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草木》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间草木》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04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草木》经典读后感10篇

  《人间草木》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18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草木》读后感(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一、青春的花园

  「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腊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瓷碟子里放在妈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我穿花时,服侍我的女佣人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他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 读到这段的时候突然就想起大观园来了。虽然盛满汪老童年回忆的小花园决计没有大观园秀丽壮美,但是汪老小时候对生活的品味还是能让我想到贾宝玉来。

  文中的天竺果我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想来和冰心腊梅穿在一起,一鲜红一橙黄,都是饱满暖心的色调,再衬着白瓷的盘子,应该是很赏心悦目的。而且他也会穿花给自己的女佣人戴。我的脑海中就闪现出萌哒哒的小少爷的形象来,也会想到宝玉和丫鬟们一起用花蕊花瓣做胭脂水粉的场景来。

  大抵无忧无虑的青春都是这样子的吧!但身在那样的年代里,我们都知道汪老后来生活的大环境是很糟糕的。经历贫穷、战乱、 ,等等等等。可是他的文字中透漏出他对生活的虔诚态度是一直没有改变的。我想这和汪老小时候就懂得欣赏生活的美是分不开的! 我也好想有一座那样的花园,哪怕是小小的。 「他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什么花开的正好,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他们在下面说:‘这枝,哎,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哎,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花枝不多,样子却好」 「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房中东西。那时我们在一处玩,从来只叫名字,不叫姑姑。只有时写字条时如此称呼,而且写到这两个字时心里颇有种近于滑稽的感觉。我轻轻揭开门帘,她自己若是不在,我便看到这两样东西了。太阳照进来,令人明白感觉到花在吸着水,仿佛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乐。我可以坐在她常坐的椅子上,随便找一本书看看,找一张纸写点什么,或有心无意的画一个枕头样子,把一切再恢复原来样子不留什么痕迹,又自去了。但她大都能发觉谁来过了。到第二天碰到,必指着手说:‘还当我不知道呢。你在我绷子上戳了两针,我要拆下重来了!’那自然是吓人的话。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的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的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绣球花可由人工着色。在瓶里加一点颜色,它便会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红的之外,别种颜色看上去都极自然。我们常以骗人说是新得的异种。这只是一种游戏,姑姑房里常供的仍是白的。为什么我把花和拖鞋画在一起呢?真不可解。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开花了,昆明渐渐暖起来。」 看到汪老给表姐姐们摘花的时候,大观园在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了。他在树上听表姐姐们指挥摘花的画面简直呼之欲出,会想到贾宝玉在妙玉那儿乞到的红梅,大观园一众女儿结的诗社……当然也会想到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爬树摘果子的淘气样。

  或许是因为爱花吧,汪老小时候给表姐姐们提供的审美观字字切中要点,多年之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还有点沾沾自喜呢。嗯,笔下是回忆里萌哒哒的小少爷,执笔的也还是那个可爱的小老头啊。 可能是昆明的绣球花开了吧。看到绣球花,汪老必连带想起绣了花的白缎子小拖鞋,会想到拖鞋的主人小姑姑。

  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第一感觉小姑姑像极了史湘云的。是很有情调又很洒脱的女孩子吧。

  她的房间里是那样的清新明朗的,白色的绣球花开正好,桌上有书,书旁是未绣完的花样子,阳光暖洋洋的洒进来。所以萌哒哒的小少爷就忍不住也去模仿小姑姑平常在房里的样子来。看书,绣花,写字,多么惬意美好时光啊! 哪怕就在看书的间歇里,绣球花也无声的凋落着。时光容易把人抛,绣球花一年一年的开着又落了,小姑姑最终嫁人,日子再也不美好。

  心里微微的酸。大观园中女孩子们结局也大都不美好,人渐渐的长大了,最终是要离开青春的花园的。现实之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稍稍怅惘之后,我们还是学习汪老,以一颗平静却又不乏炽热的心,来对待生活吧! 至于汪老自己为什么会将绣球花和拖鞋画在一起,又为什么自己都觉得不可解呢!是回忆纷至沓来吧!思念小姑姑了还故意装作不承认,或许心里的那些个惆怅,是文字也难以表述的。

  二、木香花湿雨沉沉

  「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百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的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昆明应该算得汪老的第二故乡了。我想,可能他是在那遇到了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人事。大学时期的美好确实是让人念念不忘的。 你看,哪怕是雨不能行,只要有三五挚友一起,连酒馆避雨的时光也是宁静祥和的。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漫天都是雨,天地人心都是沉静的。能轻易闻到雨里木香花的气味,身边也都是可把酒言欢的挚友。一切都是那样的诗意美好。以致四十年后还是不能忘怀吧!(如果是我的话,记性太差,四十年后,可不好说。这样想着,上一秒还准备信誓旦旦的说我一辈子都不忘的话语就这样羞哒哒的咽回肚里了。) 其实江南也有梅雨时节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江南的雨也是很美好的。春暮夏初,大概等到栀子花渐渐要开谢了吧,梅子就要熟了。江南的雨季便来临了。雨滴溜溜的下着,风景都有些模糊不清。那时候妈妈大都是在家的。小时候爱坐在旁边看她纳鞋底。有时候会有来串门的邻居和妈妈边纳鞋底边唠家常,我常常就听入了迷,然后被妈妈赶远,却又忍不住扒房门上往厅堂里张望。 渐渐大了,除了新年,爸妈为了生活奔波在外地。哪怕是新年大家聚在一起时,大都是要打麻将或扑克的。 不过我是不喜欢夏天的雷的。小时候屋外经常落雷。有次雷电交加,屋边的白杨树被吹的歪歪斜斜,弟弟怕树压坏房子急急的去顶楼拉树头,幸得爸爸赶来将他一把拽回。电光火石间,那树被落雷击中,连同树下的黄豆也焦了一圈。第二天那块地的主人以为谁将她的黄豆烧掉了,直气的跳脚骂人。她怎么都没有看到我家焦黑的白杨树呢?那个记忆恐怖,大概可以打包票说一辈子都不会忘了。 我喜欢江南的雨,但至今都不喜欢夏天的雷。

  三、夏日栀子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的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人雅士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 管的着吗!”」 栀子花可算得上是平民之花了。乡村里房前屋后都能见着它,老人小孩都爱戴它。

  春暮夏初,天气将热不热的时候,栀子花大约要开了,大大小小的花骨朵缀满枝头,有些已经泛白,摘下来搁在盛有清水的碗里,第二天就满室芬芳

  听人说花的色与香不会并存,像牡丹,像桂花。要么只负责貌美,要么专注于内涵。可是我觉得栀子花真是生的既好看,又芬芳。汪老说它长的粗粗大大,我却觉得它挺清秀温婉的,颜色又白的纯粹,样子也好。只是有些娇弱,禁不得人簪戴。可它真是太香美了,由不得人不去戴。

  很多自诩为文人雅士的人,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可能在他们眼中,梅兰竹菊就一定是高雅洁净的,栀子花之类的就是俗不可耐的。

  真正的雅士是不会认为人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更何况花呢!

  栀子花是平民百姓的花,它自由自在的开在竹蓠茅舍外。农忙时,妇姑都相唤浴蚕去了,可闲着了中庭的栀子花。闲时,可爱的栀子花便爱上老人头了。

  栀子花本就是自由自在的花,本就是老百姓的花。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所以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要这样香,香的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人间草木》读后感(二):风雨如晦,草木人心

  大雨。窗外被粉笔涂灰了,烟雨暗千家。

  窝在家里读汪曾祺。开首第一篇《花园》,看了竟有些难过,因为我嗅到一股记忆的味道美丽的记忆。有颜色,有声音,有味道。中长镜头,近景,特写,频繁切换,轻重缓急时间交错。好象那个长大了的孩子通过时光隧道走回那个园子,看小时候的自己四处玩耍。把以前不经意细节定格放大,原来从来不曾忘记过啊。

  记忆中的味道,会留存长远。汪曾祺将自己的一个集子命名为《晚饭花集》,也是源于童年的记忆。“我的眼睛里每天都有晚饭花。看到晚饭花,我就觉得一天的酷暑过去了,凉意暗暗地从草丛里生了出来,身上的痱子也不痒了,很舒服;有时候也会想到又过了一天,小小年纪,也感到一点惆怅,很淡很淡的惆怅。而且觉得有点寂寞,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

  他记忆中的植物是跟人结合在一起的。“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房中的东西。……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地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地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开花了……”

  他记住秋海棠,是因为生肺病去世的母亲。母亲临终前住的小房外的小天井里,不知道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也没有人管它,它在秋天竟也开花。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不论在哪里,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

  草木记录的不仅是时序,还有对人的感情

  但是看着看着,一会儿嗟叹,一会儿又忍不住笑出来。因为汪曾祺有一颗天然活泼的童心,那种散漫的稚气,总是在草草几笔中冒出来。

  他说,“秋葵不是名花,然而风致楚楚。古人诗说秋葵似女道士,我觉得很像。虽然我从未见过一个女道士。”写毋忘我蓝色很正,“为什么西方人把这种花叫做forget—me—not呢?是不是思念是蓝色的。昆明人不管它什么毋忘我,什么forget—me—not,叫它‘狗屎花’!这叫西方的诗人知道,将谓大煞风景。”写腊梅花,想起小时候上树帮姐姐们折花,还穿成各式各样的腊梅珠花,用自己的创意在珠花中嵌几粒天竺果,那真是好看,很得意地送人插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不一一列举。汪曾祺的散文短,直接,通透,淡若无质,却带着余味,总想再多看一点,却没有了。这老先生,吊人胃口嘛。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这是他的自我评价。亦茶亦酒,边看边喝,风雨不歇。

  注:标题窃自黎戈微博

  《人间草木》读后感(三):草木寄情怀

  文笔拙劣,仅供一笑。

  刚刚看完《人间草木》,不厚,坐定一个下午也就看完了,然后看后感慨良好,尤觉小处滋味颇厚,回味良久。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初识汪老是因为那篇《端午的鸭蛋》,学的时候年级不大,只觉得尚可,然而年级见长,某一天就突然想起这样一篇契合心境的文来。尤其是大学室友便是扬州人,有机会亲自吃到高邮的鸭蛋,的确是美哉!

  《人间草木》是汪老记花鸟鱼虫类散文合集,其中还有一些自序。这种对于此类小物的热爱,我倒是感同身受,也与自身专业可以联系一些。

  整本书里最爱的,是《菏泽牡丹》和《关于葡萄》。说起牡丹,国色动京城啊,我生在南方,长在南方,还没有机会去看看洛阳或者菏泽的牡丹,但总是会不自觉地去想象花开时的盛景。“牡丹花期短,至谷雨而花期始盛,越七八日,即阑珊欲尽”,正是谷雨后七日,我简直在室内坐不住了!而葡萄呢?这就亲民多了,我小时候邻居家门前还架过葡萄藤架,读着《葡萄月令》,幼年之时犹在眼前,真是又欣喜伤感。这里面还有一个比喻我极爱,“都说梨花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这是我见过对梨花最好的比喻(爱梨花者语)。

  汪老写的这些东西,物虽小,情却深,会让人思亲友,念故乡。他写少年游见木香,而今斯人已逝;他写伊犁闻鸠,牵起乡情,多少读者也跟着想起。我家附近便有斑鸠,如今每次回去,真是“声声不忍闻”。汪老也写了一些他的希望,比如希望北京无论怎样现代化也要留住那些树,这种深深的留恋!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有佳兴,伸纸画芳春”,汪老的这几句诗,或许是对他自己的最好总结。“小温”,这种人间烟火气息值得让现在的我们好好坐下品味感悟一番。

  《人间草木》读后感(四):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草木人间。汪曾祺的散文读来是士大夫的闲适气息,有生活气,但又不至染上过多烟火气。 “她们一边谈着克烈斯丁娜·罗赛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看起来不明觉厉,却因为吃着极为接地气的胡萝卜,一下子就可爱起来。生活也一样。你可能在看难懂的书,做艰深的学问,学拗口的语言,做一切高大上的事情,但你一样会吃最常见的青菜,喝无味的水,和所有人一样生老病死。生命是简单的啊,繁华落尽之时,你还是会因为雨季明亮丰满,塔松蓝绿如新拭而明媚了双眼;纵然生来一颗老灵魂,当你看见初日晓云之清朗之色,吮到炒栗子壳外透心的甜,依然会发现那一点点残存的孩子气是多么动人。 看书看得太快,会觉得汪曾祺的文字味道太淡。我们的味蕾快被浓油赤酱的素食快餐荼毒得尝不出三月荠菜的鲜味,我们的眼睛快被电子蓝屏刺激得看不见大自然本来的色彩。只有静下来,细细咀嚼,你才会发现字里行间藏着的草木气息多么朴实动人,你才会发现稻米的淡淡香气才是平淡日常的人生。 最快意不过像汪曾祺一样,写朴实的文字,找平凡的乐趣,过本味的人生。

  《人间草木》读后感(五):人生总会有点小意思

  我想给《人间草木》很多个赞。

  感谢汪曾祺老人给我带来一段有意思、有意味的阅读时间。

  买了山东画报的电子书后,又买了天津人民的纸质书。

  为什么?想画扛扛,想收藏,想多看几遍,想给孩子也看看。

  以后我有意思、有意味的时间又多了一个着落。

  读这本书是流畅的,愉悦的,偶尔被他的孩子气逗得笑出声来。

  人世间应该多点这样的书,写美的, 写得美的。

  别的就不多了,说的人太多了,也说了太多。

  只说一句:

  当你觉得人生灰暗的时候,就看看这本书,它会带给你一些小亮色,小乐趣;

  当你觉得日子过得还不错的时候,也看看这本书,它会对得起你不错的日子;

  当你觉得日子平淡无奇的时候,那么看看这本书,它会告诉你,平淡有什么关系,人生总会有点小意思。

  2015.10.16

  -----------以下我喜欢的书摘,有人看吗?---------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这种性格呀!那些草有时会吓我一跳的。

  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个有教养惜身份的绅士,行动从容不迫,虽有翅膀可从不想到飞;即是飞,也不远。

  赞美第一朵花。

  云从树叶间过去。

  香橼花是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

  夏末涉秋。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我们还要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不时常常在将雨或将晴的天气里,谛听着鸣鸠,心里又快乐又忧愁,凄凄凉凉的,凄凉得那么甜美。

  就像是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取得养分,也用不着生出这样多的叶子呀,这真是一种毫无节制的浪费!

  它不怕旱,不怕涝,不用浇水,不用施肥,不得病,也没见它生过虫,这算是什么花呢?然而这不是花又是什么呢?

  看到晚饭花,我就觉得一天的酷暑过去了,凉意暗暗地从草丛里生了出来,身上的痱子也不痒了,很舒服;有时也会想到又过了一天,小小年纪,也感到一点惆怅。

  这些画幅吸引着我,使我对生活产生兴趣,使我的心柔软而充实。

  有一次以矮纸尺幅画初春野树,觉得需要一点绿,我就挤了一点菠菜汁在上面。

  一味平淡,就像流于枯瘦。枯瘦是衰老的迹象。我还不太服老。我愿意把平淡和奇崛结合起来。

  我从来没见过马吃梨。看见过马吃梨的人大概不多,吃过梨的马大概也不多。

  我曾几次骑马过粟树林,如入画境。

  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一个人没有,安安静静的,校园的花圃里一大片美人蕉赫然地开着鲜红鲜红的大花。我感到一种特殊的、颜色强烈的寂寞。

  满树繁花,黄灿灿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的热热闹闹,而又那样的安安静静,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境界。

  说不上是乡愁,只是有点觉得此身如寄,因此对尤加利树颇有感情。

  叶子花夏天开花。但在我印象里,它好像一年到头都开,老开着,没有见它枯萎凋谢过。大概它自己觉得不过是叶子,就随便开开吧。

  中国松树多姿态,这种姿态往往是灾难造成的,风、雪、雷、火。松之奇者,大都伤痕累累。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地,干吗呢!

  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骑在车上的主人自然是十分潇洒自得,神清气朗。

  秋色无私到草花。

  对风景,对风谷节令、对饮食、对草木虫鱼感兴趣,对大自然、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美不漠视,说明他对人生是有兴致的,是热爱生活的。

  人来到世上走一遭,不惟受苦受累,也该好好看人世间种种风景,毕竟生活赐予人太多的美好。

  《人间草木》读后感(六):收朵

  小竹拍了几张路边草花的照片,放在她的博客上。除了一个飞蓬,其他的我都不认识。GUOJING(郭静?)看后留言说:其中一个是夜合梅,因为每到晚上,它的花和叶子都合上了。

  郭静是爱花的,立春那天,她在网上忙着种花,送给博友。我还记得给她题的打油诗呢:

  郭静立春忙种花,

  一种种到夕阳斜。

  我且贪心全包下,

  恨不此处是我家。

  是呀,有花真好,真想生活在花海中。

  自从知道了这小花的名字叫夜合梅,我就开始注意它了。从家到公司的路上,频频侧目,是可以经常看到夜合梅的。路边、树下,这儿一簇,那儿一丛,粉紫色的五瓣花,又密又俏。早上我出门的时候,绝大多数的花瓣都是合着的,像一个个细长的粉色小被窝,还在昏昏然地睡呢,耷拉着脑袋,憨态可掬。偶尔能看到一朵两朵醒得早的,微开的花儿,却像刚刚起来,正伸着懒腰吐着哈欠,还在揉着惺忪的睡眼——喂喂,快醒醒吧!起床啦,起床啦。

  中午去吃饭的时候再看,它们已经个个精神饱满,仰头耸肩,一朵朵小小的笑脸,卯着劲儿地咧开,仿佛叽叽喳喳地吵闹,却又不觉得烦杂。等到我下班回去的时候,它们却又都早早地合上了被窝,静静地开始入梦了。路边一辆辆的汽车飞速地驶过,它们也一动不动——嘿,真是有意思的花。

  晚上会合上瓣儿的花,我知道的只有荷花了——也是看书知道的,我哪有那个福气,能够在傍晚踱步,看到黄昏里合上的荷花呢。

  一本书是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浅浅的文字,一路随心随意地读来,如伴着浅浅的花香,含着浅浅的笑意。读到荷花,真让我浅浅地醉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荷叶面上的水水银似地摇晃。一阵大风,荷叶倾倒,雨水就流泻下来。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

  收朵,收朵——多么妙的两个字,不知道是不是汪老的独创。原来花瓣合上,叫做“收朵”啊。这个收字,用得多好。花儿是笑脸呀,傍晚无人了,收了笑意;花儿是心灵呀,黄昏夜来了,收了心思……

  另一本书是沈三白的《浮生六记》。我以为,在中国,上了四十岁的读书的男人,没有不喜爱芸娘的。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面对着晚上收朵的荷花,可爱的芸怎么做呢——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芸把少许茶叶放在小纱囊里,再放入将要收朵的荷花花心内,让一夜的清荷之气浸润清茶,然后天泉水冲饮。不要说喝了,读到这样的文字,满目清香,满心清绝。

  每天,看着会收朵的夜合梅,我就会想起同样会收朵的荷花,想起汪曾祺的“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想起芸娘该把茶叶包好,小心翼翼地放入花心了——不要忘了呀,饭后和三白安安静静地饮一杯荷茶……

  生活多好啊。我只是遗憾,夜合梅太小了,又无荷花的清香,否则,我也能喝上香韵尤绝的茶了。哈哈,还是睡吧,明早还要去喊夜合梅——起床啦。

  《人间草木》读后感(七):生活,慢慢的,淡淡的

  终于看完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我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陆陆续续看完的,看得这么慢并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觉得看散文就应该每天看一两篇,就像闲闲散散的心情一样,慢慢地细细地品。

  散文不像小说,好看的小说需要一口气读完才有劲,如果一天看几页,第二天再看的时候又要去了解前面都写了什么,这样反复,估计永远也看不完了。记得有一次出差,家里没有书了,于是找朋友借一本适合在飞机上看的书,朋友说她有一本于丹的《有梦不觉人生寒》写得很美,虽然直觉觉得可能不太合适,可是想想也许可以试一下,于是就借来看了,但是在飞机上看的时候就觉得还真的不适合,因为本来每次出差都会让我觉得有点累,这类的书还是需要仔细地品,认真地思考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思想,由于回程飞机比较晚,需要在机场呆四五个小时,于是我果断在机场买了一本小说《浮生梦》,果然觉得这类书才适合在有点累的时候轻松一下。出差回来之后我也是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于丹的书,一篇一篇地看,感觉跟在飞机上的体验完全不一样,虽然没有特别喜欢,但也觉得还不错,完全没有在飞机上的那种不想看的感觉。

  刚拿起《人间草木》这本书,首先这个名字已经让我很喜欢了,觉得很美,因为我也是一个喜欢植物的人,有时候出去玩看到好看的花或比较特别的植物,就很想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习性,我就在猜想这本书一定也写了很多关于植物的事情吧。但是刚开始看却让我有点失望,因为作者写得有点像流水帐一样,很琐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比如写“葡萄一天一个样,一天一天接近成熟,再给它透透地浇一交水,喷一次波尔多液(葡萄要喷多次波尔多液——硫酸铜兑石灰水,为了防治病害),给它喝一口‘离娘奶’,备齐了果筐、剪子,就可以收葡萄了。“ 太普通了啊。但是我坚持又看了几篇,渐渐地发现其实作者的感情就是藏在这些平凡的句子中,因为喜欢所以才能了解植物的这些日常,朴实才是作者的风格。他对自己见到的任何一种、任何一棵植物都非常有心,有些只是见了一眼,有些可能有些研究,有些就真的非常了解了,比如葡萄,他知道关于葡萄的任何习性,因为他好几次写到曾经种葡萄种了好几年呢。

  看到后面简直越看越爱,越看越能真的能了解作者对待植物的心情,作者没有写自己特别喜欢什么植物,好像无论什么植物在他眼里都很有趣,大多数的描写都是像这样的”紫穗槐我认识,枝叶近似槐树,抽条甚长,初夏开紫花,花似紫藤而颜色较紫藤深,花穗较小,瓣亦稍小。风摇紫穗,姗姗可爱。“没有华丽词汇,没有花言巧语,只有平实的语句,但是依然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入微,真心喜爱。由此我猜作者应该是对一个任何事情都看得很淡的人,遇事不急不燥,比如他在紫穗槐中写到“在戴了’右派‘帽子以后,我曾经被发到西山种树。......刨了约二十多天树坑,我就告别西山八大处回原单位等候处理,从此再也没有上过山。“据我所知,戴了“右派”帽子可不是像他写的这样好像到外地出了一趟差一样这么容易的事情,可他写的这么轻松,有时候甚至有些小幽默,真的是很难得。

  其实我也算是比较喜欢植物的,但是从来没有尝试写过,怕写不好玷污了我喜欢的植物,看了汪先生的这本书,觉得也许也可以写写呢,管它呢,汪先生当年不也是坚持不懈地写,才有了这本合集吗?记得去年楼下邻居种了一棵白兰花树,7月开始开花,一直到11月,每次回家或出门走到楼下看到白白的小花,淡淡的香味,都不自觉的心情很好。可是有一次看见树枝竟然被人折掉了,又禁不住生气。最可惜的是,去年冬天都快

  进一月了正在好奇这么冷的天气绿绿的花苞又要变白,一场突如其来的零下7度让这棵树再也没有了生气,眼见着它慢慢变成紫色,我祈祷第二年春天它能奇迹般的活过来,却伤心地发现它又慢慢变成了木灰色,最后完全不见了,现在每次走到楼下依然能想起它,想起它淡淡的香气。也许这些都可以写写。

  在这本书中汪先生除了写植物,还写了他去过的地方的风情和他认识的身边的人,有老师有同学,甚至有一些陌生人,都是淡淡的笔法,没有特别有趣的趣事,也没有特别强烈的情感,但是从他的笔下我了解了我也曾经去过的昆明,也了解了鲜活有生气的沈从文先生,他一直都是淡淡的,闲适的,让人总有一种慢慢地享受生活的感觉,大概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所以它适合慢慢地看,一天看上一篇两篇,边看边在脑中想象他描述的植物、人和事,禁不住喜欢这样的生活,喜欢自己身边的植物、身边的人、身边的小事,这就是生活,淡淡的,闲适的。

  《人间草木》读后感(八):摘记丨人间草木

  汪曾祺 ◎ 昆明的果品

  - 河南石榴,名满天下。“白马甜榴,一实值牛”,北魏以来,即有口碑。我在北京吃过河南石榴,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粒小、色淡、味薄,比起昆明的宜良石榴差得远了。宜良石榴都很大,个个开裂,颗粒甚大,色如红宝石——有一种名贵的红宝石即名为“石榴米”,味道很甜。苏东坡曾谓读贾岛诗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我小时吃石榴,觉得吃得一嘴籽儿,而吮不出多少味道,真是“所得不偿劳”,在昆明吃宜良石榴却无此感,觉得很满足,很值得。 - 昆明的糖炒栗子,天下第一。第一,栗子都很大。第二,炒得很透,颗颗裂开,轻轻一捏,外壳即破,栗肉迸出,无一颗“护皮”。第三,真是“糖炒栗子”。一边炒,一边往锅里倒糖水,甜味透心。在昆明吃炒栗子,吃完了非洗手不可——指头上粘得都是糖。 ◎ 生机

  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回北京,下了飞机,坐在“的士”里,与同车作家谈起香港的速度。司机在前面搭话:“北京将来也会有那样的速度的!”他的话不错。北京也是要高度现代化的,会有高速度的。现代化、高速度以后的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想起那些大树,我就觉得安心了。现代化之后的北京,还会是北京。 载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三日《光明日报》 ◎ 马铃薯

  - 到了马铃薯逐渐成熟——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 - 中国的农民不知有没有一天也吃上罗宋汤和沙拉。也许即使他们的生活提高了,也不吃罗宋汤和沙拉,宁可在大烩菜里多加几块肥羊肉。不过也说不定。中国人过去是不喝啤酒的,现在北京郊区的农民喝啤酒已经习惯了。我希望中国农民也会爱吃罗宋汤和沙拉。因为罗宋汤和沙拉是很好吃的。 ◎ 录音压鸟 - 听行家们说,压鸟得让画眉听真鸟,学山喜鹊就让它听山喜鹊,学苇咋子就听真苇咋子;其次,就是向别的有“口”的画眉学。北京养画眉的每天集中在一起,谓之“会鸟”,目的之一就是让画眉互相学习。靠听录音,是压不出来的! - 也许画眉天生就有学这些声音的习性。不过,我认为还是让画眉“自觉自愿”地学习,不要灌输,甚至强迫。我担心画眉忙着学这些声音,会把它自己本来的声音忘了。画眉本来的鸣声是很好听的。让画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 《草花集》自序 “草花”就是“草花”,不是“花草”的误写。北京人把不值钱的、容易种的花叫“草花”,如“死不了”、野茉莉、瓜叶菊、二月蓝、西番莲、金丝荷叶……“草花”是和牡丹、芍药、月季这些名贵的花相对而言的。草花也大都是草本。种这种花的都是寻常百姓家,不是高门大户。种花的盆也不讲究。有的种在盆里,有的竟是一个裂了缝的旧砂锅,甚至是旧木箱、破抽屉,能盛一点土就得。 ◎ 夏天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桅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 猫 这位母亲已经过了三十岁了,人很漂亮,身材高高的,腿很长。她看人眼睛眯眯的,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成熟的美。她斜靠在长沙发的靠枕上,神态有点慵懒。在她脚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绣墩,绣墩上一个墨绿色软缎圆垫上卧着一只小白猫。这猫真小,连头带尾只有五六寸,雪白的,白得像一团新雪。这猫也是懒懒的,不时睁开蓝眼睛顾盼一下,就又闭上了。屋里有一盆很大的素心兰,开得正好。好看的女人、小白猫、兰花的香味,这一切是一个梦境。 ◎ 狼的母性

  - 游击队在山里行军,发现三只小狼埋在沙坑里,只露出三个小脑袋。一个小战上很奇怪。问人:“这是怎么回事?”一个有经验的老战士告诉他:“小狼出痘子,母狼就把它们用砂土埋起来,过几天再刨出来。”小战士把二只小狼刨出来,背走了。这一下惹了麻烦:游击队到哪里,母狼跟到哪里。蹲在不远的地方哀叫,一叫一黑夜。又不能开枪打,怕暴露目标。叫了几夜,后来小战士听了老战士的劝,把小狼放了,晚上宿营,才能睡个安生觉。 - 海拉尔,离市区不远的山里有一窝狼,两只老狼,三只狼崽子。有一个农民知道了,趁老狼不在的时候把狼崽子掏了。畜产公司收购,大狼一只三十块钱,小狼十五。三只小狼能卖四十五块钱。老狼回来了。就找掏狼崽子的人。找到海拉尔桥头,没办法了。原来这个农民很有经验,知道老狼会循着他身上的气味跟踪的——狼鼻子非常尖,他到了海拉尔桥就下了河,从河里走了。河水把他的气味冲走了。线索断了。这两只老狼就连夜祸害桥边的村子,咬死了几个孩子。狼急疯了,要报复。后来是动用了解放军,围剿了一夜,才把老狼打死了。 ◎ 熬鹰·逮獾子 北京过去还有逮獾子的。逮獾子用狗。一般的狗不行,得找大饭庄养的肥狗。有一种人,专门偷大饭庄的狗,卖给逮獾子的主。狗,先得治治它,把它的尾巴给擀了。把狗捆在一条长板凳上,用擀面杖把尾巴使劲一擀,只听见咯巴咯巴咯巴……狗尾巴的骨节都折了。瞧这狗,屎、尿都下来了。疼啊!干嘛要把尾巴擀了?狗尾巴老摇,到了草窝里,尾巴一摇,树枝草叶窸窸地响,獾子就跑了。尾巴擀了,就只能耷拉着了,不摇了。 你说人有多坏,怎么就想出了这些个整治动物的法子!

  《人间草木》读后感(九):人间草木

  文笔拙劣,仅供一笑。

  刚刚看完《人间草木》,不厚,坐定一个下午也就看完了,然后看后感慨良好,尤觉小处滋味颇厚,回味良久。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初识汪老是因为那篇《端午的鸭蛋》,学的时候年级不大,只觉得尚可,然而年级见长,某一天就突然想起这样一篇契合心境的文来。尤其是大学室友便是扬州人,有机会亲自吃到高邮的鸭蛋,的确是美哉!

  《人间草木》是汪老记花鸟鱼虫类散文合集,其中还有一些自序。这种对于此类小物的热爱,我倒是感同身受,也与自身专业可以联系一些。

  整本书里最爱的,是《菏泽牡丹》和《关于葡萄》。说起牡丹,国色动京城啊,我生在南方,长在南方,还没有机会去看看洛阳或者菏泽的牡丹,但总是会不自觉地去想象花开时的盛景。“牡丹花期短,至谷雨而花期始盛,越七八日,即阑珊欲尽”,正是谷雨后七日,我简直在室内坐不住了!而葡萄呢?这就亲民多了,我小时候邻居家门前还架过葡萄藤架,读着《葡萄月令》,幼年之时犹在眼前,真是又欣喜又伤感。这里面还有一个比喻我极爱,“都说梨花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这是我见过对梨花最好的比喻(爱梨花者语)。

  汪老写的这些东西,物虽小,情却深,会让人思亲友,念故乡。他写少年游见木香,而今斯人已逝;他写伊犁闻鸠,牵起乡情,多少读者也跟着想起。我家附近便有斑鸠,如今每次回去,真是“声声不忍闻”。汪老也写了一些他的希望,比如希望北京无论怎样现代化也要留住那些树,这种深深的留恋!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有佳兴,伸纸画芳春”,汪老的这几句诗,或许是对他自己的最好总结。“小温”,这种人间烟火气息值得让现在的我们好好坐下品味感悟一番。

  《人间草木》读后感(十):花生米樂讀 | 《人间草木》

  花生米樂讀 | 《人间草木》

  写在前面

  不久之前,花生米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往宁夏吴忠陪友人参加马拉松比赛,顺道去了几个景点,近距离感受了黄河金岸、丝路回乡的魅力。这是自5月20日去黄陵之后,花生米2016年第二次离开日常生活之地,去往一个陌生的远方。人们把远方和诗联系在一起,是有道理的。我们常居之地的纷乱现实、琐碎日常有时候会让我们失去感受美好的闲情逸致,一些无意义的纠结,一些不必要的焦虑,使我们的生活失衡。我们每天计较得失,要求对等,心不静,又如何能体味世界之美呢。来一次远行,逃离日常琐碎的生活,打断失衡焦虑的现实,显得如此必要。

  旅行归来,心才静下来,也才能慢读一本散文。这本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文字朴素简单正适合。

  正文部分

  汪曾祺的这一本散文集《人间草木》还有个副标题——汪曾祺谈人间草木虫鱼散文41篇。从这些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汪曾祺对花草树木、四季蔬果、虫鱼鸟兽皆观察入微,并把它们写得灵动有韵味。这些散文长短不拘,不刻意谋划,不字斟句酌追求词藻华丽,全是随着作者意兴用平淡的文字写出的。作者写得很有兴致,读者也容易被这些花草昆虫吸引,兴致勃勃地读下去。

  汪曾祺写花草,写茶花、樱花、兰花、荷花、腊梅、海棠、波斯菊、美人蕉、虎耳草、螺螺藤……等等虽名目繁多,却各有情致。他写“荷叶面上的雨水水银似地摇晃”;写茶花“如汤碗大,一朵朵,就像烧得炽旺的火球”;写樱花“如同明霞绛雪,花光耀眼”;写清秀素雅的兰花香气窨透整间屋子……

  汪曾祺天南海北地走,一路走一路写,他写乌鲁木齐的塔松、写伊犁的斑鸠;他写菏泽的牡丹、写幼时家中花园……他在高楼林立的香港念叨着北京的大树;他看着美国的花草树木想念着中国的插花松树均有姿态。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对昆明的花草昆虫记忆尤深所费笔墨也最多。在战乱年代,生活难免困窘、漂泊不定,但是我们在他的笔下几乎看不到时代纷乱的印记。他如同一个孩子,总是用新奇的眼光欣赏着,细致入微地观察着昆明花草的颜色情态,全然忘记了俗世的纷争。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说的正是汪曾祺这样的人吧。

  编者在书后说,

  “什么东西入眼入心,是很能见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的。对风景,对风俗节令,对饮食,对草木虫鱼感兴趣,对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美不漠视,说明他对人生是有兴致的,热爱生活的。”

  透过汪曾祺的文字,我们知道他便是那个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这些话其实也在提醒我们,我们总以为自己的生活很被动,种种不如意事均不由我们选择,其实生活里什么都是自找的,痛苦是自找的,快乐也是自找的,全看什么东西入了你的眼你的心。人生自在不假外求 ,全在此时此地此身,选择什么,看重什么。像佛经里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样无欲无求自是困难。可适度地远离尘俗、放下执念,翻书喝茶写字,侍弄花草,静观万物,自在和快乐就在其中了。

  汪曾祺散文选集还有一本,《五味》,江苏文艺出版,选择的散文比较丰富些,讲草木虫鱼也讲食物五味,更有篇章讲到祖国各地风物、讲到作者的父母师友以及人生创作经历。如果喜欢,可以翻一翻,都是些朴素恬淡的文字。

  花生米的一周一书在订阅号平台看来,快变成两周一书甚至一月一书了。其实,除过翻纸质书,用kindle阅读器看电子书之外,花生米最近也在用微信读书这个软件,电子书资源不算丰富,有互动分享的功能,还好玩着。一周一书的量是不变的,只是一周一书一篇订阅号文字分享暂时有些困难,还是先保留着一周一书这个名目吧。

  2016.09.14 一周一书 第五十七周

  汪曾祺 《人间草木》

  富士山下

  汪曾祺的文章无疑是浮躁世界中的一副清凉剂,让人淡定从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