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花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花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1 22:3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花凋经典读后感10篇

  《花凋》是一本由张爱玲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41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6-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凋》读后感(一):郑家姊妹会被定调以"女结婚员",她们以为如何提升她们做为"女结婚员"的"价值"

       郑家姊妹和白流苏都是生长在遗老遗少的家庭之中,他们的家族在旧时代还算是名门望族,但如今已经败落;这种家庭眷恋旧时代的荣光、但又是在新时代中格外无能的一群人;他们的思想退步、落伍,是被时代抛弃到角落里的人;他们认为女子外出干活、抛头露面,就是败坏了家庭的名声——好像家族已经落魄到要女子外出做事的地步。所以既然女子不能外出干活,那就不能自食其力,年少时由家里养着,到了结婚嫁人的年纪,便是要找上一个好人家、把自己给嫁掉。因此郑家姊妹和白流苏会被定调以“女结婚员”。
       郑家姊妹的“川嫦她痴心想等爹有了钱,送她进大学,好好地玩两年,从容地找个合式的人。等爹有钱……非得有很多的钱,多得满了出来,才肯花在女儿的学费上——女儿的大学文凭原是最狂妄的奢侈品。”
       郑川嫦想象着取得大学文凭就能把她结婚的资本增加,有更好的价钱被嫁出去,以便能找到一个更好的经济依靠,自己的下半生就有了着落。

  《花凋》读后感(二):迷恋花凋里的张爱玲

流言化开,花亦凋谢!
“我一直喜欢下午的阳光。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会有转机,相信命运宽容美好。”张爱玲于是说。可是,当下午的阳光落下去,月光洒下窗棂,这一切还是如烟般过去了!
唯有道一声: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都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的有了生命,只钻进你的心里去。读别的书,你可能会知道道理,增加智慧,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字,你才是快乐的,即使是那具有悲剧意味的《半生缘》也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其世俗得如此精致,却是除她之外别无他人可比。她是一个善于将生活艺术化,而将艺术生活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在待人穿衣上均是我行我素、孤高孤标的;她在文字里和读者拉家常,但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视她的内心;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年后,又会在美国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会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哗与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是在上海的孤岛上成名的,其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怨女》等等,都是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对人物心里的把握令人惊异,而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的文坛也是极其罕见的。
中学时代的张爱玲已经被视为天才,并且早在1939年,小学的的时候写下的《天才梦》就已将自己的才思和个性展露的无遗。
她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以外,我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癖缺点,世人可以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总之而言,在现实社会里,她自认为她是一个废物。可事实上,张爱玲并不是这样的,她不会的只是物质生活的琐碎,她在精神的活动里。却又是超长活泼和开朗的,她懂得怎样去看“七月流云”,听苏格兰的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的公共汽车上伸手去摘颤抖的树叶,在没有与人交流的场合,充满了生命的欢欣。可是,她却说,她一天都不能克服这种咬噬的小烦恼,她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我想,张爱玲的精神世界不是外向的,是内敛的;不是功利的,而是审美的;不是习惯的,而是超常的,这一切使她具有一个作家所需要的气质与才能,能够体会到别人体会不到的事物的精妙,写出深深地烙在自己个性印痕的文字来。
看到这里,或许我们会以为张爱玲的理性还是多于感性的,那么我们就真的错了,纵观其一生,或许是这样的,可是,她的性格中却聚集着很多一大堆矛盾。童年父母的离异的阴影,不和平的年代或许有影响,可是,使她的感性得到最大触发的却是她遇到了胡兰成,他们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却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的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只因为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就是因为一个“懂得”,或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一个懂我的人,如果寻得到,我幸!若寻不得,我命!
遇见了胡兰成,张爱玲的所有故事便盛开了。在张爱玲送给他的玉照的背面题的字:在你的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可是我的心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或许,爱情的天平从来都不会平衡。胡兰成终还是不懂珍惜她、背弃了她,在她之后又有了小周、范秀美等。在战后,人民的反日高潮如昔,全力扑捉汉奸的时候,胡兰成潜回了温州,又有了他的温柔乡。当张爱玲得到消息,千里迢迢找到他时,他对她的爱也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有能力改变什么,只是告诉他,她自将萎谢。然而,自此以后,凋谢的还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才思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使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那那般凄美的文字。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
他们相识在1944年,分手在1947年,只是短短的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便真是萎谢了!
也许,一个女子最大的悲哀,不是自私、多情、野蛮任性,而是偏执地爱上了一个不懂珍惜自己的人。可是,生于这个世上,又有哪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1995年的中秋夜,曾经瞩目中国文坛的才女张爱玲猝死于洛杉矶的一个公寓里,享年75岁。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寂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又浮出水面,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一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荒凉与无尽的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回望过去,越光辉的成就也就越凄凉。
或许吧,她亦一朵不开花的花,尚未学会绽放,便已凋谢。而在人生将要完结的时候,但那时,你不想画上句号也难。而她,便成了我心坎上的那朵花,孤独而冷艳的盛开。而有些事,有些人就真的回不去了!

  《花凋》读后感(三):做老子的姨太太都养不起,她吃苹果.

川嫦是个老实又善良女孩子,在姐妹们里受到欺骗愚弄,穿她们剩下来的破衣服,异口同声的说旧的比较合适她.有一个觉得自己连姨太太都养不起,自己的女儿还吃苹果万分委屈的老子,川嫦还一心幻想,这个老子能出钱让自己上大学.张爱玲评说,这是最奢侈的妄想,其实真的,这也只有外人才看得清,更何况这个老实又有点脾气身处其中不自觉的女孩子
其实也不要说什么封建社会,现代社会了,任何时候人都是优先考虑自己的欲望,千万不要觉的父母的亲情一定是无边无际的,那其实是很脆弱的东西,滥用了父母的亲情,结果会让你目瞪口呆.不然,到了最后,再有同情心的人,会如川嫦的母亲那样,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私房钱,让川嫦自己去和那位不知道算是怎样关系的医生去请求帮助.川嫦真的是要羞的找个地缝钻进去了.后来的自杀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
花凋,其实讲的是一个老实女孩微弱的欲望,在周围更为强大的欲望下消亡的过程.应了那句俗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花凋》读后感(四):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川嫦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段话:川嫦是一个稀有的美丽的女孩子。。。十九岁毕业于宏济女中,二十岁死于肺病。。。爱音乐,爱静,爱父母。。无限的爱,无限的惋惜。。。回忆上的一朵花,永生的玫瑰。。安息吧,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 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孩子,姊妹之间存在竞争,在别人面前她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每个人戴着虚伪的面具,父母只想着把她们早点嫁出去。直到她遇见了章云藩。他是个医生,一开始两个人相处的还挺好。一切都挺顺利。直到川嫦的突然病倒,她讨厌章云藩那套应付病人的说辞,冷冰冰的,让人心寒。一句我会等你的,让她又重燃了希望。慢慢的,川嫦的病越来越严重,而章云藩有了新的女朋友病入膏肓的川嫦,见男友的现任女友,他特别想见一见这个人有什么特别的,“见这人容貌平常,嗔怪她的情人如此没有眼光,曾经沧海难为水,怎么选了这么一个次等角色,对于前头的人是一种侮辱。”知自己如今形容枯槁,便把她前年拍的一张照片预先叫人找了出来压在方桌的玻璃下。把她的小女人心思表现的淋漓尽致他的父母不愿意再为她的生命买单了,而她想起了他新女朋友的种种暗示,他放弃了。这时候她发现她是个拖累,是世界的拖累。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世界是孤独的,她把这份孤独带进了坟墓。。。

  《花凋》读后感(五):疼

无法睡觉,疼痛到达每一个神经末梢。

扭曲着,恣意在身体里叫嚣着乱行。

生命就是一场虚妄。

于是连疼痛都可以以这样具体的形象,在混沌中被感知。

这样疼痛,生不如死。

疼到想要呕吐。

明明是夏天,却觉得很冷。

蜷缩在一起,只有用力的哭泣,才能稍稍缓解。

“对不起。”眼泪随着这句从咬紧的牙关溢出来的话,一起滚落。

意识模糊,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说对不起,也不知道在对谁说。好像是在对疼痛本身说的,我想要丢弃它,于是觉得它很可怜,可是我终于无法承担。

想起高一一整年大姨妈都没有来。那时候妈妈快急疯了,带我去看医生,中药西药。

一直很讨厌吃药,总有一种在服慢性毒药的错觉。

在我吃激素的第七天,它回来找我了。从此以后,一次比一次疼的更撕心裂肺

疼得我都开始憎恨了,憎恨那些远离痛苦的生命。

好像我的一年三百六五天,几乎都被各种疼占满。

我已经开始有些厌倦这个残破的躯壳了。

头疼,像要裂开一样。

好多次头疼到沾不了枕头睡不着觉。

胃疼,痉挛般的痛。

好多次走在路上都不得不蹲在原地,站不起来。

想起最近一次生病,病的力气四散,仿佛五脏六腑都要被吐出来了。一个人躺在寝室的床上。没有脱衣服,穿着羽绒服,盖了厚厚的两床被子,还是觉得冷。

从骨髓里发出的冷。冷的让人万念俱灰

摸着脖子,寂静的能够感到血液在血管季汩汩流动的声音,突然自嘲得笑了,觉得自己就像个怪物。

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黑的彻底,我连起身开灯都没力气。

只有窗外的雨声,始终如一

一个千里之外的好友和我说:生病了要多喝热水啊。

我说好。

因为我不想要她担心,可是我连凉水都没有喝,因为我根本没有力气站起来。

觉得自己可能就这样死了,无声无息,谁都不会知道。

从那时候开始害怕一个人,很害怕。

后来被一个朋友拖去医院,他去挂号的时候,我等在原地。旁边有个小孩子在哭,然后我缓缓蹲在墙角,抱住自己,把头埋在膝盖里,也开始嚎啕大哭。

因为我真的很怕疼,因为哭对我而言,是稍微能缓解疼痛的方法,因为我很想哭。

那一刻无比清晰的认识到,你的疼痛,别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张爱玲说:笑,便全世界同你一起笑;哭,便你独自哭。

自始至终,我们都只有自己而已。

为什么啊?

人活着怎么有那么多疼痛呢,不想继续了。

真的太疼了。

  《花凋》读后感(六):病态的川嫦,是暗处的你我

郑川嫦是张笔下人物中我最喜欢的女性。

懦弱安静敏感自卑,却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气质。平凡而不聪明,又不懂得争抢,像角落里落灰的旧洋娃娃。

从小生在父亲脾气坏而好面子、姐姐们又有美貌又会争抢的环境里,她可算得上是不被疼爱关心的角色,穿姐姐们不要的旧衣服,好看的衣服会被抢走,强行被“适合朴素无华的衣服”。

此段描写高明之处在于张冷静地对川嫦的境遇表示出的不平,只言片语都值得细细把玩一番。

川嫦唯一开始发光的时候是要嫁人时,家里开始重视她的存在。也只有此时,她真正是舞台上聚光灯下的小公主,可以有真正的发言权。

如所有平凡女孩脱单前,会反复比较眼前人的好与不好,非常希望自己在此人面前美好无缺,川嫦在内心一阵阵纠结,一阵阵不安的期待。这时候的她,很有少女感,是安静浮动的活水面。

怎会想到自己本来平淡无奇的生命里横亘一条障碍呢?她病了。在发现自己世界的太阳会消失后,川嫦变得茫然。

病的久了,便成了别人的拖累。

她不仅生了肺病,还成了骨痨。家人的对待让她油然生出一种多余感。

后来,章云藩也找了别的女人过与川嫦无关的生活,这个本来会让她变成主角的男人心理上已经彻底离开了。

川嫦开始责怪自己。思来想去,惆怅久了,变得抑郁消极,甚至可能得了抑郁症。

张的几段读起来很凄美的文字,看似不过是川嫦顾影自怜的伤感,其实是她内心窒息前的痛苦纠缠。

明明昨日她脸上挂笑,心中温暖,今日却会立即陷入你坠着我我坠着你往下沉的疲态。

  《花凋》读后感(七):花凋书评

这篇小说淡淡地笼罩着一种压抑,笔法细腻,一针见血。川嫦的家庭带给她的原生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她的心理没有强大到抵御对爱情、婚姻的不安。一家人吃饭时,川嫦父母又激烈地吵起来,郑夫人悲悲戚戚地说起郑先生对她不好。云藩倒没怎么在意,还安慰着。之后川嫦三番几次试探云藩是不是不高兴,可见她非常担忧这个男人不喜欢她的家庭环境,至少她自己肯定是不喜欢的。还有一点是郑先生对于这个女儿的态度,不怎么看重,认为她的婚姻大事花很多钱,后面她得病了郑先生的那种吝啬,不愿意买西药充分暴露了他的冷酷。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云藩找个胖的女人,实在是因为看病人看多了,还是笑着说。完全就没有考虑自己女儿的感受,实在是让人看着气愤又心寒。心理学上说,父亲对于女儿的态度决定了女儿成人后与男人交往的模式。如果父亲肯定、支持、赞美女儿,女儿在男性面前就有自信,就会自我肯定价值而不会低到尘埃里。反之则正如女主角一样,小心翼翼,要强的背后是软弱自卑。其实她和云藩的感情并没有特别深入,可以说她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爱他,但是她居然那么的在意云藩找的新女朋友什么样,最大的原因就是她那种无处安放的自尊吧。在父亲这里得不到关爱与肯定,从小又被姐姐们玩笑似的揶揄,她基本没有自我价值的认知。猛然把她抛到这么一个境地,她彻彻底底迷失了。家庭的负累,美貌的消逝,爱人的离去……她承受不了。是云藩和其他人的善意加速了她生命的逝去。如果半年眼看她病情没有好转,云藩直接告诉她不能和她在一起,也不会让她心里一直存了个幻想,最后从别人口中听到他和别人好,倒有点被背叛的意思。而且换个医生,不要让她再和这个离开她的男人接触,也许她会好的。不得不说这种情节、人物性格与命运的组合,颇为残忍。张爱玲的文字大多有这种决绝、冷艳的味道。每次拿起来看一两篇就够,看多了心就一下子凉透了。

  《花凋》读后感(八):满腹悲伤无处可叹

川嫦虽然得了肺病,但并不是死于肺病。她的死是由于自我颓丧,自我毁灭。这种人生态度一点点地将希望腐蚀,将自信一点点地击垮,生命之光渐渐微弱直到扑灭也就是川嫦的生命走到尽头之时。她是一朵平凡的小花,开在艳丽的花丛中,离绿草最近可又常常被忽视。花丛外围着的一圈圈绿草踮起脚尖瞻望花丛中的花朵,对于平凡的小花漠不关心。她所处的那个圈子,流行嫁个好郎君,然后一辈子享福。而资历平平的她与圈里的人比起来似乎看不到任何希望,连她的父母都觉得她是个只跌不涨的股票,一单赔本的买卖。当川嫦被诊断出得了不治之症后,父母的冷漠让人发指!恨不得一脚踢到西天,落得一身轻!这就是封建旧社会的价值观,婚姻观,人生观让人背脊发凉的地方。而川嫦的自甘堕落也是旧时代妇女思想的一个缩影,是迂腐社会的一个侧面素描。你处在那个环境之下,只能怪自己没有出众的姿色,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能够嫁给家底丰厚的如意郎君。不能怪社会一点不是。不能说是社会逼死你的,要说是自己上辈子没有修好!

  《花凋》读后感(九):花凋

故事,从一个打造精致的坟墓说起,打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了女主角,最终是早早逝去,正如鲜花凋零,唯有余香?甚至突然想不起她的名字……川娥与章云番的爱情,描写的很少,只是最终女主角在爱情与病魔的双重刺激下死去。作为家中的四女,下头又有一个幼小的弟弟,她从来都不是受宠的那个。渺小。一直都是在姐姐们的“压迫”下,做一个本本分分,打扮十分素净的乖孩子。正如文中所说,在这样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家庭,本来就已经拮据不堪,外加子女甚多,孩子们从小便练就了竞争的水平,乃至刻薄与不择手段。郑先生,作为一家之主,却完全没有当家的习惯,仍然孩子气,仍然一掷千金,于是家底差不多被他弄了个干净;郑太太,作为掌家的,却也只能尽一个妇人该做的。为这个家庭奔波劳累,偶尔也会发发牢骚,整体而言感觉是无奈而辛苦。只是认识有限,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限,终于早就了这样一个不那么和谐的家庭和这些不那么懂事的孩子们。或许就如她所说:遇人不淑吧。更多的还是在封建下一个妇女生存之艰难:或者去做交际花,或者去当家庭主妇,“无才便是德”,有德却几乎无用。只能是长长智慧,让自己不那么沦落吧?郑太太的几个女儿,不能当女店员,女打字员,只能当“女结婚员”。似乎,结婚,就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川娥在姐姐们相继出嫁后才终于落的个机会让自己打扮的漂亮点,最终也是去相亲。对章云番的感情由最初的讨厌变为钟情,只可惜好景不长,一对确定了的情侣就因为川娥换了肺病久久不好,日渐消瘦。即便是章云番曾低低的告诉他:我等着你的。在两年之后,终于也是另有新欢,而另外一个女子较之比较嚣张跋扈,从内心来说,我是更倾向于川娥的。只是在那样的环境,个性的不坚定也只是让她成为一个可怜人,这样眼巴巴的看着章云番与另外一个女人在一起,自己的身子骨日渐单薄不堪,她恨极了自己这病怏怏的身骨却无能为力。结局,淡淡的凄凉。本来预想她可能受不了这样的煎熬而自杀,终于她还是撑到病死。爱情,在那样的处境中,滋生不了多少罢。都只是似乎为了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责任,而组建家庭。并没有那么多:非你莫属。人随事迁。好在现在的社会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主权,让这样的悲剧可以少上演。旧时代的女性……真的是很艰难。说是女人是最纯真的,却也是最易受影响的。究竟是水做的。

  《花凋》读后感(十):君看花时花已凋

芸芸众生,谁才是读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花飞过秋千去”的有缘人。那痛,就好似《白头吟》里卓文君的哀叹;那悲,亦如《花凋》里川娥的挣扎。
    生在一个还不错的家庭,拥有着美丽的容貌,一切都在家人的安排下温顺的生活着。这样的川娥被外人羡慕着,好像拥有着世间所有的美好与宁静。可能只有她自己才讨厌这样的自己。生活早已按照父母的要求制定好,总是穿着姐姐剩下的衣服,连爱情的归宿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与一个刚回国的医生在一起。这一切的一切她都全接受,这所有的所有她都没拒绝。其实,她是可怜的,是悲哀的。川娥可怜在甚至都没有机会像席慕容那样轻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她就像一朵花般那样美丽,同时也像一朵花般那样娇弱,娇弱得失去了反抗的勇气。
       好在章云藩是真心爱她的。他,真的对她,很好。慢慢地,川娥也爱上了云藩。缘分,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合适,他们真的很幸福。似乎这世间,只有他们的爱是纯洁的。每次结伴出游,云藩都羞涩地签着她的手,从未拥抱过、亲吻过,但是他们心中却清楚地知道彼此都深爱着对方,那爱深入骨髓,深切到不忍让自己去玷污。对未来的婚后生活抱着满满幻想与期待的川娥,仿佛仅仅只是在梦中,都会满足地微微一笑。
     然而,良辰美景奈何天,她始终躲不过命运的安排。中秋节后的川娥突然得了肺病。身子烧了许久,都不见好转。整天待在床上的她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云藩来她家为她检查身体,这一点点独处的时间在川娥眼里显得十分珍贵。过了两年,川娥吃的药越来越贵,越来越多,可病情却幷没有好转。渐渐地,川娥的父亲放弃了,他不再拿钱为她买药。连父亲都放弃了自己,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悲哀,仿佛自己只是可有可无的工具。慢慢地,川娥也倦了。此时的她更像失去灯芯的灯塔,没有了对未来的渴望。直到一次检查后云藩对她说的那句“我总是等着你的”点燃了她的希望。我想那一刻的她,心里一定是感慨万千,激动得在心里落下泪来。原来,他从不曾嫌弃她瘦削的病体;原来,他依然爱慕她苍白的容颜;原来,他一直都在原地等待。就算生命就到此处终止,也足够了。因为,就算自己都抛弃了自己,他还是会隐身守候。川娥开始燃起了对生命的渴望,仿佛第一次那么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其实,每个人都这样,都明白自己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强的。我们不得不受折磨,我们的身体总有一天会老去,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坚强地用血肉呵护着血肉。
    那段时间的川娥身体好转了很多,却影影绰绰地仿佛知道云藩另有了人。的确,他有了新女朋友。没过多久,云藩就带着余美增来看望川娥。看到美增的那一刻,她那颗满是疤痕的心仿佛被撕裂了,疼痛地失去了知觉。川娥自觉热气上升,手心烧得难受,只能塞在枕头套里冰着它。那句“我总是等着你的”现在听来该是多么讽刺。那句绚烂了整个生命的话语就这样被涂抹失去光泽。最后的最后,只能在心底里重复默念“我们的爱情终究还是枯萎了,正如自己一天天凋落。可是,云藩啊,你还是要幸福。”
 生命纵然能生出飞舞的翅膀,却无法飞越命运的屏障,无法飞越死亡。川娥终究逃不过死亡的命运,无论如何挣扎。时光如琥珀,泪一点一滴被反锁。云藩带来的伤害,只能凭着时间去治愈,可悲的是,时间对川娥来说,也是像爱情一样的奢侈品。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川娥正值亭亭玉立的年纪,本该不忧亦不惧的等待着命中注定的爱情。可是无缘的人儿却从不曾属于她。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人生的路总要一个人走完,只能把欢笑留给别人,悲伤留给自己。哪怕是一段被安排好的人生,也会不可预知地充满痛苦与悲哀。
     人生就像一树一树的花开,无论开得如何得娇艳欲滴、芳香沁脾,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凋零的命运,甚至没有人惋惜、哀悼。
    绚烂的一生终究落幕,悲伤的只有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花凋经典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