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

2017-12-21 21:2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生活、希望 、那个人、家

  虽然是对美好童年的无限怀念,但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似乎总朦胧着一股灰色的烟尘,是悲凉中麻木薄情的乡邻,是秋风里长满艾蒿草的后院。联想起曹文轩笔下桑桑的草房子,想起林海音笔下英子的城南旧事,同样的儿童同样的少年,呼兰河传中的鸟树虫鱼是冷色调的,感觉作者想要表达的更多是社会形态东西,颇有些鲁迅的味道,这也是那个时代作者的共性吗?

  生活、希望

  生活是什么?卖豆芽的王寡妇在平平静静地活着。当她的独子掉进河里淹死掉以后,我想这个人一生肯定破碎了,我不能推测出这个苦命的妇人是不是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占尽人生三大悲事,但人类心理防线能有多么坚固,丧父丧子还不够吗?王寡妇有些疯癫了,但她还晓得卖豆芽,只是偶尔因为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大哭一场,但哭过之后她还是要静静的活着。活着,似乎对于这个悲情的妇人更像是一种消磨,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歇斯底里。

  每个长夜,怎样面对空空的房间;每个黎明,怎样迎接美好的朝阳。生活总是需要一些希望来支撑的,当得知自己孩子溺亡的那一刻起,王妇人关于希望的那盏灯似乎已经熄灭了,传统文化里中年靠夫、老年靠子的依仗已经被风吹散了,所以这只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可怜妇人,所以她在菜被偷了之后没有去喧闹,也没有去呵责,只是哭泣,更何况除了哭泣她还能怎样。活着只是一种机械式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生活只是不敢现时去接受死亡吗?

  虽然这位生活在呼兰河旁的妇人早已化为尘土,但我希望在这个妇人走向人生终点的道路上是幸福的。希望本来就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生活还在继续,人终究不能把自己的一生全都寄托的别人或者外物身上,只要人生的诗话还没画上句点,我想生活这东西还是挺有趣的,不全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但处处风景未尝不是处处希望,活的开心一点,就好。

  家

  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最终还是被折磨死了,愚昧的善意有时候比罪恶还要恐怖,一个少女遍体鳞伤,那块脚掌下烙铁的伤疤与刺痛仿佛烙在了读者心头,怎么可以如此残忍,古代不是只有惩罚穷凶极恶的犯人才动用烙铁的酷刑吗,这是你的儿媳妇啊,动不动就打,世间怎会有如此荒缪的逻辑,世上怎会存在过如此冷漠的人。双腿是淤青的,梦魇是惊醒的。多少次我都希望善良的祖父站了出来,拯救一下这个可怜的姑娘,然而最终芸芸众生都只是一个看客,直至小团圆媳妇死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呼兰河下流过的不是小说,而是真正的、看的到、摸得着的生活。

  不想去评价世人的愚昧,我相信人心总是向善的,只是愚昧这个东西恐怖的令人难以窒息又无力反驳。人心是麻木的没有感觉了吗,还是封建迷信的东西真的拘押到了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无法继续回忆小团圆媳妇伤痛,围观的人群、滚熟的热水让我总想爆粗口!混账的社会造成混账的悲剧。只希望小团圆媳妇可以魂归那个叫做家的地方,我要回家,回自己的家。那是一个疼我、爱我、宠我的地方,有我可能不太善于表达的父亲,有我心底善良的娘亲。然而似乎故事的延续悲伤到了结局

  据说,那团圆媳妇的灵魂,也来到了东大桥下。她变成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的就到桥下哭。

  有人问她哭什么?

  她说她要回家。

  那人若说:

  “明天,我送你回去······”

  那白兔子一听,拉过自己的大耳朵来,擦擦眼泪,久不见了。

  若没有人理她,她就一哭,哭到鸡叫天明。

  小团圆媳妇最终也没有魂归故乡,她只是哭泣,余心为之凋零。

  那个人

  挺羡慕冯歪嘴子的,那个人,他成了那个人,同时他也找到了那个人。自由恋爱促成了冯歪嘴子和王大姐,他是很爱她的,即使他一无所有。她也是心里有他的,即使为世间所不容,即使住在室温零下几度的破房子里,即使盖着面布袋被人所唾弃,但是她没有怨言。冯歪嘴子是上进的,在那种情况下,他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的给她支起来一个家,他爱她,看她骨瘦如柴努力挣钱劝她吃些鸡蛋补补营养。她疼他为他缝缝补补、生儿育女。冯歪嘴子是一个乐活的人,不屑于世俗眼光,“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尽量为自己的妻儿带些好吃的。虽然最终王大姐先于全家走了一步,但我相信她就是那个呼兰河城下最幸福的女人

  生活就应该活成冯歪嘴子的模样,得一人真心,守一世承诺。乐活,何必在乎世人眼光。虽然只是个一穷二白的推磨人,冯歪嘴子做到了男人应该做的全部操守。爱自己的妻儿并为之付出,爱自己的家庭并为之奋斗,爱自己的人生并不屈不挠乐观向上。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冯歪嘴子做到了,萧红做到了,我也在为之前进。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寻常

  从前读过一点萧红散文,现在借来这本读一读,想多了解她一些。读完再评。 茅盾写的序言,说这本书看到人心沉重,说萧红写书时心境寂寞。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还不能理解,大量的文字写东二街道大泥坑发生的趣事,写人们看跳大绳的热闹,写人生的悲凉,写小团圆媳妇在那个社会遭受的苦难,写院子的住客的幸与不幸……对一个孩子来说,这些不过天真的看着热闹,可萧红在字里行间,处处写着院子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荒凉,我一边看着热闹,一边又感叹那个社会无知迷信的一面,真是不知让多少人遭罪。我想她写下写回忆的时候,心中感怀,呼兰河小城,承载着回忆,也承载着她的悲伤。人看一事忆一事,看着她的童年回忆,我也回忆着我的童年,看她的祖父,我也想着我的祖父,除了一些庆幸自己还可以见到祖父,心中又很是悲凉……大概,世人皆迷,悲欢相生……再多祈祷,也有它的运数……当时只道是寻常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无题

  去年是《生死场》,今年是《呼兰河传》。是寂寞,还有苦难,尤其是女人的苦难。

  俗人的阅读,总是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认可自己已经认同的理念。所以,男女间的不平等,的确是我最为敏感的一点。感触最深的,无疑是娘娘庙和老爷庙那一段。

  “但是人们都以为阴间也是一样重男轻女,所以不敢倒反天干。”

  “可见男人打女人是天理应该,神鬼奇一。怪不得那娘娘庙里的娘娘特别温顺,原来是常常挨打的缘故。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缘由。”

  似是漫不经心娓娓道来,但是荒诞的真实感,却让人压抑窒息。更有两位归娘家看戏的姐妹,分明当初是那么亲密的感情,再见面却只能压抑住种种血缘天性,相顾无言,活似一对陌生人。只因,都是做了别人家媳妇儿的女子,山不高水不长,也足以分隔开数个秋春冬夏。若是死了呢,也只有娘家人来哭罢了……

  其实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只让我感到愤怒,然而作为受害者的女性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加害者,却让人如履针毡。尤其是团圆媳妇小灵花那一段。凭什么团圆媳妇就必须要羞怯呢?凭什么人家好好的女儿做了团圆媳妇就需要被婆婆乃至整个家庭虐待呢?凭什么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没有一只小鸡仔来的珍贵呢?婆婆为了医治小灵花散尽家财,到最后甚至家都不成一个家,确实可怜。方明了,何谓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还有那些嘴上不积德的三姑六婆,家长里短也就罢了,尖酸刻薄把一个没什么错的女子说得如此恶贯满盈丧尽天良,究竟能够让自己扭曲的心灵产生多大的快感?就因为这个大姑娘太过能干?就因为这个大姑娘嫁了一个没有“钱途”的磨官?究竟是内心贫瘠到什么程度,才能有这么多有闲的恶意?

  女人的苦难,在那个时代的萧红,必然比我们感受得更为深刻

  《呼兰河传》,是呼兰河的一方传记。远在他乡的萧红回忆童年的所见所闻曾经不明了的已经明了,却依旧选择用童年的眼光点到为止。寥寥几笔,便勾勒出整个世相。并不丰富的物质生活,堪称糟糕的生活环境,匮乏到几乎没有的精神生活,尚未开智的普罗大众。为了心安理得食用瘟猪肉而不肯填的大泥坑,抱着孩子哭天叫地跳过墙头也不可错过的跳大神,只要耐用不论疗效的膏药和万能的红花……看着无知的他们,镀金的他们,求面子的他们,看热闹的他们,不知道是嘲笑更多,还是悲凉更多。转念一想,心中却又升起隐忧,这世上的人们究竟变了不曾?

  阅读的时候,只有一种天地寂寥的无望感。生老病死的那段论本就让人沉寂,关于生,顺其自然,死了也是顺其自然罢了;至于老,避无可避,谁老谁活该;至于病,谁有不生病呢,怨得了谁;最严重的死,也不过走个形式罢了,活着不容易,死,谁不会呢?反正,“人活着就是穿衣吃饭,人死了就完了”。不由得设想自己,贫苦无依,又是个不听话的女性,估计最过豁达洒脱也不过大吼一声:“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

  好在,还有个园子,还有个睿智的祖父。再多的苦难与无望,总算在一老一少互相嬉戏,互相陪伴的童趣与温暖中扭转过来。父亲不喜欢没关系母亲喜欢,没关系;祖母不喜欢,也没关系;在冷清的家中,有一个寂寞的祖父,一个寂寞的孙女,也就不再那么寂寞。“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首诗一首诗地念下去,解读下去,千年前的风吹来,正好化作枕边清凉意。然而,慢慢感悟,慢慢体会,分明这童年天堂般的存在,寂如空山。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块石头就可以自得其乐一个下午,又怎么明白什么叫做孤独。更何况,衣食具有,哪来什么困苦?连生死都不懂,遑论寂寞?年岁渐长,再回首,也只存留当年的童趣,不曾意识到那清浅如空气般的冷清。

  孩子死了,寡妇疯了,然而日子仍旧得照过。大姑娘死了,留下冯歪嘴子和两个幼小的孩子,然而日子仍旧得照过。看着孩子,冯歪嘴子还能涌起内心生的意志,好好生活的意志。看着衣食不愁的环境和一路同行的亲友,我又怎么能不好好生活呢?再难,好歹还有豆腐可吃。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故乡 故的乡

  在呼兰河城,人们会说到“龙王爷”。这个“龙王爷”应该是那里人的迷信,有点类似于我们说的老天爷。有一位父亲说没有龙王爷,我觉得他是对的。有个小孩给龙王爷戴了个草帽,别人都在议论这个小孩。我觉得没什么,而且还挺好玩的。

  呼兰河城经常下雨,下雨后,就会有泥坑。这可不是一般的泥坑,这是“杀手泥坑”。许多动物都死在里面,因为上面有一层硬壳,动物们不知道下面就是陷阱。我觉得如果死的多了的话,硬壳上应该有很多很多洞,这样的话动物们和主人们应该会注意的。

  城里有一些卖麻花的,这些人都是挨家挨户地问。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们买了一些麻花,但大小不一,就开始互相抢了。母亲追过去,他们也开始跑,结果母亲摔到了泥坑里。我认为这些孩子太调皮,也有一点自私了。大姐先挑,老小最后,这是常理。而且自己就吃自己挑的,有什么不好?孔融让梨的道理多好啊!可能还有点笨,因为追着追着自己的就容易坏。大的没拿到,小的也没了。

  还有一个就是呼兰河的冬天。唯一一个特点就是――――冷。作者也很夸张,再冷不可能冻掉耳朵呀!除非是高原。平常冬天可能鼻子、耳朵都红了,再厉害点也就僵了、裂了。大自然太威风了。

  还有一个迷信,就是“跳大神”。有一个大神,也要有一个二神。不好的二神可能会惹怒大神,但大神却会骂病人。这太不合道理了!谁欺负你,你就骂谁,拿无辜的人当出气筒,这可不行。病人被大神骂是不吉利的,看来病人的安危都在二神的手上啊!

  这就是呼兰河城。是不是很有趣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他们是没有脚的鸟,只能一刻不停的飞,死也死在天上

  悲惨之事愈是平铺直叙的白描旁观者视角,愈是入木三分让读者悲从中来。

  寒凉成为日常,血淋淋地撕开在你面前。

  书里的时光,像是被困在时间轮回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不出半点新意。

  书里的人,像是拙劣画师的工艺品,笑的呆滞,粗糙,无半点灵气,喜欢围观他人的生活,闲言碎语,讨厌至极。

  活着是一个自然的本能而非人之追求

  这样的生活是个圈,周而复始四季轮回,代代相传,是文中人挣脱不出的牢笼,更让人发凉的是,他们甚至于从未想要挣脱。

  像只无足鸟,只能一刻不停的飞,漫无目的竭尽全力,到心血胆汁全部耗尽,死也只能死在天上。

  落在土地上的那刻,只剩一具殁了魂魄的躯壳。

  读书笔记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一切不幸者,就都是叫花子,至少在呼兰河这城里边是这样。

  人们对待叫花子们是很平凡的。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甚么?

  他们並不会茫然无所对答的,

  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

  [人活著是为吃饭穿衣。]

  再问他,人死了呢?

  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

  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越打得激烈,人们越说那声音凄凉。因为他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

  《呼兰河传》读后感(六):故乡,并不美好

  世人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总是用“悲凉”“寂寞”等等字眼,但我更想用“包容”。

  故乡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和母校的感觉很像。大多数人忍受着她的落后、世故、固执、满大街的狗屎、总是吵架的亲邻、避之不及的习俗、拥挤不堪的小街、污臭不堪的河流……在外却不肯说故乡的一句坏话,甚至听不得别人说她不好。

  多年漂泊之后,在人生的末端,萧红重新回顾童年的生活,提笔写下《呼兰河传》,写下了自己故乡的故事。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我不由得想起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尽管《在细雨中呼喊》里的南门并不是余华的家乡,但这两本书,都在用回忆的方式叙述着一个落后故乡的故事。

  余华在书里写着那些故乡的人和事,语言平淡、波澜不惊,但是总携带一种戏谑和同情的意味,这戏谑和同情的背后则是对过往的不堪回首。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有一次,一位年轻女子用套话询问我的童年和故乡时,我竟会勃然大怒:‘你凭什么要我接受已经逃离了的现实。’”

  是啊,故乡在文学作品里往往代表着童年、亲情,代表着港湾、暖巢,代表着认祖归宗、落叶归根。

  但是现实总是让人失望,故乡总是和功成名就背道而驰。多少有志青年踏上的追梦之路,就是一条远离故乡之途,毛泽东就对他父亲说:“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要成名,要成功,在故乡恐怕多半是不行的。

  若故乡真如他们口中所说那么美,何以如此呢?更何况那些故乡的人,用蒂姆•高特罗的话来说,就是“你知道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没受过教育,不谙世故,没出过远门,不道德,不文明。外加愚蠢。”

  年轻人啊,纷纷逃离,宁可在大都市蜗居一隅,也不愿面对亲朋好友的家长里短。

  但是在《呼兰河传》里,尽管呼兰河城不是安详宁静的天堂,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和愚昧、苦难和悲凉,荒凉的土地上四处弥漫着绝望,但萧红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接纳了。

  街上的大泥坑,每到雨天就成为一潭沼泽,淹死了无数的猪羊鸡鹅,不见有人去填,反而将瘟死的猪说成泥潭淹死的,好卖得心安,吃得理得。

  邻居家的童养媳,被婆婆毒打,生病了却不舍得看大夫,一会跳大神,一会抽算命帖,一会又当众洗滚水澡驱鬼,最后受尽折磨而死。

  隔壁的长工冯歪嘴子,带着老婆和婴儿睡在露天的磨坊里,却被东家赶了出来。老婆死后,他带着两个孩子却成了其他人取乐的对象。

  至于呼兰河城的那些村民,但凡听到有跳进投河的、有上吊的、有跳大神的,便纷纷拖家带口来看热闹。如果是瘫在床上的,还要为看不到热闹懊丧不已。谁家出了困难,他们也都乐于出主意,可惜都是半看热闹的馊主意。

  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萧红既不哀,也不怒。明明在说她自己的事情,却又像和她毫无瓜葛,明明都是些让人感慨的悲剧,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她就把一切摆在眼前,原原本本地叙述,用最平凡的语言,一点一点蚀掉读者心灵的防线。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萧红既不惮于描写坏的,也无意称颂好的,不偏不倚,中正得意外。

  但是萧红用冯歪嘴子的故事给全书留了一个明亮的结尾,小生命的不断成长,让生活充满了希望。这样刻意的安排着实能让人感到,呼兰河小城就是萧红心灵的家,她没有把故乡当作余华笔下“想要逃离的现实”。

  这种包容,是一副温润之药,可以解恨世之苦。

  《呼兰河传》读后感(七):我怀念的

  最初了解萧红是通过看电影黄金时代,而看电影是因为汤唯,我的文艺女神。看完书才发现,真正文艺的是萧红。

  书中记叙了作者的童年,在呼兰河生活成长的童年,总会让我联想我的童年,我和祖父,我的家乡。

  或许两个都很悲凉寂寞的人会共鸣。我也有爱我的祖父,虽然我的祖父没有菜园花园,但他给予了我快乐的童年。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和祖母就搬家进了城市生活,我和父母哥哥留在乡村。每次进城当然要先去祖父家,然后祖父就会带着我,骑车载我去吃炸鸡,去吃酱香饼,去广场,去各种地方,时代变了,爱的方式也会变,但真正的爱意不变。

  祖父去世了,但我却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或许只是短时间内不能适应。祖父生前总会关心我学习怎样,大学去北京上,这也是我最内疚的地方,没有去北京。每次想分享给家人我的大学生活,却发现少了祖父,最想告诉的人没有在听,不,是听不到了。

  萧红总在重复我家的院子是悲凉的。我家的院子也是悲凉的。院子远离街道,深处胡同内,与世无扰,独自悲凉。小时候我家院子很大,满是树木,我喜欢在院子里玩泥巴,捏成各种东西,其实多半是小人儿。

  小的时候,喜欢在村子里跑,从西到东,熟悉了每个胡同,而现在走在村子里会迷路,因为都疏远了,看上去是陌生的。

  小的时候,喜欢下雨天穿件裙子,再撑把伞,踩着雨鞋,走在水坑里,而现在都不会再去穿雨鞋了,因为潜意识里雨鞋就是小学生及以下穿的。

  小的时候,每每放学必去小卖部买小零食,而现在连小卖部都找不到了,因为不是小时候那种。

  小的时候,总会去同学家玩,一起写作业,一起吃,一起玩游戏,而现在,同学们都分散各地,再聚都很难,也没有了当时的天真和单纯。

  小的时候......

  有时觉得,自己真的把人生过得越来越糟糕了。羡慕小时候的自己,拥有快乐,拥有朋友,拥有单纯。

  然而 谁会一直活在童年,不去成长呢。要成长总会失去什么作为交换,没有人会一直停滞,既然不能一直活在心心念念的小时候,那就把心灵幼化,让心年轻,拥有快乐。

  我怀念的,是那时候的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呼兰河传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