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想你了,爸爸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想你了,爸爸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17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想你了,爸爸经典读后感10篇

  《我想你了,爸爸》是一本由平平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想你了,爸爸》读后感(一):用画笔记录普通人的亲情(转引自《新京报》的书评)

  “十一年前,爸爸病了,之后他的智商变得和三岁小孩儿一样。有趣的是,他还会唱歌,但是只会两首,一首是《东方红》,和他年轻时的岁月连着,另外一首,是《小燕子》,这是我四五岁时,他教会我唱的。那些年我常常逗他玩,管他要零花钱,他就还是和我小时候一样,把手伸向胸前衬衫的口袋里想掏钱给我,可他不知道,他穿的不再是衬衫了,没有口袋,也没有钱,我还会常常假装说自己生病了,他都会表情严肃地伸出手摸摸我的额头,看看是不是在发烧。疾病很强大,但它没有打败父爱的本能。”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女孩,她叫平平,也是绘本的作者。在父亲离世之后,出于对父亲的想念,平平通过“书信”的形式,模拟了一次与离世父亲的对话,她以自己的“画”与“话”表达了对父亲的不舍与追念,更写了自己的“成长之痛”。来自天堂的父亲的回信,则讲述了爸爸一生的故事,以及他对女儿的不得不“放手”时的鼓励信任。这个离别的故事,既有一个女孩的成长体验,也有父辈对于理想爱情友谊以及生活思考

  □书评人 小熊

  父亲的离世让平平倍加想念,她选择拿起画笔,用书信的方式向父亲诉衷肠,信从儿时时光开始讲起。蹲在地上拿着小木棍儿一边画画一边焦急等待即将出差归来的父亲的小女孩,让我一下子也回到自己的儿时光阴,很多年前时的自己在每个放学后的傍晚,蹲在奶奶家阳台栏杆的缝隙间,只是默默等远处出现父亲的身影,然后看着远处的黑点一点点变大,再然后跑去大门口把门锁打开,那是非常幸福甜蜜的等待。

  然后我和平平都长大了,就像平平在书里说“我要离开了,我有点儿抱歉……离开你们,来到人群中间。”“外面的人好多,他们大都低着头匆匆赶路。”在和不同的人相遇的过程里,我们追逐自己认为的美好,只有发现美好无法永续时,才会想起回过头问爸爸一句“为什么?”或是说一句“爸爸,我常常想不清楚什么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然后偶然记起,儿时一路跑向父亲的自己,好像跑向自己的整个世界

  一个人的童年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平平给出的答案是“当你最亲的人真正离开的时候。”大概是不甘于父亲的失智与离世,在《我想你了,爸爸》中,平平不仅仅给父亲写信,也描绘出父亲从天堂给自己写信的场景。和平平一样,父亲的信也从女儿的童年开始讲起,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的女儿,一路教女儿认识各种生物的父亲,一下又把我的思绪带回自己的童年时光……

  然而时光就像不停转动的自行车轮,当小女孩不再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时,父亲才惊醒,彼此共度的美丽时光已经被远远甩在了不能倒回的过去。从什么时候起,父女的位置进行了交换?蹲在地上等父亲的小女孩变成了黄昏里年轻的背影,“脚步坚定,愈走愈远,渐渐模糊。他(父亲)在等待,等待她消失在路口前的回头一瞥,可是那个年轻人并没有。”在他心里,她永远都是那个第一天去上幼儿园怯生生抓着自己衣角不肯放开的小女孩;但他也害怕,当她有一天回头寻找,自己已经垂垂老矣,再也站不起来。

  在书的结尾,平平安置了一个甜蜜的结局,让自己和父亲在宇宙最初的源头重新相遇。然后互相道别,“再见爸爸,我想你……”“再见平平,愿你幸福。”而现实里的我自己,似乎还来得及迈着大步向前走的时候,偶尔也转身回到父亲的身边,重温童年的美好时光。

  发表于《新京报》2014年7月5日

  《我想你了,爸爸》读后感(二):我好挂念你

  “其实,那和年龄无关,当你最亲的人真正离开的时候,你的童年,就也要同他一起离去了。”

  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作者本人,在父亲离世后,承载着伤悲,在绘本中模拟父亲的口吻,与他互动对话,阴阳两隔,空间交错,写的是父女之间的对白,更是对已逝父亲的追念。这是一本像老电影一样的绘本,泛黄的照片,陈旧的记忆只言片语却字字诛心的旁白带着我们一遍一遍回忆坐着的往事,19岁那年平平的爸爸患老年痴呆,曾经保护平平的天使翅膀已经开始苍老,背伛偻,转了个圈,换孩子保护这个曾经宽厚的为她遮风挡雨的肩膀。绘本通过萍萍写给爸爸的信,爸爸写给平平的信,娓娓道来生活中的小事,成长中的迷茫无助。是一封封写给天堂的信,也是写给童年的信。

  这是一本让人潸然泪下的绘本,作者清华美院的美术功底,给我们呈现初鲜活的画面,书中平平说即使到最后爸爸的智商不及三岁小孩,他却还像以前一样本能的爱着我,人群中拉着我的手,不会放开。

  龙应台曾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少时年少气盛拼了力气想要从父母身边挣脱,读懂爱时却已追不上双亲鬓角斑白的速度。

  绘本的最后附赠给读者一个小信封,可以把想说的写在上面,作者期望我们能够对家人大方表达感情

  “爸爸 我想你了,坐在桌边的你还在喝着小酒看着新闻吗,家里养的鹦鹉还听话吗,天气变冷了吗要记得添衣啊,好想还能像小时候靠在你身边,和你悄悄说一句,爸爸,我好挂念你。“

  《我想你了,爸爸》读后感(三):思念的故事《我想你了,爸爸》

  思念的故事《我想你了,爸爸》

  看过许多本爸爸写女儿的书,却是第一次看女儿写爸爸。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都肯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可是孩子长大以后,却很少能够回报自己的父母。好像孩子很无情,不过想一想,他们还有自己的孩子要付出,也就释然了。所以遇到对自己父母特别好的孩子,我们都会感觉很羡慕。

  这本书是一本绘本,女儿平平在清华美院毕业,专职画画,里面画得不错。当然和美丽的图画相比,更美丽的是里面的故事。平平的父亲去世了,于是平平想起自己的小时候,想起小时候的爸爸如何关心照顾自己。巨大的失落,触发了这一本书。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思念,思念自己的父亲,思念自己的童年。

  这本书就是她写给自己父亲的一封信,也是写给自己童年的一封信。所以用的是第一人称我,写给的是父亲,书里面称为你。我想看了这封信,最受感动的,肯定是天下所有的父亲,因为所有的父亲都同样爱着自己的孩子,都渴望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能够给自己写一封这样的信。可惜我们没有等到,平平的爸爸也没有等到。因为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们总是觉得有无穷无尽时间,手边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可是忽然之间我们的父母就 离开了我们,往往都是失去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后悔

  幸好平平肯亡羊补牢,画出了这一封寄往天堂的信,也让我们这些还在人间的父亲,收到了这封充满了爱的信。感谢平平,也感谢平平的父亲。

  绘本有很多种,这本绘本让我想起了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感很强。平平小时候在农村,爸爸总出差,于是平平总喜欢去路口等爸爸,爸爸回来就会高高的抱起平平,平平就是爸爸的耳朵边讲那讲不完的悄悄话。

  书里面的画面都是七十年代,想来平平现在也应该和我年龄差不多吧,也应该有了自己的孩子,也许有了孩子以后,才更能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我想着本书应该是女儿送给父亲的一份最好的礼物,可惜我的父亲也离开了我,而我的女儿才初中毕业还不懂得这份感情。不过我还是把这本书送给了她,让她知道有这样一个父亲很爱自己的女儿。她的女儿长大了,父亲却去世了,然后女儿送给了父亲这样一份礼物。

  《我想你了,爸爸》读后感(四):思念成画记忆成文

  我一直都觉得,这社会人心浮动,急功近利,人们工作忙碌不停,急着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然后奴隶般地在还房贷、还车贷、教育孩子中过完此生,每每想到此,年龄越来越大的我对于成家立业便心生惧怕。父亲的一次次催逼更是让我火冒三丈,每一次的对话都是以和平开始,以战争结束。读了这本画集,难免心生感概。

  说母亲话题很多,对母亲的爱也较容易表达,但对父亲的爱,在我们懂事后似乎就很少表达。记得我写过不止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虽说有关父亲的文章也写过,但也只是停留在写过,书面上的。生活中,鲜少与父亲沟通感情,聊得最多的竟然是国家大事!然后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我的终身大事。

  说的次数多了,父亲知道我会不厌烦,但他似乎对于“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个道理很是熟稔,虽说他因为受教育水平不高的限制,不一定知道罗马是什么,但他一定知道如何才能控制他眼前的这匹不听话的“小马”。无论以什么话题开始了谈话,结束的时候必然会是结婚的话题,而我也在与父亲的一次次对话中摸清了他的路数,总在他还未达到“罗马”前先春风得意马蹄疾,得得得的就跑开了,剩他一个人在那喝酒。

  有一句话一直萦绕在耳边:子欲孝而亲不在。我与父亲是相同的性格,所以每遇事常常是各执己见,很难统一,无论是国家大事的看法,还是家庭琐事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难免会起争执。父亲是个好面子的人,而我却对面子这种虚无无用的东西看得不值一文,于是常常与父亲发生口角,甚至大战。事后想想常常后悔,母亲也常对我说,你对你爸不要吼,这一个家都是他在操持。

  对于向来内敛的中国人来说,要当着父母的面表达感情是件很难为情的事。彼此的爱常常都是放在心里,或通过行动来表示。作者通过自己的优势,把与父亲之间的点滴画出来,一画胜过千言万语。也勾起我与父亲的诸多往事。

  最令我动容的不是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与爱,而是父亲在逝后对女儿的关心与疼爱,舐犊情深可怜天下父母心。读到此处时,我会不由想起与父亲之间一直以来的不友好。其实我也不想,但每次遇事还是会由着性子来。看到平平与爸爸之间难得的父女情,心生羡慕。如果两代之间没有任何隔膜与摩擦,是不是就是一个幸福完美的家庭。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世间,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人与外界的关系,都在分分合合中过完此生。夫妻之间常说,先走的那个人最幸福。因为留下来的多么孤单,还有对逝者的思念,没有人陪他走完最后一程。而对一个家庭来说,有三痛不可避免,幼年失父,中年丧偶,老年失子。这三件事,虽说没有发生在我的家庭身上,但我却感同身受。因我见了太多家庭的离散悲欢。我能体会作者失去至亲的感受,因我失去过亲人

  人的这一生,都是在不断遇见,又不断失散的过程,无论生死,皆是如此。我们报答、怀念逝者的最好方式不是每日的祭奠,而是努力过好我们的余生。中国人常信人有来世,死后亦会进入另一个世界,于是才有了许多的鬼怪神佛,天地人三界。单从人性上说,这给了我们更多地对逝者怀念和祭奠的空间与想象。

  如果有一天,你想念你已经去世的亲人,你会怎么办?是墓前一束鲜花一段思念,还是坟前一串纸钱两行热泪?抑或是如作者般用画笔勾勒日渐模糊的画面给它以永恒存在的空间,用文字记录过去的回忆和思念?

  《我想你了,爸爸》读后感(五):相信的本身就是美丽

  文/李小丢

  如果有人问起,一个人的童年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相同的是,那个答案一定是疼痛的。《我想你了,爸爸》的作者平平说:“其实,那和年龄无关,当你最亲的人真正离开的时候,你的童年,就也要同他一起离去了。”是啊,就算伤口会愈合,思念会转淡,可是,无忧无虑快乐时光却也永远离你而去。从此之后,欢笑中也沾染了苦涩,笑过之后,更生出怅然若失迷惘

  “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有多么珍贵。我6岁那年,从小最疼爱我的姑妈因为尿毒症过世了。之后很多年,我晚上睡觉都不敢关灯,一到打雷下雨的时候就会想哭,到了陌生的地方,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心中就会涌上一股酸涩难言的痛楚。我不是没有安全感,而是,太害怕会失去了。我至今记得,临终前的姑妈紧紧抓着我爸爸的手,让他好好照顾我表姐时的情景。我生怕有一天,我也会成为那个被托付出去的孩子,这些忧虑,也使得我早早地告别了童年时代,就像平平一样。

  当平平失去父亲的时候,这个一直在父亲宽厚肩膀的庇护下幸福成长的女孩儿一夜长大了,她只能一个人来面对未来的成长之路,而在这段时间里,其实她心中不但有痛苦、思念、遗憾,也有怨恨。这种怨恨是无法用理智去控制的,如果父亲还在,那就只是不讲道理的撒娇罢了,可是父亲不在了,那些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惑和迷茫,那些不知是对是错的选择,都只能一个人咬着牙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下去。那时候,怨恨就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为什么,为什么你不能在我身边,如果你足够爱我,不是能够拥有可以战胜一切的力量吗?为什么你没有?”

  只有当她终于走出了成长的泥沼,开始回望自己来时路的时候,她才有可能放下不能原谅父亲不在身边的执念。中间隔着长长的十一年的时光,当年的少女如今已经真正地成熟了,她看着照片里比现在的自己还要年轻的父亲,发现其实父亲不能再同自己分享成长经历的遗憾,就和她不能分享父亲的青春岁月是一样的。她开始慢慢意识到,这种遗憾是可以弥补的,父亲曾经对她讲过年轻时的经历,自己其实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向父亲诉说这些年来她遇见的人和事,而父亲,也必然会以某种方式和自己沟通。她相信一定会的,也一定可以的,而这种相信的本身就是美丽的。

  所以,这本书是一本思念之书,更是一本相信之书,相信心中那个重要的人能听得见,也必然会有所回应。有人用信件传递这种相信,有人用焚香默祷传递这种相信,而平平用画画来传递这种相信。“有人说,世界上第一个想要画画的人是因为亲人逝去。他非常想念,还想再见到他,所以就按照回忆,把他的模样刻在岩壁上。今天,我也用这样的方式,来记住你。”

  积攒了十余年的思念与爱,最终化为温暖的画面和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倾泻而出:“难道成长就是面对真实后,要去克制对美好的想象吗?是不是只有克制后剩下的那些美好,才会像水晶般不仅仅可以发出柔美的光,内在也是强韧的?”这是多么温柔的爱啊,就算我们经历了再多的疲累伤痛,面对自己最在乎的人,还是只想对他说这些美好的句子,不是吗?

  而天堂里的爸爸,也给平平寄来了回信:“我今天刚把翅膀清洗完,还没来得及吹干,就收到了你的来信……”在信中,爸爸对平平的困惑,无论是关于理想还是关于爱情,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温柔的回应,两代人的书信往返,恍如一个柔软的梦境一般,使人沉醉,使人叹息。

  这是我读过的最为特别的关于两代人的书,因为爸爸的回应来自于平平自己的想象。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嘲笑平平的幻想,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思念一直持续,我们爱的那个人就会一直住在我们的心里,陪我们一起长大,就像他们从来没离开过一样。

  (本文已发表于《新商报》)

  《我想你了,爸爸》读后感(六):永恒的父亲

  两年前,曾经读过荷兰作者麦克度朵的《父亲与女儿》,以离别开始的故事,简单却情感深沉,那些似水流年里的至亲至爱,永不褪色,永生难忘,而让观者忍不住泪水直流,后来这部绘本被改编为同名动画短片,获得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与麦克度朵的《父亲与女儿》风格相似,平平在《爸爸,我想你了》也采用了电影镜头的叙述手法,氧化退色照片的色调,以及旧时光的怀念情感,一一辅陈,风格朴实却真挚。翻阅之中,不断勾起了自己强烈想念爸爸的心情,眼泪不断涌上来。

  平平的绘本,文字不多,但句句内敛克制,通透感悟如同已历经沧桑。平平曾是一个无比幸福的孩子,有疼爱她的爸爸妈妈,但在十九岁时,她的爸爸得了一种怪病,智商变得像小孩子一样。不太爱交流,但会唱两首歌,一首《东方红》,一首《小燕子》。和平平的谈话很少了,但有时还依稀认得出平平。当平平问他要零花钱时,还和小时候一样,把手伸向胸前衬衫的口袋里掏钱给她。甚至平平假装生病时,爸爸也会表情严肃地伸出手摸摸额头,看看是不是在发烧。随着平平的渐渐长大,爸爸越来越衰老,也越来越像小孩子。父亲和孩子就如同两条交叉的线,也渐行渐远。平平有时有很多话想和爸爸说,就开始画画。一直到三十一岁,平平的爸爸去世了。失去了世界上最疼爱她的人的平平,将这些年来,想对爸爸说的话,都凝结在这本《爸爸,我想你了》画面和文字中,留给我们痛彻心扉的感人。我不想多说什么,平平的心事全在这些画里了,而这种思念,我们都懂。

  龙应台曾在《目送》里,写过父亲的伤逝,母亲的衰老,儿子的离别,也写那些不舍和情感上的幽微:“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

  追不上父亲远去的脚步,也常恨时光流逝的无情,尤其是远离父母身边,常年不得相见的我们这些外地务工的异乡人。家,温暖而诱惑,又让人无比依恋。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而我们大多如今天南海北,又不得不背井离乡,不得在父母跟前,愧疚。而能呆在父母身边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孩子啊,且当珍惜。时光都到哪儿去了?常回家看看吧。

  《我想你了,爸爸》读后感(七):时间,只能改变那些原本就不够坚固的东西

  11年前,平平19岁,她的爸爸病了,智商变得和3岁小孩儿一样。疾病也让爸爸再也无法行走,必须依靠轮椅和拐杖。有趣的是,在平平假装说自己生病了,他都会表情严肃地伸出手摸摸女儿的额头,看看是不是在发烧。他可能忘记了很多事情,但那份深沉的父爱埋得很深,成为了一种本能。平平30岁时,父亲去世了。

  这11年,平平从青春期的迷茫到逐步融入社会,在人海中寻找着自己的同类,苦闷于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永续,却不能与爸爸分享成长的故事。因为爸爸就像麦田的稻草人,他微笑着站在风中,却是一个纹丝不动的稻草人,只能悲哀地看着孩子的脸上失去了童年时的笑容。平平说:“他不能再同我分享成长的故事了,就和我不能分享他的过去一样。”

  平平所画的,所写的,是我们这代人的感受,孩童时期的仰视父亲,觉得爸爸特高大;少年时期逐渐疏离,对父亲某些行为看不惯;青年时期离开家、独自面对陌生的城市和人生的无奈,恋爱和工作,直到最终渴望回到家庭,终于在流逝的遗憾中懂得珍惜和感恩。在这段路程中,我们其实鲜有机会走进父亲的内心;而我们的父辈,他们那一代承受了不少苦难,勤勉、克己、隐忍,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他们的快乐和理想、眼泪和痛苦并不轻易示人……他们守着你,就像小王子守着玫瑰花,直至疾病和死亡纷至沓来。

  我们可曾想过,如今鬓角染霜的他们也曾同学少年?

  平平在序言中写道:“爸爸去世后,我在家整理他以前的照片,偶然翻到一张早年间他和朋友一起在海里挽起裤腿,搭着彼此肩膀的黑白合影,他看上去只有十七八岁,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得多,眼神充满光彩,扬着下巴,歪起脑袋,摆出一幅对世界很不屑的样子。照片早已泛黄,照片的背面,是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工工整整的,是爸爸的笔迹。他原来也曾那样年轻,那个年轻的爸爸和我认识的爸爸,一点都不像一个人,忽然间我发现,和爸爸一起三十年,我竟好像从来没关心过他的人生,他经历过什么,他在想些什么。”

  平平向读者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父亲吗?”由此,这本温暖的父女之书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更为开阔的境界。

  过去的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他们经历了什么呢?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时间飞快,树叶黄了又绿了,当我们的感觉逐渐变得迟钝,像动物似地应对季节冷暖,加衣或减衣……血浓于水的亲情,精简到一年寥寥数次的回家……我们必须承认,父母的脸现在是什么样子了,已经记不太清了,更何况是他们的过去呢?我们得到了他们一生的滋养,又有多少人去端详过父辈?

  出生于八零年代的我们也开始感叹时间去哪儿了。二十出头,我们懵懵懂懂地奔向一个未知的方向,转眼就到了而立之年,青春逝去,理想还在前方,而我们反应那么迟钝,转头看时惊觉父母的头发花白,似乎一下子老了。

  现实中,时间将一切变成不可更改的往事,灵魂却在身体里渴望回头,静静地回望昨日。如果时间倒转,我们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父亲又会对我说些什么呢?《我想你了,爸爸》充满了时间流逝的遗憾,女儿对父亲,父亲对女儿、对妻子、对朋友,都表达了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平淡的文字,平淡的对话,是的,这种最真实的人生底色,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父女俩这场迟到的对话,是在作者的想象中完成的。平平给离世的父亲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自己成长中面对爱情、理想、朋友时的选择和疑问,又“自编自导”地收到了一封来自父亲的回信。在爸爸的回信中,叙述者(女儿)换位置爸爸的视角,产生了处于虚构世界以内的某种角度和目光,非常自然地将父亲经历的时代和情境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通信中,他们就像老朋友一样交谈着。也许在父亲生前,他们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在父亲的回信中,一种已经陌生了的,却深刻、持续的心酸、温暖与感恩弥漫在心间,心绪在平静下泛起了止不住的波澜。父亲用他一贯的方式,用他一生的行动回答了女儿的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从记事起,就对自己“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充满自豪感,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历经岁月,他们承受了太多的国家与社会发展变革所带来的震荡,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尝了个遍,如今,他们即将或已经步入六旬了。平平的父亲回望自己的人生,将一些片段讲给女儿听,选择了书本、理想、爱情、友情和亲情,来跟女儿分享、感受什么最值得珍惜;他用柔曼的轻纱掩盖了自己的委屈、病痛和遭遇的不公。历经困难的父辈,也许比后来人更勇敢、坚强、沉着和宽容,他们把身上那种空前绝后的热情融在了为国家忘我工作、为小家无私奉献、为朋友热心助力的行动中,认真得有点过分,天真得有点过分。

  平平爸爸的世界有点太过单纯。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爱情?大半个世纪的人生,似乎都在脚下三尺之间。路走着走着,心等着等着,只要你足够的善良真挚,再稍有那么一点敏感,幸福就会像阵风儿似的来到你的身边。现实残酷,哪有这么简单?在爸爸“回忆”自己人生的时候,没有沮丧,没有绝望,没有愤怒,甚至没有抱怨,只是有一些遗憾,大的历史隐在了小家庭的背后,淡淡的忧伤中是持续的积极的向上的能量。

  平平说:“我的爸爸是个很普通的爸爸,我的意图,其实不是要通过爸爸告诉我而告诉读者,该去怎样过生活。这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爸爸能够解决的问题。我其实想说的是一种怀念跟遗憾,就是爸爸和女儿错过的那种遗憾,因为怀念爸爸,所以希望多了解,认识他,也是因为以前他在的时候,因为年龄和背景的差异,我们也从未这样好好的沟通过。我反而想突出的是一种差异,一种遗憾。再者,他其实虽然在话语上没有通过道理回答我,但是他说的事情,说的经历,都是在他实实在在立场上的一种行动和事实的回答。”

  女儿眼中的父亲,他的形象是随着女儿的成长和阅历的增加,逐渐充实丰满起来的。其实爸爸一直都是那个样子的,只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判断标准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爸爸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记忆里的他,是英姿勃发的,看看那张年轻时的照片;是宽厚的,挽住了他的臂弯,就像挽住了全世界;是博学的,路旁的小花小草,全叫得出名字;是温情的,严厉的,忙碌的……当他年老了,岁月的车轮终究轰轰烈烈地碾过去了,留下不可磨灭的沟壑。爸爸带给女儿的光芒、力量和温暖,却是此生都无法磨灭的。

  天底下大多数的父亲,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女幸福。父爱深沉得像一口井,不必掺杂任何矫情或煽情,与“戏剧性”与“传奇故事”无关,这种质朴与诚恳、开朗与坚忍、简单与平和,也许就是平平父亲留给她的最深刻的印象吧?

  有人说:“死人活在活人的回忆中”,在平平的笔下,爸爸似又重生了一般,天国与人间的通道被打开了,他跟女儿说了他自己最想说的故事,与女儿相约在蓝天、大海和夜阑人静时的星光下相见,不安的心最终获得一种平静。

  只是,别等到离别后,才写信。珍惜当下才是生命的真意。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的父亲,他们渐渐地老了;也献给享受着父爱、渴求着父爱、希望了解父亲的年轻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我想你了,爸爸》读后感(八):跨越时空的父女情

  文/考拉小巫

  平平的这本彩绘,可能是除了几米的绘本之外,我读过的最感人的一本。泪点低的我,从十五页开始流泪,一直到结尾。

  绘本的作者平平在十一年前发现自己的父亲得了一种病,这种病不但导致父亲的智商退回到了三岁小孩儿的水平,而且使得父亲的身体和精神的种种机能都变得十分有限。在接下来的十一年里,平平从十九岁长成三十岁,虽然父亲还在,但他却已经无法与女儿共同分享她在成长之路上的一切酸甜苦辣。直到平平三十岁时,父亲离世了,他与她便永远地错过了彼此。这本精致的绘本讲述的,便是父亲离世之后的故事。由于父女二人在爸爸生前时一次又一次的错过,平平便选择在父亲离世后,用书信的方式与天堂的他进行一次对话。

  在平平写给父亲的书信中,她真情地回忆了父亲在她童年时期的陪伴——在家门前路口等待爸爸回家的身影,挽着爸爸脖颈时的欣喜与满足,满心好奇和崇拜地看着爸爸做着一件件伟大的事……童年快乐的时光总是显得那般短暂,转眼之间,平平长大了。长大后的平平已经没有了父亲在精神上的陪伴,于是,她选择将自己对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种种困惑写在给父亲的书信里。其中一句最为戳中我泪点的话是“爸爸,我常常想不清楚什么样的生活是我想要的”,书页上用细腻的笔触画着蒙上双眼的平平孤独一人站在荒凉的芦苇地里的样子。读到这里时,我闭上双眼,仿佛看到画作里的场面成了真,看到平平在冷风中孤独地站立着,静静地等待着,但四周除了芦苇随着轻风摇摆摩挲时发出的响声外,便是一片空荡的静——她永远也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回音了。一个人的童年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平平说:“当你最亲的人真正离开的时候……”

  正当我以为平平再也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回音时,翻到绘本的下一页,却赫然看到“爸爸写给平平的信”的字样。“平平,我很好,你好吗?……你大概以为来信爸爸会收不到吧,但是怎么会呢?我今天刚把翅膀清洗完,还没来得及吹干,就收到了你的来信,迫不及待地拆开来”。书页上用清晰的笔触画着天使般模样的爸爸坐在云朵之上,正在顽皮地用吹风机吹干自己的翅膀。原来,平平以爸爸的口吻,给自己回复了一封信。读到这里,彻底泪奔,但此时却是欣慰的泪水。在父亲的回信中,他回忆起了更多平平小时候的故事,作者提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我自己的童年中,让我想起了我爸爸在童年时对我的陪伴。

  由于平平一直都因为没能参与父亲的过去而感到遗憾,于是在平平想象中的父亲的回信中,他满足了她的渴望,与她一起分享了他的过去。画作里勾勒着父亲年轻时俊俏的面庞,安静地讲述着当年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模样,以及对平平妈妈浓浓的爱意与思念。由于父亲的疾病,很多想做的事再也没有机会去做,很多想见的人也从此迷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除了悔恨之外,只有无奈。爸爸说“平平,时光残酷,催人衰老,我们能做的,只有珍惜。”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父亲终于还是离她而去了。可是,就像书里所说的那样,平平不必难过,因为父女二人并非越离越远。即便父亲的躯体已经离去,但他的爱却会长存,并时时刻刻地陪伴在平平的身边,无论她在哪里。

  整个绘本的画风简约浪漫,笔触细腻有佳,朴素的文字句句直抵人心。在这唯美的画作和动人的文字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平平对父亲的思念和依恋,以及她想要诉说的那份遗憾,更能想象到平平的父亲对她的关爱和牵挂。读完此书之后,我又做了一些搜索,惊喜地发现平平已经幸福地升为人母。我想,现在作为母亲的她,一定更能深刻地体会父亲对她的爱吧。

  读罢此书,最大的感触就是要珍惜当下生命中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人生垂暮,才想起俯拾朝花。人生只有一次,希望未来尽量少留遗憾。谨以此文,献给全天下的父母,祝愿身体康健,幸福平安。

  (本文已发表于《北京晨报》。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作为商业用途的请豆邮征询,谢谢。)

  ----------------------

  个人简介:

  @考拉小巫

  80后,畅销书作者,专栏作者,自由撰稿人。畅销书《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考拉小巫的留学成长日记》出版以来畅销至今,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临床心理咨询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USTL)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专攻精神健康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伊甸园字幕组前任影组组长,爱好电影、字幕翻/听译、旅行、读书、美食、摄影及写作,曾参与字幕制作的电影和美剧包括《越狱》、《当幸福来敲门》、《憨豆先生的假期》、《加勒比海盗3》等。新浪名博“考拉小巫居”博主,博客粉丝遍布全世界21个国家117个不同地方,很多忠实粉丝已关注她的博客长达7年之久。

  《我想你了,爸爸》读后感(九):你的生命在我的想象中继续

  夫妻间有金婚、银婚、钻石婚,这些名词饱含着祝福、欣喜与羡慕,诉说着共同经历过风雨沧桑的两人缘分的长短;而同样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共存于世、彼此相伴的年份却没有特定的词汇去衡量,只有那些凄凉无比的话:爸爸(妈妈)走时,我某某岁;他们吃了一辈子苦;他们走了,突然间就觉得再也没有依靠了;要是他们还在,能享享福,该多好……尽管年长的老人去世有“喜丧”之说,可是一旦父母离世,无论他们走时有多大年龄,无论他们陪伴了自己多少年,留在子女心中的都是无尽的遗憾。也许,正是这份世人心中深深的缺憾与隐痛替代了那个本该有的名词。于是,就有了张洁在54岁时写下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有了钱穆的《八十忆双亲》,也有了平平的《我想你了,爸爸》。

  平平的爸爸离世时,她三十岁。按理说,他可以相伴女儿的少年与青年时期,分享她的友谊与爱恋,甚至可以含饴弄孙,然而他却因在女儿19岁时生病,智商回到了3岁的儿时而错过了上述的种种。错过的不止是父亲,还有平平,就如龙应台说的那样,“这世界上怎么会有十九岁的人对自己的父母感兴趣呢”,而等到忽然醒悟之时,平平却再无机会了解父亲的人生了。于是,一场虚拟的对话,两封想象中的书信就在平平的画笔之下娓娓展开。

  我本以为,平平的信会远长于父亲的,毕竟她融于笔端的所思所想都更有条件基于真实。然而,十年中的种种终究无法用一封信事无巨细地概括,于是,平平只是用如诗般的意境与笔触简单地述怀了她的友谊与爱情观,淡淡地勾勒了她关于人生与理想的困惑,她信中最多的内容还是她对父亲深深的思念,这种思念融入了她的记忆更浸润了她的每一个日常,就如父女之情天然地融于血脉之中。而面对亲人已逝留下的伤痕,这种切肤的思念之痛远远重于对交流的需要,毕竟无法交流的父亲依然是父亲,仅有孩童智商的父亲也仍是平平情感的寄托与依靠,就是这样的父亲,也会在平平逗他时下意识地去掏零花钱,也会在平平谎称病了时严肃地摸平平的额头。就如平平说的,疾病很强大,但它没有打败父爱的本能。

  而当死亡降临时,女儿的爱与思念则让那份幽深的父爱穿越了生死,在平平强大的想象空间中再度复活。父亲的回信有真实亦有浪漫,已成为天使的他在天堂中幸福地清洗吹干着翅膀,不因生死而改变丈夫与父亲身份的他永远对妻儿有着无尽的思念。他对女儿最大期许是希望她健康快乐的活着,他对妻子的爱则融入了一顿简单却亲手制得的早餐中,这些平实的细节虽为虚构,却又那样地平实、感人至深。而最最让我动容的是“父亲”对于理想的叙述,“他”说,理想成了命运的一部分;“他”说,说不清是我们选择了理想,还是我们被理想选择;“他”还说,人有权利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沉默可以藏匿纯洁的灵魂。这些无疑都是对非常岁月中的善良一种最为精准的评价!亲爱的平平,你为了追寻爸爸的过往,为了从大历史中捡拾爸爸的痕迹,为了在蛛丝马迹中拼凑出爸爸可能有过的停留与犹疑,究竟读了多少书,花了多少心思,又看了多少关于那个年代的那些人的回忆录?你错过了与父亲的交流,却因此与更多父亲的同龄人交流,也因此有了更多也更深入的思考,于是,在你的笔下,你的聆听更大于你的倾诉,虚拟的每一笔都变得那样地真实,那样地打动人心。时光是记忆的橡皮擦,爱却是岁月的留声机,只要还有一个人在,亲情就将得以继续。

  平平在书的最后说自己不够好。我却想说,平平真的足够勇敢,她有着能将心底的伤痛示人又能将伤痛转化为力量的勇敢,我想,这是父亲的爱给予了她力量,让她一路微笑,前行。

  刊于2014年7月11日《图书馆报》书评园地 A28/32版

  http://m.xhsmb.com/20140711/news_28_2.htm

  《我想你了,爸爸》读后感(十):去深深地思念一个重要的人

  这书我不知道是冲着图画打三星好,还是冲着装帧设计打四星好,注意到长评区打四星的人已经不少了,最后还是决定了打三星。毕竟,买书的话装帧设计是很重要,但内容如何才是绝对的。

  相信很多看这本书的,都是被这书的封面设计给骗过来的,我也不例外。书的确做的很漂亮,不是一般赞,纸张厚实,设计美观,细节考究。话说,甚至我在豆瓣上看介绍的时候,都还以为是本以文字内容为主的精装书,结果,也就剩了精装没差了。如果只是意外于收到的是本图多字少的图画书也无所谓,可惜,以书的内容而言,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方面,都过于追求艺术性了。这让我这个没有艺术细胞的“鄙人”实在是消受不起啊!

  比较有特色的是,该书采用了双线对接模式,从女儿对父亲,和父亲对女儿的不同角度,分别以女儿“我”寄给不在了的“爸爸”的信倾诉,和在天国的“爸爸”寄给女儿“我”抚慰所构成。文字部分不多,根本就是一首长诗,诗歌般的语言,很优美。但说真的,你文字再怎么的诗意,绘本好坏终究还是看的还是图画。再者也大概我的文化素养太低了吧,反正那些关于成长、生活、爱情、理想、责任的对人生的深刻思探讨与思索,着实是让我看的云里雾里了。

  说起来了,这书给我的最大教训就是,——干脆利落的打破了我之前,对于专业知识的盲目偏见~!话说,之前的我一直很甜很白的认为,专业学画画的科班出身,总是要比照着日漫《机器猫》的自学成才的野路子,是要强得多吧?!可惜,我错了,痛心疾首的说,这和画的是否是更有水平无关,而是和谁画的更加贴合大众的口味有关。不幸的是,显然该书作者的画作,不缺少艺术性,缺的就只是彰显自己个性的逆潮流的审美观。

  图画的风格既不是我通常会欣赏的日系美型类的那类,也没有我钟爱的水墨的淡雅,工笔的细致。比起东方的审美情调,比较欧美范儿,莫名的让我想起了《我爸爸》《我妈妈》的那两本绘本,或许是画中人物那同样的方正面孔,或许是用色同样的浓艳,或许是粗犷有力的笔触。而书中“我”和“爸爸”的大幅人物形象图画则多少令人联想起那个《造梦的雨果》里的人物形象,人物的面部的确是画的十分细致的,由此可见作者的素描功底了。画作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酷似梵高《星夜》的色彩轨迹,笔触急促有力,连续不断的充满动感的画笔跳动点染的旋涡轨迹,也不知道该归类于印象派还是后印象派的风格了。

  只能说,清华大学绘画专业毕业的作者,比起自己所擅长的植物或其他的东西,真心不是一般的不擅长画人物吔。听说大学女生爱扎堆看恐怖片,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这个经历呢,反正,大概是贞子、富江小姐留下的深刻记忆吧,就算是以“我”和“爸爸”为主的大幅画作往往也不能够幸免,该说整个书里出现的百分之99.8%以上的都是这种有着同样上翻的白眼,和相同微笑弧度的鬼娃娃一样的脸孔。话说,作者这个画的人居然没有做噩梦,反倒是我这个看的人被吓到了,这才是不科学o( ̄皿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