂的树皮,每当他出神想事时,就用手指头从那上面抠下一些碎片,不是有心毁坏它,而是特意在它漫长艰辛的再生过程中助一臂之力。”我熟悉这种干裂的树的树皮,因为小时候我也经常用手去剥它们,盖在蚂蚁身上。有时候觉得,人与树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比如我想在树下挖一个坑时,就会受到许许多多树细长柔韧的根的干扰,它们非常顽强的阻拦我。我如果想破坏它们的树皮,它们却只能逆来顺受,但又会在几天之后结出一个疤,或是默默变回“好像这里从来没长过树皮”一样的颜色。
     “在森林里的各种树木中,他偏爱山毛榉和橡树,因为松树分杈极密,枝杈不结实,还遍布松针,既没有空隙又没有手脚可攀登的地方,而栗树呢,有带刺的叶子,硬壳的果,生得高高的枝条,仿佛有意长成这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树有时候很像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忧伤,有的热情
    
    2.人
   对我来说,人是越好玩越可爱。对于那些板着脸不苟言笑的人们,我只想看看他们小时候的照片——那时候你是不是就是个小哭丧鬼?好玩的人,敢笑敢骂敢说真话,我一辈子都想当这种人。
   《树男》里,野小子们真可爱极了。但这一段写的,让人沉醉,也让人难过。特别是夜幕低垂时,尤为感伤。
    “野小子们跑到了卡佩利城门口,城墙上垂挂着碧绿的刺山柑藤条。从周围的茅房棚屋里传出一阵母亲们的呵斥声。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母亲们的斥责不是为了叫他们晚上回家来,而是因为他们回来了,回家来吃晚饭,而没有在别处找到吃喝。”这幅画面很美,跟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母亲不一样,野小子们的母亲,我猜,往往都有那么多的孩子,她们可能怀里抱着一个,背上背着一个,摇篮里还摇着一个。她们可能哪个都不爱。野小子们回来了,没有在别处找吃喝,母亲嘴里骂着,给了他们一两块凉饼,一碗稀粥。
    “在卡佩利城门那一带,在小茅屋和木棚子里,在断腿的大蓬车里,在帐蓬里,挤满了翁布罗萨最穷的人们,他们穷到被城里的人拒之城门外,而又被乡下人轰得远远的这般境地。这是一些从遥远的地方和国家流散出来的人,他们被在世界各国蔓延的灾荒和贫穷驱赶而来。”城门是个有趣的地方,既不属于城,却又离城这么近。这夜里的光景让人觉得他们像是凭空出世的一群人,仿佛没有故乡,也没有远方,只是为了活命,为了一个可以过日子的地方。为了生存,感情是不必要的,太麻烦,又增添了太多的未知的危险
    “正值黄昏时候,披头散发的妇女怀抱婴儿扇着冒烟的炉灶,乞丐们躺倒在阴凉处解散伤口上的绷带,另外一些人在下棋,大哼小怪地呼叫。那一群偷果子的伙伴们现在混入了那种炒菜做饭的雾气和争吵叫嚷之中。他们挨了母亲的反手耳光,互相厮打起来,在尘土里翻滚。他们的破衣服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新破洞,他们掺和到那群浑浑噩噩的人们之中后,就失去了小鸟般的快活劲儿,只能使那里无聊的事情增加得更多一些。”多么活灵活现的众生相。像是一个马戏团,在城门口暂时歇息,所有人都没有从自己的角色里走出来,还停留在白天演出时残存的印象里。“反手耳光”实在妙,说不出的言语上的精彩,我似乎听到了响声,不同于正手耳光,它声音有点闷闷的,但肯定生疼。
     “另外,他们刚一抬头看到骑马的金发小姑娘和在她身边树上的柯希莫,就躲退到这里来,企图在尘土和炊烟之中隐藏起来,就好象在他们之间突然竖起了一堵城墙一样。”爱这些野孩子的任性、爱打架和害羞,当然还有这种试图把自己藏起来的小动作。许多许多时候,我都想试图把自己藏起来,当然,在尘土和炊烟之中隐藏,这是极其有意思的一件事。树男跟这些野小子平时浑然一体,但当他与那位金发姑娘在一起时,两个人看上去的万分般配,野小子们与他们两个之间突然竖起了一堵城墙,可能比卡佩利城门的墙还要厚呢。
    3.感觉
    触觉,听觉,嗅觉。像是深夜里的钟声,哒,哒,哒。你用力去感觉的话就能听见,你如果不注意的话,它还是在响,只不过不入你的耳。
   卡尔维诺的字里有一只小手,轻轻抚摸着人们。
    “而我们的世界呢,是平贴在地面上的,我们看到的是比例失调的形象,我们当然不理解他在那上面的感受。夜里他倾听着树木如何用它的细胞在树干里记下代表岁月的年轮,树霉如何在北风中扩大斑点,在窝里熟睡的小鸟瑟缩着将脑袋钻进最暖和的翅膀下的羽毛里,毛毛虫蠕动,伯劳鸟腹中的蛋孕育成功。有的时候,原野静悄悄,耳膛内只有细微的响动,一声粗号,一声尖叫,一阵野草迅疾瑟瑟声,一阵流水淙淙响,一阵踏在泥土和石子上的蹄声,而蝉鸣声高出一切之上。响声一个接一个消失,听觉不断辨别出新的声音,就像那拆着一团毛线的手指,感觉到每根毛线变得越来越细,细得几乎感触不到了。”树上的人看这个世界的方式跟我们很不一样,也许只高了那么一点,就有了更广的世界。这一段太美,像是拍下万物复苏之后降格播放的镜头,让人可以打寒战的一种文字触觉。“细得几乎感触不到了”,就是那只拆毛线球的手指,太贴切了。
《树上的男爵》是有阅读快感的书。字里行间,都是愉悦的。
小德肋撒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二):不存在的骑士与不存在的爱情

     当我们年纪还小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事都抱有幻想与希望,湛蓝的大海,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一望无垠金黄的沙漠,以及完美的爱情。
   等我们渐渐长大,慢慢地一个个幻想也随之破灭,景色还是一如既往美丽,只是真正地深入其中,新鲜感一过,留下的只是平淡与沉闷。
   而爱情正如大多数我们人类自己定义的各种各样虚幻的美好词组如友情亲情自尊自爱国家民族一样,最初我们被教育被告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东西,在既不知己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我们被家长学校及被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所掌控的媒体的教导下长大,(例如我们八零后这一代还保留有学雷锋的记忆,而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也只有在我们调侃雷锋的时候会听说这世上有这么一个人),最终他们想把我们塑造成为一个类似不存在的骑士一样机械化的行使各种规章程序的一类人,这样的人真的存在,虽然很少,只是当这样的人真正存在的时候大家又都对其产生了极大地厌恶感,何苦来哉!
   不过我们大多数人中也有一些人在步入社会后发现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真实面目,最终这些东西都是为了生存下来而做的一些利益交换,各种各样的博弈零和或者非零和而已,而爱情过了最初的盲目与激情就会转变成一种建立在互惠互利为了遗传基因抚养后代的基础上的一种关系而已,说白了还是一场买卖,难道你们不觉得路上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美女帅哥跟商场货架上的商品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只是标价很模糊而已。
   大多数的东西我可以在幡然醒悟之后一笑了之,但是对于爱情,不存在的爱情,至今我只能看破说破却逃不脱,首先要感激高中的哪次盲目也充满激情的短暂的爱情让我跳出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是从那时候起开始一点一点的去思考各种各样的事,后来每一次恋爱总是在最初的激情过后陷入了沉闷,而失去后又开始怀念当初的记忆,每一次我都是抱着最初的希望投入新的爱情,只是结果一如既往。
    最终我总是发现我所追寻的东西原来都是不存在的。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三):树上的男爵 始终热爱大地

    ( p296:柯希莫就这样逝去了,没有让我们看见他的遗体返回地面。在家族的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写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堂。”)
    已经不能认为柯希莫用一生的时间呆在树上是因为固执。起初是因为少年的对于上一辈的反叛,后来羼杂了对于初生的爱情的承诺,后来是执念,后来是坚持某种不同的生活,后来是某种哲学,某种为了更加热爱大地而必须生活在树上的哲学。他是柯希莫,树上的男爵,属于人类之一,没有什么不同。虽然看起来他甚至进化成了一只猴子,最后连遗体都攀上热气球升入天空,然而事实上他只是追求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的丰富而独特的生活。男爵是勇敢的挑战者,他提前承认生活是有意义的,是有某种固执值得坚守的,他做到了。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四):若是此 也是彼

卡尔维诺在写 分成两半的子爵时,按照传统理解,这是一个从不完整追求完整的过程,是一篇极力诉说为了完整而努力文章。然而非然,从布局、态度、到字里行间,我们都看到了他没有一味的否认恶的半边和赞颂善的,他甚至把大多数篇幅用来讲述不完整的种种,那种完整的美、不完整的痛苦、不完整的思考一切、不完整的爱恨、不完整的与不完整的社会交织,甚至冲破了肤浅完整的的意义。卡老爹仿佛在诉说在认同了追求完整的普世价值的同时,又提出了经历、体验、感悟这种不完整甚至比修成正果更为有趣。
同样的手法,作者在讲述树上的男爵时,表面看 架构与主旨再说一种非正常非传统追求独立价值与原则的生活方式。并从正面给予其肯定。但其实不然,卡老爹处处在描述 树上的趣味生活却可以与正常人的生活方式相仿,从衣食住行、友谊、爱情、社交活动、精神活动、政治构想、并付出实践,更甚,他成为了英雄、得到了普世价值的尊重。以此来突出,这样异类的独立价值不但没有被传统价值所排挤,反而被理解以及包容。这种没有绝对的独与众的世界观念,又为我们寻找自我吃了一颗定心丸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五):如果你也爱漫游人间


  卡尔维诺的这一部文集共收录了三个故事:《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以及《不存在的骑士》。如果你也爱漫游人间,对中世纪欧洲的骑士风格有着不可自拔的痴迷和爱恋,那么卡尔维诺的这部文集,一定适合你充满游侠色彩和成人式童话的心。
  
  羞愧的说,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接触的卡氏作品。喜爱在浩瀚书海潜游的我,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发现,作家往往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特征,如标签一般打在字里行间,如泰戈尔偏向哲思、深刻、清新的意境美,他的作品集里往往交织着树木与花朵、河水与土地的自然气息;雨果则偏向人性深处的悲情美,从《笑面人》、《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雨果总在最卑贱污秽的地方涤荡出人性纯粹的光芒,在极致的美与丑之中孕育催人泪下的果实。新近去世的马尔克斯,则用笔尖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魔幻主义文学之风。此外还有万篇风格都说教的简•奥斯丁、主角人品恒久美的狄更斯……
  
  作家往往有自己不可磨灭的文字特征,以至于我们一看到某部作品,就会想到这是来自某某作家的手迹。遑论那些消失在时间中不值一提的作品,光是现代能数得出名号的作家,许多人都有着自己固定的风格。当你喜爱一个作家时,往往无法连续读他的多部作品。因为任何人都无法不断的吃同一种菜,通常它们只是换了盘子。
  
  此时,若你想要一种阅读感观上的惊喜,卡尔维诺绝对会给你一次阅读上的视觉盛宴。
  
  
  异想天开,收放自如,如果要我评价,恐怕孤陋的我就只能暂时想起这两个评语。卡尔维诺是少有的能把三个故事都讲的风格迥异的作家。在这部《我们的祖先》文集里,作者讲述了三个中世纪故事,《分成两半的子爵》是异想童话风,讲故事的是个孩子,俏皮又鬼灵精的带我们经历他舅舅的人生奇遇,仿佛一次爱丽丝漫游奇境;《树上的男爵》则有哲学意味,主人公柯西莫经历从儿童迈向成人世界的变化,在半童趣半哲理的风格中,走向一个辛巴达式人物的人生传奇;《不存在的骑士》则完全脱离儿童走向成人世界,我们几乎能听到卡尔维诺在那副空铠甲里的低声嘲笑——嘘,你们无知又可笑的成人啊!你们的世界里,虚无的阿季卢尔福比真实的军官们反而更负责任,代表圣洁的圣杯骑士在森林里生活的可笑又骄奢淫逸,举止端庄高雅的贵妇人(苏格兰王后和普丽希拉)其实放荡淫逸,”未婚生子”的流亡公主到最后原来是个贞洁处女。多么可笑啊,连最后那个讲故事的温柔修女也要一跃而起变作睡遍军中男的骁勇女武将。
  
  看到这里,我们只能说,卡尔维诺你赢了。你跳脱又无情,可爱又可恨,笔笔玩笑,笔笔认真。我们几乎能听见每一个句子里浪漫的意大利舞曲,比起拖沓苍白的俄罗斯文风,你始终是一桌丰盛而且始终变幻莫测的意大利美食宴飨。
  
  看到本书的一半时,我已经将卡尔维诺列入”稚子崇拜的作家终身排行榜"。我一向自认为看书比吃饭还挑剔,但是谁叫这个意大利男人的魅力深深擭住我的心呢?
  
  如果你也爱漫游人间,纵享趣事离奇,那么这本书,安静地躺在你枕边的书,务必请小心翻阅,因为一不留神,你可能会从床单和羽绒枕头间滑落,滑进一个高山大海遍布意大利风情的幻想世界。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六):大爱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喜欢他得人来我的QQ文学群聊 227315119
伊泰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小说家)于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圣地亚哥的一个名叫拉斯维加斯的小镇。父亲原是意大利圣莱莫人,后定居古巴,是个出色的园艺师;母亲是撒丁岛人,植物学家,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故乡的怀念。 1925年卡尔维诺刚满2岁,全家就迁回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他们住的那幢别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试验站,又是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因此,卡尔维诺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七):认识世界的角度

卡尔维诺在《我们的祖先》的后记当中写到,“你们既然是随心所欲解释这三个故事的行家里手,就不应该被此刻我对它们的诞生所做的证言所束缚。”最近着手胡乱涂写些许书评和影评的时候,时常为自己的智商感觉到着急,偶尔思虑过多,觉得未免太于刻意,偶尔却又为自己没能看出作者的意图而灰心丧气,到最后,看到卡尔维诺的这句话的时候才恍然大悟,也许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并不需要一个唯一的答案,统一的解读,你能从中解读出多少,以怎样的角度解读都是种运气,除非是过于谬误让人无法忍受了。
在作者,文本,读者和世界的关系当中,彼此间是联系却又是隔阂的,就像无法被完全恰当转述的历史一般,每一层转化都在加深彼此之间的距离,只是这种距离却又是相互依存的,并非那么天马行空。也许当文本被作者创作完毕的时候,它便以独立出来了,它依附于作者的创意,却又在字里行间当中自我独立出来,读者可以从中发发现某些甚至作者本身并未在意的创意,这种新的发现可能是刻意的,也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总归,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依赖于作者,由此读者在这样的自我理解当中开始面对自己脑中的世界。作者的创作和解读只是一种认识世界的途径和角度,但偶然性和随意性却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各种角度的挣扎和宣泄构造了非议,却更加真实。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捏造事实,而是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始终把握着一条尽可能准确的线,我们可能沿着线的边缘捉襟见肘地游走,却不会偏离太多,否则,那不过是一种荒谬罢了。卡尔维诺接着说道,“我希望它被看成是现代人的祖先家系图,在其中的每一张脸上有我们身边人们的某些特征,你们的,我自己的。”
《我们的祖先》是那种让我看到过后觉得惊奇,眼前一亮却又意犹未尽的小说,也是独一无二的。相比于之前我看到的《宇宙奇趣全集》,《我们的祖先》当中的三篇小说的文字有种轻灵和简洁的美感,即使译本为人所诟病,但我似乎已能从译本当中读出意大利原文的节奏和美感。在写卡尔维诺的文章当中,王小波曾经提及,卡尔维诺《新千年备忘录》演讲稿当中的题目,其中位居第一位的就是轻逸这个词,或许这才是最为准确地对卡尔维诺的文字的描述,轻灵和飘逸。在描写这三篇小说的过程当中,我在这样的文字下始终感觉到的是,一个冷静的叙述者,像以上帝的角度在描写。卡尔维诺在后记当中写道,“我无意特别支持某一种文学观念,也不想进行道德讽喻,或者狭义的政治讽喻,从来都不。”也许这是在这样的态度底下,卡尔维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文字,在当中有无数真真假假的幻想,可能有无尽的意象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意味,可以给人以无限空间进行遐想和解读。
《分成两半的子爵》写于1951年,在后记当中,卡尔维诺自己这样写道,“于是,我怀着对自己和对一切都感到厌烦的情绪,作为个人消遣,开始写《分成两半的子爵》。”战后的生活制造了空窗,那些散乱的生活成为过去之后,一切重归平淡,再也找不到那些能向你讲述非凡生活的人,生活正在变得无趣,缺少想象力,社会正在结构化,逐渐死板,卡尔维诺在眼见如此的时候,既不想将这一切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只能从自己的心中开始是寻找突破口,文字对他来说就是种宣泄,一种主动地面对消极无趣现实的战斗,向其中注入“活力,颂扬,野性,简约风格,强烈的乐观主义”。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额的,自我敌对的,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这就是我有意置放于故事中的思想道德核心。”善与恶就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对立,那样不可调和,被炮弹轰成两半的子爵一半成为了善的化身,一半却成了恶的化身。邪恶的子爵坐享城堡,可以随心所欲,肆意妄为,放火,伤人,无所不及,但善良的子爵却只能栖居在山洞当中,衣衫褴褛地为人们行善。这是对立的两面,是各自的不完整,最后,终于在一次为爱情的决斗后他们得以重新融合。可是就像小说当中说的,“但是很明显,一个完整的子爵不足以使世界变得完整。”现代人的分裂同样并不止于善与恶那样简单粗暴,对立的两面并无法清楚地定义现代人的思想。如果说在小说当中,只能以善与恶这样直线式的简单对立来凸显现代性在人性上造成的缺憾的话,那么现实生活当中的网状式的善恶交织才是真正的复杂。
卡尔维诺在序言当中也写道“《分成两半的子爵》讨论了缺憾,偏颇,人性的匮乏”,冷战的空气在冷凝,它是一种对立,一种分裂,人们处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正在寻找自己的出路,极化的思维正在压抑和锻造新的人格,人们变得惶恐不安,似乎头顶正笼罩着一朵如影随形的乌云跟踪着,随时有可能降下一场倾盆大雨。人们仍在各种思潮当中寻找答案,百废待兴的战后生活,也在蕴蓄各种可能,或好或坏,可是人们却无法经由简单对立的思绪去了解和选择。善与恶之间以一种复杂的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人们拥有了更多,却也改变了更多,人性在这当中扭曲,彷徨,徘徊没有出路。善与恶只是一种简单的归类,我们还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时善时恶,非善非恶,或善或恶。人性是一种复杂的缺失。
大多数人都认为《树上的男爵》是《我们的祖先》当中最为出色的小说,它是最长的,也是结构最完整的。因为不愿吃姐姐所抄的蜗牛,柯西莫一怒之下爬上了树便终身没有再下来过。他在树上生活,吃饭,睡觉,洗澡,读书,做爱,就像在地上的人一样,只是他又和地上的人完全不一样。书中写到“想要看清楚地上的人,就应该和地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看起来就像是一种自指矛盾的简单的解决方法,但是当他被以类似童话和寓言的方式诠释出来的时候,却是那样具有说服力。
卡尔维诺在后记当中写到,“《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在这当中,蕴含了卡尔维诺对可欲的自由的期待。男爵终其一生不曾再碰触过地面,甚至直到他老去,死去。男爵的执着让他已和树木化为一体,他从一个树枝跃向两一个树枝,就像如履平地般自然,几十年的经历和坚持已使不肯再同大地妥协,因此他错过了自己的妻子,也因此他只能一直在树上等待着薇我拉,最后却不得不失去她。对于他来说,树上是他的原则,他的生活,他的一切,大地已成了禁区,不可触碰。
柯西莫终其一生都在做着和正常人完全不一样的事情,树上原本是他叛逆后的逃避,却成了他的支柱。当现实生活的恐怖和威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唯一能做的也许是逃离到它无法触及的地方,在那个地方更好地看清楚它。但是,柯西莫又并非简单地隐居和逃离,他仍旧和地上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参与到地上的生活当中去。他不回家,但是在他母亲生病死去的时候仍旧忧心忡忡地关注,他需要利用地上的水来洗澡,引用,他深爱着地上的薇我拉,近乎疯狂,他甚至引领了反抗,打击了侵略军,最后见到了拿破仑。卡尔维诺写到,他不愿让柯西莫成为一个从人际关系,社会,政治等中脱逃的人,那样太肤浅和无聊了。卡尔维诺创造了这样的一个人物,“他始终认为,为了与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是与他人相疏离,他在生命的每时每刻都顽固的为自己和为他人坚持那种不方便的特立独行和离群索居。这就是他作为诗人,探险者,革命者的志趣。”
相比于前两部小说,《不存在的骑士》更显得奇异,一具盔甲下靠着意志力支持的一个无人,到最后因为误解,他消失了,他以为自己的骑士的名称是有误的,是自己本不该得到的。灵魂和意志的重量远甚于那堆沉重的盔甲,于是灵魂和意志不见了,人消失了,只留下了世间的盔甲。卡尔维诺在序言当中写到,“老实说,虽然在3个故事中,《不存在的骑士》的时空乍看之下和现世的距离最为遥远,可是我却认为这个故事也最深切触及我们当前的处境。”
我们当前的处境是如何的呢?当时的冷战,现在的复杂的全球关系。意志和灵魂到底该在这当中寻找怎样的支持,才能让自己不在外部世界的冷酷之下崩溃,消失?如果我们找不到自己生存下来的绝对性意义,那么更可能在这个世界当中迷失,就像不存在的骑士一样,他失去了自己一开始存在的原因,他以为他的骑士名义是虚假的,那么他便不值得存在,于是他消失了。身处现实生活扑腾的我们亦复如是,日复一日无聊的生活正在消磨许多意义,机械化,结构化正在侵蚀人类原本的精神生活,我们到底该在这样的威胁下继续自己的生活?我们能心安理得地置之不理吗?
我们到底在该如何在生活当中塑造自己,塑造自己的命运?我们的身体作为皮囊为我们提供了面对世界的表面,但只有根植在内心的关于意志,关于灵魂,关于我们的精神才是我们真正面对世界的途径。具体的物质的东西面对虚幻的精神的东西,他们同样是种对立,在这种对立当中我们在寻找自我,我们迟早必须抛弃自己桎梏自己的表面,关心自己的内心生活,惟其如此,我们方得以在世界当中寻找到一条自己的道路。
卡尔维诺说,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往自由的三个阶段。在《不存在的骑士》当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当中》追求完整,在《树上的男爵》当中通过矢志不移地追求个人努力来达到非个人主义的完整。这是卡尔维诺提供给我们的认识世界的角度。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八):《不存在的骑士》的神话叙述

  《不存在的骑士》在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中一篇。主体故事:法兰克王国军队中的一名英武骑士阿季卢尔福,穿一身雪白铮亮的盔甲。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身体与盔甲连为一体,是一个“不存在的骑士”。 这位不存在的骑士是一名模范军人,不知疲倦、忠于职守,但又是大家一致公认的讨厌的家伙。他又对存在的人的肉体和本能心怀妒忌。阿季卢尔福擅长一种精密性的练习:计算。他时刻在寻找面对实在的东西,并且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与之对抗,只有这样,他才能保持一种肯定的自我意识。
   在骑士的传奇故事中,穿插了女骑士布拉达曼泰的跟踪以及钟情的拉姆巴尔多对布拉达曼泰的追赶,还有托里斯蒙多寻找圣杯骑士的经历这些更小的叙事线索。故事的末尾,阿季卢尔福和他的马夫为寻找一个女人的贞操证据开始险象环生的旅行,以此捍卫骑士的尊严。而寻找的结果使骑士大为失望,从此消失,“如同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
   小说选取了骑士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身份,表达尊严、责任、权力、等级的看法。军人的天职是战斗和撕杀。而战争又是什么呢?是一场巨大无比的游戏,征服是这一游戏的法则,也是骑士生存的依据。当战士“想到超过这种游戏规则之外的东西时,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恐惧”,这种恐惧令人无可遁逃。
  小说写战争的进程。一开始是战争双方的互相谩骂,由于操着不同的语言,互相听懂就成了最要紧的事情。战争进入到这一阶段,通译就上场了。通译仗着会用两种语言骂“婊子养的”总会成为战争的幸存者,而语言的误用与交流的阻塞往往造成更大的伤亡。最后是进攻,没有了史诗般的宏大场面,也不存在血肉横飞与英雄气概,战争中的个人贪生怕死,战争场景荒诞不经,无聊至极。
   战争不是撕杀,捡东西便成了一场大的争夺战。小说描述各种扒光死尸的技巧,写抢来的东西在营地与营地之间转来转去,战争成了物品在人们手中的旅行,物品在倒手过程中成为越来越旧的破烂货。小说调侃战争的无意义:战争不会有输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回失去意义,人们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打仗,人们的所作所为 “与青蛙的呱呱乱叫和从水里跳到岸上,从岸上跳到水里的举动有着相同的意义和性质……”。
  小说的特色在于把现实的主题放入历史神话的叙述当中,作品具有浓重的隐喻色彩。加拿大人文学者、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在他的文学、文化演讲集《现代百年》中,引入了 “神话叙述”的概念,他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是: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由思想、意象、信仰、认识、假设、忧虑以及希望组成的结构,它是被那个时代所认可的用来表现对于人的境况和命运的看法。我把这样的结构称为“神话叙述”,其组成单位就是“神话”。神话在这个意义上,指的是人对他自身的关注的一种表现,他在万事万物的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他与社会、与上帝是个什么样的关系,他最早的本源是什么,最终的命运又如何,不仅关于他个人,还包括整个人类等等。而神话叙述则是一种人类关怀,,我们对自身的关怀的产物,它永远从一个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去观察世界。
  “神话叙述”是一种由人类关怀所建立起来的结构,它从人类希望和恐惧的角度去把握人类的境况。从根本上说,诺斯洛普•弗莱所从事的神话—原型批评其核心是神话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侧重于文学的批评的社会语境,沿着这一思路,读者不难找到文本叙述中的神话轮廓。比如,在《不存在的骑士》中,骑士托里斯蒙多打探自己身世的经历,就明显带有古希腊俄狄甫斯神话的影子。
  而小说的故事主体又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史诗《疯狂的奥兰多》大致可以对照。《疯狂的奥兰多》写了东方公主安杰丽嘉乘混乱出逃,罗兰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他经历各种惊险神奇的遭遇,从牧人处得知,心上人已嫁给回教勇士梅多罗,痛苦和绝望使他发疯。骑士阿斯托夫游历地府、天堂、月球,在月球的一道峡谷里捡到罗兰丧失的理智,带回给罗兰,让他恢复正常。还写了查理大帝及骑士对回教徒的战争,另一骑士鲁杰罗会同回教徒女战士博拉达曼提的恋爱圆满成功的故事。这首史诗借用中世纪流行的骑士传奇题材,却不是英雄救美的程式化的骑士爱情,而是普通的男女之爱,是刻骨铭心的爱,是对女性美的疯狂追逐。这里就已经用了嘲讽的态度看待骑士,以挪揄的口气描述骑士的冒险活动,骑士身份在这里只是掩护的外衣。
  弗莱(Northrop Frye)的原型批评,他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其演变规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弗莱强调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都应着眼于其中互相关联的因素,“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为此,就不能把每部作品孤立起来看,而要把它置于整个文学关系中,从宏观上把文学视为一体。”从卡尔维诺的童话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开始,我们可以找到他从意大利乃至整个西方的神话史中汲取的想象力的营养。正如《看不见的骑士》和《疯狂的奥兰多》尽管从两个故事的主题上我们看不到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主人公的形象上找到卡尔维诺从传统童话中得到的借鉴和启示。但卡尔维诺并没有拘于传统神话的框架之内进行发挥,他所关注的是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本质的问题。他所赋予这位不存在的骑士的,正是现代人机器化了的象征。“人们与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担负的职能已经融为一体了,麻木的、下意识地从事着社会为自己安排好的工作,从而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社会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化的,始终与主体自我相冲突的社会畸形社会。德国思想家;弗洛姆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始终与人性相冲突”,迄今为止的社会都没有达到“健全的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压抑了真正的人性,以至人至今仍未成为“真正的人”。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个体自我则成了一种没有最终所指的能指的位移和置换。福柯在《词与物》的序言中指出“人只不过是新近的一个发明创造,一个还不到两个世纪的形象,是我们的知识中的一个新的折皱,一旦这种知识发现一种新的形式,他就又会重新消失”。在此意义上,卡尔维诺通过对传统神话中人物形象的借鉴,以对荒谬情景中遭受惨痛异化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揭示,宣告了现代人“自我的分裂与破碎”。
    在小说人物形象方面对传统进行了借鉴之外,我们可以从《不存在的骑士》小说的情节构造上找出卡尔维诺所受到的欧洲古典文学传统的影响及其对文学传统的重新阐释,即后现代的隐喻和反讽。作为一个后现代作家中的标志性人物,在卡尔维诺的小说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许多作者对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人物形象的后现代主义方式的戏仿和反讽。在《不存在的骑士》中,卡尔维诺对于“圣杯骑士”的描写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圣杯骑士是以一群对基督和亚瑟王忠诚而自身非常纯洁的年轻人的形象出现的。在这些传说中,圣杯骑士被塑造成为纯洁无瑕且对基督忠诚无比的一群最优秀的战士。但是,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人们却看到了一群在看似高尚的事业中失去自我人格,被现实异化的乌合之众。对他们的第一次出场,卡尔维诺用的是间接的描写,当朗巴尔多和托里斯蒙多在谈到“荣誉”是否真的存在时,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幸免吗?”“也许有,但不在这里。”“谁呢?在哪儿?”“圣杯骑士。”“他们在哪儿?”“在苏格兰的森林里。”“你见过他们?”“没有。”“你怎么知道他们的?”“我知道。”
    一段简单的对话,直接对圣杯骑士的正义性提出质疑。作品更重要价值体现在它的文学艺术性本身——探索出一种讨论现代文明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是反讽。就卡尔维诺的早期创作而论,在小说形式的探索上还不具备后期某些作品的先锋性和实验性质,小说从总体上看上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叙述模式,充满传奇和童话色彩,在叙述中穿插对哲理的思考,作品出众之处在于它极具智慧水平的想象和运用反讽技巧的精湛程度。对这些技巧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学语言和结构的特性。
   我们的祖先——在沉重的历史感背后是关于现代文明的隐喻,同样也可看作是对文学的隐喻。在文学领域之内,反讽的程度取决于每个时代文明所具有的容量。我们不禁要想,在曾经荒芜的大地,文学生命何以为继?卡尔维诺曾说,“一页书的价值只存在于它被翻到的时候,而后来的生活定会翻遍和翻乱这本书上的每一页。”我们注定也会变成后代的祖先,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正如世代积淀下来的人类文明一样,将直接指向我们的未来。当新世纪即将来临,读者和评论者都在忙于未来文学品质的定位的时候,我想,小说中的一句话应对我们有所启发:
   “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九):我们的祖先

  《分成两半的子爵》:梅达尔多子爵在战场上被炮弹分为两半,正好是善的一半与恶的一半。于是故事就此展开。
  地球分着白天与黑暗,人类社会也有着黑与白,而人性则是善良与丑恶。两者互相矛盾但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可是人们总是希望世上的人是善良的,总是喜欢白的。可是真正的完全的善良又是好的吗?
  恶的子爵确实让人讨厌害怕,他真是无恶不作。当善的子爵来到之时,人们曾经欢欣鼓舞。可是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发觉善的子爵也许和恶的子爵一样令人难以忍受。
  原来主创造人性的真善美以假恶丑都不是凭空捏造的,都是有意义的,纯粹的恶和纯粹的善带来的都不是美好,只有两者结合起来,让人性抑制恶,追求善,只有这样怕才是真正的完美人性。结尾处恶的与善的子爵又结为一体了,生活又开始正常继续了。
  《树上的男爵》:这是三部曲中我最喜欢的一部,虽然我几乎无法如何形容我的感受。“也许一样的人与事,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就有不同的感受”比较贴切吧。
  柯希莫男爵小时候爬上了树,从此他决定不下来了,就这样度过了他的一生。
  其实从叙述过程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人的一生。但仅仅是树上的一生就已经不同寻常。正常的叙述线索与不正常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使得作品本身拥有无法评说的韵味。
  柯希莫男爵在树上的生活本身拥有什么东西吗?可以理解为追求自由吗?也许,甚至连最后柯希莫男爵也是在天空中失踪的。如果这是自由可真自由到底了。可是真的吗?也许仅仅是作者的游戏(不是玩,只是形式突破)之作。总之是一本非非常常有意思的作品。
  《不存在的骑士》:祖先们又升级了,前两部好歹还是人,虽然一生活在树上和分成两半。但比起不存在的骑士来说依旧算正常。
  阿季卢尔福骑士究竟是什么?他最后究竟怎么了?真是难以理解。我在想,为什么卡尔维诺会把这三部曲称为《我们的祖先》。难道是想说:原来我们的祖先就是这种“鸟”样子(坏的说法)。或者我们的祖先原来是这个样子(好的说法)。但其实本质一样。真令人难解。
  此故事本身采用欧洲古老骑士小说的样子,不仅有查理曼大帝,还有圣杯骑士团。不过描写的口吻可真有意思,真是意味深长。其实他们也都是“我们的祖先”吧。
  出色的作品,有意思的内涵,杰出的卡尔维诺。

  《卡尔维诺文集(第三卷)》读后感(十):无以伦比

     博尔赫斯在自己的迷宫里探索着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让我们的生命就有着无数个出口和进口。博尔赫斯在自己建造的天堂和地狱里完成着自己以及更多人的灵魂。卡尔维诺不愧是上世纪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用他的话说,选了“有点不正常的人”作为叙述的角度,从而觉得有点“异化”的感觉。在《我们的祖先》中,《分成两半的子爵》说的是“分裂”,《树上的男爵》说的是“距离”,《不存在的骑士》讲的是“存在”。卡尔维诺打碎炼狱里链条重塑着自己。在《不存在的骑士》最后,小说的作者听到门外的敲门声响起,是她笔下的人物在门外呼唤她。
      2009年年底的深夜,我似乎听见了门外有人轻轻的敲门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