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草房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草房子》的读后感10篇

2017-12-27 20: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草房子》的读后感10篇

  《草房子》是一本由曹文轩著作,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房子》读后感(一):美,浓浓的情

  读完这本书好长时间心中总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每每回想起里面情节,总感觉思绪太多,却一时说不出。那就权当理理吧。

  1. 第一个关注的点在桑桑和纸月的那种懵懂的友谊。纸月几天来都是上学迟到,桑桑就想知道为什么的这种心情以及桑桑打斗小无赖的那个桥段虽说显得比较俗气,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跃然纸上。而且不光如此,记得小时候我家邻居的外甥女(已经不记得叫什么了)每个暑假都会到他家住上一个暑假,因此经常在一起玩耍,一起久了之后也似乎有了作者笔下的这种懵懵懂懂的情谊,暑假于我而言更是一种苦苦的期盼

  2. 桑桑纯情,却有大义。里面一个场景是桑桑生病之后柳柳和桑桑坐在一起,柳柳说她想看看城是什么样子的,桑桑第二天就带着柳柳进了城,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可以圆妹妹一个梦,当看到桑桑背着柳柳上城墙的那块已经泪如泉涌。生命很是脆弱,但是在脆弱的生命面前,桑桑完美地阐述了“哥哥”的意义

  3. 再来说说桑乔。对桑乔来说,桑桑经历的生死更应该是他经历的生死,所有的恐惧、无力、绝望、甚至已经心死麻木,再到之后的绝处逢生,他重生了一次。看到他丢掉“尊严”拿起猎枪陪桑桑渡过最快乐的“最后一段时光”那里,桑桑的每一声笑都刺痛着心。

  4. 杜小康,富家子弟,无论家境兴衰,都有一种与生俱来气质。这是幸事,但是又有多少人在经历了家境兴衰之后还能保持这种气质

  5.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很多苦难,有些苦难可以选择、然而更多地是选择不了的,记住那句话,别怕。细马、秦大奶奶、白雀,每个故事都是那么富有人情,美。

  童年小说强烈推荐《城南旧事》《呼兰河传》《草房子》

  《草房子》读后感(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先说与书内容无关的话,这本书让我成为了一名偷书贼。该书借于5(3)班教室内图书角。当时全科组在听课,我坐在图书角旁,习惯性的看看有没有入眼的图书。一眼瞥见《草房子》,没经丝毫犹豫,便纳入怀中。要不是曹文轩最近凭借它获得安徒生奖,估计这本躺在五年级教室的书会与我失之交臂

  记得曹文轩的采访中他的一句话表现童年的悲伤和苦痛也至纯至美。独立宣言中就说到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究竟是人人生而平等,还是所有的人是受造而平等的?我更倾向于后者。童年的主旋律理应是快乐。21世纪儿童的童年的主旋律是快乐。再往前说,一定是如此吗?

  《草房子》的扉页写到,“也许,我们谁也无法走出自己的童年……”快乐的童年,不想走出;悲伤的童年,无法走出。童年就像1962年8月那个上午天空巨大的白色花环,萦绕旋转在我们的头顶,与我们同生共亡。

  书中写的是桑桑六年的小学生活,称之为正宗的童年。而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的却不仅仅是我的小学生活,更延伸至初中高中,称之为正宗的童少青年

  书中白雀(二),说白雀、桑桑和阿恕去镇上寻找到了可以帮蒋一轮作证的李桐壶,罢了坐在城里饭馆吃小笼包子的场景,让我达到的共鸣高潮。 “小笼包子”四个字使我为之思绪翩翩,想入非非。镜头定格在高中学校旁的早餐铺子,“小谢炒面”、“光明饭店”、小笼包、糍粑、糯米包油条、幸运方便面等等人间美味,那条十字路口,那些早餐铺子,承载了多少属于我的青涩、成绩回忆与脂肪,以及现在回忆起来仍然会跳动的味蕾。

  此时,我就十分庆幸,身为90边缘的自己是生在长在安徽一个小县城的一个普通人,当然小时候也做过并且现在偶尔还会做“我是猴子搬来拯救地球的猴王”的美梦。若我是00后的城市人口,那我的童年则会少去不可估量的多彩重量。我经常回忆起从农村来到县城读书的高中同学们,每到周五下午,都会有好多好多三轮车停在学校门口,招呼着这些同学们上车回家。

  桑桑的童年叫“草房子”,里面住着秃鹤、纸月、杜小康、细马、秦大奶奶和老师们。在草房子里,他们之间互为童年着。我更像是有着flaw的秃鹤,而我的童年叫“预制场”,里面有小东、蕾蕾、乘凉、河流、中转站以及“秦大奶奶”。不论这些事、物、人现在如何,至少他们曾经出现过,并且有的仍然存在着,这就够了。

  因为它们构成了名叫“童年”的大陆,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最后附上John Donne的《丧钟为谁而鸣》:

  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s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草房子》读后感(三):每个少年都应该读读《草房子》

  我竟然在讲课之余看完了曹文轩的《草房子》,很不错的一本书。真是应该在少年时代就看了的。可惜当时没看,于是很多道理就没有来得及早懂……

  桑桑这个人,最终还是被医生给救活了。

  草房子么,就是当时村上的一个小学。和所有地方的所有小学一样,学生有成才的,也有废掉的。但又和所有地方的小学不一样,草房子在板仓,板仓有自己地方上独特的风土人情。而这风土人情似乎也有些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笔力了。

  有的地方很感人,有的地方小孩子怕读不懂,有的地方很美,有的地方很励志。作者就自自然然地把这些元素都融合进这一整个文本里了。有自然美、人情美、少年的活泼好动、少年的老成早熟、少年的励志和颓废、感人的亲情、动人的友情朦胧爱情、一些不太好的坏人、一些无可奈何命运……能融合这些的话,就是一个不错的故事本子了。

  读到最后,杜小康放鸭那段,我才想起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竟然是节选的这里。只可惜,初中看的只是节选,是删掉头和尾的,自然脱离了上下文环境,就不能够理解当时节选的哪一篇的具体思想意蕴。当时还觉得杜小康的生活真是不赖,而且还仿佛觉得时代应该是和沈从文的边城时间相仿的时代。可是谁曾想,杜小康和他的爸爸杜雍和放鸭的结局竟是那样的惨。而励志、成长的主题思想,若没有整篇小说的阅读,是断然难读出来的,特别是对于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小屁孩来说,哪里知道成长呢?哪里知道灾难呢?哪里知道面对人生变故时候应该怎样做呢?所以,杜小康、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这样的角色,应该今早让孩子去阅读、去知道。只有让孩子体会到人生遭遇一些重大变故后仍然要不屈地奋斗的道理,才能促进一个小孩健康成长,并且,这些道理是真的可以运用在生活中的,虽然我们都不愿意在生活中发生父母早亡这样的事情。课本里教的小鸡、小狗都太幼稚关键还是要尽早让孩子接触到课本这个线索后面隐藏的宏大的、更完整的人生哲理命题。懂得人生,懂得生活和生存的道理,比什么都重要

  我若以后有了小孩,一定会给他讲这样经典的故事。彼得.潘、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要讲,罗曼.罗兰、狄更斯、萧伯纳、曹文轩、刘慈欣也要讲。九把刀就让他自己看。

  《草房子》读后感(四):温情又不煽情

  刚看完,趁着还有点热度来一个书评。

  正如外界评价,是很令人感动儿童文学。它的感动又不是某一章节组成,而是融在字里行间各个角落细水长流的,相比现在快餐文学作品高潮跌宕的情节显得别具一格。【没错我就是快餐小说看多了....

  桑桑作为本文的主角,穿插在各个故事里。

  这些故事包括了爱情的、友情的,以及我今晚看完最后的那章关于亲情的。

  经历了生死一轮回的桑桑也终于在末章长大了。

  通篇看下来,这本书也就是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在小学时期,在油麻地的读书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情感故事,但就是这种日常生活里发生的和油麻地各色人物之间的故事,让人觉得温情又不煽情。

  里面一个个人物,秦大奶奶 纸月 蒋一轮 白雀 秃鹤 杜小康,这些人物似乎都实实在在地活在我们在农村的生活里。秦大奶奶从开始和师生的冲突到友好相处甚至最后离别的悲伤,秃鹤的大长腿以及鲜明的个性,杜小康从富裕到家道中落的成长,白雀和蒋一轮之间错过的爱情,细马的固执和孝顺,纸月的懦弱善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恨情仇,都有自己的故事。

  文章里桑桑通过和各个人物的交往,让我们看到了儿童身上的天真现实,本善的人性,我觉得这大概就是作者最想表达的吧。毕竟传递美好,是儿童文学里最重要的宗旨之一。

  《草房子》读后感(五):真实简单,纯美,自然,感人...

  2016年有幸在孩子学校听曹文轩老师讲座,曹老师说他的作品不是儿童作品。本来是学校推荐,给孩子买的,于是自己拿起来认真阅读。原来《草房子》是这样一部能够影响60、70、80甚至更多年龄层次范围及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作品;这是一部可以亲子共读、共同感悟的经典作品;这是一部能够勾起大人童年回忆、孩子能够感受最纯洁最简单的农村童年生活的鸿篇巨制优美文字、优美的风土人情、优美的童真时代,构成了这部纯美文学,在七十、八十年代农村生活过的人,表面上都是描写生活的艰苦,但现在回忆起来确实无穷的童年快乐,和物质极度丰富的当代,那时候的一颗糖都能让人满足和快乐好长一段时间,作者并未刻意描写,却将童年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中不同人物在不同命运前面努力挣扎奋斗、努力追求和实现自我的故事线索。《草房子》可以说一部偏向于悲剧的小说,杜小康家境“红门”由盛转衰的变迁、纸月的的命运、将一轮和白雀的爱情,悲情一面不时的激发着人们的感动。我和孩子一起阅读草房子,曾几次忍不住眼泪盈眶。但这又是一部悲剧中不失幸运,桑桑的由悲转喜让通过努力获得更好结果的不断努力和对生活的信心。 这更是一部充满希望的故事,杜小康家“红门”败落后却实现了自己勇于承担、更加脚踏实地的人生转变,杜小康靠自己双手扭转命运让人看到希望;纸月虽然离开油麻地最亲最爱的地方远走他乡,但希望仍然可以期待;桑桑的命运也告示着我们,希望一直存在,明天会更好。 草房子,作为本书的名字,贯穿始终,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苦奋斗、也更为现在人阅读《草房子》体会更多真实、简单、纯美、自然、感人的美好……

  《草房子》读后感(六):谁也走不出自己的童年

  《草房子》是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通篇叙述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种既是孩子喜爱也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他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一串串轻松沉重欢乐苦涩,希望与失望相伴的遭遇中长大的。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有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桑桑算是半个孩子王,和我小时候很像,我也做过几年女生里的孩子王,感觉很威风,也很壮胆。也许,我们谁也走不出童年,因为童年在我们的身上烙下的印记是不可磨灭、经久不衰的,而且指引我们向着这个方向一直前行,多少决定、念头都是小时候的回光。

  儿时的朋友是珍贵的!

  《草房子》读后感(七):最纯真的童年……

  〈草房子〉很早之前就买了,觉得孩童时代的故事就是那样,留给女儿看好了。没想到真的翻开时,才发现原不是那样。就像《小王子》一样,这并不是一本单纯写给孩子的书,它适用于各个年龄层。多少曾经被遗忘过的童年被一一掀起,曾经的我们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单纯的孩子。

  我们都曾像陆鹤那样固执而极端地保护着自尊,像桑桑一样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喜欢的人,像纸月一样胆小敏感,像细马一样承受着被孤立后的寂寞和向往被人重视,还曾像杜小康一样压抑本心去做一些不得不的事情。即使这样,那些让内心煎熬又无法说出口的故事让我们学会坚强、坚韧、执著。

  孩子总是健忘又记性良好,他们总是会忘记那些不好的事情,记得你对他的好和爱。或许,这就是现代成年人最缺乏的品质,所以痛苦、纠结总会充斥在生活里。

  因为长大了,基于对自己的保护,很多时候我们给内心穿上一层层坚硬的外套,固执、冷漠,所以秦奶奶那样的深情反倒更让人动容。夫去多年,她依然坚守着他们当时的信念,守护这片土地,她谩骂、上告、闹的强硬态度并没有改变失去土地的现实,可以感受到她珍视的东西被人破坏后的悲哀。或许内心太苦,当桑桑欢快而亲切地叫她“奶奶”时,她坚硬的外壳慢慢地被软化,她所有的壳被孩子的笑脸一点点瓦解。才明白,你怎样对待世界,而世界也会怎样的回馈你。所以当秦奶奶在最后闪现的人格光芒让人动容,给予的温情终被人们看在眼里,以去世时葬礼是盛大的,诸多单纯的孩子真诚的伤心、哭泣。人若善良总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想到了童年的小伙伴,那些一起打闹玩耍的日子,时隔多年,他们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或痛苦或纠结地从事着不得不的工作。儿时的稚嫩褪去被或沧桑或圆滑的脸替代,陌生又亲切,心疼又喜悦……不知多年后桑桑他们几个再次相聚会不会也有这样的陌生和亲切。

  桑桑亲眼目睹或者参与了事件的发生,这些经历在他心底慢慢沉淀,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作者将这些悲剧用最轻最淡的文字扫过,就像是被蚂蚁叮了一下那样,却又将这些痛苦在人们的脸上、身上的完整的体现,易好的总是孩子,而“记仇的疤痕体质”总是大人……。

  尤其到了我们这个为人父母的年纪,经常会因为孩子的调皮而怒不可抑,反倒是忘了曾经我们也是个孩子,渴望大人的怀抱和温柔,渴望被人关注,渴望自己变得更好,却又在某些时候变得懒待,心情不好,烦躁,滚他的世界,我只是想要或者不经意的捣乱了,只是,骨子里我是一个好孩子,发誓。

  好想你,那段纯粹纯真的岁月。

  《草房子》读后感(八):秃鹤

  从不在意到在意,这样一个回环往复的过程,恰好表现了小孩子那种天真的自尊心。那样的在意是很美好的,就像青春期少男少女对自己外在和内在的表现的在意,都是向上的,向善的,可以让他们远离成人世界沦落的堕败。天真的爱才是真爱。孩子的那份天真,不论是天真的报复,还是自荐的纸条,都是可爱的。不难想象,“老师,我可以试试吗?”那简短的深深浅浅的笔画里浸透着孩子多少的渴盼与勇气。遭遇过孤立白眼后又成功地完成了一件为集体争光的事之后,他哭了,在别人念叨起他的时候,哭了。成人难以理解的那些看来十分幼稚的行为却是人最初时的美好,还没被世界磨得棱角分明时,孩子的眼里所有东西都是美好的,他想珍视和维护的东西好多,因为看重,所以在意,所以委屈,所以最容易去交付情感。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年少时很容易动心,因为容易被打动,所以总是轻易地去交付一些情感。越长大越铁石心肠,越不容易被感动触及,可能就是少了孩子的那份天真和那份看重了吧。

  《草房子》读后感(九):人物塑造赞

  油麻地像是雪白雪白一望无垠的雪原,每一个踏雪而行的人,把他们的故事封印在脚印里,即使时隔多年,仍然能从形状各异深浅不一的脚印中窥见当时的模样。

  ---------------摘录最喜欢的一段---------------------

  柳柳问桑桑:“妈妈为什么总哭?”

  桑桑说:“因为我要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就你一个人去吗?”

  “就我一个人。”

  “我和你一起去了你带我吗?”

  “那个地方,只有我能去。”

  “那你能把你的鸽子带去吗?”

  “我带不走它们。”

  “那你给细马哥哥了?”

  “我和他已经说好了。”

  “那我能去看你吗?”

  “不能。”

  “长大了,也不能吗?”

  “长大了,也不能。”

  “那个地方好吗?”

  “我不知道。”

  “那个地方也有城吗?”

  “可能有的。”

  “城是什么样子?”

  “城……城也是一个地方,这地方密密麻麻地有很多很多房子,有一条一条的街,没有田野,只有房子和街……”

  柳柳想像着城的样子,说:“我想看到城。”

  ---------------------------------------------------------

  《草房子》读后感(十):有趣当中的热泪盈眶

  【书籍来源】

  从四年级的外甥那里借的。他用了一两个小时就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但是我想不明白的是,表姐夫觉得看课外书没有用,语数英等练习卷都写不完,与之无关的所有都是没有用的。于是我让他把《草房子》书借我,下次要看书去我那里,我有好多名著。

  【阅前思考】

  为什么现在还有家长觉得小孩子爱看课外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表姐夫向我抱怨教小孩子读书累,拿了一张报刊订阅表给我看,力图让我说服外甥,那些课外读物都是没有用的。我看完问外甥,他想订阅的是什么,他说军事跟动物的。我觉得这是非常棒的,至少他有喜欢的方向。小时候我自己存钱定了《环球时报》等各种报刊杂志,从小学开始,我家的报纸都是我自己存钱、自己到邮局、自己填订阅单……姐夫以为我定的是《英语周报》之类的,听到我定的是环球,连连用夸张到我没有办法理解的摆手,不断反驳“那个没用!那个没用!那个没用!”

  年刊也就一百来块,他觉得没用又贵,原本我想帮外甥订阅,反观表姐夫的态度,我放弃了。

  回到家之后,我把这件事跟妈妈说了,妈妈说小孩子爱看书是好事啊,问我有没有告诉表姐,我说没有必要,不想好心做坏事。想到我一年下来平均每个月花在买书的钱都可以定他两份年刊都不止,家里书多到已经没地方堆了,隔断时间就会整理一部分送人或捐给居委会图书室,我妈说那就是我以后的嫁妆。特别庆幸,虽然我教科书不会读,但是家里人并不会反对我对教科书以外书籍的热爱。

  为什么现在还有家长反对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呢?不是应该大力鼓舞吗?每次我去看音乐剧、舞台剧的时候,总有非常多的家长带孩子前去观看,开场前的等待,那些小朋友总是拿出自带的课外书跟爸爸妈妈探讨他新学到的知识,天文、地理、动物、军事……常常让我这个成年人自愧不如。无论是看剧、电影还是书籍,不都是拓宽知识面的一种渠道吗?我跟我妈说,以后我们家宝宝喜欢看什么书,姑姑都给她买,我弟笑了……

  【阅读感触】

  想不起来我是否读过曹文轩的作品,那应该是没有。

  说《草房子》是儿童文学,小说里面的多层含义,不知道小朋友现在能否明白?或许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年龄与他们相仿的小朋友,在读书的时候遇到的各种平常小事。但是,我竟然有好多次没感动的湿润了眼眶。

  可能现在的自己比较容易感动。

  看到自卑的秃鹤,努力排练到成功表演谢幕之后一个人的的失落、哭泣,我看到了自己。是的,我看到了自己。我并没有让自己自卑的秃头,也不是看到了自卑的自己,而是秃鹤为争一口气的不断努力,让我想起第一份实习工作的时候,第一个由自己独立成功攻下的任务。那种觉得自己可以,并为之付出行动之后收获的喜悦,或许不能用“喜悦”来表达,那种感触,相信很多成年人是不会忘记的,在你好不容易成功做了一件什么事之后。

  艾地的秦大奶奶,从遭人烦到人人爱,里面的辛酸谁能懂?我爷爷离开之后,我家后山上的一块石头,是小时候爷爷常抱着我坐在那里看山讲故事的地方,后来因为重建,那块石头被功能弄碎了,我哭了好久。我妈很经常跟别人讲,我对老人都比较尊敬。可能是从小跟奶奶一起生活,对老人免疫力都比较低,觉得阅历丰富的老人家都是善良的、慈祥的、和蔼的。也因为这个章节,桑桑对秦大奶奶的态度,让我对桑桑的喜爱又增加了不少。

  儿童文学里面涉及的情感,对于懵懂的孩子可能是一种脸红心跳的启蒙吧?我现在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坐在书店的地板上,看的一本外国名著。因为是名著,我就想多读一些,看看外国人的名著跟中国的经典区别在哪里,就直接阅读了。看到一半,竟都是男女之事!要说描写的过于生动,让我有偷看禁书的快感,还是怎么样?总之,过了这么多年,我始终没有想起来那本书的名字,但是情节依稀记得(捂脸)。如若记得,真想现在再读一次,看看我现在对于小时候让我脸红心跳的情节,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

  不得不说,曹文轩的文笔是优美的。景物的描写,情感的表达,真实得仿佛置身其中。在我难过,遗憾如此乐观、活泼、善良的孩子,竟然小小年纪就要因为疾病离开这个世界,曹文轩来了个剧情反转,虚惊一场,让跟我一样快要难受死掉的孩子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加美好的向往。

  只是,孩子们能懂得桑桑的内心独白,觉得自己已死过一回,然后重振旗鼓展开新生活的那种心情吗?假如知道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们是否能够像桑桑一样,内心平静,感谢周围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勇敢的对自己说一声——“别怕”!

  《草房子》不仅仅是纯美的儿童文学,更是值得每个大人阅读,换个角度去感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